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虽向佛多年,或因忙之关系,无暇阅读佛典,故其天地万物之起源由来,不得知之,未知佛解何说祈详之!
第1题:
第2题:
下列句中有意动用法的是()
第3题:
有为虽伪,充之则佛道难成;无为虽真,执之则慧心不朗。既云伪何以不许弃之,既云真何以不许执之?
第4题:
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学者不可耻言之鄙俚也。(曲碎)(鄙俚)
第5题:
李贽说:“商贾亦何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苦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上述主张()
第6题: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选自《种树郭橐驼传》 作者为什么略写“他植者”种树的马虎态度,而详写其“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的态度?
第7题:
下列例句“鄙”字用其本义的是()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诸佛法身遍满虚空,故并无所住之界限,惟如释迦牟尼佛等过去佛之报身,是否住于色究竟天?
第15题:
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司命:()。奈之何:()。
第16题:
故闻之而不见,();见之而不知,();知之而不行,()。
第17题:
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以上这句话包含了什么意味?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态度?《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第18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也。”
第19题:
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皆兢为义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虽博必谬;虽识必忘;虽敦必困
虽博必谬;虽敦必困;虽识必忘
虽识必忘;虽敦必困;虽博必谬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