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科赫的功绩”相关问题
  • 第1题:

    简述科赫法则的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 患病的植株上能分离出病原菌,并且病原菌能在培养基上培养,培养后将病原菌喷洒到健康植物上,植物又致病,从致病植物上分离出的病原菌又能分离、培养、接种。

  • 第2题:

    青霉素是()发现的。

    • A、科赫
    • B、姆林斯
    • C、弗莱明
    • D、福莱瑞

    正确答案:C

  • 第3题:

    科赫(Koch)现像


    正确答案: 科赫(Koch)现象是指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再感染和初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

  • 第4题:

    简述科赫氏法则 


    正确答案: 1.某种病原物与某一种病害经常联系,在某一种病害中经常可分离到这种微生物。
    2.在并组织中可分离到这种微生物,并可获得纯培养,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各种形状。
    3.将纯培养的微生物接种在健康的寄主上可产生和原来相同的病害症状。
    4.从接种后发病的植物上能够再次分离到原来的微生物。

  • 第5题:

    科赫定律的内容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 内容:
    ①在患病的动物体内总能发现特定微生物,而健康的动物体内则没有;
    ②在动物体外可以纯培养此微生物;
    ③将该培养物接种到易感动物体内会引起同样的疾病;
    ④从试验动物及实验室培养物中重新分离得到的微生物应该是同种微生物。
    意义:鉴定一种微生物;确定一种新微生物种类。

  • 第6题:

    简述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的贡献。


    正确答案: 巴斯德:
    ⑴彻底否定了“自生说”。(曲颈瓶实验)
    ⑵免疫学——预防接种。(鸡霍乱病)
    ⑶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⑷发明巴氏消毒法。
    科赫:
    ⑴证实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⑵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⑶提出了科赫法则。(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
    ⑷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
    ⑸配制培养基。

  • 第7题:

    巴斯德和科赫可并列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正确答案:错误

  • 第8题:

    简述胡克、巴斯德和科赫的主要贡献。


    正确答案: 虎克的主要贡献:
    (1)发明了419架显微镜,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266倍;
    (2)利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牙垢、雨水、井水以及各种有机物的浸出液,发现了许多可以活动的“活的小动物”。
    (3)发表了400多篇相关论文。
    巴斯德的主要贡献:
    (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说。
    (2)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3)创立了巴氏消毒法他创立的巴氏消毒法(60~65℃30min)。
    (4)预防接种,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科赫主要贡献:
    (1)第一个发明了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
    (2)对病原菌的研究证明了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结核病是由结核菌引起的,创立了确定某一微生物是否为相应疾病病原的基本原则——科赫法则。

  • 第9题:

    名词解释题
    科赫的功绩

    正确答案: 发明培养基并用其纯化微生物等一系列研究方法的创立;证实炭疽病因——炭疽杆菌,发现结核病原菌—结核杆菌;科赫法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试用科赫(Koch)现像解释机体对结核菌初感染和再感染的不同。

    正确答案: 1890年Koch将结核杆菌皮下注射到未感染的豚鼠,10~14天后局部皮肤红肿、溃烂,形成深的溃疡,不愈合,最后豚鼠因结核杆菌播散到全身而死亡。而对3~6周前受少量结核杆菌感染的动物,给予同等剂量的结核杆菌皮下注射,2~3天后局部出现红肿,形成表浅溃烂,继之较快愈合,无淋巴结肿大,无播散和死亡。较快的局部红肿和表浅溃烂是由结核菌素诱导的迟发性变态反应的表现。结核杆菌无播散,引流淋巴结无肿大及溃疡较快愈合是免疫力的反映。人类(多数在儿童时期)肺部首次感染结核菌后,细菌被吞噬细胞带到肺门淋巴结,并可全身播散,此时若机体免疫力低下,可能发展为原发性进行性肺结核;但在成人由于儿时已受过感染或已接种过卡介苗,机体有一定的免疫力,此时的再感染多不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也不易引起全身播散(免疫反应),而在局部发生激烈组织反应,病灶多为渗出性,甚至干酪样坏死、液化、空洞形成(变态反应)。Koch现象揭示了结核菌的初感染和再感染的不同表现和结果的机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何为科赫法则?

    正确答案: Koch(科赫)还提出了著名的科赫法则,即
    ①该传染因子在每个病例均存在;
    ②此微生物必须能分离到并纯培养;
    ③将此微生物接种于易感动物应当引起特异疾病;
    ④从被接种的动物能够分离出该微生物并加以鉴定。
    由此形成特异病因说或单病因说。即每一种疾病必定是由某一种特异的病原物(如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第一个被证实符合科赫法则的疾病是炭疽。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名词解释题
    科赫(Koch)现象

    正确答案: 机体对结核菌初感染与再感染所表现出不同反应的现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最早使用“生命伦理学”一词的是()

    • A、波特在《生命伦理学:通往未来的桥梁》
    • B、赖赫在《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
    • C、波特在《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
    • D、赖赫在《生命伦理学:通往未来的桥梁》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奥黛丽·赫本的第二任丈夫多蒂,是什么科的医生?

    • A、儿科
    • B、内科
    • C、精神科
    • D、胸外科

    正确答案:C

  • 第15题:

    科赫学派在微生物学发展中有何重大贡献?


    正确答案: 建立了研究微生物的一系列重要方法,如用明胶、琼脂平板分离微生物纯培养和显微镜技术(染色、悬滴培养、显微摄影)等;分离到多种重要病原细菌,如炭疽病菌,结核杆菌,链球菌和霍乱弧菌等;提出了证实某微生物确为某病的病原菌的“科赫法则”。所以,科赫是细菌学的奠基人。

  • 第16题:

    向科赫建议用性能优良的琼脂取代明胶作固体培养基中的凝固剂的人,是科赫夫人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7题:

    在微生物纯种分离技术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首推科赫派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8题:

    巴斯德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科赫是细菌学的奠基人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9题:

    病毒的发现者是()

    • A、巴斯德
    • B、贝杰林克
    • C、科赫
    • D、乌斯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下列哪一位演奏家演奏了《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巅峰和极限:()

    • A、里赫特
    • B、卡钦
    • C、拉赫玛尼诺夫
    • D、科特

    正确答案:B

  • 第21题:

    问答题
    简述科赫法则的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 患病的植株上能分离出病原菌,并且病原菌能在培养基上培养,培养后将病原菌喷洒到健康植物上,植物又致病,从致病植物上分离出的病原菌又能分离、培养、接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判断题
    向科赫建议用性能优良的琼脂取代明胶作固体培养基中的凝固剂的人,是科赫夫人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何谓科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

    正确答案: 一个用以证明某微生物确系某传染病病原体的一个原则。具体内容为:病原菌只在患病个体上发现;病原菌可离开患病动物体,并得到纯种培养物;这种纯种培养物接种到敏感动物上后,出现特有病症;自此患病动物中可重新分离到病原菌,它的实验室纯种应与原始病原菌相同。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