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以后,汉语的句子结构在严密性方面起了一些什么大的变化?试举例加以说明。

题目

“五四”以后,汉语的句子结构在严密性方面起了一些什么大的变化?试举例加以说明。


相似考题
更多““五四”以后,汉语的句子结构在严密性方面起了一些什么大的变化?试举例加以说明。”相关问题
  • 第1题:

    现代形容词词尾(兼作一切定语的语尾)“的”字最初出现在什么时代?它是怎样演变来的?“地”和“底”产生在什么时代?它们最初的分工情况怎样?五四以后“的”和“地”“底”在书面语言里又起了一些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 (1)“的”字的较早形式是“底”字,首见于唐代禅家语录,一般大家都认为“底”字是从“之”字来的;
    (2)唐宋时期的另一形容词词尾是“地”字,“地”字与“底”字同一来源,“地”与“底”的分工:是“底”用于一般形容词,“地”用于联绵字。“造化可能有偏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3)由于联绵字往往被用为状语,所以“地”字又是副词的词尾:“平白地为伊断肠”。即使不是联绵字,只要是用于状语的,也都写成“地”字。
    可以说,在近代汉语里,用“底”字作词尾的是有关性质或种类的形容词,用“地”作词尾的是有关状态的形容词和副词。
    (4)“底”改写成“的”字最先见于宋人的话本,而“的”字的应用实际是元代以后。
    (5)“五四”以后,汉语语法受西洋语法的影响,在书面语里把形容词词尾和副词词尾区别开来,前者用“的”字,后者用“地”。

  • 第2题:

    你认为造成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造成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往往是若干因素交织在一起。有些现象可以找到原因,但有些目前还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
    (一)社会地位
    不同的社会地位是造成语言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男女两性在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地位的差别,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差别的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一般来说,男女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异越大、越固定,语言上的差异就越大。比如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因而在语言中出现了许多妇女专用的贱称,甚至许多妇女只有姓而没有名。
    我国东北鄂伦春族曾经有一个比较漫长的狩猎经济时期,早期母系社会女尊男卑的痕迹在语言中还有所反映。鄂伦春语中,“氏族”一词直译成汉语是“女人们”,体现了妇女的崇高地位。这个民族的妇女可以说“这是我的家”,而男人只能说“这是家”,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妇女才有家,男人没有家。男人经常说“这是我妻子的家”“那是我妈妈的家”,以区分他不同的住所。
    (二)社会文化的影响
    男女的社会分工和文化角色的差异往往造成语言使用的某些差异。比如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里,男性从事社会工作,而女性则留在家里操持家务,他们使用的语言也会在某些方面反映这种差异。美国语言学家克雷默1974年做过一项研究,认为男女说话涉及的主题不同,男人谈论生意经、政治、体育的多;而女人谈论社交生活、吃什么喝什么、家里有什么麻烦的多。
    (三)社会价值取向的制约
    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它总会形成一些无形的标准,对人们的言行举止产生一定的约束力,迫使人们说话时注意自己的社会身份,遵守这些无形的标准。每个社会都知道男性该怎样说话,女性该怎样说话。据调查,在男女的交谈中,男性说得多,占用时间长,而且往往控制话题。有人在聚会上观察一对夫妻长达三个小时的交谈,发现此间丈夫说话占用的时间是妻子的五倍。显然在人们的潜意思里,女性应该少言寡语,尤其在社交场合不应比丈夫的话多。

  • 第3题:

    什么是操纵子?试举例说明其结构与功能。


    正确答案: 在基因的表达调控中,原核生物表现为操纵子的调控模式。操纵子(operon)由一组结构基因与其上游的启动子(P)和操纵基因(O)组成。P和O合称调控区,调控区通常无转录产物。结构基因则可转录出一段连续的mRNA,为一组功能相关的蛋白质(如几种酶)编码:调控区上游转运处还有阻遏物基因(i),可产生阻遏物,故i基因也称为R基因。现举色氨酸操纵子为例。大肠埃希菌等微生物可自行合成色氨酸。色氨酸操纵子上有5个结构基因,A、B基因的共同产物是色氨酸合成酶,C基因产物是吲哚甘油磷酸合成酶,D、E基因共同产生邻氨基苯甲酸合成酶。这些表达产物用于营养物的合成。当细胞内色氨酸充足时就不必再自行合成,即在转录水平上完成终产物反馈调节酶的生成量。色氨酸操纵子属于可阻遏的调节类型。远离操纵子有调控基因R,其产物为辅阻遏蛋白。辅阻遏蛋白不能直接结合操纵基因,所以一般情况下色氨酸操纵子是开放的。当细胞内出现大量色氨酸时,色氨酸作为辅阻遏物与辅阻遏蛋白结合,生成阻遏蛋白以封闭操纵基因,故色氨酸操纵子不再进行转录。

  • 第4题:

    “意境开阔”是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的一大特点,试分析之,并找出词中具体的句子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杨柳直上重霄九”,“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诗人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将天上、地下,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创造雄丽阔大的意境。

  • 第5题:

    古今字和通假字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古今字是历时现象,是指汉字历史上由于当初字少而用多,到后来陆续分化出新字(区别字)的问题,古字和今字不是同时并存的。(2分)如“縣”和“懸”。通假字是共时现象,指同一时期读音相同相近的字相互代替使用的问题,通假字与本字同时并存(2分)。如“辨”和“辩”。例子1分。

  • 第6题:

    举例说明为什么在描写句子的语义结构时,常常要从谓词入手,也就是把谓词看作处于支配地位的核心成分。


    正确答案: (1)一个述谓结构可以有多少变元以及可以有何种性质的变元,都是由谓词的语义规定的。比如“咳嗽”指一种生理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只有行为发出者,而不会有另外的涉及对象,因而在由“咳嗽”充当谓词的述谓结构中就只能有一个必有变元,而且这个变元只能是施事。“吃”的意思是“经咀嚼把食物咽下去”,在这种行为中,不仅要有一个行为发出者,而且一定还要有被“咽下去”
    的东西,因而在由“吃”充当谓词的述谓结构中就可以有两个必有变元,而且这两个变元一个是施事,一个是受事。
    (2)一个述谓结构是由谓词和变元组成的,既然变元的数量和性质都是由谓词决定的,因而也可以说整个述谓结构的框架是由谓词语义规定的。人们只要按照一个谓词对变元数量和性质的要求,在述谓结构的框架中填入适当的变元,就可以产生一个句子的命题意义。这可以从人们理解省略句的事实中得到证明,比如问某人“你去不去北京”,某人回答“去”,任何人都会知道这个“去”虽然是一词一句,但在语义上却等于“我去北京”,人们之所以能够在理解过程中将“去”的动作发出者和目的地补充出来,从而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实际含义,就是因为“去”所规定的述谓结构框架起着引导的作用。

  • 第7题:

    比赛周训练内容安排的模式是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由于不同内容、不同负荷的训练后,达到超量恢复所需的时间不同,又为了比赛表现高度的竞技水平而要求运动员竞技能力处于最佳状态。所以,就必须通过科学的设计,使各方面负荷后的超量恢复阶段都在同一时间内出现。这对于顺利地参加比赛、创造优异的成绩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根据不同内容训练负荷后完成恢复所需的时间不同,应把无氧代谢训练、速度训练、力量训练及高度专项训练等。安排在赛前3-5天的训练中。中低强度的一般性训练安排在赛前1-3天进行。

  • 第8题:

    问答题
    举例说明五四运动以后汉语从日语借词的情况。

    正确答案: 晚清至五四运动前后,借入的词汇主要是经济、政治用语,如从日语借入的:民主、手续、人口、社会主义、索引、漫画、瓦斯、基督教、水泥、科学、杂志,等等。
    从日语借来的词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1.日本人用古汉语词去意译欧美语言的词语,改变了原来的古汉语的词义。
    2.日本人用汉字组合去意译(或部分意译、部分音译)欧美词语。
    3.日本人模仿汉字字形创造的新字。如:腺、癌、浬、呎、吋。
    4.表示日本固有事物和概念的纯日语词。如:希望、场合、玩具、方针、权威、宗教、处女作、派出所、化妆品。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影响地图概括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根据地图概括的性质,对地图概括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地图的用途和主题、比例尺、地理区域特征、数据质量和图解限制。
    1、地图的用途和主题
    任何一幅地图所能表示的内容都是有限的,只能满足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要求,所以地图内容的选择和表示,就必须考虑到地图的用途。地图用途既然直接决定着地图内容,因而就影响着地图概括。例如1∶50万比例尺地形图和1∶50万比例尺政区图,由于两者用途不同,地图内容的取舍和化简程度就很不一样。1∶50万比例尺地形图是国家基本地形图之一,在军事上是战役用图,经济建设上是规划用图,在科学研究方面是参考用图,因此,在这种地图上要全面反映制图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基本情况。而1∶50万比例尺政区图是省级机关进行行政管理、布署工作用图,在图上主要表示社会经济要素(如境界、居民地、交通线等),而对自然要素(如地形、土质、植被等)则可作较大的概括。从其他常见的同一地区的地图中也可以看出,在相同比例尺条件下,由于用途不同,图上内容的选取和化简程度是不一样的。
    地图的主题即地图上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它决定各事物在图上的重要性,因而影响地图概括程度。这在专题地图上表现特别明显。例如比例尺相同的同样地区但主题不同的两幅地图,一幅是地形图,一幅是政区交通图,前者主要表示地形特征及水系,居民地较少,不表示铁路和公路;后者重点表示行政区划、铁路和主要公路、各级行政中心以及作为交通枢纽的居民地,对于水系则只表示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一般不表示地形。
    2、地图比例尺
    比例尺对制图综合的影响非常明显。由于比例尺的缩小,同一个制图区域在图上的面积随之缩小,因而图上所能表示的事物数量也相应减少。如实地1平方公里的面积在1∶1万地形图上为100平方厘米,在1∶10万地形图上为1平方厘米,在1∶100万地形图上就只有1平方毫米,在这三种比例尺地图上,不可能表达同样数量的事物。因此,随着地图比例尺的缩小,地图上只能表示主要的内容,同时还必须对这些内容作必要的化简。
    当地图幅面一定时,不同比例尺地图所包括的实地范围不同,大比例尺地图所包括的地面面积较小,小比例尺地图包括的地面面积较大。在不同的范围内,对同一事物重要程度的评价并不相同。有些事物从小范围看是重要的,但在大范围内可能是次要的。例如土路,在小范围内,由于道路少,在大比例尺地图上也表示出来;而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因为包括的地面范围大,公路和铁路是主要的交通路线,土路则不予表示。又如河流,在大比例尺地图上,只能表达河流的某一段,因而对河流的宽度、深度、河底性质、流速、流向、渡口、徒涉场等均予以表示,以全面反映河流的基本情况;但在小比例尺地图上,由于包括的范围广,图上能表示出整个河系的分布,河流的上述详细情况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加以表示,而河系的形态、结构特点,密度差异及水系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则成为应当表示的主要内容。
    3、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
    制图区域地理特征是指该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地面上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例如我国江浙水网地区,河流、沟渠密集且纵横交错,居民地分散且主要沿水系分布;西北干旱地区多沙漠,居民地循水源分布的规律十分明显。地图概括时就要选取那些能反映区域特征的事物,舍去那些不代表区域特征的事物。
    同样的地理事物在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意义,这就影响着地图概括。例如,小的城镇,在人口稠密地区是次要的,图上一般不表示,而在人口稀少地区,小城镇则成为主要的居民地,图上要选取。又如水资源,对于干旱地区是极为重要的,一般情况下,即便在中、小比例尺地图上,小的湖泊也要选取,但在水网地区,则可舍去。
    4、数据质量
    地图概括的过程都是以空间数据为基础的。这些数据有四种形式:天文、大地、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资料;遥感图像和地图资料;现势资料;各种专题编图资料。
    制图时若资料收集完备和准确,则有利于地图概括方法的选择。例如,编制台风路径图,若资料详细、数据点密集,并掌握气象卫星云图,就能准确地编绘当年的台风发生与发展的地图。
    空间数据的形式也会对地图概括的过程和方法产生影响,手工制图时,数字数据必须改变或创作成草图以后才能参与编图。而计算机制图时,地图数据需要数字化后才能进行屏幕编辑。
    5、图解限制
    地图的内容受符号的形状、尺寸、颜色和结构的直接影响,并制约着概括程度和概括方法。例如,在教学地图上表示河岸线,它是由较粗的线段描绘的,河流的细小弯曲便无法表达;而参考用图上的河流是用细线描绘的,能够把河曲的细部表示出来。用细小圆圈符号和注记表示居民点,能在单位面积内表示较多的个数,若改用大的符号和注记,就不能不舍掉较多次要居民点。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什么叫做“处所状语”和“工具状语”?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自上古至现代起了一些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 (1)处所状语:在这里专指介词“於(于)”字及其宾语而言。位置变化:
    ①殷墟卜辞中,处所状语的位置还不固定,可以放在动词之后,又可以放在动词之前,但是放在动词之后是常见的结构。
    ②西周以后,处所状语必须放在动词(及其宾语)之后,特别是单音节内动词(如:在、至、行)和被动性的动词,如:见笑於大方之家。
    但是如果“於”是“对於”的意义,就已经不再是一般的处所状语,它可以放在谓语甚至是主语的前面,“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③汉代,一般处所状语可以渐渐可以移到动词的前面:“非所当于道路问也”
    ④此后,处所状语又变为前置后置均可也,直到动词“在”代替了介词“於”,一般处所状语的位置才固定在动词的前面,但是表示动作的施事者或者受事者因动作的结果达到某处所时,这个处所状语就仍旧是放在动词后面的如:“他掉在井里”,“把书扔在地下。”
    (2)工具状语:在这里专指介词“以”字及其宾语。位置变化:
    ①上古,工具状语放在动词前面或后面都可以:“不以目视”,“供我以老。”
    如果工具状语被活用来表示原因,它的位置只能在动词的前面: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②到了近代汉语里,动词“拿”字代替了介词“以”字,于是“拿”字及其宾语(谓语形式)所组成的工具状语的位置也就固定在动词的前面:
    “拿真心待你,你倒不信了。”(《红楼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什么叫“二次葬”,试举例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二次葬是在人死后,将尸体停放在另一个地方,等肉体腐烂后,再收骨正式埋葬。这种作法是要待人体软组织完全腐烂和分解后,再打开棺罂,捡骨,用白酒洗净,然后按人体结构,脚在下,头在上,躯体装入陶罂,盖内写上死者世系姓名,重新埋入地下。有的称为“洗骨葬”。中国仰韶文化时期曾流行二次葬,其中史家类型还出现了集体二次葬。采用这种葬俗的民族都有一种普遍的信念,认为人的血肉是人世间之物,只有等肉体腐烂后,将尸骨埋葬,死者才能进入鬼混世界。仰韶文化一度盛行二次葬,也许就是受这种信念的支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古今字和通假字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古今字是历时现象,是指汉字历史上由于当初字少而用多,到后来陆续分化出新字(区别字)的问题,古字和今字不是同时并存的。(2分)如“縣”和“懸”。通假字是共时现象,指同一时期读音相同相近的字相互代替使用的问题,通假字与本字同时并存(2分)。如“辨”和“辩”。例子1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述上古汉语的一些省略法。“五四”以后汉语的省略法有了一些什么演变?


    正确答案: (一)王力先生只谈上古汉语省略法的两种情况:
    (1)主语的省略,和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有关。
    A.除非重复上文已出现的名词,否则只好省略了主语:“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B.“则”字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主语的变换,所以“则”字后面往往可以省略主语: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则百姓敬)
    C.有时候,上古汉语利用省略法使句子达到的简单程度,远非西方语言以及现代汉语所能及:“至则行矣。”(子路回到那里,丈人已经走了。)
    (2)宾语的省略:
    ①在上古汉语里,一般宾语的省略是很少见。只有平行句的第二句的否定语里,宾语才往往被省略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不得则死。”
    ②至于介词后的宾语被省略就比较多了。最常见的宾语的省略是在介词“以”字和“为”字的后面。其所省略的应该认为代词“之”字或“此”字。但是这里所谓的“省略”就仅仅是为分析的便利而说的;实际上有许多地方根本就补不出这个代词宾语来。
    A.“以”字后面宾语的省略:上古汉语的“以为”和“可以”并不等于现代汉语的“以为”和“可以”。现代汉语中这两者都是双音词(单词);上古的“以为”和“可以”都应该认为是两个词的组合,而“以”字后面还省略了一个宾语。“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
    B.“为”字后面宾语的省略:“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
    (二)五四以后省略法的演变:
    A.对话中的省略法在先秦非常常见,之后罕见,“五四”后,受西方语言影响“复兴”。在先秦对话里,“曰”的主语往往承前而被省去,有时候在不妨碍理解的情况下,“曰”字也省略了: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B.在现代的文艺作品中对话里,也正是采取了这一类的叙述方式。不过封航写出,更加清晰。

  • 第14题:

    年龄差异在语音方面有哪些表现?试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语音变异中比较常见的是使用音位多少的差异和音位分合的差异。如:广东韶关本城话可按年龄的不同分出老派、新派:老派话声母18个,区分n和l;新派话声母17个,不分n和l;老派话有47个韵母,新派话则有52个韵母,但少了4个入声韵。差异还出现在音值的不同上。比如在南京话中,年龄的语音差别最为突出,遍及多数韵母、部分声母、个别声调、半数连续变调以及全部儿化韵母。有音值的不同,又有音类分合的差别。差别之大,足以让不明背景的人听来像是不同的方言。这种差异可按年龄分成四派:最老派——城南80岁以上的老者;老派——55岁到80岁之间的城南方言;新派——25岁到55岁之间的城南方言;最新派——25岁以下的城南方言,城北中年以下及外来居民改说南京话的也接近这一派。中小学生基本通行这种最新派口音。差异还表现在音位结合的不同上。云南墨江哈尼语水癸话的舌面音tc、tch、c、z都与舌面元音i,i相结合,并区别意义。但这种口语在老年人口语中较严格,年轻人的口语中已经不很严格,多数情况下以舌面音取代了舌尖音。

  • 第15题:

    试解释转移原始误差法的原理并举例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转移原始误差法就是把影响加工精度的原始误差转移到不影响(或少影响)加工精度的方向或其它零部件上去。例如,在成批生产中,采用前、后导向套的镗模加工箱体零件的孔,刀杆与主轴浮动联接,这也就是把机床主轴的回转误差转移掉,工件的加工精度完全由镗模和镗杆的精度来保证。

  • 第16题:

    什么叫做“处所状语”和“工具状语”?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自上古至现代起了一些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 (1)处所状语:在这里专指介词“於(于)”字及其宾语而言。位置变化:
    ①殷墟卜辞中,处所状语的位置还不固定,可以放在动词之后,又可以放在动词之前,但是放在动词之后是常见的结构。
    ②西周以后,处所状语必须放在动词(及其宾语)之后,特别是单音节内动词(如:在、至、行)和被动性的动词,如:见笑於大方之家。
    但是如果“於”是“对於”的意义,就已经不再是一般的处所状语,它可以放在谓语甚至是主语的前面,“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③汉代,一般处所状语可以渐渐可以移到动词的前面:“非所当于道路问也”
    ④此后,处所状语又变为前置后置均可也,直到动词“在”代替了介词“於”,一般处所状语的位置才固定在动词的前面,但是表示动作的施事者或者受事者因动作的结果达到某处所时,这个处所状语就仍旧是放在动词后面的如:“他掉在井里”,“把书扔在地下。”
    (2)工具状语:在这里专指介词“以”字及其宾语。位置变化:
    ①上古,工具状语放在动词前面或后面都可以:“不以目视”,“供我以老。”
    如果工具状语被活用来表示原因,它的位置只能在动词的前面: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②到了近代汉语里,动词“拿”字代替了介词“以”字,于是“拿”字及其宾语(谓语形式)所组成的工具状语的位置也就固定在动词的前面:
    “拿真心待你,你倒不信了。”(《红楼梦》)

  • 第17题:

    举例说明五四运动以后汉语从日语借词的情况。


    正确答案: 晚清至五四运动前后,借入的词汇主要是经济、政治用语,如从日语借入的:民主、手续、人口、社会主义、索引、漫画、瓦斯、基督教、水泥、科学、杂志,等等。
    从日语借来的词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1.日本人用古汉语词去意译欧美语言的词语,改变了原来的古汉语的词义。
    2.日本人用汉字组合去意译(或部分意译、部分音译)欧美词语。
    3.日本人模仿汉字字形创造的新字。如:腺、癌、浬、呎、吋。
    4.表示日本固有事物和概念的纯日语词。如:希望、场合、玩具、方针、权威、宗教、处女作、派出所、化妆品。

  • 第18题:

    为什么数据压缩会对时间同步产生影响?试说明理由并举例加以解释。


    正确答案:因为在使用可变速率方法压缩后,在所要求同步的流之间识别出同步关系就十分困难了。其中压缩模式使用了帧内和帧间的压缩编码,帧内编码应用了在单个时间依赖帧中的压缩模式。所以,一个计时规范可以应用到自我包含的帧压缩之前、之中或之后。对于帧间编码来说,将跨过帧序列使用压缩模式。对于MPEG编码模式,在进行帧间编码的帧之间将会产生出不同的帧序列的值。这种情况下,会出现几个同步方面的问题。首先,总是希望在连续媒体流中的任意点都具有起始的能力,但在帧间编码时,如果不具有第一个产生出来的中间帧,这就是不可能的。其次,为了提供逆向的表现,在两个方向上都应该可以使用。在任意点开始表现,或随意选择一个方向的能力,都是在一个流对象上提供随机存取和随机插入所存在的许多问题中的一个部分,对于这些,MPEG模式已给出了解决方法。为了给出随机插入点,这些帧一般使用帧内编码,由应用存取要求来指明。逆向播放将由双向差值帧完成。

  • 第19题:

    举例说明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


    正确答案:汉语音节结构具有四个特点:
    1、一个音节最多可以由四个因素符号来拼写.在“shuāng”中分别为sh、u、a、ng;
    2、元音在音节中占优势,每个音节总要有元音,元音符号可以多至三个.在“shuāng”中,有两个元音符号u、a;
    3、音节可以没有辅音,复印纸是出现在音节的开头或末尾,在音节末尾的辅音只限于n和ng;
    4、汉语音节不能没有声调,不能没有主要元音,可以没有辅音声母、韵头和韵尾.“shuāng“的声调是阴平调.

  • 第20题:

    问答题
    试述上古汉语的一些省略法。“五四”以后汉语的省略法有了一些什么演变?

    正确答案: (一)王力先生只谈上古汉语省略法的两种情况:
    (1)主语的省略,和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有关。
    A.除非重复上文已出现的名词,否则只好省略了主语:“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B.“则”字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主语的变换,所以“则”字后面往往可以省略主语: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则百姓敬)
    C.有时候,上古汉语利用省略法使句子达到的简单程度,远非西方语言以及现代汉语所能及:“至则行矣。”(子路回到那里,丈人已经走了。)
    (2)宾语的省略:
    ①在上古汉语里,一般宾语的省略是很少见。只有平行句的第二句的否定语里,宾语才往往被省略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不得则死。”
    ②至于介词后的宾语被省略就比较多了。最常见的宾语的省略是在介词“以”字和“为”字的后面。其所省略的应该认为代词“之”字或“此”字。但是这里所谓的“省略”就仅仅是为分析的便利而说的;实际上有许多地方根本就补不出这个代词宾语来。
    A.“以”字后面宾语的省略:上古汉语的“以为”和“可以”并不等于现代汉语的“以为”和“可以”。现代汉语中这两者都是双音词(单词);上古的“以为”和“可以”都应该认为是两个词的组合,而“以”字后面还省略了一个宾语。“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
    B.“为”字后面宾语的省略:“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
    (二)五四以后省略法的演变:
    A.对话中的省略法在先秦非常常见,之后罕见,“五四”后,受西方语言影响“复兴”。在先秦对话里,“曰”的主语往往承前而被省去,有时候在不妨碍理解的情况下,“曰”字也省略了: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B.在现代的文艺作品中对话里,也正是采取了这一类的叙述方式。不过封航写出,更加清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五四”以后,汉语的句子结构在严密性方面起了一些什么大的变化?试举例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五四”以后,汉语的句子结构在严密性这一点上起了很大的变化。所谓句子结构的严密性,一方面是要求每一个句子成分各得其所,另一方面还要求语言简练,涵义精密细致,无懈可击。王力先生在此分六种情况讨论句子结构严密化:
    (1)定语:上古汉语的定语总是比较短的;唐代以后,虽然有了一些比较长的定语,但是比起现代汉语来,无论在长度还是应用数量上,都相差很远。 长定语的作用就是把一般口语里可能分为几句的话,改变组织方式,作为一句话说出来,使句子结构更严密。“也没有一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骆驼祥子》)
    (2)行为名词:行为名词的运用,是化整为零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来行为用动词表示,动词的一般用途是用作谓语的中心词,这是汉语语法的传统。但往往一件行为用一个叙述语,语言不够经济,行为名词的运用,可以产生简练的效果。“应该改善对知识分子的使用。”“加速国民经济发展,求得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共同高涨。”
    (3)范围和程度:古人说话往往不能精密的估计到一个判断所能适用的范围和程度,古人所谓“不以辞害意”为自己辩护,但是今天我们的语言要求具有科学性,在句子中表示某一判断(某一描写、某一叙述)的范围和程度,是加强语言明确性的必要手段: 指出范围:“只会片面的引用马列主义的个别词句”; “对一部分手工业可以逐步的施行机械化或者半机械化。” 指出程度:“全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在一定程度上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4)时间:
    A.现代汉语的时间观念更强,常常考虑到一件事情的时间因素,时间的表示也更为常见:“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在第二个五年内必须首先集中在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工业和冶金工业方面。”
    B.两千年前,汉语用“将”字表将来,到了近代口语里,反而缺乏纯粹表示将来的副词,因此沿用古代的“将”字:“周恩来同志将代表党中央委员会作专门的报告。”
    (5)条件:条件的表示,是表示事物的依存关系。当我们陈说一件事时,往往把这件事所依赖的这个或这些条件同时说出来,这里的条件指的是某些状语结构,如“在一定的条件下,”“在好一点的环境和比较健全的领导机关之下”
    (6)特指:特指也是语言的一个细致的表现手法,它在指出某一个事物的共同情况的同时,还指出这一事物当中的某一小类更适合这种情况:“这一伟大的历史变化,是同帝国主义的,特别是美帝国主义的愿望背道而驰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比赛周训练内容安排的模式是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由于不同内容、不同负荷的训练后,达到超量恢复所需的时间不同,又为了比赛表现高度的竞技水平而要求运动员竞技能力处于最佳状态。所以,就必须通过科学的设计,使各方面负荷后的超量恢复阶段都在同一时间内出现。这对于顺利地参加比赛、创造优异的成绩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根据不同内容训练负荷后完成恢复所需的时间不同,应把无氧代谢训练、速度训练、力量训练及高度专项训练等。安排在赛前3-5天的训练中。中低强度的一般性训练安排在赛前1-3天进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你认为造成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造成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往往是若干因素交织在一起。有些现象可以找到原因,但有些目前还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
    (一)社会地位
    不同的社会地位是造成语言性别差异的重要因素。男女两性在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地位的差别,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差别的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一般来说,男女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异越大、越固定,语言上的差异就越大。比如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是没有社会地位的,因而在语言中出现了许多妇女专用的贱称,甚至许多妇女只有姓而没有名。
    我国东北鄂伦春族曾经有一个比较漫长的狩猎经济时期,早期母系社会女尊男卑的痕迹在语言中还有所反映。鄂伦春语中,“氏族”一词直译成汉语是“女人们”,体现了妇女的崇高地位。这个民族的妇女可以说“这是我的家”,而男人只能说“这是家”,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妇女才有家,男人没有家。男人经常说“这是我妻子的家”“那是我妈妈的家”,以区分他不同的住所。
    (二)社会文化的影响
    男女的社会分工和文化角色的差异往往造成语言使用的某些差异。比如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里,男性从事社会工作,而女性则留在家里操持家务,他们使用的语言也会在某些方面反映这种差异。美国语言学家克雷默1974年做过一项研究,认为男女说话涉及的主题不同,男人谈论生意经、政治、体育的多;而女人谈论社交生活、吃什么喝什么、家里有什么麻烦的多。
    (三)社会价值取向的制约
    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它总会形成一些无形的标准,对人们的言行举止产生一定的约束力,迫使人们说话时注意自己的社会身份,遵守这些无形的标准。每个社会都知道男性该怎样说话,女性该怎样说话。据调查,在男女的交谈中,男性说得多,占用时间长,而且往往控制话题。有人在聚会上观察一对夫妻长达三个小时的交谈,发现此间丈夫说话占用的时间是妻子的五倍。显然在人们的潜意思里,女性应该少言寡语,尤其在社交场合不应比丈夫的话多。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