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单位词附加在名词后面用作词尾(例如“车辆”、“船只”),起源于什么时代?”相关问题
  • 第1题:

    “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千”字属于词类活用,其用法是

    A、形容词用作名词

    B、量词用作形容词

    C、名词用作动词

    D、数词用作动词


    参考答案:D

  • 第2题:

    语言单位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则,例如汉语动词后面的宾语一般是名词充当,所以只要在动词后面放一个名词就能组成述宾结构。

    A

    B



  • 第3题:

    表示行为的单位词出现于什么时代?哪些行为单位词是从事物单位词转变来的?


    正确答案: (1)表示行为的单位词(“次、回、趟”等)的产生,要比表示事物单位的单位词晚得多。在唐代以前,出来量词的意义用“再”之外,关于行为的称数,一律用数目字加在动词的前面,“百战百胜”。
    (2)唐以后,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如:“回、次、”等,逐渐出现,一般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只有“回、次”两个字,“次”比“回”晚得多;此外还有“遭”字最初表示环绕或转动的次数,后来它的用法也一般化了,“贾客停非久,渔翁转几遭。”;“遍”字表示读书完毕的次数,后来也一般化了“走了七八遍。”
    (3)表示时间长久的行为单位“场、番”都来自事物单位的“场”和“番”。
    ①.“番”字最初表示轮番的事物,“初番放出林”(第一批竹笋使它们成长为林);后来它的意义就和行为单位的意义没有分别了,“几年今夕一番逢,千古何人此与同。”
    ②.“场”字表示时间长久,可能起源于科场的“场”(参加考试的人在场屋中所费时间最久),后来用途扩大了,就泛指时间长久的次数了,“一场梦”。
    ③.至于像“顿、阵”等字也是先用来表示实物单位的,“顿顿食黄鱼”,“今朝一阵寒”,当行为单位发展出来以后,行为单位词和事物单位词有一个不同点:事物单位词一般是在名词前面,行为单位词一般是在动词的后面。

  • 第4题:

    “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中“详”的用法是()

    • A、名词作状语
    • B、名词用作动词
    • C、形容词用作动词
    • D、形容词作状语
    • E、动词用作名词

    正确答案:C

  • 第5题:

    现代形容词词尾(兼作一切定语的语尾)“的”字最初出现在什么时代?它是怎样演变来的?“地”和“底”产生在什么时代?它们最初的分工情况怎样?五四以后“的”和“地”“底”在书面语言里又起了一些什么变化?


    正确答案: (1)“的”字的较早形式是“底”字,首见于唐代禅家语录,一般大家都认为“底”字是从“之”字来的;
    (2)唐宋时期的另一形容词词尾是“地”字,“地”字与“底”字同一来源,“地”与“底”的分工:是“底”用于一般形容词,“地”用于联绵字。“造化可能有偏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3)由于联绵字往往被用为状语,所以“地”字又是副词的词尾:“平白地为伊断肠”。即使不是联绵字,只要是用于状语的,也都写成“地”字。
    可以说,在近代汉语里,用“底”字作词尾的是有关性质或种类的形容词,用“地”作词尾的是有关状态的形容词和副词。
    (4)“底”改写成“的”字最先见于宋人的话本,而“的”字的应用实际是元代以后。
    (5)“五四”以后,汉语语法受西洋语法的影响,在书面语里把形容词词尾和副词词尾区别开来,前者用“的”字,后者用“地”。

  • 第6题:

    “范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中“范”的用法是()

    • A、名词作状语
    • B、名词用作动词
    • C、形容词用作动词
    • D、形容词作状语
    • E、动词用作名词

    正确答案:B

  • 第7题:

    有些词类还包括一些附类,例如“大型、微型、主要”等是形容词中的(),“以上、之上、以后”是名词中的()。


    正确答案:非谓形容词;方位词

  • 第8题:

    语言单位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则,例如汉语动词后面的宾语一般是名词充当,所以只要在动词后面放一个名词就能组成述宾结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9题:

    填空题
    有些词类还包括一些附类,例如“大型、微型、主要”等是形容词中的(),“以上、之上、以后”是名词中的()。

    正确答案: 非谓形容词,方位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单位词附加在名词后面用作词尾(例如“车辆”、“船只”),起源于什么时代?

    正确答案: 1.单位词还有一种用途,就是在名词后面,不加数词,当做名词的词尾。这种名词往往是无定的,至少不是单数:“车辆”、“船只”“马匹”、“书本”“物件”等;
    2.这种结构是相当后起的,索然中古时期有“钗朵、钿朵、梅朵”的硕大,但是这些“朵”都是名词,不是单位词,
    3.到宋元时代,单位词确已做词尾:“吾手下官员皆不似翼德。”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判断题
    语言单位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则,例如汉语动词后面的宾语一般是名词充当,所以只要在动词后面放一个名词就能组成述宾结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表示行为的单位词出现于什么时代?哪些行为单位词是从事物单位词转变来的?

    正确答案: (1)表示行为的单位词(“次、回、趟”等)的产生,要比表示事物单位的单位词晚得多。在唐代以前,出来量词的意义用“再”之外,关于行为的称数,一律用数目字加在动词的前面,“百战百胜”。
    (2)唐以后,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如:“回、次、”等,逐渐出现,一般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只有“回、次”两个字,“次”比“回”晚得多;此外还有“遭”字最初表示环绕或转动的次数,后来它的用法也一般化了,“贾客停非久,渔翁转几遭。”;“遍”字表示读书完毕的次数,后来也一般化了“走了七八遍。”
    (3)表示时间长久的行为单位“场、番”都来自事物单位的“场”和“番”。
    ①.“番”字最初表示轮番的事物,“初番放出林”(第一批竹笋使它们成长为林);后来它的意义就和行为单位的意义没有分别了,“几年今夕一番逢,千古何人此与同。”
    ②.“场”字表示时间长久,可能起源于科场的“场”(参加考试的人在场屋中所费时间最久),后来用途扩大了,就泛指时间长久的次数了,“一场梦”。
    ③.至于像“顿、阵”等字也是先用来表示实物单位的,“顿顿食黄鱼”,“今朝一阵寒”,当行为单位发展出来以后,行为单位词和事物单位词有一个不同点:事物单位词一般是在名词前面,行为单位词一般是在动词的后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Students themselves seem to understand the weaknesses inherent in the setup.

    (为什么inherent形容词放在名词 weaknesses 后面?)


    这句话里面的inherent in~ 是做定语的修饰weaknesses的

  • 第14题:

    英语表示复数的方法就是在所有名词后面加上词尾s。

    A

    B



    英语大部分名词的复数是附加词尾s,但是还有附加词尾es的情况,还有内部屈折。

  • 第15题:

    英语名词后面加上词尾s或es,属于语法范畴中的()变化。

    • A、性
    • B、数
    • C、格
    • D、体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方位词主要是加在别的词语后面,组成(),表示处所或时间。


    正确答案:方位短语

  • 第17题:

    汉语里天然单位的单位词萌芽于什么时代?到什么时代才真正发展起来?


    正确答案:天然单位词在秦代已经萌芽,但真正的发达还在汉代以后,最常见的是“枚”:“土中的玉璧七枚”,此外还有“头、只、株、颗、块、枝、根、条、片”等。“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 第18题:

    “遂表请修订,深副圣怀”中“表”的用法是()

    • A、名词作状语
    • B、名词用作动词
    • C、形容词用作动词
    • D、形容词作状语
    • E、动词用作名词

    正确答案:A

  • 第19题:

    英语表示复数的方法就是在所有名词后面加上词尾s。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0题:

    英语名词后面加上词尾s或es,这种变化属于语法范畴中的()变化。

    • A、性
    • B、数
    • C、格
    • D、体

    正确答案:B

  • 第21题:

    问答题
    汉语里天然单位的单位词萌芽于什么时代?到什么时代才真正发展起来?

    正确答案: 天然单位词在秦代已经萌芽,但真正的发达还在汉代以后,最常见的是“枚”:“土中的玉璧七枚”,此外还有“头、只、株、颗、块、枝、根、条、片”等。“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英语名词后面加上词尾s或es,这种变化属于语法范畴中的()变化。
    A

    B

    C

    D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方位词主要是加在别的词语后面,组成(),表示处所或时间。

    正确答案: 方位短语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