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误差是被测提取要素的位置对基准的变动量。
第1题:
被测实际要素相对其理想要素的变动量,称为()。
第2题:
被测实际要素对其理想要素在方向或位置上的变动量称为()。
第3题:
定位公差是指关联实际要素对基准在位置上允许的变动全量,用于控制定位误差,以保证被测实际要素相对基准的位置精度。
第4题:
工序基准相对定位基准的位置最大变动量,称为()。
第5题:
被测实际要素对其理想要素的变动量称为()。
第6题:
()用于限制被测要素对基准要素相平行的误差。
第7题:
形状误差是指(),理想要素的位置应符合评定误差的准则──最小条件。所谓最小条件,就是被测实际要素对其理想要素的最大变动量为最小。
第8题:
限制被测要素的实际位置对理想位置变动量的指标称为()
第9题:
位置公差是关联实际要素的位置对基准所允许的变动量。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基准要素
被测要素
关联要素
轮廓要素
第12题:
对
错
第13题:
评定形状误差时,应使被测提取要素对其拟合要素的最变动量为()。
第14题:
被测实际要素对其理想要素的变动量称为位置误差。
第15题:
测量位置误差包括三方面的工作,⒈按照最小条件确定基准要素的方向或位置。⒉由基准要素的方向和位置确定被测要素理想的方向或位置。⒊将被测实际要素的方向或位置与其(),以确定位置误差值。
第16题:
评定位置误差时,包容被测提取要素的区域与基准保持功能关系并必须符合最小条件。
第17题:
关联实际要素对其理想要素的变动量称为()。
第18题:
形状公差是指()。
第19题:
基准要素是用来确定被测要素方向和位置的参照要素,应为()要素。
第20题:
形状误差是指()对理想要素的变动量。
第21题:
对
错
第22题:
第23题:
对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