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第1题: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中“三年”是指实指三年,因为不能完全不改变父之道。
第2题:
下列行为中,属于“孝”的行为是()。
第3题:
“有事,弟子服其劳。”弟子指的是()。
第4题: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于()
第5题:
孔子认为,无论什么原因,只要“父母在”,都应“不远游”。
第6题: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请分别解释句子中的“几”和“劳”。
第7题: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出自:()
第8题:
孔子将孝的标准分为养、敬和无违三方面
养、敬、无违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
传统孝道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工具
孝是孔子思想除仁、礼外的又一核心内容
第9题:
第10题:
徒弟
家中最小的孩子
通“娣”,女子
兄弟
第11题:
对
错
第12题:
对
错
第13题: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中,“色难”指的是()。
第14题: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中“弟子”的含义是()
第15题:
下列哪一项体现了孔子的事亲之道?()
第16题:
子曰:“父母在,不(),游必有方。”
第17题: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日:“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子又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由此可见()
第18题:
翻译: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第19题:
顶撞父母
晨醒昏定
不违背父母的任何要求
父母在,必远游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
为难的态度
尖刻的态度
和悦的态度
嫌弃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