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相关问题
  • 第1题:

    “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悦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中“后人”的含义是()。

    • A、后来之人
    • B、瞧不起人
    • C、继任之人

    正确答案:B

  • 第2题:

    翻译: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


    正确答案: 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 第3题:

    孟子在()中对孔子所言“德之贼也”做了解释。

    • A、《孟子•离娄》
    • B、《孟子•告子》
    • C、《孟子•万章》
    • D、《孟子•尽心》

    正确答案:D

  • 第4题:

    翻译: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正确答案: 孟子说:“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凭国力的强大。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不一定是大国,商汤王只有方圆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圆一百里,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弟子归服孔子那样。

  • 第5题:

    翻译:“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孟子·公孙丑上》)


    正确答案: 那一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义去培养它,一点不加伤害,就会充满上下四方,无所不在。那种气,必须与义和道配合;缺乏它,就没有力量了。那一种气,是由正义的经常累积所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只要做一件于心有愧的事,那种气就会疲软了。

  • 第6题: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正确答案: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要你的君王朝着好的方向走吗?我明白地告诉你。假如这里有个楚国的大夫,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答道:“找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吵吵嚷嚷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领到齐国的庄街、岳里这样的闹市住上几年,那么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会跟谁干出坏事来呢?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又会和谁做出好事来呢?仅仅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 第7题: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的言论。

    • A、孔子
    • B、孟子
    • C、苟子
    • D、墨子

    正确答案:C

  • 第8题:

    问答题
    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

    正确答案: 管叔,是哥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乡射之礼,所以仁乡党也”出自()
    A

    《孟子·公孙丑上》

    B

    《论语·冶长》

    C

    《礼记·射义》

    D

    《左传·昭公五年》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此句的恰当之意是()。
    A

    用武力使人屈服,并不是真的让别人真心服气,只是力量不足罢了

    B

    君子要以中庸之道,使人心服口服

    C

    用武力使人信服的人,别人不一定心服,是因为他打不过人缘故;用道德感化使人信服的人,别人内心服了嘴上也不服

    D

    倚仗力量来使人服从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只不过力量不足相敌罢了;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却是心悦诚服,好像七十子归服孔子一样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翻译: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正确答案: 孟子说:“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所以称霸必须是凭国力的强大。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使天下归服的不一定是大国,商汤王只有方圆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圆一百里,用武力征服别人的,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力量不够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弟子归服孔子那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正确答案: 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弟子归服孔子那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使学生改变态度,按要求行事,有三种办法:以力服人,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以力服人,系权宜之计,不得已而为之;以理服人,才是上策;以德服人,则是上上策。评论上列言论


    正确答案:“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孟子·公孙丑上》)靠强力迫使学生屈从,这种服从是表面的、短暂的,不是心服。怎么才能使学生心服?以理服人。靠讲道理说服人,自然强于压服。然而言辞的力量并非万能,漂亮话并不总能服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尽心上》)道德言论固然重要,但仁德的行为所赢得的声誉(“仁声”)则会不胫而走,深入人心。不依靠言辞,也不仰仗武力,而凭借自身的道德表率感化学生,这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其教育效果牢固而持久。

  • 第14题:

    “乡射之礼,所以仁乡党也”出自()

    • A、《孟子·公孙丑上》
    • B、《论语·冶长》
    • C、《礼记·射义》
    • D、《左传·昭公五年》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翻译: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正确答案: 孟子说:“伊尹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于他胜任工作上;伯夷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于他为人清廉上;柳下惠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于他思想和谐上;孔子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于他顺应时势上。”

  • 第16题: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这句话出自于()

    • A、孔子
    • B、孟子
    • C、包拯
    • D、左丘明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师者,人之模范也。"此语出自()。

    • A、韩愈
    • B、扬雄
    • C、孔子
    • D、孟子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


    正确答案:管叔,是哥哥。

  • 第19题: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正确答案:用道德使人归服的,是心悦诚服,就像七十个弟子归服孔子那样。

  • 第20题:

    单选题
    “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这句话出自于()
    A

    孔子

    B

    孟子

    C

    包拯

    D

    左丘明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的言论。
    A

    孔子

    B

    孟子

    C

    苟子

    D

    墨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下列句中,使用判断词“是”的句子是(  )。
    A

    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孟子·公孙丑下》)

    B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梁惠王下》)

    C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D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荀子·天论》)


    正确答案: D
    解析:
    古汉语中的“是”多为代词,表示“这样;此”的意思,ABD项,“是”皆为代词。

  • 第23题:

    问答题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使学生改变态度,按要求行事,有三种办法:以力服人,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以力服人,系权宜之计,不得已而为之;以理服人,才是上策;以德服人,则是上上策。评论上列言论

    正确答案: “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孟子·公孙丑上》)靠强力迫使学生屈从,这种服从是表面的、短暂的,不是心服。怎么才能使学生心服?以理服人。靠讲道理说服人,自然强于压服。然而言辞的力量并非万能,漂亮话并不总能服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孟子·尽心上》)道德言论固然重要,但仁德的行为所赢得的声誉(“仁声”)则会不胫而走,深入人心。不依靠言辞,也不仰仗武力,而凭借自身的道德表率感化学生,这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以德服人,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其教育效果牢固而持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翻译: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正确答案: 孟子说:“伊尹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于他胜任工作上;伯夷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于他为人清廉上;柳下惠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于他思想和谐上;孔子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于他顺应时势上。”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