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认为:“凡是佛陀亲口所宣,就是最究竟、最了义的,对此应当不折不扣地受持。”这种观点正确吗?请详细说明理由。

题目

有些人认为:“凡是佛陀亲口所宣,就是最究竟、最了义的,对此应当不折不扣地受持。”这种观点正确吗?请详细说明理由。


相似考题
更多“有些人认为:“凡是佛陀亲口所宣,就是最究竟、最了义的,对此应当不折不扣地受持。”这种观点正确吗?请详细说明理由。”相关问题
  • 第1题:

    有人认为,RISC技术将全面替代CISC,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不正确。与CISC架构相比较,RISC计算机具备结构简单、易于设计和程序执行效率高的特点,但并不能认为RISC架构就可以取代CISC架构。事实上,RISC和CISC各有优势,CISC计算机功能丰富,指令执行更加灵活,这些时RISC计算机无法比拟的,当今时代,两者正在逐步融合,成为CPU设计的新趋势

  • 第2题:

    有些人想:“佛陀若不制定戒律,别人犯了也不会有过失,但制戒以后犯了就变成罪业,那佛陀岂不是成了罪业的因吗?”请具体分析这种观点。


    正确答案: 这是非理的想法,萨迦班智达在《辨三戒论》中专门对此有答复,如农民在田地里种植庄稼,到夏天时下冰雹,庄稼被毁,对这种情况,谁也不能说“如果农民没有种庄稼,就不会有庄稼被毁,所以过错是农民造成的”;同样,佛制定戒律是为了众生得到解脱安乐果,而非让众生去造罪,所以过失的作者不是佛陀。

  • 第3题:

    有些人认为只要一心念佛或参禅就可以了,其他什么经论都不用学,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这种说法不正确。虽然持佛号、念心咒功德很大,有“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的不可思议功德,但这个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我们的烦恼形形色色,种类非常多,需要种种不同方便法对治。如果什么经论都不学,只是念佛坐禅,而没有以胜观智慧来摄持,怎么能根除轮回的习气和障碍呢?

  • 第4题:

    借贷记账法下,借就是增加,贷就是减少,这种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这种说法不正确。在借贷记账法中,作为记账符号,“借”与“贷”有其专门的含义,在资产类账户,“借”表示增加,“贷”表示减少;而在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借”表示减少,“贷”表示增加。

  • 第5题:

    有些人不敢进入大乘,理由是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方可圆满菩提,时间太久远了。这种想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不正确。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表示说法。《大解脱经》、无垢光尊者的教言中都讲过,三大阿僧祇劫是针对众生的信解、意乐、根基不同而说,其实菩萨每一刹那均能积累无边资粮,不需要那么漫长的时间。显宗的般若经中也讲:“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后,若想很快成佛,七天内即可成办。”汉地禅宗的高僧大德说三大阿僧祇劫只是针对众生相续中烦恼习气而言,如能刹那见性成佛,便可在一刹那历三大阿僧祇劫。因此,我们不要被三大阿僧祇劫吓倒了,应更深地理解大乘法门的殊胜。

  • 第6题:

    有些人认为:“佛陀既然是万能的,又有无边的大悲心,就应该把所有众生都度成佛。”这种想法合理吗?请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不合理,不能因为众生没有都成佛而否定佛的功德,就像无根之草,天雨再多也无法令其获益,同样,众生没有一一成佛,是由于根基的差别,不是佛的过失。《现观庄严论》的讲义中说:佛陀度化众生有清净、圆满、成熟三种方式。所谓“清净”,是指断除最后有者相续中细微的无明种子,令其彻悟一切万法的真相,获得圆满的无学道佛果;所谓“圆满”,就是把众生安臵于道上,圆满一地到十地的诸种功德;所谓“成熟”,是把众生安臵于道的所依(包括资粮道和加行道),即有些众生由于因缘没有成熟,暂时不能得到有学道的果位,但在他们相续中种下善根,使其在佛的教法下成熟,今后获得解脱。以此三种方式,将有缘者分别安臵于果上、道上、道的所依上,因此,佛的度生事业是周遍、恒常、不间断的。

  • 第7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痛苦是咎由自取,并非因缘所生,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对。如果痛苦不是因缘生,而可以自主取舍,那么世间的人们都是厌恶痛苦的,一切有情都应没有痛苦才对。但事实却相反,每个人的身心内外,都有着种种的痛苦在烦扰逼迫,根本无丝毫自由自主的力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只要一心念佛或参禅就可以了,其他什么经论都不用学,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正确。虽然持佛号、念心咒功德很大,有“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的不可思议功德,但这个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我们的烦恼形形色色,种类非常多,需要种种不同方便法对治。如果什么经论都不学,只是念佛坐禅,而没有以胜观智慧来摄持,怎么能根除轮回的习气和障碍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假如拥有了名声、地位、财富,这种人生就是最有意义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写出理由。

    正确答案: 名声、地位、财富在人世间来说,尚且不是最有意义的,只有那些眼光短浅、学问平常、心胸不够宽广的人,才认为这些最有意义。学佛的人都知道:人世间不过是六道之一,上面还有二十八层天;而六道之外更有他方净土,比最高天还要殊胜无数万倍。只要我们稍加努力,这些地方都可以去,仅仅停留在世间的财色名位上,实在是愚蠢至极。我们已经得到了人身,也听闻了佛法,这就世间最有价值的事情,如果相续中生起利益众生的心。用这颗千百万劫难以得到的心,来修学佛法,一生就脱离六道轮回,这才是最最有意义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佛陀只能治疗心里的疾病,身体上的疾病只有医生才能治,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正确。佛陀在世时,耆婆医师自认为医术特别高明,有一次对佛陀说:“医治众生内心的疾病,您的教法甘露是举世无双,但治疗众生身体的疾病,我耆婆应该是世间第一。”佛陀为了摧毁他的傲慢,遂将他带到一个雪山上找了很多草药,并将每种草药的来源、功效、药性、治病方法讲得清清楚楚,而耆婆医师对这些草药,有些根本不认识,有些只知其名称而不知作用……。经过这件事情后,他完全消除了傲慢,心悦诚服地认为佛陀不仅是烦恼病的医王,在治疗身体疾病方面,自己也是望尘莫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借贷记账法下,借就是增加,贷就是减少,这种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正确。在借贷记账法中,作为记账符号,“借”与“贷”有其专门的含义,在资产类账户,“借”表示增加,“贷”表示减少;而在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借”表示减少,“贷”表示增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有些人想:“佛陀若不制定戒律,别人犯了也不会有过失,但制戒以后犯了就变成罪业,那佛陀岂不是成了罪业的因吗?”请具体分析这种观点。

    正确答案: 这是非理的想法,萨迦班智达在《辨三戒论》中专门对此有答复,如农民在田地里种植庄稼,到夏天时下冰雹,庄稼被毁,对这种情况,谁也不能说“如果农民没有种庄稼,就不会有庄稼被毁,所以过错是农民造成的”;同样,佛制定戒律是为了众生得到解脱安乐果,而非让众生去造罪,所以过失的作者不是佛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假如拥有了名声、地位、财富,这种人生就是最有意义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写出理由。


    正确答案: 名声、地位、财富在人世间来说,尚且不是最有意义的,只有那些眼光短浅、学问平常、心胸不够宽广的人,才认为这些最有意义。学佛的人都知道:人世间不过是六道之一,上面还有二十八层天;而六道之外更有他方净土,比最高天还要殊胜无数万倍。只要我们稍加努力,这些地方都可以去,仅仅停留在世间的财色名位上,实在是愚蠢至极。我们已经得到了人身,也听闻了佛法,这就世间最有价值的事情,如果相续中生起利益众生的心。用这颗千百万劫难以得到的心,来修学佛法,一生就脱离六道轮回,这才是最最有意义的!

  • 第14题:

    胜论外道和数论外道认为,诸法有一个常有的造作者,嗔恨心均由它而产生。这种观点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不正确。如果认为造作者是常有,则不可能造作这个世间,为什么呢?因为若是常有则不生,若连自己的本体都没有产生,那制造万物是根本不现实的,如同石女儿的本体都不成立,他要创造整个世间有没有可能呢?绝对不可能。
    或者,还有一种破斥方法:你们承认造作者是常有,既是常有之法,则恒时无有变动,又怎么会产生器情世间之种种呢?

  • 第15题:

    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差别极大,所讲的内容完全没有共通之处”。对此观点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这种看法不合理。
    麦彭仁波切在《三戒合一论》中讲过:原本各大教派各不相违,如同一个父亲的两个儿子,没必要为父亲是自己还是别人的争得你死我活。因此,不管你随学某个宗派,或者以后摄受弟子,都要先建立起“各大教派互不相违”的观点,否则,分别念的力量有时特别大,若从中作怪而无法遣除,定会给暂时的今生快乐、究竟的来世安乐带来障碍。

  • 第16题:

    有人认为:企业保证产品质量的最关键作法就是加强质量检测。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详述理由。


    正确答案:很难说什么最重要,首先国家要有健全的相关法律、生产标准,如果国家都不说怎么样就算合格,企业生产就会松散,自我标准化;其次是企业自我严格要求,合资食品厂和私企要求的标准差别很大,一方面是对外出口和对内销售的标准不一样,对外出口要符合出口国国家的标准,一方面是人得工作态度不一样,因为国家监督力度不够,即便有时不合格也不会怎么样;再者就是国民安全意识了,你想,如果产品的质量连消费者都不在乎,你怎么让生产者在意!一件符合质量安全的产品的诞生受诸多方面因素得影响,不是凭加强质量检测就能解决的,当然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多有相关知识的工作者进入生产岗位,质量安全会好起来。

  • 第17题:

    有些人认为痛苦是咎由自取,并非因缘所生,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对。如果痛苦不是因缘生,而可以自主取舍,那么世间的人们都是厌恶痛苦的,一切有情都应没有痛苦才对。但事实却相反,每个人的身心内外,都有着种种的痛苦在烦扰逼迫,根本无丝毫自由自主的力量。

  • 第18题:

    在低碳经济问题上,有一种观点认为低碳经济就是贫穷经济,你认为对吗,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这是误解了低碳经济的本质。其实,低碳不等于贫困,低碳经济不等于贫困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经济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的经济发展理念或发展形式。“低碳”强调的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高能耗、多污染为代价的新发展思路。“经济”则强调了这种新理念根本上不排
    斥发展。如果能够抓住机遇,抢占先机,做好低碳经济大文章,那么将会培育健康基因,促进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 第19题:

    问答题
    当今世界上,人们极力歌颂爱情,认为两个人永远在一起最幸福。这种论调正确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不正确。两个人长期生活在一起,由于彼此的业力不同、爱好不同、性格不同,经常会发生矛盾争执。现在很多的人,刚开始将幸福完全寄托在对方身上,希望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但结婚久了以后,两个习气不同的人,关在一个屋子里极其痛苦,连做中午饭都意见不统一,吵得不可开交。因此,世间上的很多观念,都是颠倒的邪念,完全不符合实际真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有些人不敢进入大乘,理由是需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方可圆满菩提,时间太久远了。这种想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不正确。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表示说法。《大解脱经》、无垢光尊者的教言中都讲过,三大阿僧祇劫是针对众生的信解、意乐、根基不同而说,其实菩萨每一刹那均能积累无边资粮,不需要那么漫长的时间。显宗的般若经中也讲:“获得一地菩萨的果位后,若想很快成佛,七天内即可成办。”汉地禅宗的高僧大德说三大阿僧祇劫只是针对众生相续中烦恼习气而言,如能刹那见性成佛,便可在一刹那历三大阿僧祇劫。因此,我们不要被三大阿僧祇劫吓倒了,应更深地理解大乘法门的殊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凡是佛陀亲口所宣,就是最究竟、最了义的,对此应当不折不扣地受持。”这种观点正确吗?请详细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这种观点不正确。佛陀为调化不同根基的众生,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其中有些是了义、有些不了义。比如第二转法轮所宣说的空性,第三转法轮所宣讲的如来藏自性光明,都是了义法,任何理论都无法遮破。但在相续未成熟的众生面前,佛陀暂时说“我”存在,就是不了义的。所以,若想对佛教有所认识,应当全面、完整、系统地学习,否则,断章取义地把一段内容作为最究竟,就会出现很多看似矛盾的说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差别极大,所讲的内容完全没有共通之处”。对此观点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这种看法不合理。
    麦彭仁波切在《三戒合一论》中讲过:原本各大教派各不相违,如同一个父亲的两个儿子,没必要为父亲是自己还是别人的争得你死我活。因此,不管你随学某个宗派,或者以后摄受弟子,都要先建立起“各大教派互不相违”的观点,否则,分别念的力量有时特别大,若从中作怪而无法遣除,定会给暂时的今生快乐、究竟的来世安乐带来障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佛陀既然是万能的,又有无边的大悲心,就应该把所有众生都度成佛。”这种想法合理吗?请具体分析。

    正确答案: 不合理,不能因为众生没有都成佛而否定佛的功德,就像无根之草,天雨再多也无法令其获益,同样,众生没有一一成佛,是由于根基的差别,不是佛的过失。《现观庄严论》的讲义中说:佛陀度化众生有清净、圆满、成熟三种方式。所谓“清净”,是指断除最后有者相续中细微的无明种子,令其彻悟一切万法的真相,获得圆满的无学道佛果;所谓“圆满”,就是把众生安臵于道上,圆满一地到十地的诸种功德;所谓“成熟”,是把众生安臵于道的所依(包括资粮道和加行道),即有些众生由于因缘没有成熟,暂时不能得到有学道的果位,但在他们相续中种下善根,使其在佛的教法下成熟,今后获得解脱。以此三种方式,将有缘者分别安臵于果上、道上、道的所依上,因此,佛的度生事业是周遍、恒常、不间断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