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使民以时”,就是侵占老百姓的劳动时间。
第1题: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使并与所代表的()成为这个()多代表的()。
第2题: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出自《尚书》,强调朝廷官员只有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欲,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第3题:
所谓“平粜”,又称平籴,就是封建国家在粮食成熟时征购粮食存储起来,以待青黄不接时发放给老百姓维持生存的措施。
第4题:
所谓断路就是在闭合回路中发生(),使电流不能导通的现象。
第5题:
“天地生财,止有此数,不在官,则在民”中的“民”是指()。
第6题: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说明句中“人”与“民”的不同。
第7题:
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诉讼,而此处所谓"民"的正确理解是()。
第8题:
所谓预紧,就是在安装轴承时,用某种方法产生并保持轴向力,以消除轴承中的游隙。
第9题:
老百姓
权贵族
穷人
富人
第10题:
公民
农民
老百姓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第11题:
准时
按照季节,不影响农时
经常
有固定的时间
第12题:
第13题: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里的“时”怎么理解?()
第14题:
墨子社会福利思想的一大特色是主张()
第15题:
所谓工件的安装就是使工件紧固于机床上便于加工。
第16题: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把上列古文翻译现代汉语。
第17题:
当工资增加时()
第18题:
所谓重大决策权就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国计民生,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发展的决策行为。
第19题:
所谓(),就是使自己受尊敬的心理和行为。
第20题: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这句名言的核心思想是()
第21题:
对
错
第22题:
对
错
第23题:
收入效应使劳动时间增加,替代效应使劳动时间增加
收入效应使劳动时间减少,替代效应使劳动时间减少
收入效应使劳动时间减少,替代效应使劳动时间增加
收入效应使劳动时间增加,替代效应使劳动时间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