更多“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请示菩萨之因指何因而言?”相关问题
  • 第1题: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为什么做了菩萨还要有畏呢?


    正确答案:菩萨等级甚多,不到无为无缘境界,还有造作。自必仍加体察,此体察即是畏,如俗谨慎之意,此其一。菩萨泛指觉者,见果知因,见因知果,了福祸之果皆从因来,故于造因慎重,是名曰畏。非同凡夫受果后而始畏,造因时而希徼幸得免焉,此其二。

  • 第2题:

    观世音菩萨,过去早已成佛为正法明如来。因悲愿无穷,故再降格作菩萨以救度众生,然每一尊佛度生之法都比菩萨为高。何故要降格耶?岂有不降格就不能行其度生的悲愿吗?


    正确答案:各尊菩萨,各有愿力,且与各土众生,各有深缘,观音与娑婆缘深,故常游此土。然此土有佛释尊,摄化大千,一土不能有二佛,犹一国不能有二王,其理正同,故倒驾慈航,权现菩萨,辅佐释尊,否则如世间乱国,政出多门,民无所从矣。

  • 第3题:

    观世音菩萨是释迦世尊在法华会上介绍与众生了知寻声救苦有求必应,但是世尊以前之众生能知拜观世音菩萨乎?


    正确答案:世尊以前,众生尚不知有三宝,况能知拜观音菩萨。

  • 第4题:

    药师经中,‘救脱菩萨称阿难尊者为大德,而阿难尊者称救脱菩萨为善男子。’请问,此二称是何分别?据弟子之愚见,佛门中菩萨是居罗汉上首,为何阿罗汉称菩萨为善男子?


    正确答案:大德二字,乃上下通称,善男子号,为上对下之赞辞。比丘皆为出家之众,菩萨却有缁素之别。救脱菩萨,是否所现为在家相,未加考据,不敢遽言,倘是在家相,阿难尊者呼以善男子,以缁呼素,并无不可。

  • 第5题:

    唐僧师徒偷吃了人参果之后,还捣毁了人参果树,最后是谁救活了人参树?()

    • A、文殊菩萨
    • B、普贤菩萨
    • C、观音菩萨
    • D、灵吉菩萨

    正确答案:C

  • 第6题:

    ‘玄奘大师灵骨归国奉安专辑’下篇二一五页八行,大师答以瑜珈师地论是弥勒菩萨所作,弥勒菩萨是过去的菩萨,未来的佛,中间应化何身使众生认识,以何方式传达瑜珈师地论使众生知道?


    正确答案:世尊在日,各法会上之菩萨,有他方来者,有此土生者。弥勒菩萨与世尊同时,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出家为佛弟子,如舍利弗及目犍连等,知其由来,则不疑此论矣。

  • 第7题:

    多选题
    手持锡杖或手捧如意珠,能满足众生无边善愿,人称大愿菩萨是(  )。
    A

    文殊菩萨

    B

    普贤菩萨

    C

    地藏菩萨

    D

    大势至菩萨


    正确答案: B,D
    解析:
    地藏菩萨又称地藏王,地藏受释迦牟尼的嘱托,在释迦牟尼寂灭而弥勒下世前的这段“无佛世界”度化众生,地藏膺此重任,发下宏大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域未空,誓不为佛”,人称“大愿菩萨”。A项,文殊是“文殊师利”的简称,文殊菩萨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手持宝剑(象征智慧锐利)、坐莲花宝座、骑狮子(象征智慧威猛),人称“大智菩萨”;B项,普贤又译为“遍吉”,专管“理德”,表“大行”,具体职责是将佛门所推崇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人称“大行菩萨”;D项,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又称“大精进菩萨”,简称为势至,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的左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

  • 第8题:

    问答题
    观世音菩萨是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千处祈求千处应,且为施无畏之菩萨,古来有闻菩萨灵感之记载甚多,但菩萨之慈悲救度有否限量?以何为限?不然如乐生院中众生为何不教令勤念菩萨圣号以治此难治之病,以免终生受罪,若谓前生所造罪业甚大能敌须弥,今生须受此苦痛,但彼经中不是说菩萨能施无畏,有求必应吗?

    正确答案: 居士信日能消冰乎?兹有百丈之冰,酷夏不终日而解,春则二三日可解。严冬之际,不见其解,实则对日之时,无不消化,不过成分少耳,日消冰原则也。而消之多少,缘分深浅也。乐生院栖莲同仁,统修净土,一句洪名,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其法更为彻底,何以未见罪消病去,居士亦有疑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多选题
    普贤、地藏、文殊、观音四位菩萨分别指(  )。
    A

    大愿菩萨、大智菩萨、大悲菩萨、大行菩萨

    B

    大行菩萨、大愿菩萨、大智菩萨、大悲菩萨

    C

    大智菩萨、大悲菩萨、大行菩萨、大愿菩萨

    D

    大行菩萨、大智菩萨、大愿菩萨、大悲菩萨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文殊菩萨专司佛的智慧,人称“大智菩萨”;普贤菩萨专司佛的理德,人称“大行菩萨”;观音菩萨以大慈大悲为德性,人称“大悲菩萨”;地藏菩萨因曾发下宏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人称“大愿菩萨”。

  • 第10题:

    问答题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为什么做了菩萨还要有畏呢?

    正确答案: 菩萨等级甚多,不到无为无缘境界,还有造作。自必仍加体察,此体察即是畏,如俗谨慎之意,此其一。菩萨泛指觉者,见果知因,见因知果,了福祸之果皆从因来,故于造因慎重,是名曰畏。非同凡夫受果后而始畏,造因时而希徼幸得免焉,此其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请示菩萨之因指何因而言?

    正确答案: 因者事之动机与开始,果者事之终结与受报。现所处之苦厄,果报也,凡夫痴迷,身受方觉,所谓畏果也,虽畏无补。先所造之罪恶,因由也,菩萨有智,见始知终,所谓畏因也,畏可止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假设菩萨化身因菩萨之等位而有能量之别,五十位菩萨与四十位菩萨之化身,按理有所不同,即五十位菩萨之化身较之四十位菩萨之化身能量显著不同,其行愿之圆缺亦有差别,小菩萨之化身难免在劫界受染污沉沦下界,竟又变成菩萨拯救物件?

    正确答案: 菩萨级次,四十五十,原系各宗定次不同,并非两事,言五十者,加入十信,言四十者,十信含在住内。住行向等,谓之三贤,登地以上,谓之十圣,而十地又以七地前后,定其深浅,修德之进,性德之显,贤不及圣,七地前不及七地后,七地前有退,七地上无退。余参第二者,可以思过半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常见病重者,极愿代为祈祷求佛菩萨加被,令其消除病苦,并增正信,然又恐道力微薄,未获感应反令众生疑惑佛菩萨之神力,不知平素修何法,存何心方遇事能得感应?


    正确答案:凡受病苦,皆属夙孽,已熟之果,虽发忏悔,事已嫌迟,况自不悔耶?他人代忏,乃是忏者慈悲之心,自有功德,惟忏者得多分,被忏者得少分耳。然尚须被忏者信心生愧否则少分亦不感应也。凡属佛法,均有力量,不必分别,更应知佛法不可思议,业力亦不可思议,法力胜业力,则业可消,业力胜法力,则业不消。

  • 第14题:

    诸法因缘生,真如本性是何因缘生,众生是否有限,若无限那菩萨何能度空?


    正确答案:‘诸法因缘生’是方便法,真如是无为法,何能以有为而生无为?经云:‘非因非缘亦非自然。’‘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古德偈云‘非因缘非自然,妙中之妙玄中玄,森罗万象光中现,寻之不见有根源。’众生有无问题,经云:‘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是明众生永不能尽。菩萨累劫随顺众生,度化众生,从不休息,经云:‘众生界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是众生与菩萨,两皆无限也。

  • 第15题:

    假设菩萨化身因菩萨之等位而有能量之别,五十位菩萨与四十位菩萨之化身,按理有所不同,即五十位菩萨之化身较之四十位菩萨之化身能量显著不同,其行愿之圆缺亦有差别,小菩萨之化身难免在劫界受染污沉沦下界,竟又变成菩萨拯救物件?


    正确答案:菩萨级次,四十五十,原系各宗定次不同,并非两事,言五十者,加入十信,言四十者,十信含在住内。住行向等,谓之三贤,登地以上,谓之十圣,而十地又以七地前后,定其深浅,修德之进,性德之显,贤不及圣,七地前不及七地后,七地前有退,七地上无退。余参第二者,可以思过半矣。

  • 第16题:

    普贤、地藏、文殊、观音四位菩萨分别是指()。

    • A、大愿菩萨、大智菩萨、大悲菩萨、大行菩萨
    • B、大行菩萨、大愿菩萨、大智菩萨、大悲菩萨
    • C、大智菩萨、大悲菩萨、大行菩萨、大愿菩萨
    • D、大行菩萨、大智菩萨、大愿菩萨、大悲菩萨

    正确答案:B

  • 第17题:

    万法因缘生,佛菩萨度世亦不离此一原则,证之释尊弟子俱成阿罗汉而那位只会念扫帚一字之某尊者便知佛之缘行法力无边。今届末法,众生求度岂不难之又难?末法时期有无佛菩萨慈悲众生,另弘法门广度众生?


    正确答案:古德云,正法时期戒成就,像法时期禅成就,末法时期净成就。佛菩萨有感必应,随时现身,度化众生,但我辈障重,虽遇错过,是可悲耳,净土法门,名曰门余大道,即是八万四千法门以外之另一法门,何必他求!

  • 第18题:

    普贤、地藏、文殊、观音四位菩萨分别指()。

    • A、大愿菩萨、大智菩萨、大悲菩萨、大行菩萨
    • B、大行菩萨、大愿菩萨、大智菩萨、大悲菩萨
    • C、大行菩萨、大悲菩萨、大行菩萨、大愿菩萨
    • D、大行菩萨、大行菩萨、大愿菩萨、大悲菩萨

    正确答案:B

  • 第19题:

    问答题
    缘觉又曰辟支佛,是未到菩萨境界,菩萨尚未称佛,因何辟支佛,有加一佛字呢?

    正确答案: 触缘而自悟者,简称曰独觉,梵语独曰辟支,觉曰佛陀,觉有大小种种不同,佛亦有藏通别圆之异。普通称佛者,多指三劫福慧,觉行圆满之佛,与辟支自有等差,如中国古代尧舜禹汤文武称王,周末七国之君亦称王,汉之诸侯亦多封王者,虽皆曰王,品位岂无别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诸法因缘生,真如本性是何因缘生,众生是否有限,若无限那菩萨何能度空?

    正确答案: ‘诸法因缘生’是方便法,真如是无为法,何能以有为而生无为?经云:‘非因非缘亦非自然。’‘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古德偈云‘非因缘非自然,妙中之妙玄中玄,森罗万象光中现,寻之不见有根源。’众生有无问题,经云:‘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是明众生永不能尽。菩萨累劫随顺众生,度化众生,从不休息,经云:‘众生界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是众生与菩萨,两皆无限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观世音菩萨,过去早已成佛为正法明如来。因悲愿无穷,故再降格作菩萨以救度众生,然每一尊佛度生之法都比菩萨为高。何故要降格耶?岂有不降格就不能行其度生的悲愿吗?

    正确答案: 各尊菩萨,各有愿力,且与各土众生,各有深缘,观音与娑婆缘深,故常游此土。然此土有佛释尊,摄化大千,一土不能有二佛,犹一国不能有二王,其理正同,故倒驾慈航,权现菩萨,辅佐释尊,否则如世间乱国,政出多门,民无所从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观世音菩萨是释迦世尊在法华会上介绍与众生了知寻声救苦有求必应,但是世尊以前之众生能知拜观世音菩萨乎?

    正确答案: 世尊以前,众生尚不知有三宝,况能知拜观音菩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玄奘大师灵骨归国奉安专辑’下篇二一五页八行,大师答以瑜珈师地论是弥勒菩萨所作,弥勒菩萨是过去的菩萨,未来的佛,中间应化何身使众生认识,以何方式传达瑜珈师地论使众生知道?

    正确答案: 世尊在日,各法会上之菩萨,有他方来者,有此土生者。弥勒菩萨与世尊同时,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出家为佛弟子,如舍利弗及目犍连等,知其由来,则不疑此论矣。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