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何为充气效率ηv?试分析ηv的影响因素和提高ηv的措施?”相关问题
  • 第1题:

    配气机构的作用是什么?什么是充气效率?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两例提高充气效率的发动机技术。


    正确答案:适时地打开和关闭进排气门;实际进入气缸的气体质量与自然条件下进入气缸的气体质量之比;进气密度、进气截面积、气门开度、气门开启时刻;涡轮增压、机械增压、多气门、VVT、VTEC等。

  • 第2题:

    试分析参数dd1、α1、v、i、a对V带传动有何影响?如何选取?
    ①dd1不宜过小,否则会使带的包角减小,同时增加带的弯曲应力,应不小于表标准中的最小直径,并符合带轮直径系列。
    ②α1小,有效拉力小,降低带传动的工作能力。α1越大,有效拉力越大应使包角>120°
    ③速度过大,则会因离心力过大而降低带和带轮间的正压力,从而降低摩擦力和传动的工作能力,同时离心力过大又降低了带的疲劳强度。带速v也不能过小(一般不应小于5m/s)。带速太小说明所选的dd1太小,这将使所需的圆周力过大,从而使所需的胶带根数过多。
    ④中心距小虽能使传动紧凑,但带长太小,单位时间内胶带绕过带轮次数增多,即带的应力循环次数增加,将降低带的寿命。此外,中心距小又减小了包角α1,降低了摩擦力和传动能力。
    ⑤中心距过大时除有相反的利弊外,高速时还易引起带的颤动。故应合理选择。

  • 第3题:

    被测电压为18V,试分析选用上量限为300V的0.2级电压表测量准确,还是选用上量限为30V的1.0级电压表测量准确?


    正确答案:0.2级300V电压表的最大测量误差为300×0.2%二0.6(V)
    1.0级30V电压表的最大测量误差为30×1.0%=0.3(V)
    所以,用0.2级300V的电压表测量18V电压时最大误差为18士0.6V,1.0级30V的电压表测量18V电压时最大误差为18土0.3V。可见用0.2级300V的电压表测量不如用1.0级30V的电压表测量准确。

  • 第4题:

    论述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发动机的充气效率ηv。


    正确答案: 充气效率是指在发动机进气行程时,实际进入气缸内的新鲜气体(空气或可燃混合气)的质量M与在进气行程进口状态下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气体质量M0的比值。要提高充气效率ηv,需要改进内燃机的换气过程(包括进、排气过程)。具体应从改进气门配气机构、凸轮外形、配气相位及减少进排气管道流动阻力等方面着手。
    (1)减少进气门座处的流动损失:增大进气门直径,选择合适的排气门直径;增加节气门的数目;改善进气门处流体动力性能,减少气门处流动损失;采取较小的S/D值(短行程)。
    (2)减小整个进气管道的流动阻力:为了提高充气效率ηv,还要注意减小进气管、进气道、中冷器(增压发动机)、化油器(化油器式汽油机)、空气滤清器的阻力。
    (3)减小对新鲜充气量的加热:凡能降低活塞、气门等热区零件的温度和减小接触面积的措施都有利于减小对新鲜充气量的加热。
    (4)减小排气系统的阻力:减小排气系统中排气门座、排气道、排气管、消音器的阻力,对降低排气压力p、减少排气损失均有利。
    (5)合理地选择配气相位:保证充气效率高,以保证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必要的燃烧室扫气,以保证降低高温零件的热负荷,使发动机运行可靠;适的排气温度;较小的换气损失,以保证发动机的经济性。

  • 第5题:

    简述充气效率的定义、充气效率影响因素、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的措施。


    正确答案: 充气效率(充量系数)是指内燃机每循环实际吸入气缸的新鲜充量与以进气管内状态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理论充量之比。  
    充气效率影响因素:进气终了压力、进气终了温度、残余废气系数、配气相位、压缩比。  
    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的措施:1、降低进气系统的流动阻力;
    2、采用可变配气系统技术;
    3、合理利用进气谐振;
    4、降低排气系统的流动阻力;
    5、减少对进气充量的加热。

  • 第6题:

    充气效率ηv是()与进气状态下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充气量的比值。


    正确答案: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充气量

  • 第7题:

    带传动载荷不变,提高速度v,分析下列措施是否合理。


    正确答案: 输送机的F不变,v提高30%左右,则输出功率增大30%左右。三种方案都可以使输送带的速度v提高,但V带传动的工作能力却是不同的。
    (1)dd2减小,V带传动的工作能力没有提高(P0,KL,Ka,ΔP0基本不变),传递功率增大30%将使小带轮打滑。故该方案不合理。
    (2)dd1增大,V带传动的工作能力提高(P0增大30%左右,KL,Ka,ΔP0基本不变),故该方案合理。
    (3)D增大不会改变V带传动的工作能力。故该方案不合理。

  • 第8题:

    ()模式能优化电动汽车充电安排,提高电网效率,但不能向电网送电。

    • A、TC
    • B、V1G
    • C、V0G
    • D、V2G

    正确答案:B

  • 第9题:

    问答题
    何为充气效率ηv?试分析ηv的影响因素和提高ηv的措施?

    正确答案: 充气效率ηv就是实际进入汽缸的新鲜工质与进气下整个汽缸充满了新鲜工质质量之比值。
    影响ηv因素有:(1)系统的流动阻力(2)残余废气量(3)进气温度(4)配气相位(5)进排气系统的动态效应
    提高ηv的措施有:(1)减小进气系统的阻力(2)合理选择配气时间(3)利用动态效应(4)提高压缩比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根据充气效率的分析式,说明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正确答案: 由式知提高进气终了压力,适当减少进气终了温度可提高充气效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论述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发动机的充气效率ηv。

    正确答案: 充气效率是指在发动机进气行程时,实际进入气缸内的新鲜气体(空气或可燃混合气)的质量M与在进气行程进口状态下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气体质量M0的比值。要提高充气效率ηv,需要改进内燃机的换气过程(包括进、排气过程)。具体应从改进气门配气机构、凸轮外形、配气相位及减少进排气管道流动阻力等方面着手。
    (1)减少进气门座处的流动损失:增大进气门直径,选择合适的排气门直径;增加节气门的数目;改善进气门处流体动力性能,减少气门处流动损失;采取较小的S/D值(短行程)。
    (2)减小整个进气管道的流动阻力:为了提高充气效率ηv,还要注意减小进气管、进气道、中冷器(增压发动机)、化油器(化油器式汽油机)、空气滤清器的阻力。
    (3)减小对新鲜充气量的加热:凡能降低活塞、气门等热区零件的温度和减小接触面积的措施都有利于减小对新鲜充气量的加热。
    (4)减小排气系统的阻力:减小排气系统中排气门座、排气道、排气管、消音器的阻力,对降低排气压力p、减少排气损失均有利。
    (5)合理地选择配气相位:保证充气效率高,以保证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必要的燃烧室扫气,以保证降低高温零件的热负荷,使发动机运行可靠;适的排气温度;较小的换气损失,以保证发动机的经济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充气效率的定义、充气效率影响因素、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的措施。

    正确答案: 充气效率(充量系数)是指内燃机每循环实际吸入气缸的新鲜充量与以进气管内状态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理论充量之比。  
    充气效率影响因素:进气终了压力、进气终了温度、残余废气系数、配气相位、压缩比。  
    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的措施:1、降低进气系统的流动阻力;
    2、采用可变配气系统技术;
    3、合理利用进气谐振;
    4、降低排气系统的流动阻力;
    5、减少对进气充量的加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中,v区组等于A.v总-v误差B.v总-v处理C.v处理-v误差SX

    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中,v区组等于

    A.v总-v误差

    B.v总-v处理

    C.v处理-v误差

    D.v总一v处理-V误差

    E.v处理+v误差-v总


    正确答案:D

  • 第14题:

    若把一台电容起动电动机额定电压为115V/230V的电动机(电容额定电压为115V),分别接到150V或230V工作电源时,试分析电动机为避免损坏电容器,各应如何连接?


    正确答案: 电容与起动绕组串联,工作绕组分成两部分。当电压为115V时,工作绕组两部分以及串联电容器的起动绕组支路三者并联;当电压为230V时,将工作绕组的两部分串联,串联电容器的起动绕组支路仅与工作绕组的其中一部分并联,即起动绕组支路一端接电源而另一端接到工作绕组的中点,这样连接就可以避免损坏电容器。

  • 第15题:

    充气效率是如何定义的?分析影响充气效率的主要因素? 


    正确答案: ⑴每循环进入气缸的实际充量与在进气状态下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理论充量之比。
    ⑵影响充量系数的因素有压缩比ε、进气状态(Ps,Ts)或大气状态(P0,T0)、进气终了状态(Pa,Ta)、残余废气系数和配气相位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进气终了压力。
    ①进气终了压力Pa进气终了压力增大,充量系数提高。这是因为,在气缸容积、进气终了温度和残余废气量一定时,进气终了压力越大,缸内气体密度越大,意味着实际充气量就越多。
    ②进气终了温度随着进气终了温度升高,充量系数下降。这是因为,在气缸容积、进气终了压力和残余废气量一定时,进气终了温度越高,缸内气体密度越小,意味着实际充气量就越少。实际发动机的进气终了温度总是高于大气温度。新鲜气体进入气缸后,接触高温机件并与残余废气混合被加热。
    ③残余废气系数排气终了压力增大,残余废气密度增加,残余废气系数上升,使充量系数下降。
    ④进气(或大气)状态(或)升高,(或)下降,均使进气密度(或)减小,因此,进气量减少,使充量系数下降。
    ⑤压缩比随着压缩比的增大,压缩终了容积相对减小,使气缸内残余废气量相对减少,充量系数有所提高。
    ⑥配气相位配气相位直接影响进、排气是否充分,即影响实际进气量和残余废气量,从而影响充量系数。配气相位中,进气迟闭角对充量系数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排气迟闭角。

  • 第16题:

    充气效率ηv


    正确答案: 实际进入汽缸的新鲜工质与进气状态下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工质之比

  • 第17题:

    充气效率的定义、充气效率影响因素、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的措施。


    正确答案:充气效率(充量系数)是指内燃机每循环实际吸入气缸的新鲜充量与以进气管内状态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理论充量之比。
    充气效率影响因素:进气终了压力、进气终了温度、残余废气系数、配气相位、压缩比。
    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的措施:
    1、降低进气系统的流动阻力,
    2、采用可变配气系统技术,
    3、合理利用进气谐振,
    4、降低排气系统的流动阻力,
    5、减少对进气充量的加热。

  • 第18题:

    若活塞式内燃机三中理想的压缩比相同,则()

    • A、效率v>效率m>效率p
    • B、效率v<效率m<效率p
    • C、效率v=效率m=效率p
    • D、不定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何为KT/V?


    正确答案:KT/V亦称为尿素清除指数,K为透析器的尿素清除率(以1/min表示);T为透析时数(以min表示);V为尿素分布容积(以1表示)。Gotch等提出当蛋白质分解率NPCR为1.0g/(kg·D.时,KT/V比值大于等于1.0表示透析充分。由于个体差异,投予的透析剂量和方案亦不应相同。影响KT/V的因素甚多,应根据个体差异及影响因素制定个体化和透析剂量及方案。新的标准是KT/V为1.2~1.3,如KT/V比值大于等于1.4,则最为理想。

  • 第20题:

    问答题
    充气效率的定义、充气效率影响因素、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的措施。

    正确答案: 充气效率(充量系数)是指内燃机每循环实际吸入气缸的新鲜充量与以进气管内状态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理论充量之比。
    充气效率影响因素:进气终了压力、进气终了温度、残余废气系数、配气相位、压缩比。
    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的措施:
    1、降低进气系统的流动阻力,
    2、采用可变配气系统技术,
    3、合理利用进气谐振,
    4、降低排气系统的流动阻力,
    5、减少对进气充量的加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充气效率ηv是()与进气状态下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充气量的比值。

    正确答案: 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充气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试分析参数dd1、α1、v、i、a对V带传动有何影响?如何选取?

    正确答案: ①dd1不宜过小,否则会使带的包角减小,同时增加带的弯曲应力,应不小于表标准中的最小直径,并符合带轮直径系列。
    ②α1小,有效拉力小,降低带传动的工作能力。α1越大,有效拉力越大应使包角>120°
    ③速度过大,则会因离心力过大而降低带和带轮间的正压力,从而降低摩擦力和传动的工作能力,同时离心力过大又降低了带的疲劳强度。带速v也不能过小(一般不应小于5m/s)。带速太小说明所选的dd1太小,这将使所需的圆周力过大,从而使所需的胶带根数过多。
    ④中心距小虽能使传动紧凑,但带长太小,单位时间内胶带绕过带轮次数增多,即带的应力循环次数增加,将降低带的寿命。此外,中心距小又减小了包角α1,降低了摩擦力和传动能力。
    ⑤中心距过大时除有相反的利弊外,高速时还易引起带的颤动。故应合理选择。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何为KT/V?

    正确答案: KT/V亦称为尿素清除指数,K为透析器的尿素清除率(以1/min表示);T为透析时数(以min表示);V为尿素分布容积(以1表示)。Gotch等提出当蛋白质分解率NPCR为1.0g/(kg·D.时,KT/V比值大于等于1.0表示透析充分。由于个体差异,投予的透析剂量和方案亦不应相同。影响KT/V的因素甚多,应根据个体差异及影响因素制定个体化和透析剂量及方案。新的标准是KT/V为1.2~1.3,如KT/V比值大于等于1.4,则最为理想。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