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为什么说贪欲的过患相当可怕?请引用其他公案说明你对此问题的理解。”相关问题
  • 第1题:

    倘若对未来不切实际地幻想,如此会有什么过患?请以公案进行说明。是否对未来所有的打算都不能有?为什么?


    正确答案: 如无著菩萨所教诲:“莫妄想未来,若妄想未来,则如月称父。”从前,一个穷人得到了许多青稞,他将这个青稞装入口袋里,挂在上方,自己躺在口袋的下方。他不禁暗自思忖:我现在用这一大袋青稞作为本钱,想必将来会拥有大量的钱财,到那时娶上一位好妻子,她必定会生一个儿子,取名字就是我的责任,那么,该给儿子取什么名字好呢?这时,刚好看到月亮从东山升起,于是他想:缘起太好了!干脆我就为儿子取名“月称”吧。正在这时,悬挂口袋的绳子被老鼠咬断了,袋子恰巧落在他的身上,他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希望的周围总环绕着绝望,计划没有变化快,你的美梦非常脆弱,很容易就会破灭。当然,法王如意宝也讲过,作为修行人,对未来修法方面的打算可以有。比如我听完这法以后,再听一个什么法;我修完加行之后,再念一个什么经典,这种计划还是有必要,但其他无意义的筹划能免则免。但也有句话说得好:“讲划不如变化快。”未来的事情并不一定能随心所欲,因此不必想太多,随缘转比较好。

  • 第2题:

    我们为什么要精进?请以教证、公案、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1)教证: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摄集经》中说:“精进不灭百法德,获得无边佛慧藏。”无著菩萨也说:“成就菩萨功德法的唯一因,就是精进。”
    2)公案:为海比丘七日成就阿罗汉果的故事。

  • 第3题:

    佛陀和高僧大德利益众生的主要手段是什么?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只是呆在大德身边可以吗?为什么?请引用公案说明此理。


    正确答案: 转法轮。
    尽管这么了不起的开悟者哪怕住世一天,对全世界也能带来和谐快乐,对众生也有无比利益,但从直接利益他众的角度看,每天跟在他旁边的有些人,好像并没有通达他的境界,基本上没有真实证悟。所以,作为高僧大德,没有以佛法饶益众生的话,就跟佛陀没有说法无有差别了。美德嘉那尊者,是印度极为著名的大班智达尽管这么了不起的开悟者哪怕住世一天,对全世界也能带来和谐快乐,对众生也有无比利益,但从直接利益他众的角度看,每天跟他旁边的有些人,好像并没有通达他的境界,基本上没有真实证悟。所以,作为高僧大德,没有以佛法饶益众生的话,就跟佛陀没有说法无有差别了。美德嘉那尊者,是印度极为著名的大智达,为了救度堕入孤独地狱的母亲前往西藏,但因为翻译途中去世,而尊语言不通,从而导致如此伟大的上师在藏地整日被人役使放牧,未能以正法广利有情。

  • 第4题:

    了解道次第对我们来讲有何必要?请引用公案进行说明。最终可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正确答案: 记得阿底峡尊者来藏地时,曾将从人身难得到往生法之间的道次第,秘密传授予仲敦巴。仲敦巴不解地问:“为什么您对其他弟子传授密咒,而对我传这个道次第呢?尊者回答:“除你之外,我没有找到可以托付这个法的人了。”以此缘起,促敦巴成为继承阿底峡尊者之后的法主,弘法利生事业极为广大。
    还有,噶当派普穹瓦尊者曾问金厄瓦尊者:“一种通达五明、具足五通、获得八大悉地,一种是道次第在心中生起,您会选择哪一个?”金厄瓦尊者答道:“不要说道次第在心中生起,甚至仅仅是产生‘道次第确实如此’的胜解,也应当选这个。过去我们曾无数次通达五明、具足五通、获得八悉地,然而都没有脱离生死轮回。如果获得了对道次第的定解,则必定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因此,我们浊世众生不应先高攀大法,务必从加行修起,一方面了解它的法义,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引导一个一个地修。

  • 第5题:

    请以比喻说明,出家人与施主之间应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否则会有哪些过患?对此你有何深刻体会?


    正确答案: 作为一个出家人,外出化缘乞食时,应像蜜蜂采蜜而不恋花一样,取得所需的食物之后,对施主应视为素昧平生,与他们淡然相处。
    如果一个凡夫出家人,长期与固定的施主来往,贪执习气难免增长,结果施主把上师执为己有、上师把施主执为己有,对双方都是一场灾祸。彼此互相舍弃、制造违缘、争斗诋毁的情况会经常发生,甚至僧人因与施主经常交往,最后会还俗成家,堕入世俗之网。

  • 第6题:

    作者在《胜出天神赞释》一而再、再而三地赞叹佛陀,说外道天尊具足过患,他是不是有偏袒心?为什么?你对此有哪些感想?


    正确答案: 1)作者很明确地表态说:绝对没有。出有坏佛陀不是我的亲戚,外道不是我的怨敌,他们的行径我也没有现量见过,但由于耳闻了佛陀与天尊的不同言行,我相信佛陀的功德更为超胜,所以才恭敬依止佛陀。对于这个道理,作者进一步道:善逝并不是我的父亲,数论外道、顺世外道等也不是我的怨敌;佛陀并没有赐予我地位、财产、权势,外道也没有抢夺我的地位、财产、权势。然而,佛陀在教言中唯一说要利益众生,遣除一切害他的垢染,这是最令我佩服、生信的地方。
    2)我们学这样的赞佛文很有必要。否则,现在的社会非常复杂,有许多特别混乱的思想,还有错综复杂的各种学说和教派,以致很多人找不到方向,听这个说一个,就觉得挺有道理,听那人说一个,也有非常吸引人的地方,自己头脑比较简单,由于对佛陀和佛法没有生起坚定的信解,随时像墙上芦苇一样随风飘动,被很多似是而非的道理所迷惑,有舍弃佛法的危险性。所以,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不在因为自己是佛教徒,就拼命地赞叹佛陀。在这个世界上,谁有真理,就应当依止谁。但通过多方面的观察可知,除了佛法,其他教义都没有多大意义。

  • 第7题:

    问答题
    我们为什么要精进?请以教证、公案、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1)教证: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摄集经》中说:“精进不灭百法德,获得无边佛慧藏。”无著菩萨也说:“成就菩萨功德法的唯一因,就是精进。”
    2)公案:为海比丘七日成就阿罗汉果的故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请引用教证、理证分别说明:舍弃菩提心具有严重的过患。

    正确答案: 教证:《寂灭决定神变经》中云:“何者抢夺南赡部洲一切众生之财,断一切众生之命,何者对菩萨甚至布施旁生一食团之善行作障,则罪过较前者严重无量倍,因为对获得佛果之善业作障故。”《善巧方便经》云:“所有的堕罪中,舍弃愿菩提心的罪业最严重。”
    理证:哪怕只是毁坏一位众生的安乐,尚且要自食其果遭受损失,如果舍弃菩提心,结果将毁坏天边无际所有众生的安乐,果报堕入恶趣这一点就更不必说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贪欲的过患相当可怕?请引用其他公案说明你对此问题的理解。

    正确答案: 贪欲会给今生来世都会带来莫大的灾难:今生会遭受砍杀、捆缚等痛苦,来世则会堕入地狱等处。如《本师传》中云:“贪欲如嗔蛇,毁坏今来世,智者不应依。”其他佛经中也说:“欲妙之奴遭剖剁,砍头挖眼断手足,贪欲令堕众生狱,令转饿鬼与旁生。”佛陀在《方广庄严经》中,还用毒叶、宝剑、火焰等比喻阐述了贪欲的危害。所以要明白,如果贪心增长,一切苦恼都会出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倘若对未来不切实际地幻想,如此会有什么过患?请以公案进行说明。是否对未来所有的打算都不能有?为什么?

    正确答案: 如无著菩萨所教诲:“莫妄想未来,若妄想未来,则如月称父。”从前,一个穷人得到了许多青稞,他将这个青稞装入口袋里,挂在上方,自己躺在口袋的下方。他不禁暗自思忖:我现在用这一大袋青稞作为本钱,想必将来会拥有大量的钱财,到那时娶上一位好妻子,她必定会生一个儿子,取名字就是我的责任,那么,该给儿子取什么名字好呢?这时,刚好看到月亮从东山升起,于是他想:缘起太好了!干脆我就为儿子取名“月称”吧。正在这时,悬挂口袋的绳子被老鼠咬断了,袋子恰巧落在他的身上,他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希望的周围总环绕着绝望,计划没有变化快,你的美梦非常脆弱,很容易就会破灭。当然,法王如意宝也讲过,作为修行人,对未来修法方面的打算可以有。比如我听完这法以后,再听一个什么法;我修完加行之后,再念一个什么经典,这种计划还是有必要,但其他无意义的筹划能免则免。但也有句话说得好:“讲划不如变化快。”未来的事情并不一定能随心所欲,因此不必想太多,随缘转比较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请以比喻说明,出家人与施主之间应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否则会有哪些过患?对此你有何深刻体会?

    正确答案: 作为一个出家人,外出化缘乞食时,应像蜜蜂采蜜而不恋花一样,取得所需的食物之后,对施主应视为素昧平生,与他们淡然相处。
    如果一个凡夫出家人,长期与固定的施主来往,贪执习气难免增长,结果施主把上师执为己有、上师把施主执为己有,对双方都是一场灾祸。彼此互相舍弃、制造违缘、争斗诋毁的情况会经常发生,甚至僧人因与施主经常交往,最后会还俗成家,堕入世俗之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非天要感受什么样的痛苦?请引用公案详细说明。

    正确答案: 非天要感受就像人中的富翁一样,尽管有钱有势,但内心被嗔心之火燃烧着、被嫉妒心之水冲击着、被烦恼之风吹动着,在各种痛苦中不能自拔,根本无有快乐可言。非天嫉妒心极为粗重,就是在自己的范围内,区域与区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也总是争斗不息,格格不入,始终在战火纷飞中过日子。
    在很多经论中都提到,阿修罗看见居于上方的天人财富受用尽善尽美,一切所需都是从如意树而生,于是嫉妒得不得了。更令他们怒火中烧的是,如意树的树根竟然长在自己境内...在这种嫉妒心的驱使下,阿修罗忍无可忍,身披盔甲、手持兵刃,全副武装前去与天人决一死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修行时如何才能做到松紧适度?请引用公案、教证加以说明。这与世间的做法是否相违?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前行》中有个有关昼辛吉尊者的公案:从前,阿难尊者教诫昼辛吉修法时,昼辛吉有时紧张过度,有时异常松懈,而未能生起任何修法的境界。于是他便前去请教世尊。世尊问:“昼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世尊又接着问:“那你弹奏时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发出,还是在琴弦十分松弛时发出呢?”昼辛吉呈白道:“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才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
    世尊教诲说:“那么,你修心也与之相同。”
    这与世间的做法也不相违。世人也提倡有松有紧、劳逸结合,如《礼记》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张,指拉紧弓弦;弛,指放松弓弦。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良方。
    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种窍诀。比如企业管理或寺院管理,管理人员如果太严格,什么都按照规矩办事,条条框框理得非常清楚,那可能太紧了,大家都呆不住,全部跑光;如果太松了,什么规矩都没有,整个组织无头无尾,谁也不愿意呆在那里。所以,无论是修行还是作管理人员时应该掌握分寸。

  • 第14题:

    非天要感受什么样的痛苦?请引用公案详细说明。


    正确答案: 非天要感受就像人中的富翁一样,尽管有钱有势,但内心被嗔心之火燃烧着、被嫉妒心之水冲击着、被烦恼之风吹动着,在各种痛苦中不能自拔,根本无有快乐可言。非天嫉妒心极为粗重,就是在自己的范围内,区域与区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也总是争斗不息,格格不入,始终在战火纷飞中过日子。
    在很多经论中都提到,阿修罗看见居于上方的天人财富受用尽善尽美,一切所需都是从如意树而生,于是嫉妒得不得了。更令他们怒火中烧的是,如意树的树根竟然长在自己境内...在这种嫉妒心的驱使下,阿修罗忍无可忍,身披盔甲、手持兵刃,全副武装前去与天人决一死战...

  • 第15题:

    在修行过程中,为什么要时时提起正知正念,将一切分别邪思转为道用?有时候的一念之差,会导致什么样的可怕后果?请引用公案加以剖析。


    正确答案: 只有如此,才能不背离正法。
    有时候一念之差,便堕落,造成生生世世的痛苦、遗憾。顺治皇帝在《出家偈》中也说:“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他以身著黄袍的帝王之躯,换去了身披紫袈裟的出家之命,这也不是无缘无故的,究其原因,完全归咎于他当初的一念之差。崇祯皇帝的公案也莫不是如此。
    因此,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务必要经常观察自己,尽量把心转为道用。如今依靠良师益友的助缘,我们暂时拥有了修法的时机,但凡夫的想法没什么恒常可信的,故一定要夜以继日勤奋修法,活到才,修到老。

  • 第16题:

    观清净心应避免何种错误观念?这是否唯一是密宗的修法?为什么?请引用公案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应避免将本来不清净的东西强行观为清净。
    这并非唯一是密宗的修法,实际上一切万法本来清净,显宗了义经典中也提到了这方面的道理。例如,显示《维摩诘经》就有一个具髻梵在的公案,在《大幻化网》中曾引用过:
    一次,佛陀给大众开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道理。当时舍利子听后,心生怀疑:“如果说心净则佛土净,那世尊因地时心岂非不清净,要不然他的娑婆世界怎会如是杂乱秽恶?”佛陀知道他的心念,问:“盲人看不见天上的日月,是日月的过咎吗?”舍利子回答:“不!是盲人自己的问题,非日月之过。”佛陀说:“同样,我的佛土非常清净,只是众生见不到而已,并非如来的过咎。”
    此时,螺髻梵王(具髻梵天)对舍利子说:“你不要认为娑婆世界不清净,在我的眼中,释迦牟尼佛的刹土清净无垢,宛如自在天宫。”舍利子不相信,说自己所见的全是泥石瓦砾、丘陵坑坎等。
    于是佛陀以脚趾压地,顿时三千大千世界庄严无比、极其清净,呈现出无量的功德。舍利子见后叹为稀有。佛陀说:“我此佛土恒常清净,只不过你没有见到罢了。譬如天人享用同一食物,由于各自福德不同,所感受的味道千差万别,同样,众生因为业力各异,有些人见不到此土功德庄严。心清净的人,才能见到诸法清净。”佛在《华严经》中也说:“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
    因此,《华严经》、《维摩诘经》、《入楞伽经》等显宗经典的观点,跟密宗所提倡的观清净心完全一致。

  • 第17题:

    有钱人的身上会发生无常吗?这对你有哪些启示?请引用教证、公案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从有钱人身上,我们轻易即可观察到无常。以前亚洲女首富叫龚如心,她与丈夫白手起家,共同建立一个地产王国。后来她丈夫不幸死了,为争夺巨额遗产,她和公公打了九年的官司,并最终获胜。1997年7月,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世界超级富豪榜中,龚如心以70亿美元个资产,名列世界华人女首富,比英女王还要富有7倍。据香港市场人士估计,龚如心的身份可能超过400亿港元,稳居亚洲女富豪榜第一位。但没有想到,争取到遗产一年半后,她就因患癌症而离世了。江苏有个富翁叫包存林,几年前公司产值已达6至8亿人民币,然而2008年11月他突然身亡。关于他的死因,有人说是自杀,有人则说不是。但不管怎样,他辛辛苦苦地积累了一辈子,死后全部都留在人间,可见财富并不值得追求。
    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云:“众生财富如闪电,身如浮泡无常性。”在《君规教言论》中也说:“身体犹如水中泡,财富宛若秋云飘。”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说得好:“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 第18题:

    问答题
    修行时如何才能做到松紧适度?请引用公案、教证加以说明。这与世间的做法是否相违?对此你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前行》中有个有关昼辛吉尊者的公案:从前,阿难尊者教诫昼辛吉修法时,昼辛吉有时紧张过度,有时异常松懈,而未能生起任何修法的境界。于是他便前去请教世尊。世尊问:“昼辛吉,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他回答:“极为擅长。”世尊又接着问:“那你弹奏时所出的妙音,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发出,还是在琴弦十分松弛时发出呢?”昼辛吉呈白道:“这两种情况都不是。只有琴弦松紧适度时,才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
    世尊教诲说:“那么,你修心也与之相同。”
    这与世间的做法也不相违。世人也提倡有松有紧、劳逸结合,如《礼记》云:“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张,指拉紧弓弦;弛,指放松弓弦。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良方。
    做任何事都要有一种窍诀。比如企业管理或寺院管理,管理人员如果太严格,什么都按照规矩办事,条条框框理得非常清楚,那可能太紧了,大家都呆不住,全部跑光;如果太松了,什么规矩都没有,整个组织无头无尾,谁也不愿意呆在那里。所以,无论是修行还是作管理人员时应该掌握分寸。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有钱人的身上会发生无常吗?这对你有哪些启示?请引用教证、公案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从有钱人身上,我们轻易即可观察到无常。以前亚洲女首富叫龚如心,她与丈夫白手起家,共同建立一个地产王国。后来她丈夫不幸死了,为争夺巨额遗产,她和公公打了九年的官司,并最终获胜。1997年7月,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世界超级富豪榜中,龚如心以70亿美元个资产,名列世界华人女首富,比英女王还要富有7倍。据香港市场人士估计,龚如心的身份可能超过400亿港元,稳居亚洲女富豪榜第一位。但没有想到,争取到遗产一年半后,她就因患癌症而离世了。江苏有个富翁叫包存林,几年前公司产值已达6至8亿人民币,然而2008年11月他突然身亡。关于他的死因,有人说是自杀,有人则说不是。但不管怎样,他辛辛苦苦地积累了一辈子,死后全部都留在人间,可见财富并不值得追求。
    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云:“众生财富如闪电,身如浮泡无常性。”在《君规教言论》中也说:“身体犹如水中泡,财富宛若秋云飘。”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说得好:“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观清净心应避免何种错误观念?这是否唯一是密宗的修法?为什么?请引用公案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 应避免将本来不清净的东西强行观为清净。
    这并非唯一是密宗的修法,实际上一切万法本来清净,显宗了义经典中也提到了这方面的道理。例如,显示《维摩诘经》就有一个具髻梵在的公案,在《大幻化网》中曾引用过:
    一次,佛陀给大众开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道理。当时舍利子听后,心生怀疑:“如果说心净则佛土净,那世尊因地时心岂非不清净,要不然他的娑婆世界怎会如是杂乱秽恶?”佛陀知道他的心念,问:“盲人看不见天上的日月,是日月的过咎吗?”舍利子回答:“不!是盲人自己的问题,非日月之过。”佛陀说:“同样,我的佛土非常清净,只是众生见不到而已,并非如来的过咎。”
    此时,螺髻梵王(具髻梵天)对舍利子说:“你不要认为娑婆世界不清净,在我的眼中,释迦牟尼佛的刹土清净无垢,宛如自在天宫。”舍利子不相信,说自己所见的全是泥石瓦砾、丘陵坑坎等。
    于是佛陀以脚趾压地,顿时三千大千世界庄严无比、极其清净,呈现出无量的功德。舍利子见后叹为稀有。佛陀说:“我此佛土恒常清净,只不过你没有见到罢了。譬如天人享用同一食物,由于各自福德不同,所感受的味道千差万别,同样,众生因为业力各异,有些人见不到此土功德庄严。心清净的人,才能见到诸法清净。”佛在《华严经》中也说:“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
    因此,《华严经》、《维摩诘经》、《入楞伽经》等显宗经典的观点,跟密宗所提倡的观清净心完全一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请引用教证和公案说明:获得菩提心之后,就不会堕入恶趣。

    正确答案: 教证:法王如意宝说:“什么时候自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从此之后你绝对不会堕入三恶趣。”
    公案:世尊曾经转生为地狱众生嘉瓦谢达,在拉火马车时,看到同伴嘎玛热巴拉不动马车,狱卒气急败坏地用火锤击打它,于是对其生起菩提心。当它准备代替同伴拉车时,狱卒边用铁锤殴打它边说“众生感受各自业力谁有办法”。刹那间,嘉瓦谢达转生到三十三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在修行过程中,为什么要时时提起正知正念,将一切分别邪思转为道用?有时候的一念之差,会导致什么样的可怕后果?请引用公案加以剖析。

    正确答案: 只有如此,才能不背离正法。
    有时候一念之差,便堕落,造成生生世世的痛苦、遗憾。顺治皇帝在《出家偈》中也说:“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他以身著黄袍的帝王之躯,换去了身披紫袈裟的出家之命,这也不是无缘无故的,究其原因,完全归咎于他当初的一念之差。崇祯皇帝的公案也莫不是如此。
    因此,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务必要经常观察自己,尽量把心转为道用。如今依靠良师益友的助缘,我们暂时拥有了修法的时机,但凡夫的想法没什么恒常可信的,故一定要夜以继日勤奋修法,活到才,修到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佛陀和高僧大德利益众生的主要手段是什么?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只是呆在大德身边可以吗?为什么?请引用公案说明此理。

    正确答案: 转法轮。
    尽管这么了不起的开悟者哪怕住世一天,对全世界也能带来和谐快乐,对众生也有无比利益,但从直接利益他众的角度看,每天跟在他旁边的有些人,好像并没有通达他的境界,基本上没有真实证悟。所以,作为高僧大德,没有以佛法饶益众生的话,就跟佛陀没有说法无有差别了。美德嘉那尊者,是印度极为著名的大班智达尽管这么了不起的开悟者哪怕住世一天,对全世界也能带来和谐快乐,对众生也有无比利益,但从直接利益他众的角度看,每天跟他旁边的有些人,好像并没有通达他的境界,基本上没有真实证悟。所以,作为高僧大德,没有以佛法饶益众生的话,就跟佛陀没有说法无有差别了。美德嘉那尊者,是印度极为著名的大智达,为了救度堕入孤独地狱的母亲前往西藏,但因为翻译途中去世,而尊语言不通,从而导致如此伟大的上师在藏地整日被人役使放牧,未能以正法广利有情。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