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标点符合全都正确的一句是()
第1题:
使用标点符合全都正确的一句是()
A既然是汉语,就与汉民族、中华民族紧密相联。中学语文要不要突出民族传统?我以为是无须设问的。
B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为了民族的利益,两岸应尽快携起手来。
C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体现了朱自清心中追求的美好精神境界。
D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江春水”比喻愁之多,愁之绵绵无尽,生动形象,概括性又极强。
第2题: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出自李煜的《虞美人》。
第3题: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的名句。
第4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什么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个比喻用得好?
第5题:
李煜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形容“愁”的多少,这种修辞手法是()。
第6题: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第7题:
对于李煜《虞美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都用到了哪些修辞的问题,学生们有以下几种理解,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第8题:
比喻
比拟
夸张
借代
第9题: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第12题:
这句有问有答,用到了设问
将愁绪比作春水,用到了比喻
将愁绪夸大为一江春水,用到了夸张
愁跟春水有什么关系?这是词人弄错了
第13题: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的名句。
第14题: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作者是()
第15题: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第16题:
阅读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回答问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为什么说以“一江春水”喻“愁”意境深远?
第17题:
李煜《虞美人》词:“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几句词所用的修辞方法是()。
第18题:
李煜以水喻愁的名句是()。
第19题:
李煜
温庭筠
晏几道
柳永
第20题:
反诘与比拟
设问与比拟
反诘与比喻
设问与比喻
第21题:
既然是汉语,就与汉民族、中华民族紧密相联。中学语文要不要突出民族传统?我以为是无须设问的。
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为了民族的利益,两岸应尽快携起手来。
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体现了朱自清心中追求的美好精神境界。
李煜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一江春水”比喻愁之多,愁之绵绵无尽,生动形象,概括性又极强。
第22题:
李煜
王维
李清照
温庭筠
第23题:
难道说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就可以不顾工程的质量而随意改变设计方案吗?
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每一曲,每一折,都像一副极好的风景画,神奇而秀美——现在却看不到这画廊了。
既然是汉语,就与汉民族,中华民族紧密相联。中学语文要不要突出民族传统?我认为是无须设问的。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第24题: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