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导致民营新闻事业在1949年前后走向衰落的原因有哪些?”相关问题
  • 第1题:

    某班开展了一次探讨拜古廷帝国衰落原因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四个小组分别确定了历史研究主题,其中最准确的是()

    A.保守狭隘导致帝国的衰落

    B.信仰差异导致帝国的衰落

    C.民族融合导致帝国衰落

    D.种族矛盾导致帝国衰落


    参考答案:A

  • 第2题:

    我国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现代化建设;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群众性原则;媒体以党报为核心,形成多层次、多品种并存的格局;传媒国有制性质;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

  • 第3题:

    联盟走向破裂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所有者或管理者发生变化。
    (2)财务困难迫使联盟走向解体。

  • 第4题:

    新闻事业有哪些基本特性


    正确答案: 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信息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在阶级社会中,它是一定阶级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工具。作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它在经营上实行企业化管理,遵循经济与市场规律。
    新闻事业具有社会属性: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社会信息传播及社会舆论机关具有社会属性。
    阶级属性:新闻事业作为一种舆论工具具有阶级属性。
    经济属性:新闻事业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实体具有经济属性。

  • 第5题:

    新闻事业的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具有更强烈的政治性
    2、反映生活最迅速范围更广影响更大
    3、是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

  • 第6题:

    谈谈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由兴盛走向衰落在回归复兴的原因。


    正确答案: 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是最具变化的年代,它经历了由兴盛走向衰落再回归复兴的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开始被忽视。而在20世纪中期,道德教育在西方学校教育中实际上已走向衰落。为什么这一时期中,西方学校道德教育会发生这种急剧的衰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宗教教派纷争,削弱了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教育。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历来重视以拯救灵魂和培养良好行为为目的的宗教教育,并把它视为国家道德教育、伦理原则和价值取向的基础。可是到了19世纪末,由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内部教家派纷争,从而削弱了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教育,致使西方各发达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一蹶不振。第二,科学的发展对宗教道德价值观提出了挑战。这一时期自然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的向前发展。尤其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等生物学和物理学的重大发现,提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水平,从而对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宗教及其道德价值观产生了怀疑、批评和否定。第三,工业化步伐加快冲击了人们原有的道德价值观。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和道德价值观的怀疑,尤其是城市现代化的加速发展,促进了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兴起、扩大,人口迅速增加,社会流动越来越频繁。在这种迅速的社会变迁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道德及学校道德教育所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在上述三种因素的影响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即原有的宗教教条、宗教道德价值、道德规范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之间产生了矛盾,而且这种矛盾还在不断产生和不断的扩大,而解决上述矛盾的新的道德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产生,即使局部已经产生了,但还没有发展到旧的道德观念体系在那个时代所具有的权威性,在这种旧道德观念受到严重冲击,而新道德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其权威性的状况下学校道德教育再所难免被当局所忽视以至走向衰弱。
    从20世纪50年代到末到70年代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被忽视的状况有了很大的转变,出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学校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经济发展与道德教育水平的不协调性促使人们重新关注学校道德教育。第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大量社会道德问题促使人们重新认识社会道德教育。但是,由于传统价值的崩溃已及传统道德教育在各教育机构中的衰落和个人已不可能拿出一套明确、规范的道德价值观念或道德规范体系,去解决如此众多复杂的道德与价值问题。正是在这种状况下,有关部门开始意识到道德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呼吁社会,尤其是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一种“健全的道德教育”,以帮助学生确立公民责任心和选择更高的道德标准。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在教育改革中把道德教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高度来认识。
    从20世纪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教育由兴盛走向衰落再回归复兴是有其社会历史背景的。它提醒人们,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先进和国家经济的繁荣,它更寄望于人类自身道德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道德教育,尤其是初等学校道德教育。

  • 第7题:

    新闻事业有哪些特性?


    正确答案: 总体特性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通过新闻手段反映社会生活,影响公众认识,引导社会舆论。
    新闻事业的基本特性之一:与政治上层建筑相比,新闻事业是精神武器,不是物质手段,对社会公众只有劝服功能,不起强制作用。
    之二:与意识形态的其他组成部分相比,新闻事业离政治更近,政治性更强。
    之三:用新闻手段反映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靠报道和评价新近事实来引导社会舆论。
    之四:同其他信息传播相比,新闻传播具有不间断和无边界的时空特征,能以持续连贯的信息流,迅速持久地覆盖所指向的地域。

  • 第8题:

    传统的电子商务速递业务量不敌民营快递公司的原因有哪些?


    正确答案: 一是定价模式灵活性不够,适应性不强。
    二是服务能力不足,造成服务不到位,不能及时提供揽收服务。
    三是客户服务专业性不强,客户体验差距较大。
    四是经济型产品的时限慢于对手。

  • 第9题:

    论述元杂剧的艺术特征并分析导致其衰落的原因。


    正确答案:由于元代特殊的社会环境,杂剧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在剧本结构、表演、音乐方面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以“折”为基本结构单位,一般为一本四折。有时为了剧情的需要,在开头或者折与折之间加入了一个“楔(xiē)子”,起序幕或者过场的作用。如果内容长大,则采用多本制,可分为二本、三本乃至五本连续表演。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角色的分工非常严格,不同性别、年龄、身份和性格的人,均有不同角色担任。音乐一般每折使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每套曲子由三四支甚至二三十支曲牌组成。折与折之间,使用不同的宫调。其音乐素材大多来自唐宋大曲、说唱音乐及民间歌曲等。在音节形式上,元杂剧用七声音阶,旋律常用四度以上的大跳音程进行,节奏明快,具有典型的北方风格。伴奏常用琵琶等弹拨乐器以及锣、鼓、板、笛等,风格刚劲雄健。

  • 第10题:

    问答题
    导致民营新闻事业在1949年前后走向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党在特殊时期对于舆论宣传的限制;
    (2)地位不如党报,导致受重视程度不够;
    (3)民营资本的去向问题制约投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联盟走向破裂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所有者或管理者发生变化。
    (2)财务困难迫使联盟走向解体。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1957年到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解释形成的原因。

    正确答案: 特点:我国在57-66年,随着政治经济形式的变化而变化,发展很不稳定;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曾经不顾经济条件,出现过全国大办县报的局面;在三年经济困难期间,由于纸张供应吃紧,有些报刊不得不合并或者压缩发行数量。完成了经济调整之后,报纸的数量才又缓缓升上来。
    形成原因:
    (1)新闻界掀起了自身的鸣放和整风运动的宣传报道。
    (2)“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反右斗争宣传。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发生的。广大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广大知识分子处于对国家的热爱提出了大量有益的意见,但由于中共中央片面夸大极少数右派分子的错误言论的严重性,导致反右扩大化。
    (3)“大跃进”时期的新闻工作犯下了严重的左倾主义错误,为大跃进推波助澜。首先是,总路线宣传的唯意志论;其次是农业生产大跃进宣传中的浮夸风;然后是工农业生产宣传中的瞎指挥;最后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宣传中的共产风。
    (4)60年代初,我国经济出现困难局面,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新闻事业因此也就有了新的发展。新闻工作在探索中前进。
    (5)经过60S初期的调整,国家经济略有好转,左倾思潮日益严重泛滥。对新闻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从16世纪末起西班牙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


    答案:
    解析:
    第一,在16世纪,西班牙一方面时常卷入殴洲大陆的王朝战争与宗教战争,另一方面又进行多次海上战争,这样就分散了力量。这与英国后来所奉行的方针形成鲜明的对比:英国置身于欧洲大陆的事务之外,只是在大陆均势遭到威胁时才介入欧洲事务,这个方针使得英国有可能集中全力去从事海外殖民扩张。第二,西班牙对于殖民地的统治和限制太严,这阻抑了殖民地的工农业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移民),从而使得西班牙在争霸战争中得不到殖民地的有力帮助。第三,西班牙的工业落后,造成国力不振,从而使得西班牙在争霸战争中缺乏经济后盾。

  • 第14题:

    某班开展了一次探讨拜古廷帝国衰落原因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四个小组分别确定了历史研究主题,其中最准确的是()

    • A、保守狭隘导致帝国的衰落
    • B、信仰差异导致帝国的衰落
    • C、民族融合导致帝国衰落
    • D、种族矛盾导致帝国衰落

    正确答案:A

  • 第15题:

    叙述在纯碱生产中,导致出现黑碱的原因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氨盐水含硫太高;
    2.进塔气体含硫过高;
    3.进塔气体含氧量太高;
    4.塔上存硫过多;
    5.碳化塔内液面波动大。

  • 第16题:

    1957年到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解释形成的原因。


    正确答案: 特点:我国在57-66年,随着政治经济形式的变化而变化,发展很不稳定;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曾经不顾经济条件,出现过全国大办县报的局面;在三年经济困难期间,由于纸张供应吃紧,有些报刊不得不合并或者压缩发行数量。完成了经济调整之后,报纸的数量才又缓缓升上来。
    形成原因:
    (1)新闻界掀起了自身的鸣放和整风运动的宣传报道。
    (2)“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反右斗争宣传。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发生的。广大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广大知识分子处于对国家的热爱提出了大量有益的意见,但由于中共中央片面夸大极少数右派分子的错误言论的严重性,导致反右扩大化。
    (3)“大跃进”时期的新闻工作犯下了严重的左倾主义错误,为大跃进推波助澜。首先是,总路线宣传的唯意志论;其次是农业生产大跃进宣传中的浮夸风;然后是工农业生产宣传中的瞎指挥;最后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宣传中的共产风。
    (4)60年代初,我国经济出现困难局面,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新闻事业因此也就有了新的发展。新闻工作在探索中前进。
    (5)经过60S初期的调整,国家经济略有好转,左倾思潮日益严重泛滥。对新闻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

  • 第17题:

    好莱坞电影的衰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正确答案: 首先是非美活动调查与反垄断法的影响;其次是电视的冲击;再次是美国社会严酷的社会现实。

  • 第18题:

    新剧从繁荣走向衰落的原因是新剧商品化,内容庸俗、多为幕表戏,()、()、()的新剧。


    正确答案:没有剧本;演员演技低劣;文学革命批判堕落

  • 第19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玉器工艺的发展走向衰落的原因。


    正确答案: ①、三国曹魏政权建立后,朝廷下令禁止厚葬,作为明器生产的玉器生产减少了。
    ②、魏晋谈玄之风盛行,用以比德的玉器又恰与孔孟儒学结合紧密,作为反礼教的上层士大夫为冲破礼教的约束,对礼仪的玉器排斥,所以玉器在这个时代衰落了。
    ③、在道教炼丹术的影响下,吃玉成风,历代珍玉此时被毁。

  • 第20题:

    80年代初中国电影都有哪些类型?类型片为什么会走向衰落?


    正确答案:农村片、喜剧片、反特片、功夫片、儿童片、戏曲片、军事历史片、名著改编片、生活片。80年代初类型电影的兴起首先和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影厂的生产任务也是由国家下达的,在划分的时候还特别考虑到每年题材的丰、平、欠问题,这样就可以保证影片题材、样式的多样性,以及各种题材、样式的大体平衡。而许多类型片在内容上贴近群众生活、贴近观众心理,加之这时电视等对电影的冲击还不大,所以,类型电影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
    而到了80年代中期以后,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电影生产开始了市场化的进程,电视、录像等又分流了大批电影观众。对类型电影构成最大威胁的是第五代电影人的崛起。有的学者指出的,第五代一出来就是反类型的。他们关注自我意识,是“影像本体论”、“作者电影论”,而不是“观众本体论”了,总的迹象就是电影与观众的脱节,电影走到前面去。第五代在终结了80年代初的类型电影的同时,也使电影远离观众。第五代电影吸引的更多是电影人,它们造就了电影美学的高峰,却逐渐远离了观众和市场。以至于出现了越来越多探索性质的“零拷贝”影片,观众无缘相见却在国内外频繁获奖。这和“十七年”以及80年代初的获奖影片有着太大的反差。

  • 第21题:

    问答题
    论述元杂剧的艺术特征并分析导致其衰落的原因。

    正确答案: 由于元代特殊的社会环境,杂剧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在剧本结构、表演、音乐方面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以“折”为基本结构单位,一般为一本四折。有时为了剧情的需要,在开头或者折与折之间加入了一个“楔(xiē)子”,起序幕或者过场的作用。如果内容长大,则采用多本制,可分为二本、三本乃至五本连续表演。表演由曲、宾白、科三部分组成。角色的分工非常严格,不同性别、年龄、身份和性格的人,均有不同角色担任。音乐一般每折使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每套曲子由三四支甚至二三十支曲牌组成。折与折之间,使用不同的宫调。其音乐素材大多来自唐宋大曲、说唱音乐及民间歌曲等。在音节形式上,元杂剧用七声音阶,旋律常用四度以上的大跳音程进行,节奏明快,具有典型的北方风格。伴奏常用琵琶等弹拨乐器以及锣、鼓、板、笛等,风格刚劲雄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谈谈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由兴盛走向衰落在回归复兴的原因。

    正确答案: 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是最具变化的年代,它经历了由兴盛走向衰落再回归复兴的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开始被忽视。而在20世纪中期,道德教育在西方学校教育中实际上已走向衰落。为什么这一时期中,西方学校道德教育会发生这种急剧的衰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宗教教派纷争,削弱了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教育。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历来重视以拯救灵魂和培养良好行为为目的的宗教教育,并把它视为国家道德教育、伦理原则和价值取向的基础。可是到了19世纪末,由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内部教家派纷争,从而削弱了以宗教为基础的道德教育,致使西方各发达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一蹶不振。第二,科学的发展对宗教道德价值观提出了挑战。这一时期自然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的向前发展。尤其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等生物学和物理学的重大发现,提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水平,从而对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宗教及其道德价值观产生了怀疑、批评和否定。第三,工业化步伐加快冲击了人们原有的道德价值观。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人们对传统生活方式和道德价值观的怀疑,尤其是城市现代化的加速发展,促进了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兴起、扩大,人口迅速增加,社会流动越来越频繁。在这种迅速的社会变迁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道德及学校道德教育所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
    在上述三种因素的影响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学校道德教育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即原有的宗教教条、宗教道德价值、道德规范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之间产生了矛盾,而且这种矛盾还在不断产生和不断的扩大,而解决上述矛盾的新的道德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产生,即使局部已经产生了,但还没有发展到旧的道德观念体系在那个时代所具有的权威性,在这种旧道德观念受到严重冲击,而新道德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其权威性的状况下学校道德教育再所难免被当局所忽视以至走向衰弱。
    从20世纪50年代到末到70年代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被忽视的状况有了很大的转变,出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学校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经济发展与道德教育水平的不协调性促使人们重新关注学校道德教育。第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大量社会道德问题促使人们重新认识社会道德教育。但是,由于传统价值的崩溃已及传统道德教育在各教育机构中的衰落和个人已不可能拿出一套明确、规范的道德价值观念或道德规范体系,去解决如此众多复杂的道德与价值问题。正是在这种状况下,有关部门开始意识到道德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呼吁社会,尤其是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要求学校必须建立一种“健全的道德教育”,以帮助学生确立公民责任心和选择更高的道德标准。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在教育改革中把道德教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高度来认识。
    从20世纪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教育由兴盛走向衰落再回归复兴是有其社会历史背景的。它提醒人们,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先进和国家经济的繁荣,它更寄望于人类自身道德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道德教育,尤其是初等学校道德教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新剧从繁荣走向衰落的原因是新剧商品化,内容庸俗、多为幕表戏,()、()、()的新剧。

    正确答案: 没有剧本,演员演技低劣,文学革命批判堕落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