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如何控制成蟹池的水质?”相关问题
  • 第1题:

    调节池按功能可分为()

    • A、水量调节池、水质调节池
    • B、水量调节池、水质调节池、事故调节池
    • C、水量调节池、事故调节池
    • D、水质调节池、水温调节池、事故调节池

    正确答案:B

  • 第2题:

    如何使用EM(有益微生物菌群)调节蟹池水质?


    正确答案:E.M原露是由80多种有益微生物组成的活菌制剂,在水产养殖上既可用作水质净化、改良剂,保持水质稳定,又可作为饵料拌合剂,增强养殖品种的免疫力,促进养殖品种的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效益。另一方面,使用EM原露还可有效减少有害生态的药物的使用量,减少有害药物在水产品中的残留,实施生态养殖,生产无公害水产品。
    其使用方法是在池塘清淤后,每池用EM原露1kg(配用红糖1kg),稀释100倍,均匀喷洒在池底、池壁。池塘进水后,施EM原露每池1kg,其后每隔六日向培育池中投EM原露每池0.5kg。整个幼蟹培育期不用任何水质消毒剂,不用换水或仅少量换加水即可。换水和加水时,按4ppm用量补施EM原露。拌饵投喂,按每日投饵料量的0.5%使用EM原露喷洒拌台(每日约60mL)后投入幼蟹培育池。

  • 第3题:

    配制成蟹配合饲料应遵循哪些原则?


    正确答案:(1)应满足河蟹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要,特别是对饲料蛋白质的需要。成蟹阶段饲料蛋白质需要量为35%左右,养殖前期偏高,后期略低一些。
    (2)饲料种类需多样化,以求饲料中氨基酸的互补和平衡。可因地制宜地选用当地量多、质好、价廉的多种原料,进行调配。调配时,先根据各类饲料蛋白质的含量(可查常用饲料营养成分表)乘以需加入饲料的百分比,计算出每一种饲料的蛋白质含量,所有饲料中蛋白质之和就是总的粗蛋白百分比。该比值应达到35%的标准,如有出入,应重新调整。
    (3)需增加一定数量的无机盐添加剂(特别是钙和磷等),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进一步发挥饲料的营养价值。
    (4)河蟹用螯足夹起饲料,随即送到颚足经进一步撕裂后送入口中。根据这一摄食习性,要求配合饲料具有较强的粘合性。因此配合饲料需添加粘合剂,以减少摄食过程中饲料的散失。
    (5)池塘水体小,天然饵料少,饲料种类少,河蟹血液中往往因容易缺乏蜕壳素而不能蜕壳,造成生长停滞。因此饲料中必须添加蜕壳素。
    (6)注重人工配合饲料和新鲜天然饵料的互补。天然饵料不仪含有河蟹需要的各类营养物质,而且还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而人工配合饲料目前往往还缺乏这些成分。因此在使用人工配合饲料时,应定期投喂水草、螺蚬、蚕蛹、杂鱼等天然饵料,以满足河蟹营养需要,部分或全部代替配合饲料中的维生素和无机盐,促进河蟹正常蜕壳生长,达到提高饵料利用率和降低饲料成本的目的。

  • 第4题:

    为什么仔蟹培育池必须种植水草、要种养结合?


    正确答案:1仔蟹培育池放养水生植物是仔蟹养殖阶段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提高仔蟹成活率的技术关键。仔蟹池培养水生植物有以下优点:
    (1)为仔蟹提供栖息、蜕壳的环境。仔蟹喜浅水环境,但仔蟹又怕强光,喜弱光,尤其在蜕壳时特别惧怕紫外线对其的杀伤。因此,在池塘种植沉水植物(伊乐藻、菹草、聚草等),在水面放养漂浮植物(水胡芦、水花生、小浮萍等),使仔蟹集中在水生植物丛中生活,既为仔蟹提供了浅水、避光的环境,又为其蜕壳和栖息创造了良好的场所。
    (2)解决了池塘水浅,水质不稳定,而池水过深,仔蟹又不能蜕壳的矛盾。
    (3)为仔蟹提供了新鲜可口的植物性饵料。水葫芦、水花生等水草的嫩叶、嫩根以及小浮萍均是仔蟹的优质植物性饵料。
    (4)降低水中氨氮,增加溶氧,改善水质。仔蟹喜清新水质,而大量投饵,会造成其粪便、残饵分解,致使水中氨氮急增,水质肥,溶氧条件差,从而抑制河蟹生长。放养水生植物后,它们生长需大量吸收水中的营养盐类,大大降低水中氨氮,同时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又释放大量溶氧,进一步加速了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以供植物利用,使水质转清,有利于仔蟹生长。
    (5)防止仔蟹逃逸。仔蟹个体轻,其步足刚毛上粘附吸附水后,攀爬外逃能力极强,即使是十分光滑的玻璃板,也可以垂直爬出。在下雨时,防逃设施受潮后,仔蟹即可垂直爬出。因此,严格地讲,单配置良好的防逃设施,仔蟹还是容易逃逸。只有在培育池内为仔蟹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特别是种植和培养大量水生植物,才能留住仔蟹,减少逃逸数量。
    池塘内单一饲养蟹种,其水体、饵料没有充分利用,而且养蟹池因大量投饵后,水质容易变肥并混浊;加以蟹种因缺乏水生植物作为栖息和蜕壳场所,不利于蟹种栖居、蜕壳和生长。而在蟹种池内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如水稻、水蕹菜、菱等)和饲养一些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等),则可以做到蟹稻、蟹和水生蔬菜共生;而蟹鱼混养,河蟹的粪便、残饵肥水,水生植物和滤食性鱼类利用水中的营养盐类和浮游生物,这不仅促进了水生植物和鱼类生长,而且使池水转清,也有利于蟹种生长。由此同时,水生植物既可以为蟹种提供新鲜适口的植物性饵料,又为蟹种的提供了栖居、蜕壳的良好环境,河蟹就不会逃逸。它们互利共存,形成一个水底、水中、水面结合的多元化的复合生态系统,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渔谚有:"蟹多少,看水草"形象化地说明蟹种池种植水生植物的重要性。

  • 第5题:

    如何控制成蟹池的放养密度?


    正确答案:池塘饲养成蟹的目的是提高每亩的经济效益。而大规格的商品蟹要比小规格蟹高1~10倍。因此,要改变以往蟹种放养规格小(2~3克/只)、密养(1000~2000只/亩)的旧养殖模式。这种模式产量虽高(80~100千克),但商品规格小(仅75~125克/只),经济效益低;而新的大规格(5~l0克/只)、稀养模式(400~600只/亩),产量稍底,但商品规格大(125~200克/只),经济效益高。具体密度视蟹种规格、饵料条件、池塘条件、上市要求规格、管理水平等而定。但通常放养密度最大不超过1只/m2。
    长江流域蟹种的放养时间一般为11月下旬至翌年3月底。蟹种放养应选择晴天、水温在5℃左右进行。放养时,先将蟹框内的蒲包在水中浸泡2~3分钟,取出放在空气中5分钟,反复2~3次后,让蟹种逐渐恢复、适应水生环境,再将蟹种放养到池塘中。

  • 第6题:

    以河蟹为主的成蟹池,可混养哪些养殖种类?


    正确答案:池塘混养的原则是凡是与主养对象在饵料上有矛盾的种类一概不混养。因此,以河蟹为主的成蟹池,不能混养草食性鱼类(草鱼、团头鲂)、杂食性鱼类(鲤、鲫、罗非鱼等),但可混养和滤食性鱼类(鲢、鳙鱼等)和少量肉食性鱼类(鳜鱼、江黄颡鱼等)。混养滤食性鱼类的目的是清除水中浮游生物,防止水质过肥。但由于河蟹池水草多,池水较清瘦,故混养数量不宜多。通常每亩混养50~100克的鲢、鳙鱼种40~80尾(鲢、鳙鱼比例为5:1)。
    实践证明,成蟹池中,混养少量鳜鱼,不仅可利用塘内的野杂鱼,以减少饲料的损失,而且鳜鱼不会残杀河蟹。通常每亩养蟹池,在6月份放养夏花鳜鱼(3~5厘米)10~20尾,其混养密度视池内野杂鱼数量而增减。夏花鳜鱼下塘前,必须药浴消毒,防止带病鳜鱼混入池内。到年底,当年鳜鱼可长至300~600克的商品规格。
    养蟹池不能混养鳖。鳖十分凶猛,河蟹蜕壳后的软壳蟹正是鳖的最佳饵料,鳖是养蟹池的敌害生物,不能混养。养蟹池中不能混养育珠河蚌。养蟹池水质清瘦,河蚌生长缓慢,而且河蚌本身是河蟹十分喜食的动物性饵料,河蟹常常想方设法捕食河蚌的斧足,导致育珠蚌死亡。

  • 第7题: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按照功能划分的调节池是()

    • A、方形调节池;
    • B、水质调节池;
    • C、事故调节池;
    • D、水量调节池。

    正确答案:A

  • 第8题:

    问答题
    以河蟹为主的成蟹池,可混养哪些养殖种类?

    正确答案: 池塘混养的原则是凡是与主养对象在饵料上有矛盾的种类一概不混养。因此,以河蟹为主的成蟹池,不能混养草食性鱼类(草鱼、团头鲂)、杂食性鱼类(鲤、鲫、罗非鱼等),但可混养和滤食性鱼类(鲢、鳙鱼等)和少量肉食性鱼类(鳜鱼、江黄颡鱼等)。混养滤食性鱼类的目的是清除水中浮游生物,防止水质过肥。但由于河蟹池水草多,池水较清瘦,故混养数量不宜多。通常每亩混养50~100克的鲢、鳙鱼种40~80尾(鲢、鳙鱼比例为5:1)。
    实践证明,成蟹池中,混养少量鳜鱼,不仅可利用塘内的野杂鱼,以减少饲料的损失,而且鳜鱼不会残杀河蟹。通常每亩养蟹池,在6月份放养夏花鳜鱼(3~5厘米)10~20尾,其混养密度视池内野杂鱼数量而增减。夏花鳜鱼下塘前,必须药浴消毒,防止带病鳜鱼混入池内。到年底,当年鳜鱼可长至300~600克的商品规格。
    养蟹池不能混养鳖。鳖十分凶猛,河蟹蜕壳后的软壳蟹正是鳖的最佳饵料,鳖是养蟹池的敌害生物,不能混养。养蟹池中不能混养育珠河蚌。养蟹池水质清瘦,河蚌生长缓慢,而且河蚌本身是河蟹十分喜食的动物性饵料,河蟹常常想方设法捕食河蚌的斧足,导致育珠蚌死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如何控制成蟹池的放养密度?

    正确答案: 池塘饲养成蟹的目的是提高每亩的经济效益。而大规格的商品蟹要比小规格蟹高1~10倍。因此,要改变以往蟹种放养规格小(2~3克/只)、密养(1000~2000只/亩)的旧养殖模式。这种模式产量虽高(80~100千克),但商品规格小(仅75~125克/只),经济效益低;而新的大规格(5~l0克/只)、稀养模式(400~600只/亩),产量稍底,但商品规格大(125~200克/只),经济效益高。具体密度视蟹种规格、饵料条件、池塘条件、上市要求规格、管理水平等而定。但通常放养密度最大不超过1只/m2。
    长江流域蟹种的放养时间一般为11月下旬至翌年3月底。蟹种放养应选择晴天、水温在5℃左右进行。放养时,先将蟹框内的蒲包在水中浸泡2~3分钟,取出放在空气中5分钟,反复2~3次后,让蟹种逐渐恢复、适应水生环境,再将蟹种放养到池塘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蟹池为何产生青苔?如何解决?能否用草木灰防治青苔?

    正确答案: 青泥苔是鱼池中常见的丝状绿藻的总称,包括水绵、双星藻和转板藻。这些藻类适宜生长在透明度高的浅水处,一旦遇到适合的生态条件(水温20℃左右)就会大量繁殖。初期藻体颜色为深绿色,呈丝状附于池底,以后渐变黄色悬于水中,衰老时,如旧棉絮浮于水面,轻者,大量藻体青苔附着虾、蟹体表,影响其生长和商品价值,重者,可引起池塘中鱼类缺氧中毒死亡。
    (1)预防措施
    ①在进水前要对养殖池进行彻底消毒。进水后及时施肥,使水体呈现黄绿色,透明度控制在25~35cm,使基础饵料生物尽快繁殖起来,从而控制青苔生长。
    ②在水温较低季节放虾苗时,不宜马上栽种水草作遮荫物,以防带入青泥苔。
    ③每亩套养花白鲢鱼种20~30尾,抑制藻类种群滋生泛滥。
    ④勤换水,不使水中有机物含量过高。
    (2)治疗措施
    ①在青泥苔大量繁殖时,在晴天下午用粗铁丝绑成爪状,再绑在竹竿上,下池捞出池底的青苔,然后根据池水的肥瘦,每亩施用50~100kg的有机肥,水深升至lm左右,一般4~5天青泥苔基本得到根治,池水恢复正常的油绿色。
    ②在下风处撒稻草灰,阻断藻体光合作用。
    ③在藻体聚集处撒生石灰,每平方米100~150g。通过突然改变局部水体的pH值杀灭藻类。
    ④每亩水面水深lm用杀青苔200g与湿润细土拌匀后撒于青苔密集处或用青苔宁每亩水面水深lm用50g兑水(1000~2000倍)后全池泼洒,但注意在用药物治理青苔的同时,为防止由于青泥苔腐败而对虾、蟹造成危害,宜泼洒光合细菌,再增加增氧机开动时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配制成蟹配合饲料应遵循哪些原则?

    正确答案: (1)应满足河蟹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要,特别是对饲料蛋白质的需要。成蟹阶段饲料蛋白质需要量为35%左右,养殖前期偏高,后期略低一些。
    (2)饲料种类需多样化,以求饲料中氨基酸的互补和平衡。可因地制宜地选用当地量多、质好、价廉的多种原料,进行调配。调配时,先根据各类饲料蛋白质的含量(可查常用饲料营养成分表)乘以需加入饲料的百分比,计算出每一种饲料的蛋白质含量,所有饲料中蛋白质之和就是总的粗蛋白百分比。该比值应达到35%的标准,如有出入,应重新调整。
    (3)需增加一定数量的无机盐添加剂(特别是钙和磷等),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进一步发挥饲料的营养价值。
    (4)河蟹用螯足夹起饲料,随即送到颚足经进一步撕裂后送入口中。根据这一摄食习性,要求配合饲料具有较强的粘合性。因此配合饲料需添加粘合剂,以减少摄食过程中饲料的散失。
    (5)池塘水体小,天然饵料少,饲料种类少,河蟹血液中往往因容易缺乏蜕壳素而不能蜕壳,造成生长停滞。因此饲料中必须添加蜕壳素。
    (6)注重人工配合饲料和新鲜天然饵料的互补。天然饵料不仪含有河蟹需要的各类营养物质,而且还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而人工配合饲料目前往往还缺乏这些成分。因此在使用人工配合饲料时,应定期投喂水草、螺蚬、蚕蛹、杂鱼等天然饵料,以满足河蟹营养需要,部分或全部代替配合饲料中的维生素和无机盐,促进河蟹正常蜕壳生长,达到提高饵料利用率和降低饲料成本的目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如何使用EM(有益微生物菌群)调节蟹池水质?

    正确答案: E.M原露是由80多种有益微生物组成的活菌制剂,在水产养殖上既可用作水质净化、改良剂,保持水质稳定,又可作为饵料拌合剂,增强养殖品种的免疫力,促进养殖品种的健康生长,提高产量和效益。另一方面,使用EM原露还可有效减少有害生态的药物的使用量,减少有害药物在水产品中的残留,实施生态养殖,生产无公害水产品。
    其使用方法是在池塘清淤后,每池用EM原露1kg(配用红糖1kg),稀释100倍,均匀喷洒在池底、池壁。池塘进水后,施EM原露每池1kg,其后每隔六日向培育池中投EM原露每池0.5kg。整个幼蟹培育期不用任何水质消毒剂,不用换水或仅少量换加水即可。换水和加水时,按4ppm用量补施EM原露。拌饵投喂,按每日投饵料量的0.5%使用EM原露喷洒拌台(每日约60mL)后投入幼蟹培育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蟹池正常水质标准,PH值应在()之间。

    • A、5.0~6.5
    • B、7.0~8.5
    • C、9.0~12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蟹池为何产生青苔?如何解决?能否用草木灰防治青苔?


    正确答案:青泥苔是鱼池中常见的丝状绿藻的总称,包括水绵、双星藻和转板藻。这些藻类适宜生长在透明度高的浅水处,一旦遇到适合的生态条件(水温20℃左右)就会大量繁殖。初期藻体颜色为深绿色,呈丝状附于池底,以后渐变黄色悬于水中,衰老时,如旧棉絮浮于水面,轻者,大量藻体青苔附着虾、蟹体表,影响其生长和商品价值,重者,可引起池塘中鱼类缺氧中毒死亡。
    (1)预防措施
    ①在进水前要对养殖池进行彻底消毒。进水后及时施肥,使水体呈现黄绿色,透明度控制在25~35cm,使基础饵料生物尽快繁殖起来,从而控制青苔生长。
    ②在水温较低季节放虾苗时,不宜马上栽种水草作遮荫物,以防带入青泥苔。
    ③每亩套养花白鲢鱼种20~30尾,抑制藻类种群滋生泛滥。
    ④勤换水,不使水中有机物含量过高。
    (2)治疗措施
    ①在青泥苔大量繁殖时,在晴天下午用粗铁丝绑成爪状,再绑在竹竿上,下池捞出池底的青苔,然后根据池水的肥瘦,每亩施用50~100kg的有机肥,水深升至lm左右,一般4~5天青泥苔基本得到根治,池水恢复正常的油绿色。
    ②在下风处撒稻草灰,阻断藻体光合作用。
    ③在藻体聚集处撒生石灰,每平方米100~150g。通过突然改变局部水体的pH值杀灭藻类。
    ④每亩水面水深lm用杀青苔200g与湿润细土拌匀后撒于青苔密集处或用青苔宁每亩水面水深lm用50g兑水(1000~2000倍)后全池泼洒,但注意在用药物治理青苔的同时,为防止由于青泥苔腐败而对虾、蟹造成危害,宜泼洒光合细菌,再增加增氧机开动时间。

  • 第15题:

    如何加强成蟹养殖池的日常管理?


    正确答案:成蟹池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六查、六勤":即查河蟹活动是否正常,勤巡塘;查河蟹是否缺氧,勤做清洁卫生工作,改善水质;查蟹池内是否有敌害生物,勤清除敌害;查池内是否有软壳蟹,勤保护软壳蟹;查河蟹是否患病,勤防治蟹病;查成蟹池的防逃设施,勤维修保养。

  • 第16题:

    成蟹池能否套养当年仔蟹?


    正确答案:池塘单养河蟹,面积小而密度大,活动空间小,尽管采取了种植大量水生植物等措施,但自相残食的机率还是较高。如将仔蟹套养在成蟹池中,则绝大部分被二龄蟹残食,成活率很低。在生产中就是同一年龄的蟹种,为了提高成活率,其规格大小也务必一致,这样才能做到同步蜕壳、同步生长。因此,成蟹池不能套养当年仔蟹。而湖泊等大水体,河蟹密度小,隐蔽物多,不同年龄、不同规格

  • 第17题:

    污水站水质分析项目水温监测点:()。

    • A、O池
    • B、A池
    • C、调节池
    • D、膜区

    正确答案:A,B,D

  • 第18题:

    调节池按功能可分为水量调节池、水质调节池和事故调节池三种类型。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单选题
    调节池按功能可分为()。
    A

    水量调节池、水质调节池、

    B

    水量调节池、水质调节池、事故调节池

    C

    水量调节池、事故调节池

    D

    水质调节池、水温调节池、事故调节池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如何设置成蟹养殖池的防逃设施?

    正确答案: 成蟹养殖池的防逃设施有以下几种:
    (1)水泥砖墙池塘四周,离水边1米用砖砌墙。墙基宽25厘米、深12厘米,墙高1米,墙顶做向内的出檐15厘米。墙四角砌成圆弧形,内墙用水泥粉面,外侧用水泥沟缝。此法具坚固耐用、防逃效果好、使用年限长等优点。
    (2)玻璃钢、钙塑板围拦在池埂上用高1米的玻璃钢或钙塑板埋入土中20厘米压实,用打了螺眼的钢条或木柱作桩,将板打孔固定在桩上。此法具质轻、运输安装方便、造价低、防逃效果好等优点。一般使用年限为3~4年。
    (3)聚乙烯网片围拦用3×3聚乙烯网片,网高1米,埋入土中20厘米,出土部分50厘米,另30厘米形成向内的出檐。用1米长树桩或竹竿固定网片。如不做出檐,可在网片下端缝上宽为50厘米的塑料薄膜(0.1毫米厚)。此法造价低,装置方便,易修补更换。
    (4)双层聚乙烯薄膜围拦在蟹池外围挖一沟.将薄膜下端埋入土中,出土部分用竹片固定,上端向内倾斜60°角。此法造价低廉,不抗大风,需及时维修更换。此外,池塘进排水口均应用网片拦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如何控制成蟹池的水质?

    正确答案: 二龄河蟹喜欢在淡水(盐度在0.5‰以下)、微碱性(pH7.5~8.5)、氨氮低(总氨氮为0.2~0.5毫克/升)的水中生活。大量投饵后,水质易肥,除了种植水草外,经常换水,并保持一定的水位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在冬季和7~9月份,池水平均水深应保持最高水位(1.3~1.4米);4~6月和10~11月,水深以1~1.2米为好。春秋两季一般每7~1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体的1/7~1/10;夏季每3~5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1/3~1/5。换水时,水温不宜超过5℃,一次换水量不宜超过池塘总水体的1/2。遇到下列情况,应及时冲水和换水:
    (1)河蟹摄食量明显减少,白天河蟹上岸不下水,表明池水恶化,应立即冲水。
    (2)连续阴雨、闷热,有机物耗氧量大,水中溶氧少,要勤冲水、换水。
    (3)久晴未雨,加水困难,可泼洒生石灰水,每亩15公斤,加水化浆后全池泼洒。在河蟹主要生长季节通常每10天到半个月泼一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成蟹池能否套养当年仔蟹?

    正确答案: 池塘单养河蟹,面积小而密度大,活动空间小,尽管采取了种植大量水生植物等措施,但自相残食的机率还是较高。如将仔蟹套养在成蟹池中,则绝大部分被二龄蟹残食,成活率很低。在生产中就是同一年龄的蟹种,为了提高成活率,其规格大小也务必一致,这样才能做到同步蜕壳、同步生长。因此,成蟹池不能套养当年仔蟹。而湖泊等大水体,河蟹密度小,隐蔽物多,不同年龄、不同规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如何加强成蟹养殖池的日常管理?

    正确答案: 成蟹池的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六查、六勤":即查河蟹活动是否正常,勤巡塘;查河蟹是否缺氧,勤做清洁卫生工作,改善水质;查蟹池内是否有敌害生物,勤清除敌害;查池内是否有软壳蟹,勤保护软壳蟹;查河蟹是否患病,勤防治蟹病;查成蟹池的防逃设施,勤维修保养。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