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有哪些变化?出现了哪些知名记者?

题目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有哪些变化?出现了哪些知名记者?


相似考题
更多“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有哪些变化?出现了哪些知名记者?”相关问题
  • 第1题:

    民国初年的新闻业务有何变化?出现了哪些知名记者?


    正确答案: 由于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政府都实施言论禁锢政策,因而各报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新闻报道上,从而使新闻报道工作较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促进了新闻业务的发展。
    i、北京的情况:
    报纸上,消息的比重加大,电讯增多,一些重要的电讯还用大号字排出,并在字旁加圈点引起读者的注意。夹叙夹议的新闻通讯这种新的报道体裁开始走向成熟,深受读者欢迎。各大报不惜重金聘请有才干、有经验的记者常住北京,以专电的形式独家报道中央的政治新闻。一战期间,我国的工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因而有的报纸,特别是商业报纸还加强了经济新闻的报道。新闻摄影照片在报纸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一些报纸还看出时事性插画或定期出版图画附张。
    Ii、上海的情况:
    《申报》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对于重要政治问题,一般只报道、少评论或者不评论。在欧美各国都有特聘通讯员,增加报纸的国际新闻报道。
    《新闻报》以工商界和普通市民为主要发行对象,着重开拓经济新闻。
    《时报》易主,仿效美国大众化报纸,以突出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和图片新闻。
    iii、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
    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现象。中国的新闻通讯事业,首先是由国外人在中国创办通讯社开始的,民国成立以后,新闻通讯社真正发展起来。1911年,杨实公在广州创办展民通讯社。此后很多人都创办了通讯社。从此,中国新闻事业增添了一种新的媒介,打破了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这些通讯社规模都不是很大,有的只有一两个访员,用复写或油印的方式向有限的几家报刊发稿。在经济上,大多靠官僚政客和资本家的津贴来维持,也有个别自由撰稿人独立创办。

  • 第2题:

    论述有民国初年时期新闻的职业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政党性报看的衰落和新闻报道的加强,中国政论性报刊的中断和名记者的出现,报纸的企业化和商业化的地位不断上升,通信的大力发展。

  • 第3题:

    属于民国初年出现的名记者的是()

    • A、黄元生
    • B、邵飘萍
    • C、刘少少
    • D、胡政之

    正确答案:A,B,C,D

  • 第4题:

    论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存在的问题?


    正确答案: 言论没有的到正的自由,记者还没有真正的职业化,新闻事业的企业化合商业化还没有的到正真得到。社会经济的限制,人们观念的保守,法律的本质是统治目标,政党性报刊的泛滥,自由体制的扭曲。

  • 第5题:

    新闻事业有哪些特性?


    正确答案: 总体特性是:以传播新闻信息为主,通过新闻手段反映社会生活,影响公众认识,引导社会舆论。
    新闻事业的基本特性之一:与政治上层建筑相比,新闻事业是精神武器,不是物质手段,对社会公众只有劝服功能,不起强制作用。
    之二:与意识形态的其他组成部分相比,新闻事业离政治更近,政治性更强。
    之三:用新闻手段反映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靠报道和评价新近事实来引导社会舆论。
    之四:同其他信息传播相比,新闻传播具有不间断和无边界的时空特征,能以持续连贯的信息流,迅速持久地覆盖所指向的地域。

  • 第6题:

    新闻事业有哪些基本功能?


    正确答案:①播信息,报道新闻;②映舆论,引导舆论;③务受众,服务社会:传播知识,普及教育;倡导文明,宣扬道德;刊登广告,服务生活;提供娱乐,丰富生活。

  • 第7题:

    问答题
    我国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现代化建设;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群众性原则;媒体以党报为核心,形成多层次、多品种并存的格局;传媒国有制性质;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我国新闻事业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正确答案: ①推动经济发展;②引导人民思想;③培育社会风尚;④促进社会和谐。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情况如何?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武昌起义的枪声,调皮响了两千多年来封建专制统治的丧钟。禁锢已久的新闻界也冲破了樊篱,获得了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我国报纸由100多种猛增至500多种,总销数达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创造历史最高纪录。下此同时,新闻通讯事业也得到了发展,仅在1912年,在武汉、上海等地就创办了6家通讯社。总之,我国新闻界呈同一派繁荣景象。
    这种繁荣景象的出现,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旧法律的废驰与新法律的保护。武昌起义后,清政府颁布布的那些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法律无形中被废除;新政权颁布布的法令中,列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的条款。如湖北军政府在1911年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约法》中就规定:“人民自由言论著作刊行并集会结社”。《浙江军政府临时约法》也规定:“人民得享有……言论著作集会结社之自由。”1912年3月11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布的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这些法律的颁布布,对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鼓励的保护作用。
    第二、由革命党人控制政权的地区对报刊的出版给予支持,致使其他地区的政权机关在当时的形势下,也对报刊的出版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第三、民国成立以后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政党。他们为了在议会中争得席位,办报纸为自己宣传。一些军阀、政客和资本家也纷纷办报,希图在新政权中捞取政治资本和借机发财。
    这就是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繁荣的原因。可异好景不长。在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以后不久,新闻界的厄运也随之到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民国初期新闻业务有何变化?出现了哪些著名记者?

    正确答案: 首先是军政消息在报纸中的比重增大,电讯在版面中占主要地位。其次是新闻通讯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欢迎。再次,报社加强了采血力量。这一时期我国报纸日益重视国际新闻报道;副刊的表现在当时报纸普遍设立副刊栏目或辟有固定版面。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论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存在的问题?

    正确答案: 言论没有的到正的自由,记者还没有真正的职业化,新闻事业的企业化合商业化还没有的到正真得到。社会经济的限制,人们观念的保守,法律的本质是统治目标,政党性报刊的泛滥,自由体制的扭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民国初年的新闻业务有何变化?出现了哪些知名记者?

    正确答案: 由于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政府都实施言论禁锢政策,因而各报都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新闻报道上,从而使新闻报道工作较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促进了新闻业务的发展。
    i、北京的情况:
    报纸上,消息的比重加大,电讯增多,一些重要的电讯还用大号字排出,并在字旁加圈点引起读者的注意。夹叙夹议的新闻通讯这种新的报道体裁开始走向成熟,深受读者欢迎。各大报不惜重金聘请有才干、有经验的记者常住北京,以专电的形式独家报道中央的政治新闻。一战期间,我国的工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因而有的报纸,特别是商业报纸还加强了经济新闻的报道。新闻摄影照片在报纸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一些报纸还看出时事性插画或定期出版图画附张。
    Ii、上海的情况:
    《申报》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对于重要政治问题,一般只报道、少评论或者不评论。在欧美各国都有特聘通讯员,增加报纸的国际新闻报道。
    《新闻报》以工商界和普通市民为主要发行对象,着重开拓经济新闻。
    《时报》易主,仿效美国大众化报纸,以突出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和图片新闻。
    iii、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
    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现象。中国的新闻通讯事业,首先是由国外人在中国创办通讯社开始的,民国成立以后,新闻通讯社真正发展起来。1911年,杨实公在广州创办展民通讯社。此后很多人都创办了通讯社。从此,中国新闻事业增添了一种新的媒介,打破了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这些通讯社规模都不是很大,有的只有一两个访员,用复写或油印的方式向有限的几家报刊发稿。在经济上,大多靠官僚政客和资本家的津贴来维持,也有个别自由撰稿人独立创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期刊市场是否属于新闻事业?近几年期刊市场有哪些新变化?


    正确答案: 期刊市场属于新闻事业。近几年,期刊市场有一些新的变化:
    1、周刊是新的市场热点(可参看涂光晋老师今年在《国际新闻界》中的一篇关于周刊的论文)
    2、中国几乎没有一份真正影响主流阶层的政经、新闻杂志。
    3、国外许多著名的期刊这些年一直坚韧不拔地拓展中国市场,中国本土期刊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4、我国的期刊正处于上升期,一方面呈现出一派繁荣,一方面有着明显的问题
    5、期刊广告总体上升,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同其他媒体相比,广告的发展速度偏低。
    6、从发行看,大部分杂志主要依靠邮局,虽然新创办的杂志搞自办发行,但是稳定有效的或全国性的发行网络尚未建成。
    7、我国杂志主要收入都来自于发行,畅销杂志的零售量大于订阅量。与欧美有一定差距。8、实际操作中,中国杂志的市场化、产业化有许多困难和波折。

  • 第14题:

    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有哪些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 ①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要"促进国内劳动同胞的团结",为他们提供阶级斗争的工具。
    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③注意联系群众,并在工人中进行组织活动。改组后的《新青年》,增设了《编辑室札礼》专栏,加强编者和读者的联系,听取读者批评,改进工作。

  • 第15题:

    试述民国初年短暂的办报古潮中新闻事业的变化及其业务的变化。


    正确答案: (一)历史背景:民国初年,随着自由新闻体制的建立和旧有制度的废除,中国出现了第三次的了业高潮,然而袁世凯上台后扭曲新闻法律、法规,使得报业发展脚步嘎然而止,在这次短暂的办报高潮中,民国新闻事业和业务也发生了变化。
    (二)新闻事业的变化
    与清末比起来,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a、政党报刊(党会林立),民初的报纸,包括原有的和新创刊的,大部分是政党报纸。由于民初党会成立,这些政党或政客,一般都创办报刊,将其作为言论机关,客观上就导致了政党报刊的峰起。
    b、新建政权各级的机关报取代前清宫报。民国成立后,各级组织纷纷出版机关报,数日大大超过前清宫报。
    C、鼓吹发展实业的经济报刊,发展教育的教育报刊、要求女子参政的妇女报刊大量了版。
    D、通讯社的兴起。中国人自办通讯社,始于20世纪初,是从译报、剪报、通信工作发展而来的。武昌起义胜利后,1912年和1913年两年内,全国新出现多家通信社,这些通讯社往往只有一两个工作人员,新闻来源主要靠剪报和计报。
    (三)新闻业务的变化
    a、从新闻业务本身看,这一时期总的趋势是由“政论时代”和“新闻时代演变”。“二次革命后,由于袁世凯、段祺瑞等军阀专横、残暴,以及党派报刊宗旨,思想水平下降,政论既易贾祸,又不再为读者所看重,在报上所占篇幅剧减。与政论衰退相反,新闻报道有长足发展,这种发展适应了当时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b、报纸副刊的发展
    副刊的发展表现在,当时报纸普遍设立副刊栏目或辟有固定版面,专门刊载杂文、随笔、小说、诗歌、戏曲,如《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快活林”等专栏。
    (四)总评:在民初短暂的办报中,中国新闻事业适应了当时的国内形势,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新闻事业及新闻业务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现代报纸的形态日益成熟。

  • 第16题:

    新闻事业的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具有更强烈的政治性
    2、反映生活最迅速范围更广影响更大
    3、是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

  • 第17题:

    报纸的()是民国初年中国新闻事业职业化的一个重要现象。


    正确答案:企业化

  • 第18题:

    问答题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有哪些变化?出现了哪些知名记者?

    正确答案: (1)中华民国成立初期,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确立了自由新闻体制。在当时政党政治的背景下,出现了政党报刊的繁荣。
    (2)袁世凯上台后,排斥异己,新闻事业遭到了压制和扭曲,出现了"癸丑报灾"。
    (3)由于北洋政府实行言论禁锢,各报为了生存,都采取了轻言论、重新闻的发展策略,在客观上促进了新闻业务的发展。
    著名记者有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新闻事业的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具有更强烈的政治性
    2、反映生活最迅速范围更广影响更大
    3、是通过新闻手段来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新闻事业有哪些基本特性

    正确答案: 新闻事业是以传播新闻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信息需要的社会文化事业。在阶级社会中,它是一定阶级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工具。作为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它在经营上实行企业化管理,遵循经济与市场规律。
    新闻事业具有社会属性: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社会信息传播及社会舆论机关具有社会属性。
    阶级属性:新闻事业作为一种舆论工具具有阶级属性。
    经济属性:新闻事业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实体具有经济属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旧的禁令的废除
    2、新的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1)将言论出版自由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3.11
    (2)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
    3、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4、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5、国人与世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期刊市场是否属于新闻事业?近几年期刊市场有哪些新变化?

    正确答案: 期刊市场属于新闻事业。近几年,期刊市场有一些新的变化:
    1、周刊是新的市场热点(可参看涂光晋老师今年在《国际新闻界》中的一篇关于周刊的论文)
    2、中国几乎没有一份真正影响主流阶层的政经、新闻杂志。
    3、国外许多著名的期刊这些年一直坚韧不拔地拓展中国市场,中国本土期刊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4、我国的期刊正处于上升期,一方面呈现出一派繁荣,一方面有着明显的问题
    5、期刊广告总体上升,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同其他媒体相比,广告的发展速度偏低。
    6、从发行看,大部分杂志主要依靠邮局,虽然新创办的杂志搞自办发行,但是稳定有效的或全国性的发行网络尚未建成。
    7、我国杂志主要收入都来自于发行,畅销杂志的零售量大于订阅量。与欧美有一定差距。8、实际操作中,中国杂志的市场化、产业化有许多困难和波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述民国初年短暂的办报古潮中新闻事业的变化及其业务的变化。

    正确答案: (一)历史背景:民国初年,随着自由新闻体制的建立和旧有制度的废除,中国出现了第三次的了业高潮,然而袁世凯上台后扭曲新闻法律、法规,使得报业发展脚步嘎然而止,在这次短暂的办报高潮中,民国新闻事业和业务也发生了变化。
    (二)新闻事业的变化
    与清末比起来,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a、政党报刊(党会林立),民初的报纸,包括原有的和新创刊的,大部分是政党报纸。由于民初党会成立,这些政党或政客,一般都创办报刊,将其作为言论机关,客观上就导致了政党报刊的峰起。
    b、新建政权各级的机关报取代前清宫报。民国成立后,各级组织纷纷出版机关报,数日大大超过前清宫报。
    C、鼓吹发展实业的经济报刊,发展教育的教育报刊、要求女子参政的妇女报刊大量了版。
    D、通讯社的兴起。中国人自办通讯社,始于20世纪初,是从译报、剪报、通信工作发展而来的。武昌起义胜利后,1912年和1913年两年内,全国新出现多家通信社,这些通讯社往往只有一两个工作人员,新闻来源主要靠剪报和计报。
    (三)新闻业务的变化
    a、从新闻业务本身看,这一时期总的趋势是由“政论时代”和“新闻时代演变”。“二次革命后,由于袁世凯、段祺瑞等军阀专横、残暴,以及党派报刊宗旨,思想水平下降,政论既易贾祸,又不再为读者所看重,在报上所占篇幅剧减。与政论衰退相反,新闻报道有长足发展,这种发展适应了当时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b、报纸副刊的发展
    副刊的发展表现在,当时报纸普遍设立副刊栏目或辟有固定版面,专门刊载杂文、随笔、小说、诗歌、戏曲,如《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快活林”等专栏。
    (四)总评:在民初短暂的办报中,中国新闻事业适应了当时的国内形势,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新闻事业及新闻业务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现代报纸的形态日益成熟。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