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如何看待“存天理,去人欲”?”相关问题
  • 第1题:

    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目的论。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题: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 B、社会发展规律
    • C、封建道德规范
    • D、“天人感应”理论

    正确答案:C

  • 第3题: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家()法律思想的核心。


    正确答案:朱熹

  • 第4题: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对()的描述

    • A、教育的作用
    • B、教育方法
    • C、教育内容
    • D、教育手段

    正确答案:A

  • 第5题:

    在"德礼"与"政刑"的关系上,朱熹认为()。

    • A、二者都是"天理"的产物
    • B、二者都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 C、二者的目的都是"存天理、灭人欲"
    • D、二者应作为统一体来看待

    正确答案:A,B,C,D

  • 第6题: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人对()。

    • A、孔子
    • B、孟子
    • C、二程
    • D、朱熹

    正确答案:D

  • 第7题:

    下列言论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①“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③“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④“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正确答案:D

  • 第8题:

    多选题
    在"德礼"与"政刑"的关系上,朱熹认为()。
    A

    二者都是天理的产物

    B

    二者都是统治者进行统治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C

    二者的目的都是存天理、灭人欲

    D

    二者应作为统一体来看待


    正确答案: A,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
    A

    “存天理,去人欲”说

    B

    “致良知”说

    C

    “教为圣人”说

    D

    “知行合一”说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如何看待“存天理,去人欲”?

    正确答案: 二程提出的“存天理,去人欲”的观点
    二程根据他们的人性论,提出“存天理,去人欲”。他们宣称,应该克服“人欲”,保持以“天理”为内容的本性。认为天理人欲是势不两立的。“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不是天理便是私欲。人虽有意于为善,亦是非礼。无人欲即皆天理。”“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欲之害人也,人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不知,则至于灭天理而不知反。”
    二程注重修养,认为存天理,去人欲,就是修养之道。还强调“敬”。“敬”即是经常集中注意力,时时警惕自己,克服一切不符合道德原则的杂念。即“人心不能不交感万物,亦难为使之不思虑,若欲免此,为是心有主,如何为主?敬而已矣。”二程所谓“敬”,具有宗教徒“虔诚事上帝”的精神状态,本质上是一种严肃主义的修养方法。
    朱熹“存天理,去人欲”的观点:
    二程把“道心”等同于“天理”,把“人心”等同于“人欲”。朱熹进一步发挥了二程的思想,而认为“人欲”只指“人心”中为恶的一方面,而不包括“人心”中合理的欲望可以为善的一方面。他认为“天理”和“人欲”是绝对对立而不可并存的,必须“革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即“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二程、朱熹提出的“存天理,去人欲”,一方面,束缚了人们正常的物质欲望的满足,阻碍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对于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人对()。
    A

    孔子

    B

    孟子

    C

    二程

    D

    朱熹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理学家()法律思想的核心。

    正确答案: 朱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有前提的。他认为吃饭穿衣是天理,但要吃好穿好是人欲。对于妇女守节,他为官之时从未大力提倡过,甚至认为特殊情况下妇女改嫁“似不可拘于大义”。这说明朱熹()

    • A、认为天理与人欲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 B、认同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C、主张人欲与天理冲突时,“存天理,灭人欲”
    • D、承认人们正当欲望,反对笼统地倡导无欲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 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如何正确认识朱子之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


    正确答案: 朱熹继承了程颢、程颐的人性论思想,认为“理”表现在人这方面就叫作性。他将人性作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分,前者来自作为世界本源的“理”,后者得之于人生来固有的感情、欲望等构成身体的“气”。人是理与气结合而生成的,由于理是至善的,因此天命之性也是无有不善的,至于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他一方面把道德看成为人人固有的天赋本性,另一方面又以所谓气禀的清浊不同来解释天生的贤愚差别和富贵贫贱的根源,并肯定了后天的教化对于人复归善性的意义。人心和道心是同一个精神主体,从追求和满足于耳目的欲望来说,就是“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上来讲,就是“道心”。朱熹肯定了正当的饮食之类的欲望乃人之本能需要,也认为人人都有道心,所谓圣人就是精察道心,不杂耳目私心杂念,专一于天理的人,一般人通过“去人欲,存天理”的修养方式可以达到,前提是要求人们的一切思虑,一切动机,都必须符合道德标准,一切有违“天理”的要求都必须消除干净。

  • 第16题:

    存天理,灭人欲


    正确答案: 朱熹认为,由于有了人欲,利令智昏,才使人所固有的天理受到蒙蔽,不能发挥作用,从而造成社会行为的不轨。所以,人欲和天理是不共戴天的。“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两者之间没有丝毫调和的余地。

  • 第17题: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天人感应”理论。()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8题:

    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由此可见,李贽的批判主要忽视了()

    • A、思想内容的辩证性
    • B、时代背景的复杂性
    • C、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 D、人物评价的特殊性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

    • A、“存天理,去人欲”说
    • B、“致良知”说
    • C、“教为圣人”说
    • D、“知行合一”说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问答题
    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理念的合理性及其弊端在哪里?

    正确答案: 合理性:
    1.首先要认定哪个是天理,哪个是人欲
    2.其次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即自我修养,复归于人的本心的道德范畴
    3.最后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然,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并不是单纯地通过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通过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循序渐进,“自然纯熟”。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在理论上的缺陷,是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所谓“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这就有可能把属于社会伦理的“天理”看作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在社会还没有制定出合法的程序来确立“天理”的内容时,而被任意赋予各种规定,从而造成如清代戴震所说的“以理杀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评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法律思想。

    正确答案: (1)“存天理,灭人欲”与三纲五常说。朱熹把“三纲五常”作为理或天理的最主要内容。既然三纲五常是“天理”的体现,谁要违背它,或违犯以它为指导原则的封建法律和制度,就是逆天,就是为天理国法所不容;
    (2)德、礼、刑关系论。
    ①德礼为本,政刑为末,但它们在本质和目的上是一致的;
    ②在德与礼之间,应以德为本,以礼为末;
    ③就政和刑的关系来说,政是统治的工具,刑是辅助统治的方法;
    ④重视礼义道德的感化作用。由此可见,朱熹的德礼政刑说,虽然以儒家的传统的德主刑辅论为基础,但对他作了更细致的分析和阐释,显得更缜密而完整了;
    (3)刑罚以严为本的主张。在朱熹看来,为政严则令行禁止,能够禁奸止乱,制止犯罪;宽则纲纪废弛,奸豪得志,善良的人反而遭殃。朱熹主张执法从严,但不等于主张滥刑,有时他还强调慎刑。朱熹的严刑主张,还具体反映在恢复肉刑、限制赎刑、严惩奸凶等问题上;
    (4)恤民说。其恤民所涉及的方面较多:
    ①以口数占田。主张清丈土地,按人口数占田;
    ②奖励农业生产;
    ③推行社仓制度。
    (5)朱熹的思想虽然也包含不少合理因素。但从其以“理”为核心的法律思想的本质来说,则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维护“三纲五常”、强化思想统治的需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包括法学在内的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名词解释题
    存天理,灭人欲

    正确答案: 是宋代理学朱熹的法律思想。天理指封建纲常伦理,人欲指违背天理的意念和超过生存需要的物质欲望。他认为天理是纯粹的善,人欲是绝对的恶。“存天理,灭人欲”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思想工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如何正确认识朱子之学中“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

    正确答案: 朱熹继承了程颢、程颐的人性论思想,认为“理”表现在人这方面就叫作性。他将人性作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分,前者来自作为世界本源的“理”,后者得之于人生来固有的感情、欲望等构成身体的“气”。人是理与气结合而生成的,由于理是至善的,因此天命之性也是无有不善的,至于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他一方面把道德看成为人人固有的天赋本性,另一方面又以所谓气禀的清浊不同来解释天生的贤愚差别和富贵贫贱的根源,并肯定了后天的教化对于人复归善性的意义。人心和道心是同一个精神主体,从追求和满足于耳目的欲望来说,就是“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上来讲,就是“道心”。朱熹肯定了正当的饮食之类的欲望乃人之本能需要,也认为人人都有道心,所谓圣人就是精察道心,不杂耳目私心杂念,专一于天理的人,一般人通过“去人欲,存天理”的修养方式可以达到,前提是要求人们的一切思虑,一切动机,都必须符合道德标准,一切有违“天理”的要求都必须消除干净。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