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使农夫行此,则必不能蚤出夜入,耕稼树艺。
第1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参,此其分事也。——《墨子。非乐上》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与子孙以偿债者。——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生产者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处境如何?为什么?
第2题:
翻译:使百工行此,则必不能修舟车,为器皿矣。
第3题:
翻译:我辈读书人,入则孝,出则弟,守先待后,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所以又高于农夫一等。
第4题:
翻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第5题: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许行》)
第6题: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摘自《墨子》)引文反映出来的信息正确的有()。 ①耕的是“王田” ②纺的是棉布 ③反映出“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④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0题:
①②④
②③
①②③
①②③④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翻译:使王公大人行此,则必不能蚤朝晏退,治五官六府,辟草木,实仓廪。
第14题:
翻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第15题:
翻译: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第16题:
翻译:使妇人行此,则必不能夙兴夜寐,纺绩织纴。
第17题:
“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墨子的话反映了战国时期()
第18题: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剥削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