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论析指示与批复在结构上的异同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析贫困文化论和贫困处境论的区别与联系。


    正确答案: 真正明确提出“贫困文化”概念并对之进行系统阐述的是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他认为,贫困本身实际上表现为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也就是贫困文化。此类亚文化一旦形成,贫困也就在其制约和保护下不断延续。只有穷人抛弃其贫困亚文化,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才有可能真正脱贫。
    通常,人们将以瓦伦丁等人为代表的“贫困处境论”与“贫困文化论”相对立起来,认为前者更为关注穷人之所以成为穷人的特殊处境,而不是像后者那样,将贫困的责任推向穷人自身。
    实际上两者的研究主题是一样的,它们之间的差异只是解释路径的不同。两种理论都承认确实存在一种偏离主流文化的“亚文化”。不过,贫困处境论认为这种文化的产生是穷人无从选择的结果;而贫困文化论似乎是更为强调贫困文化的自生性和自我延续性。另外,贫困处境论认为不存在一种不分地域和文化的“贫困亚文化”,而贫困文化论认为世界各国的穷人都具有大致相当的文化特征。
    贫困处境论也导致了与贫困文化论不同的反贫困主张,就是消除不利于穷人的特殊处境。

  • 第2题:

    与批准性复函的作用大体相同的是()。

    • A、指示
    • B、意见
    • C、批复
    • D、批示

    正确答案:C

  • 第3题:

    什么是指令?简析指令与训令的同异。


    正确答案: 指令是民国时期针对下级的呈请,由上级作出答复时所用的下行文种。
    指令与训令的相同点,都是上级对所辖下级行文。其不同点:训令为上级主动发文并有所指挥;指令为上级被动行文,针对下级呈请之文所作答复并有所指挥、指示。

  • 第4题:

    义务论与圣谕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表现在哪里?


    正确答案: 共同点:二者都是非结果论道德理论。都认为一种行为的道德与否是取决于实事而非取决于结果,都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先天的、绝对的东西,即一种不受任何经验性结果影响的、与人的欲望或功利无关的、预先规定者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则。
    不同点:圣谕论把道德的根据移于人以外的精神存在,把道德看作是由某种超自然的至善之物决定的东西;而义务论则与此相反,它把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是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或说是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

  • 第5题:

    光缆与电缆在结构上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光缆没有加强构件,但可以承受机械拉伸负荷。


    正确答案:错误

  • 第6题:

    8086与8088这两个微处理器在结构上有何相同点?有何主要区别?


    正确答案:共同点:(1)内部均由EU、BIU组成,结构基本相同;(2)寄存器等功能部件均为16位;(3)内部数据通路为16位;(4)指令系统相同。不同点:(1)对外数据总线8086为16位,8088为8位;(2)指令队列8086为6级,8088为4级。

  • 第7题:

    糖蛋白中N-连接的聚糖链有哪些类型,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正确答案:(1)复杂型( complex type)这类N-糖链,除三甘露糖基核心外,不含其他甘露糖残基。还原端残基为GlcNAcβ1→的外链与三甘露糖基核心的两个α-甘露糖残基相连,在三类N-糖链中复杂型结构变化最大。
    (2)高甘露糖型(high-mannose type)此型N-糖链除核心五糖外只含α-甘露糖残基。
    (3)杂合型(hybrid type )此型糖链具有复杂型和高甘露糖型这两类糖链的结构元件。

  • 第8题:

    问答题
    论析指示与批复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正确答案: 知识与批复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1)知识的结构:
    ①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文种构成。
    ②收文机关。
    ③正文:通常首先阐明制发指示的依据、目的或意义,随后写明指示的具体事项以及贯彻执行的要求、方法、步骤、时限及有关注意事项等。有时,指示以发出号召、提出希望的方式结束全文,也可在结尾处再次明确、强调主体或作必要的说明。
    ④发文机关名称或成文日期。
    (2)批复的结构:
    ①标题: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文种构成,也可视需要标注“同意”、“批准”等字样。在批复的标题中不必重复或套用请示的标题。
    ②主送机关:有时只主送上报请示的机关;如果请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或批复具有普发异议,也可将发送范围扩大到与请示内容有关的其他单位。
    ③正文:批复的首篇应点名所针对的请示,或直接引用请示的标题和发文字号(外加圆括号,显与请示标题之后)。其后,应写明具体的答复意见和有关事项。批复常用的结尾词为:“特此批复”、“批复”,也可不标注专门的结尾词。
    ④发文机关名称与成文日期。
    (3)结构上的异同点。
    ①相同点——指示与批复的结构中均包含标题、正文、发文机关名称与成文日期这三大部分;标题的构成成分也相同。
    ②不同点——知识结构中的收文机关在批复中变为主送机关,此外,指示与批复所要求的正文内容也不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什么是指令?简析指令与训令的同异。

    正确答案: 指令是民国时期针对下级的呈请,由上级作出答复时所用的下行文种。
    指令与训令的相同点,都是上级对所辖下级行文。其不同点:训令为上级主动发文并有所指挥;指令为上级被动行文,针对下级呈请之文所作答复并有所指挥、指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析批复的适用范围和类型。

    正确答案: 批复的适用范围:作为对应文种,批复适用于呈复性请示。(呈转性请示则用通知批转。)
    批复的类型:请示的具体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批复的具体类型:
    (1)对求教性请示,上级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属于解答性批复。
    (2)对呈准性、求助性请示,上级予以批准或否决,分别称为肯定性批复、否定性批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论析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与道德教育论。

    正确答案: (1)皮亚杰认为道德发展和认知发展息息相关,他把儿童道德发展判断分为他律和自律两个水平,认为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2)0-2岁,为感知动作阶段,道德发展处于道德情感萌生阶段。
    (3)2-6岁,为自我中心阶段,使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是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
    (4)6-8岁,为权威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生活几乎完全以服从权威为特征。在这个阶段,成人的约束和滥用权威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害的。
    (5)8-10岁,“可逆”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不再是以服从权威为特征,而是以相互尊重为特征。
    (6)11-12岁以后,公正阶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非的简单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同情他人的真正的道德关系。
    (7)皮亚杰认为,应根据不同的道德发展采取相应的德育策略。他更鼓励儿童与成人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互动,使儿童在道德上主动发展。但是,由于其道德发展理论未能涉及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存在一定的不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析马克思“阶级论”与帕雷托“精英论”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主要是体现在对一下几个不同问题的回答上:
    1、社会不平等是由自然差别还是社会差别决定的;
    2、个别社会成员的流动能否改变社会不平等性质;
    3、个人努力能否弥补人们在竞争起点上的差距;
    4、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阶级关系的对立性质还是在与精英循环渠道不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论意境与典型的共同点和区别。


    正确答案: 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两者都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体现着人类的审美理想。但两者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意境的表现特征是情景交融,在作品中或是景中寄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或是情中见景,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或是情景并茂。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结构上则将虚境和实境很好地结合起来,于情景之中生发出不尽的言外之意,使得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体会到无穷韵味,得到美的享受。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则表现为具有特征性和富于艺术魅力。其特征性表现在人物形象的总体和局部上,如一提到林黛玉,人们就会想起“多愁善感”,一提到阿Q,就会联系到“精神胜利法”。而这些总体特征往往要通过言语,动作等细节来表现。其艺术魅力则一方面是来自性格显示的生命的魅力,另一方面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阿Q的形象之所以让人难以忘怀,主要是这个人物身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记号,集中反映出国民性的弱点,更是因为在他背后还站着一个爱恨交织的鲁迅。透过阿Q可悲可笑的“行状”我们不难体会到一个爱国者的伟大人格。与两者的不同特点相对应,意境成为了理想型文学的基本形态,而典型则成为了写实型文学的基本形态。

  • 第14题:

    印象派绘画和音乐具有哪些共同点? 简析它们的时代背景与艺术价值。


    正确答案:①共同点:淡漠题材,牺牲意念上的清晰,追求一种新颖、微妙、朦胧、瞬间的意境变化。
    ②时代背景:19世纪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一些法国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画坛;他们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继承前人及对同时代不同画派的借鉴、艺术家个人的创造,因些产生了印象派。
    ③印象派绘画的艺术价值:印象派绘画把光和色彩视为认识对象的核心因素。印象派大胆使用色彩,真正体现出光与色的无穷魅力。印象派主张追求色彩效果,使绘画变得更丰富、自由,也更具有绘画特点。
    印象派音乐的艺术价值:印象派音乐是客观的,强调捕捉人对外部世界的 瞬间印象,它以柔克刚,抑制过分的激情;它重视标题,以有助于引起丰富的联想;它遵循暗示性的原则,以避免过于率直的表达。

  • 第15题:

    论析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与道德教育论。


    正确答案: (1)皮亚杰认为道德发展和认知发展息息相关,他把儿童道德发展判断分为他律和自律两个水平,认为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2)0-2岁,为感知动作阶段,道德发展处于道德情感萌生阶段。
    (3)2-6岁,为自我中心阶段,使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是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
    (4)6-8岁,为权威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生活几乎完全以服从权威为特征。在这个阶段,成人的约束和滥用权威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有害的。
    (5)8-10岁,“可逆”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不再是以服从权威为特征,而是以相互尊重为特征。
    (6)11-12岁以后,公正阶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非的简单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同情他人的真正的道德关系。
    (7)皮亚杰认为,应根据不同的道德发展采取相应的德育策略。他更鼓励儿童与成人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互动,使儿童在道德上主动发展。但是,由于其道德发展理论未能涉及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存在一定的不足。

  • 第16题:

    简析批复的适用范围和类型。


    正确答案: 批复的适用范围:作为对应文种,批复适用于呈复性请示。(呈转性请示则用通知批转。)
    批复的类型:请示的具体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批复的具体类型:
    (1)对求教性请示,上级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属于解答性批复。
    (2)对呈准性、求助性请示,上级予以批准或否决,分别称为肯定性批复、否定性批复。

  • 第17题:

    论述总结报告与调查报告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正确答案: 总结报告与调查报告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1)总结报告的结构:
    ①标题: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文种构成,专题性总结通常才用这种写法;综合性总结多将内容针对的时间在标题反映出来。如果不以正式公文的格式制发,标题还可采用一般文章标题的写法。
    ②正文:通常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总结报告的开头。写法有两种:一种是概述法——简要交待总结内容所涉及的时间、地点、背景、工作过程等;另一种是摘要法——浓缩主题,片言居要,为下文展开叙述奠定基础。
    第二层,总结报告的主体。用于具体阐述工作的经验、教训于具体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打算,其中总结经验教训是全文的重点。撰写的手法多种多样:专题性总结多将主体部分划分为工作情况与经验教训两大部分。综合性总结由于其内容较多、篇幅相对较长,为避免杂乱无章,通常以一条主线贯穿全文。这条主线可以是逻辑关系,也可以是时间顺序,还可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第三层,总结报告的结尾。可有不同的写法。为加深受文者的印象,可进一步点明或深化主题。
    正文之后,标注发文机关名称或成文日期。
    (2)调查报告的结构:
    ①标题:调查报告的标题有多种写法。可由制发机关名称、调查对象、文种构成;也可省略发文机关;还可直接揭示调查内容;调查报告如果不以正式公文的格式制发,还可采用正、副标题或提问式标题的写法。②制发机关的名称:可置于标题与正文之间,也可置于正文末尾。
    ③正文:通常分为篇首、主体、结尾三个部分。调查报告的篇首可视需要选用不同的方法。如:概述式、结论式、提问式或设问式,不论采用那种方法,总之,应起到统率、概括全文的作用,力争引人入胜。
    调查报告的主体是调查报告的重点,应谢明具体的调查内容、结果与结论及相关的论据、数据、提出的建议等。主体部分多采用加小标题或层次序号的方式将有关问题分别展开叙述;也可采用以时间为序按工作阶段依次叙述的写法;或将上述两种写法合二为一。调查报告的结尾也有不同的写法,如:总结式、号召式、警醒式。调查报告也可不单设结尾部分,言止意尽即可。
    (3)机构上的异同点:
    ①相同点——总结报告与调查报告的结构中均包括主题、正文这两大部分;并且正文部分均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构成。
    ②不同点——总结报告与调查报告标题的组成成分与写法不同;在总结报告的正文之后,要标注发文机关明与成文日期,而在调查报告的正文之后,要标注发文机关名称与成文日期,而在调查报告中要写明制发机关名称,其既可置于标题与正文之间,也可置于正文末尾。

  • 第18题:

    指示性批复


    正确答案: 针对下级请示的事项或提出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带有指导下级工作的性质。指示性批复的作用相当于“指示”,下级必须遵照上级批复的精神执行。

  • 第19题:

    问答题
    酸性染料与直接染料在结构上有何异同点?

    正确答案: 同:都具有水溶性官能团,能溶于水。
    异:直接:有很好的线性和平面性,且分子量较大。酸:含有酸性基团,一般分子量较小,线性和平面性不如直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义务论与圣谕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表现在哪里?

    正确答案: 共同点:二者都是非结果论道德理论。都认为一种行为的道德与否是取决于实事而非取决于结果,都把道德看作是一种先天的、绝对的东西,即一种不受任何经验性结果影响的、与人的欲望或功利无关的、预先规定者人的行为的一般规则。
    不同点:圣谕论把道德的根据移于人以外的精神存在,把道德看作是由某种超自然的至善之物决定的东西;而义务论则与此相反,它把道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是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或说是动机决定的善的行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论述总结报告与调查报告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正确答案: 总结报告与调查报告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1)总结报告的结构:
    ①标题: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文种构成,专题性总结通常才用这种写法;综合性总结多将内容针对的时间在标题反映出来。如果不以正式公文的格式制发,标题还可采用一般文章标题的写法。
    ②正文:通常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总结报告的开头。写法有两种:一种是概述法——简要交待总结内容所涉及的时间、地点、背景、工作过程等;另一种是摘要法——浓缩主题,片言居要,为下文展开叙述奠定基础。
    第二层,总结报告的主体。用于具体阐述工作的经验、教训于具体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打算,其中总结经验教训是全文的重点。撰写的手法多种多样:专题性总结多将主体部分划分为工作情况与经验教训两大部分。综合性总结由于其内容较多、篇幅相对较长,为避免杂乱无章,通常以一条主线贯穿全文。这条主线可以是逻辑关系,也可以是时间顺序,还可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使用。
    第三层,总结报告的结尾。可有不同的写法。为加深受文者的印象,可进一步点明或深化主题。
    正文之后,标注发文机关名称或成文日期。
    (2)调查报告的结构:
    ①标题:调查报告的标题有多种写法。可由制发机关名称、调查对象、文种构成;也可省略发文机关;还可直接揭示调查内容;调查报告如果不以正式公文的格式制发,还可采用正、副标题或提问式标题的写法。②制发机关的名称:可置于标题与正文之间,也可置于正文末尾。
    ③正文:通常分为篇首、主体、结尾三个部分。调查报告的篇首可视需要选用不同的方法。如:概述式、结论式、提问式或设问式,不论采用那种方法,总之,应起到统率、概括全文的作用,力争引人入胜。
    调查报告的主体是调查报告的重点,应谢明具体的调查内容、结果与结论及相关的论据、数据、提出的建议等。主体部分多采用加小标题或层次序号的方式将有关问题分别展开叙述;也可采用以时间为序按工作阶段依次叙述的写法;或将上述两种写法合二为一。调查报告的结尾也有不同的写法,如:总结式、号召式、警醒式。调查报告也可不单设结尾部分,言止意尽即可。
    (3)机构上的异同点:
    ①相同点——总结报告与调查报告的结构中均包括主题、正文这两大部分;并且正文部分均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构成。
    ②不同点——总结报告与调查报告标题的组成成分与写法不同;在总结报告的正文之后,要标注发文机关明与成文日期,而在调查报告的正文之后,要标注发文机关名称与成文日期,而在调查报告中要写明制发机关名称,其既可置于标题与正文之间,也可置于正文末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8086与8088这两个微处理器在结构上有何相同点,有何主要区别?

    正确答案: 共同点:(1)内部均由EU、BIU组成,结构基本相同。(2)寄存器等功能部件均为16位。(3)内部数据通路为16位。(4)指令系统相同。不同点:(1)对外数据总线8086为16位,8088为8位。(2)指令队列8086为6级,8088为4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析贫困文化论和贫困处境论的区别与联系。

    正确答案: 真正明确提出“贫困文化”概念并对之进行系统阐述的是美国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他认为,贫困本身实际上表现为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也就是贫困文化。此类亚文化一旦形成,贫困也就在其制约和保护下不断延续。只有穷人抛弃其贫困亚文化,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主流社会生活,才有可能真正脱贫。
    通常,人们将以瓦伦丁等人为代表的“贫困处境论”与“贫困文化论”相对立起来,认为前者更为关注穷人之所以成为穷人的特殊处境,而不是像后者那样,将贫困的责任推向穷人自身。
    实际上两者的研究主题是一样的,它们之间的差异只是解释路径的不同。两种理论都承认确实存在一种偏离主流文化的“亚文化”。不过,贫困处境论认为这种文化的产生是穷人无从选择的结果;而贫困文化论似乎是更为强调贫困文化的自生性和自我延续性。另外,贫困处境论认为不存在一种不分地域和文化的“贫困亚文化”,而贫困文化论认为世界各国的穷人都具有大致相当的文化特征。
    贫困处境论也导致了与贫困文化论不同的反贫困主张,就是消除不利于穷人的特殊处境。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