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首先,在论述表象世界时,他将这个问题归结为纯认识论问题而忽视了其本体论意义,由强调心物分别作为主客体在认识论上不可分割忽视了二者的本体论前提及各自不同的特性。其实,物本身的存在并不依赖心(精神),它们只有在作为客体时才与作为主体的心相互依存;而心则是物的产物,不能独立存在。由是唯物主义可以成立,唯心主义则必为虚妄。而叔本华却把二者相提并论。其次,也正是由于他没有看到主客、心物本身各有其特性,而只看到二者的相对性,因而也必然把认识看做是纯粹相对的、主观的东西。其实,认识作为主客分立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主体在不断地接近和改变对象时本身也不断发生变更。而这些都被叔本华忽视了。在他那里实际上不可能有现实的主客分立和现实的认识,而主客分立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却被绝对化了,这必然导致主观唯心义和相对主义。
更多“叔本华在心物、主客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的主要错误是什么?”相关问题
  • 第1题:

    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哲学基本问题
    • B、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 C、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正确答案:B

  • 第2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的关系问题或()的关系问题。


    正确答案: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

  • 第3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的关系问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什么?标准是对()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正确答案:思维和存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 第4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 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正确答案:C

  • 第5题:

    为什么说马赫的要素论在超越近代哲学主客、心物等二元分立的倾向中,还是并没有超出主观唯心主义的范围?


    正确答案: ①马赫的ABC……所代表的物理要素不是人的意识以外的客观物质存在。马赫说:“初看起来,ABC……好像是离开自我而独立的,一经细究,就消失了。”因为它们的存在以人的身体为条件,它们作为什么东西存在,取决于人的身体状态。“精细的考察指明,ABC……总是由KLM……共同决定的。一个正方立体,近看大,远看就小;左眼看它是一个样子;右眼看又是另一个样子;有时它会被看成两个;假如闭上眼睛,就完全看不见了。”马赫的这段话表明,他所谓物理要素的存在依赖于人的身体指的仍是依赖于人的感觉。他用人的感觉的相对性否定了感觉所反映的外部的实在性。
    ②马赫所谓αβγ……心理要素通过KLM……生理要素接受ABC……物理要素影响,同样不是肯定人的感觉、思想是物质对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和思想器官的结果。他说:“有人以为世界是由一种神秘的东西构成的,这些神秘的东西与另一个同等神秘的东西,即自我,相互作用,通过这些相互作用,产生了所能经验到的感觉。……我们以为世界并不是这样。”马赫在此所谓构成世界的“神秘的东西”指的就是不以人的感觉、思想为转移的客观物质。他明确肯定感觉不是这种神秘的东西与自我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既然马赫否定了物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又否定了被当做要素的感觉和思想不是起源于客观对象对主体的作用,那后者只能是主观自生的了。这种观点最后必然走向主观唯心主义。既然如此,马赫自然也未能超越唯物唯心的对立。

  • 第6题:

    如何理解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正确答案: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第7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途径或方法是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正确答案:错误

  • 第8题:

    问答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正确答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对此的不同回答在哲学上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对此的不同回答在哲学上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为什么说马赫的要素论在超越近代哲学主客、心物等二元分立的倾向中,还是并没有超出主观唯心主义的范围?

    正确答案: ①马赫的ABC……所代表的物理要素不是人的意识以外的客观物质存在。马赫说:“初看起来,ABC……好像是离开自我而独立的,一经细究,就消失了。”因为它们的存在以人的身体为条件,它们作为什么东西存在,取决于人的身体状态。“精细的考察指明,ABC……总是由KLM……共同决定的。一个正方立体,近看大,远看就小;左眼看它是一个样子;右眼看又是另一个样子;有时它会被看成两个;假如闭上眼睛,就完全看不见了。”马赫的这段话表明,他所谓物理要素的存在依赖于人的身体指的仍是依赖于人的感觉。他用人的感觉的相对性否定了感觉所反映的外部的实在性。
    ②马赫所谓αβγ……心理要素通过KLM……生理要素接受ABC……物理要素影响,同样不是肯定人的感觉、思想是物质对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和思想器官的结果。他说:“有人以为世界是由一种神秘的东西构成的,这些神秘的东西与另一个同等神秘的东西,即自我,相互作用,通过这些相互作用,产生了所能经验到的感觉。……我们以为世界并不是这样。”马赫在此所谓构成世界的“神秘的东西”指的就是不以人的感觉、思想为转移的客观物质。他明确肯定感觉不是这种神秘的东西与自我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既然马赫否定了物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又否定了被当做要素的感觉和思想不是起源于客观对象对主体的作用,那后者只能是主观自生的了。这种观点最后必然走向主观唯心主义。既然如此,马赫自然也未能超越唯物唯心的对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A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C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D

    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途径或方法是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即真正科学地、直接现实地解决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之间的矛盾,只能靠人们的实践活动。因此,本题的判断是错误的。

  • 第13题:

    简述叔本华是怎样消解主客二分的哲学构架。


    正确答案:叔本华不把主体和客体当做独立存在的实体,而认为它们只能在表象中彼此相对而存在。因此,他强调作为他的理论的出发点的既不是客体也不是主体,而是融主客体于一体的表象。“我们既不从客体、也不从主体出发,而是从表象出发的。表象是意识上最初的事实,表象的第一个本质上所有的基本形式就是主客体分立。客体的形式又是寓于各种形态内的根据律。”正是基于这种观点,叔本华坚决排斥唯物主义以及一切肯定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客观对象的观点,认为它们的错识都在于把主客分立这个认识条件实体化,即把客体作为独立存在的实体。他认为,尽管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对对象的认识,蕴含着主客分立;但这种分立并没有本体论意义,不意味着对象可以离开主体独立存在。对象总是主体在一定的观点、一定的角度所观察的对象,即主体用其先天的充足理由原则构造出的对象,总是与主体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主体就不能存在。

  • 第14题:

    悲观主义大师叔本华的哲学代表作是什么?


    正确答案:《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 第15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含几方面内容?分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为世界本原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 第16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正确答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对此的不同回答在哲学上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对此的不同回答在哲学上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 第17题:

    同样作为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尼采哲学与叔本华哲学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①尼采反对像叔本华那样把作为人和世界的本质的意志当做现象以外的自在之物,而认为它们即存在于现象界之中,人的意志即存在于人的具体活动之中。这使尼采的哲学具有更明显的反实体论倾向。
    ②尼采反对叔本华把人的生命意志归结为消极地追求生存的意志,认为生命的本质不是盲目地追求生存,而应当为其设定更高的目的和意义,并为朝向这种目的和意义采取行动。尼采以权力意志论取代了叔本华的存在意志论,由此建立了一种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能动性和诉诸行动的“实践哲学”。
    ③尼采虽也认为人生本质是痛苦的,但不同意叔本华最后否定生命的消极悲观主义,而主张直面和战胜痛苦,在奋斗中寻求人生的意义,从而成为一种肯定生命的积极的悲观主义。

  • 第18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 第20题:

    问答题
    叔本华在心物、主客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的主要错误是什么?

    正确答案: 首先,在论述表象世界时,他将这个问题归结为纯认识论问题而忽视了其本体论意义,由强调心物分别作为主客体在认识论上不可分割忽视了二者的本体论前提及各自不同的特性。其实,物本身的存在并不依赖心(精神),它们只有在作为客体时才与作为主体的心相互依存;而心则是物的产物,不能独立存在。由是唯物主义可以成立,唯心主义则必为虚妄。而叔本华却把二者相提并论。其次,也正是由于他没有看到主客、心物本身各有其特性,而只看到二者的相对性,因而也必然把认识看做是纯粹相对的、主观的东西。其实,认识作为主客分立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主体在不断地接近和改变对象时本身也不断发生变更。而这些都被叔本华忽视了。在他那里实际上不可能有现实的主客分立和现实的认识,而主客分立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却被绝对化了,这必然导致主观唯心义和相对主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叔本华是怎样消解主客二分的哲学构架。

    正确答案: 叔本华不把主体和客体当做独立存在的实体,而认为它们只能在表象中彼此相对而存在。因此,他强调作为他的理论的出发点的既不是客体也不是主体,而是融主客体于一体的表象。“我们既不从客体、也不从主体出发,而是从表象出发的。表象是意识上最初的事实,表象的第一个本质上所有的基本形式就是主客体分立。客体的形式又是寓于各种形态内的根据律。”正是基于这种观点,叔本华坚决排斥唯物主义以及一切肯定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客观对象的观点,认为它们的错识都在于把主客分立这个认识条件实体化,即把客体作为独立存在的实体。他认为,尽管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对对象的认识,蕴含着主客分立;但这种分立并没有本体论意义,不意味着对象可以离开主体独立存在。对象总是主体在一定的观点、一定的角度所观察的对象,即主体用其先天的充足理由原则构造出的对象,总是与主体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主体就不能存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正确答案: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同样作为唯意志主义哲学家,尼采哲学与叔本华哲学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①尼采反对像叔本华那样把作为人和世界的本质的意志当做现象以外的自在之物,而认为它们即存在于现象界之中,人的意志即存在于人的具体活动之中。这使尼采的哲学具有更明显的反实体论倾向。
    ②尼采反对叔本华把人的生命意志归结为消极地追求生存的意志,认为生命的本质不是盲目地追求生存,而应当为其设定更高的目的和意义,并为朝向这种目的和意义采取行动。尼采以权力意志论取代了叔本华的存在意志论,由此建立了一种主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能动性和诉诸行动的“实践哲学”。
    ③尼采虽也认为人生本质是痛苦的,但不同意叔本华最后否定生命的消极悲观主义,而主张直面和战胜痛苦,在奋斗中寻求人生的意义,从而成为一种肯定生命的积极的悲观主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