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简述体外鱼病的药物预防。”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锚头鱼蚤病的流行情况。


    正确答案:是一种世界性的寄生虫。在我国各地都有
    繁殖季节:4~10月(水温15~33℃)

  • 第2题:

    中华鳋寄生于鱼的体表、鳍和口腔等处,由于其头胸部钻入寄生组织内,而大部分的胸部和腹部露在鱼体外,呈针杆状,当大量寄生时,鱼体似披了蓑衣,故称“蓑衣病”。


    正确答案:错误

  • 第3题:

    简述肠炎病的病鱼的分析。


    正确答案: 1)当年草鱼以出血为主,肠炎起帮凶作用,随着年龄增加,鱼体抗体产生,病毒在致病中不起作用。给细菌创造了条件,一般2龄以上,以细菌型肠炎为主,治疗时候小草鱼用磺胺药物治疗不好,而大草鱼能被治疗
    2)此菌可能是条件致病菌,适宜温度为25℃,水质恶化,鱼食过饱会引起此病。水生所倪达书教授分析了过去使用磺胺类药物能治好60~70%2龄草鱼,推测,60~70%有细菌引起的可能性。
    形态:革兰式阴性短杆菌,极端单鞭毛
    菌落:圆形,半透明,边缘整齐,1~2天后菌落周围产生褐色素
    最适生长温度:25℃,60℃半小时死亡

  • 第4题:

    简述鞭毛虫病引起的鱼病的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 主要特征:
    A.具有1~2根以上的鞭毛做为运动胞器;
    B.纵分裂繁殖;
    C.只有一个核;
    D.主要危害鱼苗鱼种。

  • 第5题:

    简述体外鱼病的药物预防。


    正确答案: 1)泼洒法:消灭水中和鱼体上的病原体,根据经验,估计可能会什么样的鱼病而使用什么样的药物,细菌性鱼病用漂白粉,寄生虫性鱼病使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
    2)挂篓法:在食场周围形成高浓度区,当鱼进入食场时候,使得鱼获得消毒,从而杀灭鱼体外的病原生物。
    一般药物装在篓内或者布袋中,食场周围挂3-5只药物用量:硫酸铜100g,硫酸亚铁40g,放在布袋中;漂白粉100-150g装在竹篓内注意点:
    A.不要过高或者过低过高鱼不来摄食,可减少挂篓或者挂袋的数量。过低,虽然来吃食,但是杀不死病原,增加用量
    B.药物的浓度应该保持一段时间一般在2-3小时,并反复几次,从而达到全部杀灭病原效果
    C.用药前1-2天停止投饵,以便保证在用药时候鱼能来吃食
    D.如果平时鱼无定位摄食习惯,应该在用药前5-6天培养定位吃食习惯,再用药

  • 第6题:

    简述河豚鱼中毒的预防?


    正确答案:河豚鱼是味道鲜美但含有剧毒的鱼类。一旦中毒,无特效药可治,主要还是预防。应加强宣传,防止误食。对于鲜河豚鱼由水产部门统一收购销毁,或由专门单位处理,去鱼头,内脏和鱼皮,并将肌肉反复冲洗后,加工成盐制品,并经鉴定合格后才将许出售。一般单位应禁止食用河豚鱼。

  • 第7题:

    简述尺蠖鱼蛭病的流行情况。


    正确答案:世界性鱼病,主要危害底栖鱼类。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鞭毛虫病引起的鱼病的主要特征。

    正确答案: 主要特征:
    A.具有1~2根以上的鞭毛做为运动胞器;
    B.纵分裂繁殖;
    C.只有一个核;
    D.主要危害鱼苗鱼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简述鱼病治疗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正确答案: 药物进入体内后,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吸收:吸收的快慢直接影响药效的发生迟早,影响药物吸收有如下几方面:
    A.给药方法:吸收快慢一般为:注射>口服>皮肤外进入
    B.药物的理化性质:晶体比胶体容易吸收,液体比固体溶液吸收,水溶性比脂溶性容易吸收
    C.吸收环境:机体的状况以及它的循环系统的优劣影响吸收的速度,循环系统畅通,很容易吸收,并加速把药物带到各部位
    分布:药物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带到各器官和组织,但分布的量不同的药物在不同的组织重极为不一致
    代谢:药物进入机体后进行一系列分解代谢,池过程主要是在肝脏中进行,肝脏有丰富的霉系统,通过分解代谢后,药物减少或完全失去了其药理作用,这样的变化称为解毒,所以肝功能不良容易中毒。有些药物需经过体内变化后,才能变为有效物质,当然最终结果仍是解毒。
    排泄:药物消除的速度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浓度和作用时间,消除快,药物在体内时间短,从而影响有效浓度,消除是通过排泄,解毒,储藏的方式,排泄是消除的主要途径,主要通过肾脏,肠,鳃。
    蓄积:由于体内解毒或排泄发生障碍,而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蓄积性中毒,由于这种体内积累而发生中毒。引起蓄积的可能途径:
    A.肝功能不良,不能或不完全分解药物;
    B.给药次数过于频繁,机体不能及时消除。蓄积益处:使得体内有效浓度较长时间地维持,从而有效杀灭病原体但注意的是避免有治疗意义的蓄积发生为蓄积性中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鱼波豆虫病的病原。

    正确答案: 漂游鱼波豆虫(Ichthyobodo necator)
    1)外部形态:犁形或者卵形,侧腹面微弯曲,有一条达体长2/3纵口沟,生毛体在口沟的前端,从两个基粒长出两根后鞭毛,并插入寄主的皮肤和鳃组织。
    2)内部构造:
    一个圆形胞核,许多食物粒和一个伸缩泡。
    和红血球区别:虫体外形大小和红血球相似,红血球的核极密,看不到染色丝核染色质粒。
    3)繁殖方式:纵分裂法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鱼病预防与治疗过程中有哪些不良习惯?

    正确答案: 我们发现在鱼病预防和治疗过程中有很多不良习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①诊断不准确,有的养殖生产者遇到鱼病,不询问专业技术人员,随便就认定是什么病,造成用药不对症;
    ②乱用药,很多养殖者都是不管什么病到什么程度,都是多种药一起用、高剂量用、高频率用、不断变换用药方案。这不但没有效果,而且还会加重病情,造成病原药物抗性,使以后的预防和治疗更加困难;
    ③在病情无法控制后再去咨询专业人员寻求良策,其实这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④多数养殖者缺乏在病害预防和控制过程中的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比如养殖工具的串用、病死鱼不处理、进排水不分、操作人员不消毒、不进行病情分析、缺乏用药记录等等。只有改变养殖过程中不良的操作习惯,鱼病的预防和控制才能更加有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河豚鱼中毒的预防?

    正确答案: 河豚鱼是味道鲜美但含有剧毒的鱼类。一旦中毒,无特效药可治,主要还是预防。应加强宣传,防止误食。对于鲜河豚鱼由水产部门统一收购销毁,或由专门单位处理,去鱼头,内脏和鱼皮,并将肌肉反复冲洗后,加工成盐制品,并经鉴定合格后才将许出售。一般单位应禁止食用河豚鱼。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简述体内鱼病的药物预防。


    正确答案: 采用口服法:将所需要的药物拌在饲料中制成药饵投喂
    注意点:
    1)制药饵的饵料必须是鱼喜欢吃的
    2)粘性不够加黏合剂,避免药饵散失。(粘合剂:面粉,山芋粉,100-150g/斤饵料)
    3)药量计算:
    A.除了计算病鱼的体重外,对食性相同的其他种类也要算进去
    B.如果只是小鱼患病,大鱼可不算在里面,可是在药饵周围设置栅栏,只有小鱼能进入
    4)给药饵前1-2天停食,并用作药饵的饵料量应该比平时少2-3成,以使药饵每天能吃完

  • 第14题:

    鱼病预防工作是搞好鱼类健康养殖生产、提高鱼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鱼病发生的原因很多,不仅与()有关,而且与鱼类的()有关。


    正确答案:病原体;生存和生活环境

  • 第15题:

    简述鱼病治疗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正确答案: 药物进入体内后,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吸收:吸收的快慢直接影响药效的发生迟早,影响药物吸收有如下几方面:
    A.给药方法:吸收快慢一般为:注射>口服>皮肤外进入
    B.药物的理化性质:晶体比胶体容易吸收,液体比固体溶液吸收,水溶性比脂溶性容易吸收
    C.吸收环境:机体的状况以及它的循环系统的优劣影响吸收的速度,循环系统畅通,很容易吸收,并加速把药物带到各部位
    分布:药物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带到各器官和组织,但分布的量不同的药物在不同的组织重极为不一致
    代谢:药物进入机体后进行一系列分解代谢,池过程主要是在肝脏中进行,肝脏有丰富的霉系统,通过分解代谢后,药物减少或完全失去了其药理作用,这样的变化称为解毒,所以肝功能不良容易中毒。有些药物需经过体内变化后,才能变为有效物质,当然最终结果仍是解毒。
    排泄:药物消除的速度直接影响药物在体内浓度和作用时间,消除快,药物在体内时间短,从而影响有效浓度,消除是通过排泄,解毒,储藏的方式,排泄是消除的主要途径,主要通过肾脏,肠,鳃。
    蓄积:由于体内解毒或排泄发生障碍,而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蓄积性中毒,由于这种体内积累而发生中毒。引起蓄积的可能途径:
    A.肝功能不良,不能或不完全分解药物;
    B.给药次数过于频繁,机体不能及时消除。蓄积益处:使得体内有效浓度较长时间地维持,从而有效杀灭病原体但注意的是避免有治疗意义的蓄积发生为蓄积性中毒

  • 第16题:

    鱼病预防与治疗过程中有哪些不良习惯?


    正确答案: 我们发现在鱼病预防和治疗过程中有很多不良习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①诊断不准确,有的养殖生产者遇到鱼病,不询问专业技术人员,随便就认定是什么病,造成用药不对症;
    ②乱用药,很多养殖者都是不管什么病到什么程度,都是多种药一起用、高剂量用、高频率用、不断变换用药方案。这不但没有效果,而且还会加重病情,造成病原药物抗性,使以后的预防和治疗更加困难;
    ③在病情无法控制后再去咨询专业人员寻求良策,其实这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④多数养殖者缺乏在病害预防和控制过程中的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比如养殖工具的串用、病死鱼不处理、进排水不分、操作人员不消毒、不进行病情分析、缺乏用药记录等等。只有改变养殖过程中不良的操作习惯,鱼病的预防和控制才能更加有效。

  • 第17题:

    鱼病预防应作好哪几方面的工作?


    正确答案: (1)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
    (2)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养殖对象的体质和抵抗疾病能力
    (3)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

  • 第18题:

    简述鱼病治疗给药的遍洒法的内容。


    正确答案: 全池泼洒药液,使得池水达到能杀病原体但不损害鱼体浓度此法可杀灭鱼体和水体中的病原体。
    此法优点:杀病原体彻底,可作为预防和治疗方法
    此法缺点:
    A.药量大;
    B.需要计算池水体积得所需浓度较麻烦,尤其池体形状不规则时;
    C.有些药物得安全浓度范围较小,使用不慎,易引起事故。如硫酸铜。

  • 第19题:

    简述中华鱼蚤病的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A.轮养:根据鱼蚤寄生的专一性
    B.0.7ppm的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泼洒
    C.1.4ppm的敌百虫粉剂(2.5%):硫酸亚铁(1.2:0.2)全池泼洒
    D.晶体敌百虫(90%)0.3~0.5ppm全池泼洒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体外鱼病的药物预防。

    正确答案: 1)泼洒法:消灭水中和鱼体上的病原体,根据经验,估计可能会什么样的鱼病而使用什么样的药物,细菌性鱼病用漂白粉,寄生虫性鱼病使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
    2)挂篓法:在食场周围形成高浓度区,当鱼进入食场时候,使得鱼获得消毒,从而杀灭鱼体外的病原生物。
    一般药物装在篓内或者布袋中,食场周围挂3-5只药物用量:硫酸铜100g,硫酸亚铁40g,放在布袋中;漂白粉100-150g装在竹篓内注意点:
    A.不要过高或者过低过高鱼不来摄食,可减少挂篓或者挂袋的数量。过低,虽然来吃食,但是杀不死病原,增加用量
    B.药物的浓度应该保持一段时间一般在2-3小时,并反复几次,从而达到全部杀灭病原效果
    C.用药前1-2天停止投饵,以便保证在用药时候鱼能来吃食
    D.如果平时鱼无定位摄食习惯,应该在用药前5-6天培养定位吃食习惯,再用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体内鱼病的药物预防。

    正确答案: 采用口服法:将所需要的药物拌在饲料中制成药饵投喂
    注意点:
    1)制药饵的饵料必须是鱼喜欢吃的
    2)粘性不够加黏合剂,避免药饵散失。(粘合剂:面粉,山芋粉,100-150g/斤饵料)
    3)药量计算:
    A.除了计算病鱼的体重外,对食性相同的其他种类也要算进去
    B.如果只是小鱼患病,大鱼可不算在里面,可是在药饵周围设置栅栏,只有小鱼能进入
    4)给药饵前1-2天停食,并用作药饵的饵料量应该比平时少2-3成,以使药饵每天能吃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中华鱼蚤病的流行情况。

    正确答案: 4-11月,主要在5-9月(水温20℃以上,主要危害二龄以上草,鲢,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预防鱼病,要做到“五消毒”,即()消毒、()消毒、食物消毒、()消毒和内服药物消毒。

    正确答案: 鱼种,肥料与饲料,食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简述肠炎病的病鱼的分析。

    正确答案: 1)当年草鱼以出血为主,肠炎起帮凶作用,随着年龄增加,鱼体抗体产生,病毒在致病中不起作用。给细菌创造了条件,一般2龄以上,以细菌型肠炎为主,治疗时候小草鱼用磺胺药物治疗不好,而大草鱼能被治疗
    2)此菌可能是条件致病菌,适宜温度为25℃,水质恶化,鱼食过饱会引起此病。水生所倪达书教授分析了过去使用磺胺类药物能治好60~70%2龄草鱼,推测,60~70%有细菌引起的可能性。
    形态:革兰式阴性短杆菌,极端单鞭毛
    菌落:圆形,半透明,边缘整齐,1~2天后菌落周围产生褐色素
    最适生长温度:25℃,60℃半小时死亡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