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元杂剧的黄金时代出现杂剧作家近百人,杂剧作品近千部。
第2题:
第3题:
元代杂剧最早的课本是什么()。
第4题:
徐渭的()杂剧,代表了明代杂剧创作的最高水平。
第5题:
行当的祖先是()
第6题:
北方杂剧和南方杂剧的创作中心分别是哪里?
第7题:
明杂剧与元杂剧的区别?
第8题:
以下对元杂剧的叙述,错误的是()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花旦杂剧
驾头杂剧
闺怨杂剧
绿林杂剧
行当杂剧
第12题: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
《元刊杂剧三十种》
《琵琶记》
《娇红记》
第13题:
宋杂剧与元杂剧有何区别?南戏与杂剧有什么区别?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宋杂剧在剧本结构、表演、音乐等方面与元杂剧有着明显的不同。
1)宋杂剧的结构是由艳段(表演情节较简单的寻常熟事)、正杂剧(表演较复杂的故事)、散段(又称“杂扮”,是一种滑稽表演)三部分组成。宋杂剧已有固定的角色:副净(装傻发呆)、副末(专与副净打趣逗乐)、孤(扮官吏)、旦(扮女性)等。宋杂剧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对白为主的滑稽戏,音乐部分很少,一类是以歌舞为主的歌舞戏,以音乐贯串全剧。杂剧音乐吸收了唐宋大曲、法曲、唱赚、诸富调以及各种流行词曲的曲调。
2)元杂剧的结构是一本四折(幕),有时加一个楔子。如果内容庞大,可将几本串联起来表演。每折用相同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本有四个不同的宫调,每折形成较为固定的曲脾联缀形式。其表演是由曲(歌唱部分)、宾白(语言部分)、科(动作表情)三部分组成。是一种以唱曲为主的戏曲,往往一人主唱。其音乐又称北曲,属曲牌体形式。曲牌来源于大曲、诸宫调、词调等。其音乐结构严密,主要伴奏乐器有:鼓、笛、柏板和锣等。
南戏与杂剧的区别在于其结构、音乐等方面表现出的灵活性。南戏约产生于北宋末年浙江温州一带,原名为“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后来又称“南戏”、“戏文”,用以区别北方杂剧。宋元时期流行于南方且以唱南曲为主,是宋元时期影响最大的戏曲形式。
南戏的灵活特点如下:
A.宫调的使用不受限制,可以随时换韵。
B.演唱上突破杂剧一人主唱的程式,剧中的所有角色都可以演唱,增添了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C.音乐风格婉转细腻,常采用五声音阶。
D.音乐曲牌的运用使南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联缀形式。
南宋时期代表性的南戏剧目有:《赵贞女蔡二郎》、《王魁负桂英》、《王焕》等。元代代表性剧目有:《荆钗记》、《刘知远》、《拜月亭》、《杀狗记》。因南戏在元代被称为“传奇”,故这四剧又称“四大传奇”,加《琵琶记》并称“五大传奇”。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基础上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兴盛与元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1)元朝统一中国之后,蒙古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充满各种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社会生活,便成为当时杂剧艺术作品的重要主题,并以其进一步戏剧化的发展来适应特定时代的需要。
2)元统治者对财富的掠夺和挥霍,造成了城市经济的畸形发展。繁荣的城市经济为元杂剧提供了物质条件。很多文人墨客、出色的民间艺人汇集于当时的都城一—大都。
3)元代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文人地位之低下,使得众多的文人纷纷投入到杂剧的创作中去,出现了一个作家群体。他们更贴近下层人民,熟悉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他们的作品题材多种多样,刻画出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出尖锐的社会矛盾。他们善于把握戏曲创作的内在规律,掌握较高的创作技巧,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剧目,为元杂剧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杂剧创作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马致远的《汉宫秋》、《岳阳楼》等。郑光祖的《情女离魂》等。白朴的《梧桐雨》、《墙头马上》等。王实甫的《西厢记》等。
第14题:
明杂剧体制变化有何特点?明杂剧体制变化的特点是传奇化。
(一)结构上不遵守四折一楔子,体制自由多样。出现了很多短剧。
(二)音乐上可南可北,南北兼用。
(三)演唱形式灵活自由,可多人唱,也可连唱、轮唱。
略
第15题:
()是中国戏剧的锥形,标志着中国戏剧的形成。
第16题:
宋杂剧的两大组成部分是()
第17题:
明代后期杂剧,()以写北杂剧为主,作有《桃花人面》等,编选元明杂剧《古今名剧选》。叶宪祖兼写南北曲杂剧,作品有《骂座记》、《四艳记》等。
第18题:
明初是杂剧艺术的高潮。()的()记录元代及明初的杂剧剧目。品评部分作家的作品,列出北曲曲谱,是现存最早的北杂剧曲谱,历来为研究元明杂剧的学者所推重。
第19题:
宋杂剧和元杂剧在艺术上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第20题:
宋杂剧
金院本
正杂剧
元杂剧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艺术》
《元刊杂剧三十种》
《元代杂剧赏析》
第24题: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