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从“被”字意义的发展过程来看:
①.《说文》“被,寝衣也。”引申为动词就是覆盖的意思,而施及的意义又是从覆盖的意义来的。这种意义的“被”字一般是用于好事方面的。
②.“被”字还有一种意义是蒙受、遭受的意义,这种意义和覆盖的意义是同一来源。第一种意义是主动的覆盖或施及某一事物,第二种意义是被动的蒙受或遭受某一事物。
(2)特点:被动式的“被”字来自后一种意义。因此,“被”字句基本上是用来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的。王力先生统计《世说新语》全书中被动式27例,有22例是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的,这一表示不幸的语法结构并不限于“被”字句,“为”字句和“见”字句也是如此。
被动式这种基本作用发展的结果,使“被”字句有可能脱离被动式的正常结构,甚至脱离被动的意义而单纯的表示不幸。这种表示不幸的脱离常规的句子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
①第一种情况:施事者在动词前,受事者在动词后,和一般“主动宾”的结构相似,但是,“被”字放在主语的前面。除非词序变换,否则不能成为被动式:
“被猴行者骑定馗龙。”(等于说“馗龙被猴行者骑定”)
“被你杀了四个猛虎。”(四个猛虎被你杀了)
②第二种情况:在结构上和第一种相同,只是没有被动的意味。“被”字仅用来表示一种不幸的遭遇,而且词序不能变换成被动式:
“白虎精闻之,心生忿怒,被猴行者化一团大石,在肚中渐渐变大。”
“那单可及素号骁勇……却被李思安将兵马藏伏在四处了。”
从这两种情况看,宋元两代“被”字句的用途虽然扩大了,但却没有定型,后代逐渐淘汰了这种脱离常规的形式。但这些情况更有力的能够说明被动式的基本作用就是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
更多“试从汉语被动式的发展历史上看汉语使用被动式的条件和特点?”相关问题
  • 第1题:

    红外线探测器有主动式和被动式,其主要区别是什么。()

    • A、主动式会旋转,被动式是固定的。
    • B、主动式可以探测任何物体,而被动式只能探测人的红外线。
    • C、主动式可以手工或程序控制跟踪,而被动式不能。
    • D、主动式是全天侯的,而被动式只能用于白天。

    正确答案:B

  • 第2题:

    主动式标签和被动式标签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主动式标签:标签内部自带电池进行供电,它的电能充足,工作可靠性高,信号传送的距离远,可以通过设计电池的不同寿命对标签的使用时间或使用次数进行限制,可以用在需要限制数据传输量或者使用数据有限的地方。
    被动式标签:内部不带电池,要靠外界提供能量才能正常工作。具有永久使用期,支持长时间的数据传输和永久性的数据储存。传输距离比主动式标签短,依靠外部的电磁感应供电,需要敏感性比较高的信号接收器才能可靠识读。
    R.FID标签分为被动标签(Passivetags)和主动标签(Activetags)两种.主动标签自身带有电池供电,读/写距离较远同时体积较大,与被动标签相比成本更高,也称为有源标签.被动标签由阅读器产生的磁场中获得工作所需的能量,成本很低并具有很长的使用寿命,比主动标签更小也更轻,读写距离则较近,也称为无源标签。

  • 第3题:

    中古以后被动式又有了一些什么新的发展?为什么说现代汉语的被动式在这个时期已经奠定了基础?


    正确答案: 到了中古时期,被动式又有了新的发展。不仅“被”字句用得更普遍了,更重要的是:“被”字句也能插入关系语,它在一般口语里逐渐代替了“为......所”式。南北朝时期,“被”字后面不带关系语的情况比较普遍,但是,带关系语的被字句在汉末已经有了萌芽。如:举体如被刀刺。
    唐代以后,虽然被字句仍然可以不用关系语,但是,带关系语的被动式越来越多。如:肯信春光被雨欺。
    这一个发展阶段——被字句带关系语的阶段——很重要,因为它为现代汉语被动式奠定了基础,现代汉语的被动式绝大多数是带关系语的。

  • 第4题:

    在近代和现代,被动式又有了哪些新的发展?


    正确答案: (1)近代的被动式(也可以说是:被动式和其他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
    A.被动式和处置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动词后不带宾语。从意义方面说,差不多所有的带关系语的被动式都可转为处置式。例如:侵略军被我们打败了;我们把侵略军打败了。近代处置式和被动式都要求同时把行为的结果说出来。处置式和被动式中宾语提前,单音节词放在后面就显得孤单,因此带关系语的被动式和处置式一样,常和使成式结合起来。例如:“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
    B.除了使成式之外,还可以和别的形式结合:
    我因八百岁时偷吃十颗,被王母捉下。(连动式)
    被他三人拉到聚升酒楼馆里。(处所状语)
    今定军山已被刘封、孟达夺了。(跟“了”字)
    可见,处置式、被动式、使成式等结构之间有密切联系。
    (2)现代的被动式:
    A.五四以后,受西洋语法影响,被动式的使用范围扩大了。即不一定限于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了。如:“金桂被村里选成劳动英雄,又选成妇联会主席,李成又被上级提升到区上工作。”
    B.但这种情况一般只限于书面语中,口语中,被动式的基本作用仍旧是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
    C.在现代普通话口语中,一般不再使用“被”字,而是用“叫”、“让”、“给”等字表示。如:“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的呢?”(鲁迅《祝福》)
    “这话偏生又让我听见了。”(冰心《姑母》)
    “这句话却不料叫金旺他爹听见……。”(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 第5题:

    从汉字跟汉语的饿关系看,汉字是()文字。


    正确答案:语素

  • 第6题:

    到了汉代,被动式有了一些什么新的发展?它们的结构特点怎么样?


    正确答案: 汉代被动式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两种形式:
    (1)“为……所……”式
    “为……所……”式是由先秦的被动式“为”字句发展出来的。先秦的“所”字有两种性质:一方面,它具有代词性;另一方面,它放在外动词的前面,受外动词的支配。汉代被动式在助动词“为”字和动词之间插入一个“所”字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类化的结果。在表示被动的情况下,“所”字失去了原来的代词性,而成为动词的词头。如:“汉军却,为楚所挤。”
    (2)“被”字式
    A.“被”字句大约萌芽于战国末,如:“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B.汉代“被”字句普遍应用起来。这种“被”字句作用大致和“见”相当。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当时的“被”字还不容许有关系语(施事者)出现,只是简单的把“被”字放在被动词的前面:“被污恶言而死”
    C.大约汉末以后,被字句中有了施事者出现。施事者放在“被”字和动词中间。如:“臣被尚书召问”。

  • 第7题:

    从结构看,现代汉语词的发展趋势是由单纯词向合成词发展。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问答题
    到了汉代被动式有了一些什么新的发展?它们的结构特点怎样?

    正确答案: 到了汉代,被动式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为......所”式,第二种是“被”字句。
    (一),“为......所”式是由先秦的被动式“为”字句发展出来的。在表示被动的情况下,“所”字失去了原来的代词性,而成为外动词的词头,如:汉军却,为楚所挤。这个结构沿用下来,成为文言文被动式的正常格式。
    (二),“被”字句大约萌芽与战国末期。到了汉代,“被”字句就普遍应用起来了。这种“被”字的作用大致和“见”字相当,当时的“被”字句还不容许有关系语出现,只是简单地把“被”字放在被动词的前面。如:信而见疑,终而被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从汉语发展史上看,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是()。
    A

    同步发展,平行前进的

    B

    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

    C

    没有什么大的差别的

    D

    长期分离的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在上古汉语中,有标记的被动式有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1、“于”字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为”字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见”字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4、“为„于”字句:胥之父兄为僇于楚,欲自报其仇耳。
    5、“见„于”字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为„所”字句: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7、“被”字句:国一日被攻,随欲事秦,不可得也。
    8、“为„之”字句:南阳之宰,而为越王之擒。
    9、“为„之所”字句: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治者。
    10、“为„见”字句:臣诚恐卒为豺狼横见噬食,故冒死欲诣阙,披肝胆,布腹心。
    11、“为„所见”字句其后命终,堕恶鬼中,常为饥渴所见逼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汉语的被动式是什么时代产生的?先秦的被动式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结构特点怎样?

    正确答案: 在远古汉语里,在结构形式上没有被动和主动的区别,它的出现是春秋以后的事。
    先秦的被动式分为三个类型:
    (1)“于”字句:说出施事的人物或处所,把外动词放在“于”字前面。本来外动词要求宾语,现在外动词后面没有宾语且紧跟着介词“于”。
    ①“于”字介绍施事的人物: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②“于”字介绍施事的处所:“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2)“为”字句:
    ①用“为”字作为助动词,“为”字和被动词中间插入一个关系位名词,这个名词所代表的就是施事者。“不为酒困。”
    ②关系语可以省略:“胥(伍子胥)之父兄为戮于楚”
    (3)“见”字句:
    ①用“见”字作为助动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②“见”字句和“为”字句:
    A.不同之处在于:“为”字和被动词中间可以再插进一个关系位名词(即施事者);“见”字和被动词的中间不能再插进一个关系位名词。
    B.有时候“为”的“见”对举,可见他们在表示被动意义上的共同点: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C.有时“见”、“为”并用,同时出现在一个被动句中,“为”字放在关系语前,“见”字放在动词前,它们的位置并不冲突:“烈士为天下见善矣”
    D.“见”字不能直接带关系语,在有表示施事者的必要的时候,可以结合“于”字句来表示:“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试从汉语被动式的发展历史上看汉语使用被动式的条件和特点?

    正确答案: (1)从“被”字意义的发展过程来看:
    ①.《说文》“被,寝衣也。”引申为动词就是覆盖的意思,而施及的意义又是从覆盖的意义来的。这种意义的“被”字一般是用于好事方面的。
    ②.“被”字还有一种意义是蒙受、遭受的意义,这种意义和覆盖的意义是同一来源。第一种意义是主动的覆盖或施及某一事物,第二种意义是被动的蒙受或遭受某一事物。
    (2)特点:被动式的“被”字来自后一种意义。因此,“被”字句基本上是用来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的。王力先生统计《世说新语》全书中被动式27例,有22例是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的,这一表示不幸的语法结构并不限于“被”字句,“为”字句和“见”字句也是如此。
    被动式这种基本作用发展的结果,使“被”字句有可能脱离被动式的正常结构,甚至脱离被动的意义而单纯的表示不幸。这种表示不幸的脱离常规的句子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
    ①第一种情况:施事者在动词前,受事者在动词后,和一般“主动宾”的结构相似,但是,“被”字放在主语的前面。除非词序变换,否则不能成为被动式:
    “被猴行者骑定馗龙。”(等于说“馗龙被猴行者骑定”)
    “被你杀了四个猛虎。”(四个猛虎被你杀了)
    ②第二种情况:在结构上和第一种相同,只是没有被动的意味。“被”字仅用来表示一种不幸的遭遇,而且词序不能变换成被动式:
    “白虎精闻之,心生忿怒,被猴行者化一团大石,在肚中渐渐变大。”
    “那单可及素号骁勇……却被李思安将兵马藏伏在四处了。”
    从这两种情况看,宋元两代“被”字句的用途虽然扩大了,但却没有定型,后代逐渐淘汰了这种脱离常规的形式。但这些情况更有力的能够说明被动式的基本作用就是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下列古汉语句子中含有被动式的是()。

    • A、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 B、以其无礼於晋,且贰於楚也。
    • C、季氏将有事於颛臾。
    • D、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到了汉代被动式有了一些什么新的发展?它们的结构特点怎样?


    正确答案: 到了汉代,被动式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为......所”式,第二种是“被”字句。
    (一),“为......所”式是由先秦的被动式“为”字句发展出来的。在表示被动的情况下,“所”字失去了原来的代词性,而成为外动词的词头,如:汉军却,为楚所挤。这个结构沿用下来,成为文言文被动式的正常格式。
    (二),“被”字句大约萌芽与战国末期。到了汉代,“被”字句就普遍应用起来了。这种“被”字的作用大致和“见”字相当,当时的“被”字句还不容许有关系语出现,只是简单地把“被”字放在被动词的前面。如:信而见疑,终而被谤。

  • 第15题:

    在上古汉语中,有标记的被动式有哪些类型?请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1、“于”字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为”字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3、“见”字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4、“为„于”字句:胥之父兄为僇于楚,欲自报其仇耳。
    5、“见„于”字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为„所”字句: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7、“被”字句:国一日被攻,随欲事秦,不可得也。
    8、“为„之”字句:南阳之宰,而为越王之擒。
    9、“为„之所”字句: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治者。
    10、“为„见”字句:臣诚恐卒为豺狼横见噬食,故冒死欲诣阙,披肝胆,布腹心。
    11、“为„所见”字句其后命终,堕恶鬼中,常为饥渴所见逼切。

  • 第16题: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汉语的各个方言和汉语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联系
    地域方言,通过田野调查,描写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不同的语言形式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况及历史演变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语言学也是一种方言学,因为它研究的也是一种方言,只不过不是地域方言,而是社会方言。
    2.差别
    (1)社会语言学不但研究语言的社会变体,而且将语言的社会变体和社会因素联系起来,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
    (2)社会语言学使用共时的研究方法,重点在于描写现状并探求一定的规则。而方言学除了描写以外,还探求方言的历史变化。
    (3)选取调查对象时,社会语言学不局限于少数的典型的人,而一般采用抽样的方法,使用概率统计方法。

  • 第17题:

    汉语的被动式是什么时代产生的?先秦的被动式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结构特点怎样?


    正确答案: 在远古汉语里,在结构形式上没有被动和主动的区别,它的出现是春秋以后的事。
    先秦的被动式分为三个类型:
    (1)“于”字句:说出施事的人物或处所,把外动词放在“于”字前面。本来外动词要求宾语,现在外动词后面没有宾语且紧跟着介词“于”。
    ①“于”字介绍施事的人物: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②“于”字介绍施事的处所:“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2)“为”字句:
    ①用“为”字作为助动词,“为”字和被动词中间插入一个关系位名词,这个名词所代表的就是施事者。“不为酒困。”
    ②关系语可以省略:“胥(伍子胥)之父兄为戮于楚”
    (3)“见”字句:
    ①用“见”字作为助动词,“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②“见”字句和“为”字句:
    A.不同之处在于:“为”字和被动词中间可以再插进一个关系位名词(即施事者);“见”字和被动词的中间不能再插进一个关系位名词。
    B.有时候“为”的“见”对举,可见他们在表示被动意义上的共同点: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C.有时“见”、“为”并用,同时出现在一个被动句中,“为”字放在关系语前,“见”字放在动词前,它们的位置并不冲突:“烈士为天下见善矣”
    D.“见”字不能直接带关系语,在有表示施事者的必要的时候,可以结合“于”字句来表示:“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第18题:

    从汉语发展史上看,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是()。

    • A、同步发展,平行前进的
    • B、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
    • C、没有什么大的差别的
    • D、长期分离的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问答题
    到了汉代,被动式有了一些什么新的发展?它们的结构特点怎么样?

    正确答案: 汉代被动式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两种形式:
    (1)“为……所……”式
    “为……所……”式是由先秦的被动式“为”字句发展出来的。先秦的“所”字有两种性质:一方面,它具有代词性;另一方面,它放在外动词的前面,受外动词的支配。汉代被动式在助动词“为”字和动词之间插入一个“所”字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类化的结果。在表示被动的情况下,“所”字失去了原来的代词性,而成为动词的词头。如:“汉军却,为楚所挤。”
    (2)“被”字式
    A.“被”字句大约萌芽于战国末,如:“万乘之国,被围于赵”
    B.汉代“被”字句普遍应用起来。这种“被”字句作用大致和“见”相当。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当时的“被”字还不容许有关系语(施事者)出现,只是简单的把“被”字放在被动词的前面:“被污恶言而死”
    C.大约汉末以后,被字句中有了施事者出现。施事者放在“被”字和动词中间。如:“臣被尚书召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在近代和现代,被动式又有了哪些新的发展?

    正确答案: (1)近代的被动式(也可以说是:被动式和其他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
    A.被动式和处置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动词后不带宾语。从意义方面说,差不多所有的带关系语的被动式都可转为处置式。例如:侵略军被我们打败了;我们把侵略军打败了。近代处置式和被动式都要求同时把行为的结果说出来。处置式和被动式中宾语提前,单音节词放在后面就显得孤单,因此带关系语的被动式和处置式一样,常和使成式结合起来。例如:“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
    B.除了使成式之外,还可以和别的形式结合:
    我因八百岁时偷吃十颗,被王母捉下。(连动式)
    被他三人拉到聚升酒楼馆里。(处所状语)
    今定军山已被刘封、孟达夺了。(跟“了”字)
    可见,处置式、被动式、使成式等结构之间有密切联系。
    (2)现代的被动式:
    A.五四以后,受西洋语法影响,被动式的使用范围扩大了。即不一定限于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了。如:“金桂被村里选成劳动英雄,又选成妇联会主席,李成又被上级提升到区上工作。”
    B.但这种情况一般只限于书面语中,口语中,被动式的基本作用仍旧是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
    C.在现代普通话口语中,一般不再使用“被”字,而是用“叫”、“让”、“给”等字表示。如:“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的呢?”(鲁迅《祝福》)
    “这话偏生又让我听见了。”(冰心《姑母》)
    “这句话却不料叫金旺他爹听见……。”(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汉语的各个方言和汉语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联系
    地域方言,通过田野调查,描写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研究不同的语言形式在地理上的分布情况及历史演变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语言学也是一种方言学,因为它研究的也是一种方言,只不过不是地域方言,而是社会方言。
    2.差别
    (1)社会语言学不但研究语言的社会变体,而且将语言的社会变体和社会因素联系起来,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
    (2)社会语言学使用共时的研究方法,重点在于描写现状并探求一定的规则。而方言学除了描写以外,还探求方言的历史变化。
    (3)选取调查对象时,社会语言学不局限于少数的典型的人,而一般采用抽样的方法,使用概率统计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主动式标签和被动式标签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主动式标签:标签内部自带电池进行供电,它的电能充足,工作可靠性高,信号传送的距离远,可以通过设计电池的不同寿命对标签的使用时间或使用次数进行限制,可以用在需要限制数据传输量或者使用数据有限的地方。
    被动式标签:内部不带电池,要靠外界提供能量才能正常工作。具有永久使用期,支持长时间的数据传输和永久性的数据储存。传输距离比主动式标签短,依靠外部的电磁感应供电,需要敏感性比较高的信号接收器才能可靠识读。
    R.FID标签分为被动标签(Passivetags)和主动标签(Activetags)两种.主动标签自身带有电池供电,读/写距离较远同时体积较大,与被动标签相比成本更高,也称为有源标签.被动标签由阅读器产生的磁场中获得工作所需的能量,成本很低并具有很长的使用寿命,比主动标签更小也更轻,读写距离则较近,也称为无源标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中古以后被动式又有了一些什么新的发展?为什么说现代汉语的被动式在这个时期已经奠定了基础?

    正确答案: 到了中古时期,被动式又有了新的发展。不仅“被”字句用得更普遍了,更重要的是:“被”字句也能插入关系语,它在一般口语里逐渐代替了“为......所”式。南北朝时期,“被”字后面不带关系语的情况比较普遍,但是,带关系语的被字句在汉末已经有了萌芽。如:举体如被刀刺。
    唐代以后,虽然被字句仍然可以不用关系语,但是,带关系语的被动式越来越多。如:肯信春光被雨欺。
    这一个发展阶段——被字句带关系语的阶段——很重要,因为它为现代汉语被动式奠定了基础,现代汉语的被动式绝大多数是带关系语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