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凤阳花鼓”相关问题
  • 第1题:

    《凤阳花鼓》是我国哪个省的民歌?


    正确答案: 安徽

  • 第2题:

    我国一直都重视白蛇传传说、阿诗玛、凤阳花鼓灯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丹霞山、贵州赤水和浙江江郎山等自然物质遗产的登记和保护工作。对我国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理解正确的是()。

    • A、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 B、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 C、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 D、保护应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社会效益

    正确答案:A,B,C

  • 第3题:

    属于花鼓戏的剧目有()。

    • A、《刘海砍樵》 
    • B、《刘三姐挑水》 
    • C、《采茶歌》 
    • D、《绣荷包》 
    • E、《凤阳花鼓》

    正确答案:A,D,E

  • 第4题:

    什么叫“凤阳花鼓”?


    正确答案:凤阳花鼓是流行于安徽省凤阳县一带的花鼓类民间歌舞艺术。凤阳地处淮河流域,旧时经常因洪水泛滥而连年灾荒,老百姓往往出外逃荒。另据民间传说,明朝的第一代皇帝朱元璋曾命令江浙、山西等地的20万百姓移居凤阳屯田。移民们每逢灾荒之年,大多以乞讨为生,并借逃荒之机卖唱乞讨重返家园,凤阳花鼓便由此而生。
    凤阳花鼓常采用一男一女双人对舞的表演形式,男持小镗锣,女挎小花鼓,边歌唱边敲击,相对而舞。早年,通常由两个被称作“花鼓女”的妇女表演。另一种表演形式为“坐唱”,所唱曲目为有较完整情节的故事。

  • 第5题:

    《凤阳花鼓》最初的表现形式是由()二人配合演唱。

    • A、母女
    • B、姐妹
    • C、夫妻
    • D、姑嫂

    正确答案:D

  • 第6题:

    ()以《凤阳花鼓》为素材,创作了钢琴曲《花鼓》。

    • A、瞿维
    • B、马可
    • C、丁善德
    • D、马思聪

    正确答案:A

  • 第7题:

    对以下曲目描述正确的是()

    • A、《走西口》流行陕西、内蒙、青海一带
    • B、《凤阳花鼓》是流传于河南的一种民间舞歌
    • C、《嘎达梅林》为蒙古族长篇叙事歌
    • D、《康定情歌》又名《跑马溜溜的山上》,流行于西南地区的情歌

    正确答案:C,D

  • 第8题:

    单选题
    凤阳花鼓是安徽省地方曲艺剧种,起源于明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曲子是(  )。
    A

    《凤阳歌》

    B

    《凤阳花鼓》

    C

    《王三姐赶集》

    D

    《要饭歌》


    正确答案: A
    解析: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是安徽省地方曲艺剧种,主要流行于凤阳县、怀远县一带,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送郎》、《十杯酒》、《要饭歌》等近百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曲子是《凤阳歌》。

  • 第9题:

    问答题
    《凤阳花鼓》是我国哪个省的民歌?

    正确答案: 安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被周总理称之为“东方芭蕾”的民间歌舞艺术是()。
    A

    花鼓灯

    B

    凤阳花鼓

    C

    东北高跷

    D

    跑旱船


    正确答案: B
    解析: 花鼓灯是传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形式,是一种比较完整系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最丰富的艺术语言。周总理看过之后,美其名为“东方芭蕾”

  • 第11题:

    单选题
    安徽省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不属于传统戏剧一项的是(  )。
    A

    岳西高腔

    B

    池州傩戏

    C

    凤阳花鼓

    D

    庐剧


    正确答案: A
    解析: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

  • 第12题:

    凤阳花鼓属于下面哪种体裁?()

    • A、民歌类
    • B、乐舞类
    • C、歌舞类

    正确答案:C

  • 第13题:

    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博览、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正确答案: (1)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2)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3)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 第14题:

    《春节序曲》的原型是下面哪一首歌?()

    • A、凤阳花鼓
    • B、难忘今宵
    • C、好花红
    • D、卖扁食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被周总理称之为“东方芭蕾”的民间歌舞艺术是()。

    • A、花鼓灯
    • B、凤阳花鼓
    • C、东北高跷
    • D、跑旱船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凤阳花鼓》源于()。

    • A、河南
    • B、河北
    • C、安徽
    • D、湖北

    正确答案:C

  • 第17题:

    “无声的会议”和“不讲话的现场会”——改革之初小岗村人的风险决策1978年冬,当“史无前例”的那场运动结束两年多,党的工作还在“两个凡是”指导思想下徘徊的时候,尽管在这一历史的转折关头由《光明日报》发起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打破了思想僵化,但经济改革的行动还在坚冰冻土下缓缓涌动。这一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这个全县最穷的村子,夏收之后每个劳动力分到3.5公斤麦子。据说小岗村18户人,只有两户没讨过饭,一户是当教师的李学桐,每年大约有几个零用钱可勉强度日,一户是在县银行工作的严宝才,由于吃的是公家饭,微薄工资在那个年代完全可以养家糊口。区区3.5公斤麦子,再加上微不足道的一点秋粮何以活命?小岗村当时并不出名,但“凤阳花鼓”却是尽人皆知的。“左手锣,右手鼓,打起那锣鼓唱一路。人家的丈夫作威又作福,我家的丈夫只会打花鼓„„”这年秋天,严俊昌当上了队长。这个倔犟的汉子几经琢磨,在冬末的一个晚上硬是把18个户主集中在家里,开了个“无声的会议”。会议的中心内容就是一张条子:“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们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18岁。”就是这么一张条子,标点符号是后加上的。错别字不少,在18个人手中传来传去,不识字的就由别人在耳朵边悄悄嘀咕一番。满屋子里,除了十几个旱烟袋吧嗒吧嗒地冒烟儿,再没有别的声响。最后,严旗顺这个全村德高望重的老汉第一个在条子上摁了手印,大家随即仿效。把个白纸条上摁了红红的一片。就这样,大包干誓言在严俊昌主持下秘密诞生了。小岗村人为了保命,偷偷地将土地包产到户,这个秘密并没有维持多久。当时村里许多人为严俊昌捏着一把汗,担心这样下去会犯事;周围的村民也很快发现小岗人干活尽是一家一户,他们莫不是分田了?终于纸包不住火,小岗村一下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引得各级领导都跑来了。由于历史原因,领导们态度自然形成了四种情况:一种是不打招呼,看完了就走人;一种是也看了,也听了,临走时靠眼神说话,使足劲同严俊昌握手告别;再下来的不是公开支持便是非常恼怒,当时公社书记一气之下,把给小岗村的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也给扣下了。县`地区和省里不少领导均以不同方式支持了大包干,默认便是一种最好的支持。不过他们感到忐忑不安的是,一旦老天不帮忙,收成不及上年,大包干就会被一棍子打死,政治生命也就跟着完了。1979年秋天,县委书记陈庭元满面春风,将一份统计数据交到省委:1979年全县的粮食产量比上年增产67%,油料增产1.4倍;小岗村粮食总产6万多公斤,相当于1957年至1970年14年粮食产量总和,自1956年合作化以来第一次向国家上缴粮食12488公斤。秋末的时节,在陈庭元的积极倡导下,省委决定在凤阳召开一次“不讲话的现场会”。与会的全区四级干部不听报告、不讨论、不总结,包括小岗村在内实行大包干的几个村子,你愿看哪家就看哪家,愿找谁谈就找谁谈。结果在这次“会议”之后,分歧统一了,争议平息了,犹豫者坚定了,等待观望者“披挂上阵”了,大包干在整个安徽很快推开了。案例思考:本案例蕴含着什么道理,通过案例得到什么启示?


    正确答案: 这个案例充分明了农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社会创造力。以严俊昌、陈庭元等为代表的一代改革者们,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甘受苦受穷,不畏风险敢于实践,以共产党人最讲认真的大无畏精神及其胆略,以自己的实践行动恢复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以灵活的方式宣布了我国农村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诞生。这个事实再一次雄辩证明了毛主席的论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由小岗村几位农民开始的中国农村改革,得到了来自县、地区、省里各级领导不同形式的支持,特别是得到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支持。1980年5月31日,当邓小平同志接受了安徽省委的汇报之后,一锤定音,对小岗村的大包干进行了充分肯定。他说‚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没有必要。‛正是由于邓小平同志的首肯和支持,才有小岗村经验在全国推广,才有中国农业和农村改革的蓬勃发展。这也充分说明了领导干部在一些事关全局的大问题面前所持态度的重要。
    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决策是要冒风险的,有的有经济风险,有的有政治风险。作为领导干部,在今后的改革和发展中,会不断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究竟举什么旗,站在什么立场上,支持什么,如何支持、如何看待前进道路上的风险和机遇,所有这些既是考验,又是机遇。本案例告诉我们,凡是符合实事求是原则的,凡是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即使有风险,也要坚决地、义无反顾地予以支持。对于群众创造的新事物,这个新生事物一定要是体现了绝大多数人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创新,就给予积极支持。对于那些打着为大多数人的旗号谋取某些小集团和个人利益的所谓创新,则必须坚决予以反对。尤其是那些为了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为了局部利益牺牲长远利益,为了小集体利益损坏国家利益的行为,更要坚决予以打击。

  • 第18题:

    多选题
    凤阳花鼓是安徽省地方曲艺剧种,主要流行于凤阳县、(  )一带。
    A

    怀宁县

    B

    舒城县

    C

    怀远县

    D

    泗县


    正确答案: C,A
    解析: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小锣”、“双条鼓”,是安徽省地方曲艺剧种,主要流行于凤阳县、怀远县一带。

  • 第19题:

    多选题
    属于花鼓戏的剧目有()。
    A

    《刘海砍樵》

    B

    《刘三姐挑水》

    C

    《采茶歌》

    D

    《绣荷包》

    E

    《凤阳花鼓》


    正确答案: C,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名词解释题
    凤阳花鼓

    正确答案: 是流行于安徽省凤阳县一带的花鼓类民间艺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多选题
    演出风格朴实、风趣,贴近江淮民众的生活,故事情节来源于基层,能与观众产生共鸣。这是(  )最大的优势。
    A

    凤阳花鼓

    B

    黄梅戏

    C

    泗州戏

    D

    庐剧


    正确答案: D,A
    解析:
    泗州戏旧称“拉魂腔”,因其在泗县、灵璧一带流行最广,老艺人最多,故称“泗州戏”;泗州戏故事情节来源于基层,能与观众产生共鸣,这是泗州戏最大的优势,代表剧目有《拾棉花》、《提马》、《井台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