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茅盾小说以不断创新的艺术形象,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纵观茅盾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民族资本家,知识分子和农民形象,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都是从“传统”和“现代”的对比中,从时代急流的变动中挖掘的“新人”形象,这些形象都达到了较高的典型性,为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确立了典范。
更多“简析茅盾对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的贡献。”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析白先勇小说创作特色。


    正确答案: 人物塑造上,以形写神;
    结构上,将传统的纵剖面写法与西方横断面的写法结合起来,总体上正写顺序与局部的时空交错结合起来;
    重视语言基调的把握,语言典雅、精美、明快。

  • 第2题:

    简析徐小说的特点?


    正确答案: A、以“人性与爱”为贯穿母体,以对“真善美”的追求作为基本的小说格调,有着感觉化和抒情性的风格;
    B、浓郁的异域色调,边缘色彩和传奇性情节;
    C、意境优美、文笔清新、含蓄蕴藉、富有神趣。

  • 第3题:

    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正确答案: 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构建的独特的贡献是大规模,全景式地描写时代社会生活,《子夜》让我们看到整个时代长篇小说的成熟和成功。
    A.《子夜》显示了一种开朗视野,宏大严谨的结构,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各种矛盾,始终围绕一个交点,一条主线,一个中心人物,以吴逊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
    B.塑造了吴荪甫这样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善于把人物放在广阔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提示人物性格和命运在时代社会发展中的变化,以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又以人物带动情节的发展写人、写物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C.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最主要的手法是典型人物和环境的塑造,即人物和生活背景的关系,运用细节描写手法,用细节描写很深的具有时间跨度的东西,如吴太太与雷参谋的关系就通过《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中的一朵枯萎的玫瑰花细节来提示。同时用场景(环境),交易场所,农村、纱厂等刻意的场景描写来提示人物本质。

  • 第4题:

    简析穆旦的诗歌《我》在表现手法上的现代化特征及其对中国现代新诗的贡献。


    正确答案:首先,诗的思维方式现代化,建立了以“残缺”为中心的现代哲学和诗学,排拒了中国传统的中和与平衡拥有一种“自我虐待的抒情”;其次,诗的形象“现代生活化”,出现了一些传统诗词中引为大忌的、能够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不舒服感的意象,如子宫、荒野等,以此来表达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荒诞和无奈的真实体验,具有一种奇峻、冷峭和惊异的美;第三,诗的语言的现代化,创造了一种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文体,文字扭曲、简约、隽永、奇峭,内涵丰富。早期白话诗人所提出的建立现代新诗的现代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历史任务,在穆旦这里得到了初步的落实。他的诗通过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融汇和创新,对中国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于推动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 第5题:

    简析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冰心体”。


    正确答案:在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写作作出历史总结时,冰心的散文文体被称作“冰心体”。”“冰心体”的说法最早是由阿英提出的:“特别是《往事》(二篇)《山中杂记》(寄小读者)以及《寄小读者》全书,在青年的读者之中,是曾经有过极大的魔力。一直到现在,从许多青年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冰心体’的文章”。而根据《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定义,所谓“冰心体”,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所谓冰心“心中要说的话”,简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其中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的惆怅,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恋,也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等融会其中。
    冰心对文学语言有自觉追求,主张“白话文言化”和“中文西文化”。
    以上这些特点在冰心的《山中杂记》中都有明显的体现,我们可以来读《山中杂记》的第七篇中的“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冰心从颜色、动静等方面强调“海比山强得多”,正如一个倔强的爱海的孩子的语气,她的语言基本是口语化的,但在比较山或海给人的主观感受时,却引用了两首古诗:“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把无法用现代口语简单表达的意思,用古诗以大家都能共同体会的意象予以表达。

  • 第6题:

    简析王安忆小说的特色。(重点)


    正确答案:以《长恨歌》为代表的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在语言上有两个特色:其一,大量使用判断句式;其二,人物对话全部使用没有冒号和引号的直接引语。王安忆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对小说语言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长恨歌》的语言艺术独具特色,她一改80年代的语言风格而追求语言的“抽象化”,去实践其创作理论.本文从叙述化的语言、风格的统一性和塑造能力三方面分析《长恨歌》抽象化的语言艺术特色。

  • 第7题:

    问答题
    简析穆旦的诗歌《我》在表现手法上的现代化特征及其对中国现代新诗的贡献。

    正确答案: 首先,诗的思维方式现代化,建立了以“残缺”为中心的现代哲学和诗学,排拒了中国传统的中和与平衡拥有一种“自我虐待的抒情”;其次,诗的形象“现代生活化”,出现了一些传统诗词中引为大忌的、能够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不舒服感的意象,如子宫、荒野等,以此来表达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荒诞和无奈的真实体验,具有一种奇峻、冷峭和惊异的美;第三,诗的语言的现代化,创造了一种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文体,文字扭曲、简约、隽永、奇峭,内涵丰富。早期白话诗人所提出的建立现代新诗的现代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历史任务,在穆旦这里得到了初步的落实。他的诗通过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融汇和创新,对中国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于推动中国新诗的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析鲁迅小说《孤独者》主人公魏连殳的人物形象。

    正确答案: (1)魏连殳是辛亥革命后的彷徨者和颓唐者。由对社会的极端憎恶变为不择手段的报复,最终毁灭自己。他“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2)连殳是一个真正孤独的人,其孤独体现在极端的异类感与极端的绝望感。小说的开头从“听说”写起,听说中的评论是“他很有些古怪”,“他们却更不明白他,仿佛将他当作一个外国人看待,说是‘同我们都异样的’。”于家族故乡中,他是孤独的:自幼丧父母,是老祖母一手带大的。才丧父,“本家”亲戚们便“夺我屋子,要我在笔据上画花押”,从小看世态炎凉,一片孤寡的凄惶。于祖母葬礼后的大哭,既是对周围众人“亲手造成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的人的一生”的行为之愤哀,也因自己曾因俗世观念而疏离过唯一挚爱亲人的悲嚎。于工作和生活中,他也同样是孤独的:“他的妻子大概死了三四年了罢,没有续娶。……”
    (3)连殳不为社会道德与主流价值所容,又无法麻木地全然接受被迫改变后的人生。他对于自己是有着一个完整而不可被破坏的自我形象与价值的,并且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价值观。他“亲手造了独头茧,将自己裹在里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论郁达夫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

    正确答案: ①创立了自我写真的浪漫主义抒情小说,即自叙传小说。
    ②开辟了独树一帜的感伤风格。(小说创作艺术风格)
    ③拓展了心理分析小说的表现领域。(道德与人性领域)
    ④体现了五四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以性暴露的独特方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正确答案: 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构建的独特的贡献是大规模,全景式地描写时代社会生活,《子夜》让我们看到整个时代长篇小说的成熟和成功。
    A.《子夜》显示了一种开朗视野,宏大严谨的结构,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各种矛盾,始终围绕一个交点,一条主线,一个中心人物,以吴逊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
    B.塑造了吴荪甫这样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善于把人物放在广阔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提示人物性格和命运在时代社会发展中的变化,以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又以人物带动情节的发展写人、写物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C.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最主要的手法是典型人物和环境的塑造,即人物和生活背景的关系,运用细节描写手法,用细节描写很深的具有时间跨度的东西,如吴太太与雷参谋的关系就通过《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中的一朵枯萎的玫瑰花细节来提示。同时用场景(环境),交易场所,农村、纱厂等刻意的场景描写来提示人物本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简析茅盾中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创作在题材上的互补。

    正确答案: ①茅盾的小说创作从反映的题材来看,其中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正好形成互补态势,中长篇小说主要写都市生活,短篇小说主要写农村题材。
    ②他的中长篇小说主要表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处于急剧变动中的正在走向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以及都市知识青年艰难多变的心灵历程。
    ③而其短篇小说,则展示了在帝国主义和新军阀统治下农村的破产,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抗。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析萨特的小说《恶心》中对“恶心”的感受。

    正确答案: 萨特在小说《恶心》中把对“恶心”的感受上升到存在论的高度。“这种恶心不单纯是生理的反应,而是一种认知,但它又不单纯是抽象的认知,而是具体形于一种生理反应。毫无疑问,作为一种认知、一种感受、一种体验,萨特的恶心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性的认识、感受和体验。它既然是一种主体的反应,那就正映照出外部现实世界、周围的自在存在之中有着令人恶心的性质。”“既然外部世界的存在、自在存在只有通过恶心才被显露出来,那就说明了外部世界就是一个令人恶心的世界。总而言之,在萨特看来,外部世界的根本性质就是恶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正确答案: 1、茅盾是中国新文学杰出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
    2、茅盾是中国新文学创作的巨匠
    3、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
    4、茅盾是中国现代较早有成就的翻译家。

  • 第14题:

    简析徐志摩对中国新诗的贡献主要三个方面。


    正确答案: (1)徐志摩的诗歌是中国现代新诗唯美追求的开端,徐志摩最讲究艺术形式,陈西滢说他的诗“几乎全是体制的输入和试验”。他刻意追求完美的形式,自觉地进行了新诗形式的试验和创新,对新诗美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可以说,闻一多为新诗格律化奠定了理论基石,徐志摩则提供了艺术范本。
    (2)徐志摩的诗歌是五四以后辩证审视传统的结果。徐志摩把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西洋诗歌的精华揉和在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他的诗歌柔美、流丽、清亮、缥缈的风格。
    (3)徐志摩在新诗音乐性的建立上做出了自己个性化的探索。他认为:一首诗的字句是身体外形,音节是血脉,诗感(原动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了它,才有血脉的流转,一首诗的秘密就是它的内涵的音节的匀整的流动。他的这些关于诗歌音乐性的观念对于“三美”原则的局限性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也影响了他之后的戴望舒等诗人的诗歌创作。

  • 第15题:

    简析茅盾中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创作在题材上的互补。


    正确答案: ①茅盾的小说创作从反映的题材来看,其中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正好形成互补态势,中长篇小说主要写都市生活,短篇小说主要写农村题材。
    ②他的中长篇小说主要表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处于急剧变动中的正在走向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以及都市知识青年艰难多变的心灵历程。
    ③而其短篇小说,则展示了在帝国主义和新军阀统治下农村的破产,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抗。

  • 第16题:

    论郁达夫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


    正确答案: ①创立了自我写真的浪漫主义抒情小说,即自叙传小说。
    ②开辟了独树一帜的感伤风格。(小说创作艺术风格)
    ③拓展了心理分析小说的表现领域。(道德与人性领域)
    ④体现了五四反封建的时代精神。(以性暴露的独特方式)

  • 第17题:

    简析李白乐府歌行的特点及其对唐代歌行格式转变的贡献。


    正确答案:(1)李白的乐府诗大量地沿用乐府旧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其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借古题写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表达李白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有着深刻的寓意和寄托。另一方面,用古题写己怀,因为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在某一点上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如《蜀道难》、《将进酒》。《将进酒》为乐府旧题,含有以饮酒放歌为言之意,诗人据此联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直至“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抒发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壮气概和蔑视王侯权贵的不羁个性,将及时行乐的狂饮写得激情澎湃,将原曲的主题发挥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地步,并且赋予诗作以更广阔、更深沉的人生感慨。
    (2)在李白的乐府诗中,李白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他常根据这个题目在古辞中的寓意和情感倾向,运用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气势。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质带进乐府,从而使古题乐府获得了新生命。
    (3)李白的歌行作品抒情的意味更浓,诗人以主观情感为核心,飞腾想像,虚实相间,既不讲平仄,也不求对仗,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式的抒情,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又如《陪侍御叔华登楼歌》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高傲自负不为世所容,悲感至极而以豪逸出之,于悲中见豪,令人心醉神迷。
    (4)李白的歌行,完全打破了诗歌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并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造成回旋震荡的节奏旋律,形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 第18题:

    问答题
    简析茅盾对现代小说艺术的贡献。

    正确答案: 茅盾对于现代长篇小说的样式、结构等方面的艺术探索和追求,充分显示了现代小说的文体意识的独立。茅盾的第一篇长篇小说《蚀》,采用“三部曲”形式:既可独立又能连缀,可分可合,伸缩自如。茅盾随后的创作中有较多的三部曲作品,使得这一形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更是现代中、长篇小说文体新的拓展,如以小见大的《林家铺子》、历史画卷式的《霜叶红似二月花》、长篇日记体的《腐蚀》等多样化的小说体式。而就小说结构而言,茅盾的小说突破了单一的线性结构,表层的时空交换构架呈现了开放性和交叉性的结构特点;热情关注时代风云,深刻把握辽阔而复杂的社会,构成了他小说宏大而严谨的布局、盘根错节的人物和情节交叉的网状结构;标志现代心理小说的心理剖析经茅盾的努力,在范围和程度上的创新和对个体心灵世界的透视赋予的社会性的力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问答题
    简析茅盾对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的贡献。

    正确答案: 茅盾小说以不断创新的艺术形象,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纵观茅盾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民族资本家,知识分子和农民形象,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都是从“传统”和“现代”的对比中,从时代急流的变动中挖掘的“新人”形象,这些形象都达到了较高的典型性,为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确立了典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简析徐志摩对中国新诗的贡献主要三个方面。

    正确答案: (1)徐志摩的诗歌是中国现代新诗唯美追求的开端,徐志摩最讲究艺术形式,陈西滢说他的诗“几乎全是体制的输入和试验”。他刻意追求完美的形式,自觉地进行了新诗形式的试验和创新,对新诗美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可以说,闻一多为新诗格律化奠定了理论基石,徐志摩则提供了艺术范本。
    (2)徐志摩的诗歌是五四以后辩证审视传统的结果。徐志摩把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西洋诗歌的精华揉和在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他的诗歌柔美、流丽、清亮、缥缈的风格。
    (3)徐志摩在新诗音乐性的建立上做出了自己个性化的探索。他认为:一首诗的字句是身体外形,音节是血脉,诗感(原动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了它,才有血脉的流转,一首诗的秘密就是它的内涵的音节的匀整的流动。他的这些关于诗歌音乐性的观念对于“三美”原则的局限性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也影响了他之后的戴望舒等诗人的诗歌创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析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冰心体”。

    正确答案: 在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写作作出历史总结时,冰心的散文文体被称作“冰心体”。”“冰心体”的说法最早是由阿英提出的:“特别是《往事》(二篇)《山中杂记》(寄小读者)以及《寄小读者》全书,在青年的读者之中,是曾经有过极大的魔力。一直到现在,从许多青年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冰心体’的文章”。而根据《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定义,所谓“冰心体”,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所谓冰心“心中要说的话”,简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其中有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探索人生的惆怅,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恋,也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等融会其中。
    冰心对文学语言有自觉追求,主张“白话文言化”和“中文西文化”。
    以上这些特点在冰心的《山中杂记》中都有明显的体现,我们可以来读《山中杂记》的第七篇中的“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冰心从颜色、动静等方面强调“海比山强得多”,正如一个倔强的爱海的孩子的语气,她的语言基本是口语化的,但在比较山或海给人的主观感受时,却引用了两首古诗:“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把无法用现代口语简单表达的意思,用古诗以大家都能共同体会的意象予以表达。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答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正确答案: 茅盾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极重要的贡献。首先,是他的数量巨大的小说以及散文创作,尤其是革命现实主义巨著《子夜》,作为全方位描写的都市文学,以及民族资产阶级形象的成功塑造,是无人可比的独特贡献。其次是文艺理论和批评活动。再次是改革《小说月报》,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析萨特小说《恶心》中对“恶心”的感受。

    正确答案: 萨特在小说《恶心》中把对“恶心”的感受上升到存在论的高度。“这种恶心不单纯是生理的反应,而是一种认知,但它又不单纯是抽象的认知,而是具体形于一种生理反应。毫无疑问,作为一种认知、一种感受、一种体验,萨特的恶心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性的认识、感受和体验。它既然是一种主体的反应,那就正映照出外部现实世界、周围的自在存在之中有着令人恶心的性质。”“既然外部世界的存在、自在存在只有通过恶心才被显露出来,那就说明了外部世界就是一个令人恶心的世界。总而言之,在萨特看来,外部世界的根本性质就是恶心。”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