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茅盾著作《蚀》”相关问题
  • 第1题:

    《秦腔》这部小说是哪位作家的著作?该作品曾获得哪一年,第几届茅盾文学奖?与此同时你还知道其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吗?请说出几位作家的著作?


    正确答案: (1)贾平凹、2008年10月25日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暗算》麦家、《湖光山色》周大新。

  • 第2题:

    茅盾的《蚀》三部曲包括()、()和《追求》。


    正确答案:《幻灭》;《动摇》

  • 第3题:

    茅盾的《蚀》三部曲包括有()

    • A、腐蚀
    • B、幻灭
    • C、动摇
    • D、追求
    • E、虹

    正确答案:B,C,D

  • 第4题:

    赵惠明是哪部作品的主人公()

    • A、茅盾的《腐蚀》
    • B、茅盾的《蚀》
    • C、巴金的《寒夜》
    • D、沈从文的《长河》

    正确答案:A

  • 第5题:

    茅盾“蚀”三部曲是什么?


    正确答案:幻灭、动摇、追求

  • 第6题:

    填空题
    茅盾的第一部小说《蚀》三部曲包括了《》、《动摇》与《》。

    正确答案: 《幻灭》,《追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7题:

    单选题
    《龙须沟》是谁的著作()
    A

    鲁迅

    B

    郭沫若

    C

    老舍

    D

    茅盾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茅盾的《蚀》三部曲包括()、()和《追求》。

    正确答案: 《幻灭》,《动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结合《蚀》三部曲论述茅盾早期创作的特定思想情绪的艺术表现手法。

    正确答案: 茅盾的文学创作开始于大革命的动乱时期,可以说这一时期是矛盾着的茅盾。他写《蚀》时,思想充满矛盾,因为当时的时代,社会,人们都是充满着矛盾的,茅盾只是客观如实地反映。《蚀》真实地反映了作者观察到的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革命队伍内部的矛盾,尤其是小资产阶级在大革命时期的矛盾以及作者自己的重重矛盾。《蚀》三部曲描写了当时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从幻灭到动摇,从追求又归于幻灭的过程。一方面以他们的生活道路和失败命运为主展开关于时代和社会的描写,另一方面对他们的个人主义的苦闷牢骚和颓废倾向没有进行足够的批判,再者作品反映的政治局势和革命前途也暗淡无光,这些都是作者当时痛苦消沉思想情绪的自然流露。作为茅盾的第一部作品,《蚀》的主要贡献在于,使人们从中认识到那个矛盾时代,部分青年是怎样忍受着精神的折磨,经历着怎样曲折,痛苦的历程。
    在艺术上,茅盾早期创作显出了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茅盾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人物,经过作者加工提炼开发后再现于作品之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例如《蚀》第二部《动摇》中的方罗兰的迟疑不定,不能果断走上革命道路的性格,正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动乱的社会现实中迷茫,找不到正确方向的真实再现。作者特别善于描绘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静女士的怯弱,游移,多愁善感;章秋柳的放荡、颓废、以享乐和感官刺激来“报复”她所厌恶的现实的做法等,作者借助于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展现了大革命失败后的社会病象。
    (2)在作品的结构上,茅盾虽然没有直接把纷纭复杂的风云展现出来,却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在时代中的沉浮,揭示了社会的动荡与历史的蜕变。作者自觉地贴近生活,迅速地反映时代的变化,使得他早期创作富于历史感和时代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茅盾的“《蚀》三部曲”是指()。

    • A、《灭亡》
    • B、《幻灭》
    • C、《动摇》
    • D、《追求》

    正确答案:B,C,D

  • 第11题:

    《蚀》是茅盾小说的处女作。由三个系列中篇所组成()()()。


    正确答案:《幻灭》、《动摇》、《追求》

  • 第12题:

    茅盾的“《蚀》三部曲”,描写一批时代新女性在大革命中的曲折过程你怎样评价茅盾创作的变化以及他在左翼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确答案: 茅盾30年代的小说创作,大致经历了一个从“矛盾展示”到“社会剖析”的变化,其变化趋势也成为了这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从“革命文学”到“左翼文学”发展过程的风向标。
    茅盾的第一部小说《幻灭》与1927年9月、10月间发表于叶圣陶主编的《小说月报》第18卷第9号、第10号上,这时期正如茅盾自己所说:“经验了动乱中国的最复杂的人生的一幕,终于感得了幻灭的悲哀,人生的茅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执著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烬从别方面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于是我就开始创作了。”《蚀》三部曲就是在这种悲观、迷茫的心境之下写成的,它描写了大革命兴起和失败前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作者有展现大革命时代风貌的宏大叙事企图,就三部曲的情节来看,顺序地展开了大革命从发动、发展到失败的主要过程。大革命时期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常常作为推动情节和人物性格转变的必要功能被写进作品。小说客观、真实地展现了众多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前后的生活经历和精神状态,其中有痛苦、困惑、失望以及对革命的反思、对暴力革命的怀疑。
    以《子夜》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小说”(或“社会剖析派小说”),常常表现出三大特点:一是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而主要人物又常常是某一阶级的代表;二是都有广阔的社会背景,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物的变化和故事的发展都是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三是作品都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既有明确的创作意图,也有问题的提出和回答,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理论意义。《子夜》正面展开的是工业资本家吴荪蒲奋斗、发达、失败的悲剧。这位曾经游历欧美、精明强干并具有丰富的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的工业巨子,有一个发展实业、建立强大工业王国的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雄心勃勃地拼搏,也获得了相当的成功,甚至一气兼并了八个工厂,成为同业的领袖。但是,在公债交易市场上,他受到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打压;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摧毁了他在家乡经营的产业。他苦心经营的丝厂工潮迭起,处心积虑组建起来的益中公司又因为产品滞销而成为箍在身上的“湿布衫”。三条战线,挑挑不顺利,“到处全是地雷”。最后终因在公债市场和赵伯韬的角逐中失败而破产。
    茅盾是以为具有“社会科学家”气质的小说家,他在开始小说创作前多年的文学批评实践和政治活动,特别是他丰厚的社会科学的理论修养,对于他的“社会剖析小说”创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就小说现实的社会概括的广度与深度、艺术结构的宏大与繁复、任务创造的多姿与传神,文学语言的华美与丰富、劲健与爽利而言,都与一般作家拉开一大段距离。茅盾所具有的经营较大规模作品的才情、功力和耐力,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少有人比肩的。
    1932年至1933年,茅盾还陆续出版了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进入40年代,他先后发表长篇日记体小树《腐蚀》(1941)、长篇小说《霜叶红十二月红》(1942)和《锻炼》(1948),综观茅盾的创作可以看出,他着眼于中国的社会现实,通过艺术的手段来探索中国革命的出路,艺术性、思想性都达到相当的高度。
    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与他的文学主张有关。茅盾是一位使命感很强的作家,最容易受时代“主流思潮”的影响,因此,茅盾的文学主张实际上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早期是从泰纳的文艺社会学出发,而后期则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出发。茅盾是以历史代言人的姿态进入文坛的,必然主张文学对时代和社会的反映。在心文学初期,茅盾是“人生派”文学饿倡导者,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对于人生有意义是其基本核心,也是后来他的文学思想发展和变化的基点。

  • 第13题:

    以下哪个不是茅盾的三部曲()。

    • A、《子夜》
    • B、《鼓以集》
    • C、《林家铺子》
    • D、《蚀》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问答题
    茅盾“蚀”三部曲是什么?

    正确答案: 幻灭、动摇、追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5题:

    填空题
    茅盾“蚀“三部曲:()、()、()

    正确答案: 幻灭,动摇,追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6题:

    单选题
    赵惠明是哪部作品的主人公()。
    A

    茅盾的《腐蚀》

    B

    茅盾的《蚀》

    C

    巴金的《寒夜》

    D

    沈从文的《长河》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7题:

    多选题
    茅盾的《蚀》三部曲包括有()
    A

    腐蚀

    B

    幻灭

    C

    动摇

    D

    追求

    E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8题:

    名词解释题
    茅盾著作《蚀》

    正确答案: 写于1927年,1928年的《蚀》,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以广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真实、迅速的反映了刚过去的大革命及大革命失败后的社会心理。《蚀》从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心理历程的独特角度来反映大革命,丝毫不回避历史教训,显示了茅盾对中国革命及中国社会的认识、把握以及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