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修行、闻思就是要我们去了解什么?”相关问题
  • 第1题:

    我们为什么要有正确的闻思?


    正确答案: 就像以前一发生冲突都总是怪别人不对,现在回来看到自己的无明、冲动,看到自己的脸黑,这也是四念处方面的应用,把身受心法这些实际来体会、来做,包括身口意、身心的柔软,包括名、色分别这些,都是能够实际去体验出来。
    当你有这些实际体会之后,将来你在历缘对境时的冲动,就会渐渐减少,而且因为你身心的柔软,那一种冲动又自然减少。如果你只是在苦的时候,去观察这个苦,没有去找出苦的原因,只是现象发生,你就是接受,总在那里无奈的挨打接受,而没有看到苦的原因,这个苦就白吃了。所以四念处方面的修行,必须要有前面闻思的整个基础,这样你才会去消化,才会去找出原因。四念处要修行有成,一定要有前面的闻思基础、一步步去闻思修证,这样你才能够进一步去看到苦的原因,这样苦果、痛苦与烦恼的现象、就渐渐不会发生了。

  • 第2题:

    为什么闻思之后要马上应用?


    正确答案: 闻思之后要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否则就会浪费很多时间。闻思后马上去体会,然后在历缘对镜中处处去见法,修行便会加快,而法喜充满。

  • 第3题:

    什么是修行?怎样将修行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正确答案: 布顿大师说:“在印度梵语中,串习和修行是一个意思,所谓的修行,就是把闻思的道理一直在心相续中串习。”比如说心中经常串习“我要利益众生”、“一切众生皆当过我的父母,别人怎么害我,都要修安忍”,这种接连不断的心态就是修行,印度的法友论师也说:“我们的相续跟佛法不断相应、不断串习,才叫做修行。”
    不管在哪个场合,都可以修行。即便是平时坐车,也可以用耳机听上师的课,表面上你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实际上也是一种修行。相反,如果你的心没有专注,纵然天天在山洞里闭关,但内心一直胡思乱想,这也不是修行。

  • 第4题:

    怎样才能对如来教法生起不退转信心?通过闻思修行,你在这方面有哪些转变?


    正确答案:想对佛法生起信心,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了解它的功德,否则,信心再大也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而若想了解佛法的功德,我们首先要知道,外道再怎么兴盛,大仙、天龙八部再怎么受供奉,他们自己也沉溺在轮回中,并未超离苦海,又怎能帮我们解决生死大事呢?要想真正脱离生死轮回,其他宗教都一筹莫展,只有暂时行持善的见解和行为。而超离轮回、了生脱死的妙药,唯一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有,所以,我们应对佛陀的教法、证法有虔诚不移的解信。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无谬的法器。通过闻思修行,佛法的道理也逐步融于心相续,无常之理、因果正见、无我空性等教理也正深深地契合于心,以往多如山王般的邪知见摧毁倒塌,虽然修为仍然很差,但对佛法的信心却并不容易退转,为此,祈祷根本上师,常赐加持不退转,精勤修持唯佛法。

  • 第5题:

    什么叫做内收?闻法和修行时若内收,会有什么样的过患?


    正确答案: (1)内收:
    闻法和修行时不能过于内收,有些人专注得有点过头,抓住一个法义就非要把它弄懂或修成,比如修风脉明点时,心一直耽著耽著……以至于身体不适,心也不适,最后出现种种违缘。如果在闻法时仅仅专注佛法的个别词义,则只能记住一个道理,而无法记住所有道理,这就如同马熊挖雪猪子(旱獭)一样得此失彼,不可能有了知一切的时候。
    (2)在受持佛法的时候,倘若心思过于内收,便会记一个忘一个,无法将所有内容融会贯通,还会出现昏昏沉沉、恹恹欲睡等弊端。

  • 第6题:

    有人说:“我正在闻思修行时,别人前来干扰破坏,故我应为了保护自己的修行而嗔恨他!”对此你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这种理由不能成立。在所有的修行中,安忍是最难行的,也是功德最大的,既然你要修集福德,为何不修习安忍呢?修行人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遭受别人干扰是难免的。但我们修行佛法,唯一目的是成佛利益众生,现在如果对众生发嗔恨心,岂不是从根本上违背了修行目的。所以,为保护修行而不安忍众生损害的理由,是荒谬的。
    《佛遗教经》中说:“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依佛陀的教导,我们不管遇到任何情况,也不能以嗔恚对待。经中还说哪怕是众生前来节节肢解我们,也应“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

  • 第7题:

    问答题
    弘法利生、闻思修行那么辛苦,还不如喝酒、打麻将、上舞厅快乐,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有智慧的人会怎样选择?为什么?

    正确答案: 我们做事情时,首先要观察对今生来世、对众生有没有利,如果都有利的话,那就一定要去做。比如弘法、放生、闻思修行,这些事情虽然做起来困难,但对众生有利、对自己也有利,这就是大乘修行人应该做的。相反,有些事情虽然暂时让人享受快乐,但从究竟来讲,对众生和自己都没有利益,这样的事情不能做。就像吸鸦片、喝酒、赌博,或者到歌舞厅里混时间,表面上看来很快乐,自己也觉得快乐,但这些对今生来世都是不利的,有智慧的人不应该这样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什么是修行?怎样将修行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正确答案: 布顿大师说:“在印度梵语中,串习和修行是一个意思,所谓的修行,就是把闻思的道理一直在心相续中串习。”比如说心中经常串习“我要利益众生”、“一切众生皆当过我的父母,别人怎么害我,都要修安忍”,这种接连不断的心态就是修行,印度的法友论师也说:“我们的相续跟佛法不断相应、不断串习,才叫做修行。”
    不管在哪个场合,都可以修行。即便是平时坐车,也可以用耳机听上师的课,表面上你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实际上也是一种修行。相反,如果你的心没有专注,纵然天天在山洞里闭关,但内心一直胡思乱想,这也不是修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什么叫做内收?闻法和修行时若内收,会有什么样的过患?

    正确答案: (1)内收:
    闻法和修行时不能过于内收,有些人专注得有点过头,抓住一个法义就非要把它弄懂或修成,比如修风脉明点时,心一直耽著耽著……以至于身体不适,心也不适,最后出现种种违缘。如果在闻法时仅仅专注佛法的个别词义,则只能记住一个道理,而无法记住所有道理,这就如同马熊挖雪猪子(旱獭)一样得此失彼,不可能有了知一切的时候。
    (2)在受持佛法的时候,倘若心思过于内收,便会记一个忘一个,无法将所有内容融会贯通,还会出现昏昏沉沉、恹恹欲睡等弊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假如偏堕于文字或意义一边,对闻思修行有哪些影响?请说说你自己的体会。

    正确答案: 如果偏堕于文字而重意义,自相续无法得到真正受益。尤其是当今学术界的人,研究佛法往往偏重于空性、大悲的文字表面,却不知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倘若一味地执著,则无法领悟究竟所指。但同样,如果偏堕意义不重视文字也不行,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说过:“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胜义空性需要依世俗名言而证得,若不依世俗名言,则不能证得甚深空性,从而无法得到涅槃。
    我们作为佛教徒,必须要做到不堕两边,把文字与意义结合起来。其实这两者牵涉到闻思和修行:闻思的过程中,文字不可缺少;修行的过程中,意义不得不关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空海师父希望我们在闻思修行中,要有这一种“断”的魄力是指哪些?

    正确答案: 你必须要对苦先有深入正确的了解,这样你才能有这种“断”的魄力出来,要有崇高的理想目标,知道修行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大丈夫事业,这是非将相所能为的,这时你才会用生命来求法,你会用生命在修,再怎么磨练你,你都心甘情愿。只有这样修行的魄力出来,你才能真正体会到,才会脚踏实地来修行,包括说一天打你三百大板,你都愿意,因为你知道,有一个能够出离苦海的目标可以到达,不然的话,若被人磨了,你会走的像飞的似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空海师父给我们提出修行的“八问”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一是能否在历缘对境时,把讲话的冲动速度慢下来吗?
    二是能否听到自己讲话的音调高低与声浪起伏吗?
    三是能否觉察到想讲话的冲动与冲动背后的我是、我能、我慢吗?
    四是能否看到手脚,身体动作的急躁与轻浮吗?
    五是能否看到手脚、身体动作的急躁与轻浮、能缓和下来吗?
    六是能否看到思想、意念的冲动吗?
    七是当我是、我能、我慢与贪瞋痴的心生起之际、能觉察到吗?
    八是当贪、瞋、痴、慢的心,生起之际,能停下来吗?
    这八个问题都是很重要的,要在实际的历缘对境时去检验去应用。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的落实在平常的历缘对境中。如果没有把这些问题,实际去检验、去应用,那么你的修行跟出世间法的解脱道还有很大的差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空海师父希望我们在闻思修行中,要有这一种“断”的魄力是指哪些?


    正确答案: 你必须要对苦先有深入正确的了解,这样你才能有这种“断”的魄力出来,要有崇高的理想目标,知道修行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大丈夫事业,这是非将相所能为的,这时你才会用生命来求法,你会用生命在修,再怎么磨练你,你都心甘情愿。只有这样修行的魄力出来,你才能真正体会到,才会脚踏实地来修行,包括说一天打你三百大板,你都愿意,因为你知道,有一个能够出离苦海的目标可以到达,不然的话,若被人磨了,你会走的像飞的似的。

  • 第14题: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提到,要实现“和解”的境界,这里所说的“和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指的()。


    正确答案:和谐

  • 第15题:

    弘法利生、闻思修行那么辛苦,还不如喝酒、打麻将、上舞厅快乐,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有智慧的人会怎样选择?为什么?


    正确答案: 我们做事情时,首先要观察对今生来世、对众生有没有利,如果都有利的话,那就一定要去做。比如弘法、放生、闻思修行,这些事情虽然做起来困难,但对众生有利、对自己也有利,这就是大乘修行人应该做的。相反,有些事情虽然暂时让人享受快乐,但从究竟来讲,对众生和自己都没有利益,这样的事情不能做。就像吸鸦片、喝酒、赌博,或者到歌舞厅里混时间,表面上看来很快乐,自己也觉得快乐,但这些对今生来世都是不利的,有智慧的人不应该这样做。

  • 第16题:

    在修行的路上,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正确答案: 就是每天都要归零,不要说我今天要归零,明天又恢复到原来的习性窠臼里面还不知道,这是每天都要做的工作,每天都要提醒自己归零,除非你自己已证到阿罗汉,就算你证到初果、二果、三果、还是要一样归零。

  • 第17题:

    “我们修行人为什么而活?为众生而活!”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想?


    正确答案: 如果我们是佛菩萨,这是多劫以前,早已发过的大愿,无数生以来,已经在屡行实践我们的愿力了。如果我们仅仅是凡夫众生,为众生也就是为自己。我们生活在众生中,众生本就是相依而生,没有了众生,生存的环境就没有了,这世界就不再存在,我们还为谁而活。即便非修行人,也无形中在为众生而活;我们修行人把心念转过来,是刻意的为众生而活。

  • 第18题:

    问答题
    空海师父说,我们的修行就是要回到核心,这是在讲什么?

    正确答案: 是要我们超越二元对立,只要有自我的存在,都一直在二元对立的那个框框里、永远也跳不出来。
    因此要时常提醒自己:不要落入二元对立里面,在平常历缘对境时,要有警觉,不要在“顺我则是,逆我则非”的框框里绕而不知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我们为什么要有正确的闻思?

    正确答案: 就像以前一发生冲突都总是怪别人不对,现在回来看到自己的无明、冲动,看到自己的脸黑,这也是四念处方面的应用,把身受心法这些实际来体会、来做,包括身口意、身心的柔软,包括名、色分别这些,都是能够实际去体验出来。
    当你有这些实际体会之后,将来你在历缘对境时的冲动,就会渐渐减少,而且因为你身心的柔软,那一种冲动又自然减少。如果你只是在苦的时候,去观察这个苦,没有去找出苦的原因,只是现象发生,你就是接受,总在那里无奈的挨打接受,而没有看到苦的原因,这个苦就白吃了。所以四念处方面的修行,必须要有前面闻思的整个基础,这样你才会去消化,才会去找出原因。四念处要修行有成,一定要有前面的闻思基础、一步步去闻思修证,这样你才能够进一步去看到苦的原因,这样苦果、痛苦与烦恼的现象、就渐渐不会发生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有人说:“我正在闻思修行时,别人前来干扰破坏,故我应为了保护自己的修行而嗔恨他!”对此你如何看待?

    正确答案: 这种理由不能成立。在所有的修行中,安忍是最难行的,也是功德最大的,既然你要修集福德,为何不修习安忍呢?修行人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遭受别人干扰是难免的。但我们修行佛法,唯一目的是成佛利益众生,现在如果对众生发嗔恨心,岂不是从根本上违背了修行目的。所以,为保护修行而不安忍众生损害的理由,是荒谬的。
    《佛遗教经》中说:“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依佛陀的教导,我们不管遇到任何情况,也不能以嗔恚对待。经中还说哪怕是众生前来节节肢解我们,也应“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怎样才能对如来教法生起不退转信心?通过闻思修行,你在这方面有哪些转变?

    正确答案: 想对佛法生起信心,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了解它的功德,否则,信心再大也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而若想了解佛法的功德,我们首先要知道,外道再怎么兴盛,大仙、天龙八部再怎么受供奉,他们自己也沉溺在轮回中,并未超离苦海,又怎能帮我们解决生死大事呢?要想真正脱离生死轮回,其他宗教都一筹莫展,只有暂时行持善的见解和行为。而超离轮回、了生脱死的妙药,唯一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有,所以,我们应对佛陀的教法、证法有虔诚不移的解信。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无谬的法器。通过闻思修行,佛法的道理也逐步融于心相续,无常之理、因果正见、无我空性等教理也正深深地契合于心,以往多如山王般的邪知见摧毁倒塌,虽然修为仍然很差,但对佛法的信心却并不容易退转,为此,祈祷根本上师,常赐加持不退转,精勤修持唯佛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为什么闻思之后要马上应用?

    正确答案: 闻思之后要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否则就会浪费很多时间。闻思后马上去体会,然后在历缘对镜中处处去见法,修行便会加快,而法喜充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修行、闻思就是要我们去了解什么?

    正确答案: 就是要我们去了解整个法界的实相,因为实相方面是非常微细的,如果你的心不够宁静,你是没办法看到的,你只是看到肤浅的外表而已。整个的修行是让我们的身心静下来,然后去体悟大自然所呈现的法则,如果你的心不够宁静,就会违背大自然的法则,就会产生颠倒梦想,就会产生苦。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