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认为所谓“中阴”,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说法,汉传佛教中根本没有听说过。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题目

有些人认为所谓“中阴”,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说法,汉传佛教中根本没有听说过。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不对。佛在很多经典中都提到了今世、来世、中阴,不仅是大乘的显宗、密宗,就连小乘的《俱舍论》中,也将中阴的经过讲得非常清楚。如果你不承认中阴的存在,那也不应该承认晚上的梦境和白天的经历了。
更多“有些人认为所谓“中阴”,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说法,汉传佛教中根本没有”相关问题
  • 第1题:

    有人认为四种对治力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说法,没有权威性,所以不愿意学。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正确答案: 并非如此,佛在《宣说四法经》中说:“弥勒,菩萨若具足四法,则清净一切所造所积之罪业。何为四法?即厌患对治、依止菩提心(所依对治)、现行对治、返回对治。”可见,四对治力的修法并不是藏传佛教所独有的。不管学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我们相续中的罪业都是黑色的,为了遣除这样的罪业,一定要依止最殊胜的法门,既然如此,修金刚萨埵或依止四对治力为何要有教派之分呢?不管哪一种甘露,东方来的也好,西方来的也好,只要能治病就行,为什么要有这么多分别念?都已经病入膏肓了,还在执著“我只用我医院的药,其他医院的都不用”,这实在是一种愚痴之语。

  • 第2题:

    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差别极大,所讲的内容完全没有共通之处”。对此观点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这种看法不合理。
    麦彭仁波切在《三戒合一论》中讲过:原本各大教派各不相违,如同一个父亲的两个儿子,没必要为父亲是自己还是别人的争得你死我活。因此,不管你随学某个宗派,或者以后摄受弟子,都要先建立起“各大教派互不相违”的观点,否则,分别念的力量有时特别大,若从中作怪而无法遣除,定会给暂时的今生快乐、究竟的来世安乐带来障碍。

  • 第3题:

    有些人说汉传佛教好,有些人说藏传佛教好,这种说法到底如何圆融?


    正确答案: 二种佛教都好,都是疗治烦恼疾病的妙药。只不过众生的根基不同,有些相应于汉传佛教,有些相应于藏传佛教中,虽然传承有别,但都可以让众生获得真实的解脱。就像两个人所患的病不同,所服的药也不同,但最后二人的疾病通过不同的药都能痊愈。我们不能说这个药好,那个药不好,与自己最相应的,对自己就是最好的。同样,选择法门也是如是。

  • 第4题:

    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是()。

    • A、南传佛教
    • B、藏传佛教
    • C、汉传佛教
    • D、大乘佛教

    正确答案:A

  • 第5题:

    填空题
    中国佛教包括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体系。

    正确答案: 南传佛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6题:

    问答题
    汉传佛教大德主张,学佛必须先从“有”,后到“空”,若不知“有”,焉知“空”?这种说法和藏传佛教的观点是否一致?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和藏传佛教完全一致。
    起信修法的过程也是个认识的过程,认识必须从有形的现象入手逐步达到无形的本质。
    “有”和“空”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世俗智的认识境界是事物的现象——“有”,超世智(圣智)的认识境界是物自性、法性——“空”,若不承认以世俗智确立的一切存在,轮回、解脱、因果业报、四谛、六度、根、道、果等理论将无从建立。进而,佛和佛法也就无从谈起。同时,真假二谛也是对立统一体,若无假谛的“有”,也就无从谈起真谛的“空”,悟“空”的真境是没有“有”、“空”分别见的“无戏境”。
    在菩萨戒中对信念和认识条件达不到的弟子宣谈空理也是犯戒行为。原因是根基差的弟子往往会错误地理解空义而否定一切善行,反而遭到下堕的恶报。
    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略)论》中,把修止观放在上士道的最高修道位上。这除了有六度的先后次序和认识上的难度外,也有深恐理解空心出偏,反受其害,应待到思想成熟再开示之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傣族普遍信奉的佛教是(  )。
    A

    藏传佛教

    B

    汉传佛教

    C

    北传佛教

    D

    上座部佛教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差别极大,所讲的内容完全没有共通之处”。对此观点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这种看法不合理。
    麦彭仁波切在《三戒合一论》中讲过:原本各大教派各不相违,如同一个父亲的两个儿子,没必要为父亲是自己还是别人的争得你死我活。因此,不管你随学某个宗派,或者以后摄受弟子,都要先建立起“各大教派互不相违”的观点,否则,分别念的力量有时特别大,若从中作怪而无法遣除,定会给暂时的今生快乐、究竟的来世安乐带来障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有些人说汉传佛教好,有些人说藏传佛教好,这种说法到底如何圆融?

    正确答案: 二种佛教都好,都是疗治烦恼疾病的妙药。只不过众生的根基不同,有些相应于汉传佛教,有些相应于藏传佛教中,虽然传承有别,但都可以让众生获得真实的解脱。就像两个人所患的病不同,所服的药也不同,但最后二人的疾病通过不同的药都能痊愈。我们不能说这个药好,那个药不好,与自己最相应的,对自己就是最好的。同样,选择法门也是如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崇拜“阿嵯耶观音”的是(  )。
    A

    汉传佛教

    B

    南传佛教

    C

    藏传佛教

    D

    阿吒力教


    正确答案: A
    解析:
    阿嵯耶观音的形象是高高隆起的发髻中安住一尊阿弥陀佛,一缕缕细密的秀发,男身女相,细腰显足,上身袒露,上身穿着一件轻纱,身上佩有璎珞、项圈,手结“妙音天印”。阿吒力教崇拜“阿嵯耶观音”。

  • 第11题:

    问答题
    有些人认为所谓“中阴”,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说法,汉传佛教中根本没有听说过。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对。佛在很多经典中都提到了今世、来世、中阴,不仅是大乘的显宗、密宗,就连小乘的《俱舍论》中,也将中阴的经过讲得非常清楚。如果你不承认中阴的存在,那也不应该承认晚上的梦境和白天的经历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据聂晓阳先生所讲,藏传佛教的修行比汉传佛教有更高门槛。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汉传佛教大德主张,学佛必须先从“有”,后到“空”,若不知“有”,焉知“空”?这种说法和藏传佛教的观点是否一致?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和藏传佛教完全一致。
    起信修法的过程也是个认识的过程,认识必须从有形的现象入手逐步达到无形的本质。
    “有”和“空”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世俗智的认识境界是事物的现象——“有”,超世智(圣智)的认识境界是物自性、法性——“空”,若不承认以世俗智确立的一切存在,轮回、解脱、因果业报、四谛、六度、根、道、果等理论将无从建立。进而,佛和佛法也就无从谈起。同时,真假二谛也是对立统一体,若无假谛的“有”,也就无从谈起真谛的“空”,悟“空”的真境是没有“有”、“空”分别见的“无戏境”。
    在菩萨戒中对信念和认识条件达不到的弟子宣谈空理也是犯戒行为。原因是根基差的弟子往往会错误地理解空义而否定一切善行,反而遭到下堕的恶报。
    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略)论》中,把修止观放在上士道的最高修道位上。这除了有六度的先后次序和认识上的难度外,也有深恐理解空心出偏,反受其害,应待到思想成熟再开示之义。

  • 第14题:

    日本的佛教最早传自于()。

    • A、藏传佛教
    • B、南传佛教
    • C、汉传佛教
    •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汉传佛教的性、相二宗等同于藏传佛教的深观、广行二大车轨吗?


    正确答案: 藏传佛教的深观、广行与汉传佛教的性、相二宗并不相同。藏传佛教的“深观”指智慧正见,“广行”指除智慧正见以外的一切善行,包括慈悲、发心、六度中除智度以外的五度,以及境、行、果、五道十地断悟进程等。
    佛法虽广,但其核心和精华是《般若经》,般若称“佛”是因为声闻、缘觉、菩萨、圆觉佛等从般若中生,离开般若智慧无法解脱成佛。
    对《般若经》的解释在印度曾出现过两个大的学派:
    一是以龙树为首的深见般若学派;
    一是以弥勒五论为依据解释般若的,以无著为首的广行般若学派。
    前者称中观学派,后者称弥勒学派。《弥勒五论》中分前二论《佛心论》、《现观庄严论》和后三论《庄严经论》、《辩中边论》、《辩法性论》。在前二论中开示了中观见,后三论中开示了唯识观。
    无著、世亲兄弟二人根据弥勒“后三论”,开创了唯识学。
    藏传佛教各教派在智慧正见方面以龙树学说为主,学修中观。境、行、果地道建立等广行般若以无著的弥勒学为主,但对无著、世亲学说中的唯识部分,持批判态度。
    汉传佛教性宗和空宗属中观学派,法相宗属唯识学派。法相宗除了正见以外,其他的都和藏传佛教显教的内容相同,有差别也只是对其理论认识上的差别。另外,藏传佛教是显密合一的佛教教派,与汉传佛教单一的显教在整体教义理论和修行实践方面有很大差别。

  • 第16题:

    单选题
    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是()
    A

    南传佛教

    B

    藏传佛教

    C

    汉传佛教

    D

    大乘佛教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问答题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 (1)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点,如承认四法印,皈依三宝,四众弟子都按律部规定受戒,发慈悲心,抑恶扬善,以正见破除三界烦恼,追求解脱苦与苦因等等。
    (2)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佛教的共同特点。如利益众生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以六度修福慧资粮,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无二正见破障,追求不同于小乘教的不住二边涅槃等等。
    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和大同中的小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藏传佛教是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的教派,而汉传佛教是大乘显教。唐代虽然译过一些密经,但都属下部密,而且早已绝传。有人将净土宗划为密宗,但从教义上衡量,这种观点恐怕难以成立。藏传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传佛教独有的密法是无上密,所谓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无上密中才有。因为下三部密中虽有多种成就的修法,但都没有幻身和光明识的修法,而即身成佛却离不开这两种双运成就。
    ②藏传佛教各派都以龙树中观见为主,虽然各派对中观二谛义的理解有差别,但没有一个尊唯识见者。唯识学研究只是为了从反面认识中观真理。汉传佛教早期的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教派都持中观见,唐玄奘师出唯识宗门,故在东土弘扬法相唯识学,对唐以后的汉传佛教影响极大。现在的汉传佛教大部分是净土宗,净土宗认为:理深解微,末世断惑证理甚难,乘佛愿力,往生净土为易行之道,因此,不习中观、唯识之理,只诵经典、佛号求往生。由于这些原因,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事理二谛的见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
    ③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信众的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不同,因此,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总的来说,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虽然有以上这些不同点,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义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点,只表现在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方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单选题
    佛教在进入中国西南地区之后形成的是()
    A

    大乘佛教

    B

    小乘佛教

    C

    藏传佛教

    D

    汉传佛教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浴佛仪式有什么差别?

    正确答案: 汉传佛教:人们将佛像置于花丛当中,舀取清净的水,一边念诵偈文一边给佛像沐浴。
    藏传佛教:在作沐浴仪式时,首先要准备一面明镜,维那师以赞佛的偈颂进行赞叹,如果是释迦牟尼佛,则念释迦牟尼佛的偈颂,若是药师佛,则念药师佛的偈颂。然后一边手持宝瓶,一边观想佛菩萨融入明镜中,在明镜上作沐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日本的佛教最早传自于()。
    A

    藏传佛教

    B

    南传佛教

    C

    汉传佛教

    D

    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松原妙音寺属于(  )建筑。
    A

    汉传佛教

    B

    藏传佛教

    C

    南传佛教

    D

    道教


    正确答案: B
    解析:
    松原妙音寺主要采用藏传佛教的建筑风格,依照传统中轴对称式格局建成。

  • 第22题:

    单选题
    河北承德“外八庙”是避暑山庄东北部八座(  )寺庙的总称。
    A

    南传佛教

    B

    北传佛教

    C

    藏传佛教

    D

    汉传佛教


    正确答案: C
    解析:
    “外八庙”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八座藏传佛教寺庙的总称,包括溥仁寺、溥善寺、普宁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广缘寺,先后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陆续建成。

  • 第23题:

    问答题
    有人认为四种对治力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说法,没有权威性,所以不愿意学。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正确答案: 并非如此,佛在《宣说四法经》中说:“弥勒,菩萨若具足四法,则清净一切所造所积之罪业。何为四法?即厌患对治、依止菩提心(所依对治)、现行对治、返回对治。”可见,四对治力的修法并不是藏传佛教所独有的。不管学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我们相续中的罪业都是黑色的,为了遣除这样的罪业,一定要依止最殊胜的法门,既然如此,修金刚萨埵或依止四对治力为何要有教派之分呢?不管哪一种甘露,东方来的也好,西方来的也好,只要能治病就行,为什么要有这么多分别念?都已经病入膏肓了,还在执著“我只用我医院的药,其他医院的都不用”,这实在是一种愚痴之语。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