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鱼类致病弧菌的种类及其所致鱼病的共同症状、诊断和防治方法是什么?”相关问题
  • 第1题:

    淡水鱼类细菌性烂鳃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 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常离群独游。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因而群众称此病为“乌头瘟”。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皮往往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此病病原为鱼害粘细菌,鱼害粘细菌侵袭草鱼鳃的方式,一般是从鳃丝末端开始,然后往鳃丝基础和两侧扩展,因此,鳃丝末端的病变比较严重。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末端黏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有的从鳃丝末端开始,沿着鳃瓣边缘均匀地烂成一圈,逐渐向鳃瓣基部扩展;有的先在鳃瓣边缘出现斑点状白色腐烂鳃丝,然后逐渐扩大蔓延。从鳃的腐烂部分取下一小块鳃丝,放在显微镜下检查一般可见到鳃丝骨条尖端外露,附着许多黏液和污泥,并附有很多细长的粘细菌。
    预防与治疗方法:彻底清塘,鱼池施肥时应施用经过充分发酵后的粪肥。
    ①鱼种下塘前用10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水溶液或15-20毫克/升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或用2%-4%食盐水溶液药浴5-10分钟。
    ②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1-2次,使池水的PH保持在8左右(用药量视水的pH而定,一般为15-20毫克/升。
    ③发病季节。每周在食场周围泼洒漂白粉1-2次。消毒食场,用量视食场大小及水深而定,一般为250-500克。也可进行挂篓法预防。
    ④定期将乌桕叶扎成数小捆,放在池水中浸泡,隔天翻动一次。
    ⑤含氯消毒剂全池遍洒,以漂白粉(含有效氯25%-30%)毫克/升浓度换算用量。
    ⑥全池遍洒五倍子(先粉碎后用开水冲融),使池水成2-4毫克/升浓度。
    ⑦将干乌桕叶(新鲜乌桕叶4千克折合1千克干乌桕叶)用20倍重量的2%石灰水浸泡过夜再煮10分钟进行提效,然后连水带渣全池遍洒,浓度为3.7毫克/升。
    ⑧大黄经20倍0.3%氨水浸泡提效后,连水带渣全地遍洒,浓度为2.5-3.7毫克/升。
    在遍洒外用药的同时,可选用下列一种内服药投喂则疗效更好。
    (1)每千克鱼每天用10-30毫克卡那霉素拌饲投喂,连喂3-5天。
    (2)每千克鱼每天用氟哌酸10-30毫克,拌饲投喂,连喂3-5天。
    (3)每千克鱼每天用磺胺-2,6-二甲嘧啶100-200毫克拌饲投喂,连喂5-7天。
    (4)每千克鱼每天用磺胺-6-甲氧嘧啶100-200毫克拌饲投喂,连喂5-7天。

  • 第2题:

    细菌性烂鳃病的病因、症状及其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细菌性烂鳃病是由粘球菌侵入鱼的鳃部引起的。病鱼鳃丝腐烂,末端软骨外露,鳃瓣变白,鳃把和鳃丝附着污泥和粘液,鳃盖骨表皮充血或溃烂,体色变黑,头部尤为明显,故又称“乌头瘟”。此病多发生于青、草鱼中,常与肠炎病、赤皮病并发。每年4─10月是发病期。
    防治方法:发病季节前定期在食场用漂白粉挂袋预防。用竹篾编成篓子或用塑料袋钻小孔,每袋(篓)装放漂白粉2─3两,沉于水下,每个小食场挂3─6个即可;发病时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克全池泼洒,或用20克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每2天1次,连续5次为一疗程。

  • 第3题:

    鱼虱病的症状及其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鱼虱体形似臭虫,肉眼可见,用头部腹面的一对吸盘和口刺附在鱼的体表或鳃盖上,吸食营养液,并分泌毒液刺激鱼体,病鱼消瘦,痛痒不安,多数在水面狂游,尾部常露出水面,主要危害鲢鱼、鳙鱼、草鱼、鲤鱼等。一年四季均发生,以4─7月较严重。
    防治方法:发病时每立方米水体用90%的晶体敌百虫0.25─0.5克,加水均匀全池泼洒。

  • 第4题:

    描述指环虫的形态,简述鱼类指环虫病的症状、流行情况及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病原体为指环虫属(Dactylogyrus)。种类很多,是一类较小的单殖吸虫。虫体一般长而扁平,叶片形。虫体的前端有2对头器,由单细胞的头腺和腺管组成。头部背面有4个眼点,呈方形排列。头部腹面有口,下接口管、咽、食道,其后是2支分叉的肠管,在虫体的后部连接成环。虫体的后端有1个圆盘状的固着盘,其上有1对中央大钩,7对边缘小钩。
    指环虫雌、雄同体。虫体的后部有1个精巢,精巢的前方为1个卵巢,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储精囊、交配器组成,雌雄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生殖孔组成。雌雄生殖孔分别开口于虫体的前方肠的分叉处。
    指环虫的生活史简单,卵生。卵呈圆形,一端有一小柄,柄末端小球状。卵孵出的幼虫身上有5簇纤毛,4个眼点和7对边缘小钩。幼虫借纤毛在水中游动,遇到适当寄主,即附着于鳃上,脱去纤毛定居发育成成虫。
    [症状及病理变化]指环虫靠其后固着器寄生于鱼的鳃上,少量寄生时,无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鳃上粘液增多,鳃丝肿胀,严重时发生变性或坏死,鳃因贫血而呈苍白色病鱼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鳃盖张开,窒息而死。
    [流行情况]该病是淡水鱼类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病,主要靠虫卵和幼虫传播,多数流行于春末夏初,罗非鱼、淡水白鲳等鱼在鱼种越冬时也可发生。主要危害鱼苗、鱼种,可引起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
    (1)鱼中放养前用浓度为20mg/kg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20min。
    (2)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90%),浓度为0.3~0.5mg/kg。
    (3)晶体敌百虫与面碱合剂(1∶0.6)全池泼洒,浓度为0.2~0.3mg/kg。
    (4)淡水白鲳患病,可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浓度为0.7mg/kg。

  • 第5题:

    硬骨鱼类口的类型及其鱼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的关系


    正确答案: 上位口:下颌长于上颌,多属于以食浮游生物为主的中上层鱼类。
    端位口:下颌和上颌几乎一样长,多为善游泳营捕食性生活的中上层鱼类。
    下位口:上颌长于或稍长于下颌,多为食底栖生物为主的中下层鱼类。

  • 第6题:

    简述锈菌的侵染特点及其所致病害的防治途径。


    正确答案: (1)重叠侵染:一是锈菌的生活史期,锈菌每年都产生,二是夏孢子的重复侵染;
    (2)转主寄生:松疱锈病的侵染循环需在两个寄主上才能完成。
    以上两个侵染循环特点导致松疱锈病防治难度大,需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预防和控制其病害的发生发展。
    (3)检疫:由疫区输出苗木要检疫,在病区附近不设松类苗辅。
    (4)铲除中间寄主:切断侵染循环链。
    (5)营林措施:修枝、间伐、抚育。
    (6)化学治疗:松蕉油原液和不脱酚洗油于或300ppm内疗素注射皮部.

  • 第7题:

    问答题
    简述锈菌的侵染特点及其所致病害的防治途径。

    正确答案: (1)重叠侵染:一是锈菌的生活史期,锈菌每年都产生,二是夏孢子的重复侵染;
    (2)转主寄生:松疱锈病的侵染循环需在两个寄主上才能完成。
    以上两个侵染循环特点导致松疱锈病防治难度大,需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预防和控制其病害的发生发展。
    (3)检疫:由疫区输出苗木要检疫,在病区附近不设松类苗辅。
    (4)铲除中间寄主:切断侵染循环链。
    (5)营林措施:修枝、间伐、抚育。
    (6)化学治疗:松蕉油原液和不脱酚洗油于或300ppm内疗素注射皮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简述锈菌的特点及其所致病害的防治途径.

    正确答案: (1)专性寄生菌;
    (2)多态型现象;
    (3)转主寄生现象;
    (4)植物检疫;
    (5)铲除中间寄主;
    (6)化学防治;
    (7)抗病育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鱼类致病弧菌的种类及其所致鱼病的共同症状、诊断和防治方法是什么?

    正确答案: (1)种类:鳗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等
    (2)共同症状是体表皮肤溃疡
    (3)诊断方法TCBS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免疫学检测、PCR检测
    (4)防治方法福尔马林灭活疫苗,漂白粉消毒,磺胺类药物、土霉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下列关于弧菌病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弧菌病是海水鱼类最常发生的细菌性疾病

    B

    该病可感染鲆鲽类、鲑鳟类、香鱼等50多种鱼类

    C

    该菌为非条件致病菌

    D

    发病高峰的水温是15~25℃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描述指环虫的形态,简述鱼类指环虫病的症状、流行情况及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病原体为指环虫属(Dactylogyrus)。种类很多,是一类较小的单殖吸虫。虫体一般长而扁平,叶片形。虫体的前端有2对头器,由单细胞的头腺和腺管组成。头部背面有4个眼点,呈方形排列。头部腹面有口,下接口管、咽、食道,其后是2支分叉的肠管,在虫体的后部连接成环。虫体的后端有1个圆盘状的固着盘,其上有1对中央大钩,7对边缘小钩。
    指环虫雌、雄同体。虫体的后部有1个精巢,精巢的前方为1个卵巢,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储精囊、交配器组成,雌雄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生殖孔组成。雌雄生殖孔分别开口于虫体的前方肠的分叉处。
    指环虫的生活史简单,卵生。卵呈圆形,一端有一小柄,柄末端小球状。卵孵出的幼虫身上有5簇纤毛,4个眼点和7对边缘小钩。幼虫借纤毛在水中游动,遇到适当寄主,即附着于鳃上,脱去纤毛定居发育成成虫。
    [症状及病理变化]指环虫靠其后固着器寄生于鱼的鳃上,少量寄生时,无明显症状。大量寄生时,鳃上粘液增多,鳃丝肿胀,严重时发生变性或坏死,鳃因贫血而呈苍白色病鱼呼吸困难,游动缓慢,鳃盖张开,窒息而死。
    [流行情况]该病是淡水鱼类养殖中的一种常见病,主要靠虫卵和幼虫传播,多数流行于春末夏初,罗非鱼、淡水白鲳等鱼在鱼种越冬时也可发生。主要危害鱼苗、鱼种,可引起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
    (1)鱼中放养前用浓度为20mg/kg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5~20min。
    (2)全池泼洒晶体敌百虫(90%),浓度为0.3~0.5mg/kg。
    (3)晶体敌百虫与面碱合剂(1∶0.6)全池泼洒,浓度为0.2~0.3mg/kg。
    (4)淡水白鲳患病,可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浓度为0.7mg/kg。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鱼虱病的症状及其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鱼虱体形似臭虫,肉眼可见,用头部腹面的一对吸盘和口刺附在鱼的体表或鳃盖上,吸食营养液,并分泌毒液刺激鱼体,病鱼消瘦,痛痒不安,多数在水面狂游,尾部常露出水面,主要危害鲢鱼、鳙鱼、草鱼、鲤鱼等。一年四季均发生,以4─7月较严重。
    防治方法:发病时每立方米水体用90%的晶体敌百虫0.25─0.5克,加水均匀全池泼洒。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赤皮病的病因、症状及其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赤皮病多数由于拉网或运输中操作不小心,擦伤鱼的皮肤,由细菌侵入引起的。病鱼的局部鳞片脱落、出血、发炎,以腹部和两侧最为明显,呈块状的红斑,鳍条撕裂,末端腐烂,基部充血。此病多发生在草、青鱼和春花鱼种。春末夏初较常见。
    防治方法: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克或硝酸亚汞0.1克进行全池泼洒,或投喂磺胺噻唑(又称消治龙),方法与治疗肠炎病磺胺脒相同。

  • 第14题:

    打印病的病因、症状及其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主要是由细菌侵入引起的,病鱼的尾柄及腹部两则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红斑,象烙了一个红色印章,表皮组织腐烂,严重时可见到骨骼或内脏;病鱼瘦弱,头大尾小,游泳缓慢。主要危害鲢、鳙鱼。5─7月较为常见。
    防治方法:发病后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克或硝酸亚泵0.1克全池泼洒。

  • 第15题:

    简述锚头鱼蚤病的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1)生石灰带水清塘,150公斤/亩,一米深,杀灭幼虫和带有成虫的鱼类
    2)育种如寄生有锚头蚤,1/5万~1/10万的高锰酸钾浸洗1.5~2小时可杀灭全部幼虫,大部分成虫。
    注意:鲢鱼鳙鱼对高锰酸钾的忍耐1小时,越过1小时致鱼死亡危险,所以较为适合鳙草鱼鲤鱼鲫鱼的锚头蚤病
    3)晶体敌百虫(90%)泼洒,使得池水呈0.5ppm,因为晶体敌百虫只能杀死幼虫,而不能杀死虫卵,所以一般间隔2周,连泼2~3次,杀灭分批孵化的幼虫
    4)轮养法:锚头蚤对寄主有专一性,轮养法可防止此病的发生
    5)鱼病后能获得免疫力,可采用人工免疫方法:用虫体制备抗原,然后进行注射,可防治此病的发生,据测有抗原存在

  • 第16题:

    鱼类致病弧菌的种类及其所致鱼病的共同症状、诊断和防治方法是什么?


    正确答案: (1)种类:鳗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等
    (2)共同症状是体表皮肤溃疡
    (3)诊断方法TCBS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免疫学检测、PCR检测
    (4)防治方法福尔马林灭活疫苗,漂白粉消毒,磺胺类药物、土霉素

  • 第17题:

    简述锈菌的特点及其所致病害的防治途径.


    正确答案: (1)专性寄生菌;
    (2)多态型现象;
    (3)转主寄生现象;
    (4)植物检疫;
    (5)铲除中间寄主;
    (6)化学防治;
    (7)抗病育种。

  • 第18题:

    简述中华鱼蚤病的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A.轮养:根据鱼蚤寄生的专一性
    B.0.7ppm的硫酸铜:硫酸亚铁(5:2)合剂泼洒
    C.1.4ppm的敌百虫粉剂(2.5%):硫酸亚铁(1.2:0.2)全池泼洒
    D.晶体敌百虫(90%)0.3~0.5ppm全池泼洒

  • 第19题:

    问答题
    霍乱由何菌所致(霍乱弧菌的哪些血清群可引起霍乱)?试述其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

    正确答案: 霍乱弧菌O1群与O139群可引起霍乱。
    致病物质:霍乱肠毒素;鞭毛;菌毛;黏液素酶等。
    致病机制:霍乱弧菌主要是产生霍乱肠毒素,作用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使ATP转变为cAMP,使cAMP水平升高,上皮细胞分泌功能增加,肠腔内水钠储留而导致上吐下泻(呕吐与腹泻,米泔水样大便,内含黏液、上皮细胞和弧菌,无炎症细胞)。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细菌性肠炎病的病因、症状及其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是由肠型点状产气单孢杆菌侵入食道和肠道引起的。病鱼腹部出现红斑点,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的粘液或血脓流出;肠道没有食物,发炎充血,呈红色或粉红色;头部发黑,离群独游,游动缓慢,食欲不振。此病多见于草、青鱼。每年3─10月为发病期,4─6月尤为严重。
    防治方法:发病季节前,每百斤鱼每天用大蒜半斤捣碎拌饲料投喂,连喂3─6天。发病后每百斤鱼每天用大蒜2─3斤,每10斤饲料加食盐4两,将大蒜捣?烂后拌入饲料,连喂3─6天,或用磺胺脒(又称磺胺胍),每百斤鱼第一天用5克,第2─6天每天用2.5克,将磺胺脒药粉加入煮好的地瓜粉糊内,搅拌均匀,再用晾干的空心菜或嫩草沾上粉糊,稍待晾干后投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下列关于弧菌病流行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弧菌病是海水鱼类最常发生的病毒性疾病

    B

    可感染鲆鲽类、鲑鳟类、香鱼等50多种鱼类

    C

    弧菌病的流行季节各种鱼有差别

    D

    弧菌病发病高峰期为水温15℃~25℃时的5月底至7月初和9月~10月


    正确答案: D
    解析:
    A项,弧菌病是细菌性疾病。

  • 第22题:

    问答题
    淡水鱼类细菌性烂鳃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如何防治?

    正确答案: 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常离群独游。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黑,因而群众称此病为“乌头瘟”。肉眼观察,病鱼鳃盖骨的内皮往往充血,严重时中间部分的表皮常腐蚀成一个圆形不规则的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此病病原为鱼害粘细菌,鱼害粘细菌侵袭草鱼鳃的方式,一般是从鳃丝末端开始,然后往鳃丝基础和两侧扩展,因此,鳃丝末端的病变比较严重。鳃丝腐烂,特别是鳃丝末端黏液很多,带有污泥和杂物碎屑,有时在鳃瓣上可见血斑点。有的从鳃丝末端开始,沿着鳃瓣边缘均匀地烂成一圈,逐渐向鳃瓣基部扩展;有的先在鳃瓣边缘出现斑点状白色腐烂鳃丝,然后逐渐扩大蔓延。从鳃的腐烂部分取下一小块鳃丝,放在显微镜下检查一般可见到鳃丝骨条尖端外露,附着许多黏液和污泥,并附有很多细长的粘细菌。
    预防与治疗方法:彻底清塘,鱼池施肥时应施用经过充分发酵后的粪肥。
    ①鱼种下塘前用10毫克/升浓度的漂白粉水溶液或15-20毫克/升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15-30分钟,或用2%-4%食盐水溶液药浴5-10分钟。
    ②在发病季节,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1-2次,使池水的PH保持在8左右(用药量视水的pH而定,一般为15-20毫克/升。
    ③发病季节。每周在食场周围泼洒漂白粉1-2次。消毒食场,用量视食场大小及水深而定,一般为250-500克。也可进行挂篓法预防。
    ④定期将乌桕叶扎成数小捆,放在池水中浸泡,隔天翻动一次。
    ⑤含氯消毒剂全池遍洒,以漂白粉(含有效氯25%-30%)毫克/升浓度换算用量。
    ⑥全池遍洒五倍子(先粉碎后用开水冲融),使池水成2-4毫克/升浓度。
    ⑦将干乌桕叶(新鲜乌桕叶4千克折合1千克干乌桕叶)用20倍重量的2%石灰水浸泡过夜再煮10分钟进行提效,然后连水带渣全池遍洒,浓度为3.7毫克/升。
    ⑧大黄经20倍0.3%氨水浸泡提效后,连水带渣全地遍洒,浓度为2.5-3.7毫克/升。
    在遍洒外用药的同时,可选用下列一种内服药投喂则疗效更好。
    (1)每千克鱼每天用10-30毫克卡那霉素拌饲投喂,连喂3-5天。
    (2)每千克鱼每天用氟哌酸10-30毫克,拌饲投喂,连喂3-5天。
    (3)每千克鱼每天用磺胺-2,6-二甲嘧啶100-200毫克拌饲投喂,连喂5-7天。
    (4)每千克鱼每天用磺胺-6-甲氧嘧啶100-200毫克拌饲投喂,连喂5-7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简述鱼类致病弧菌的种类及其所致鱼病的共同症状、诊断和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1)种类:鳗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等
    (2)共同症状:体表皮肤溃疡
    (3)诊断方法:TCBS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免疫学检测、PCR检测
    (4)防治方法:福尔马林灭活疫苗,漂白粉消毒,磺胺类药物、土霉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问答题
    细菌性烂鳃病的病因、症状及其防治方法?

    正确答案: 细菌性烂鳃病是由粘球菌侵入鱼的鳃部引起的。病鱼鳃丝腐烂,末端软骨外露,鳃瓣变白,鳃把和鳃丝附着污泥和粘液,鳃盖骨表皮充血或溃烂,体色变黑,头部尤为明显,故又称“乌头瘟”。此病多发生于青、草鱼中,常与肠炎病、赤皮病并发。每年4─10月是发病期。
    防治方法:发病季节前定期在食场用漂白粉挂袋预防。用竹篾编成篓子或用塑料袋钻小孔,每袋(篓)装放漂白粉2─3两,沉于水下,每个小食场挂3─6个即可;发病时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1克全池泼洒,或用20克生石灰水全池泼洒,每2天1次,连续5次为一疗程。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