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成土因素:主要是水耕熟化中的水层管理的灌水淹育和排水疏干,使主体发生还原与氧化的交替进行。(1)氧化还原与Eh,灌水前,Eh一般为450~650mV,灌水后可迅速降至200mV以下,尤其土壤中有机质旺盛分解期,Eh可降至100~200mV,水稻成熟后落干,Eh又可达400mV以上。水稻土的这种Eh特征就决定了水稻土的形成及有关性状的一系列特性。(2)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与母土相比,水稻土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故有机质增加。但富里酸比重加大。(3)盐基淋溶与复盐基作用:种稻后土壤交换性盐基将重新分配,一般饱和性土壤盐基将淋溶,而非饱和土壤则发生复盐基作用,特别是酸性土壤施用石灰以后。(4)铁、锰的淋溶与淀积:在还原条件下,低价的铁、锰开始大量增加,特别与土壤有机质产生络合而下移,于淀积层开始淀积,而且锰的淀积深度低于铁。(5)深刻的人为因素,农业工程、灌溉淤泥、栽培管理等人为因素极大的改变了土壤的发生、发育过程。
更多“试论述水耕人为土(StagnicAnthrosols)的成土因素”相关问题
  • 第1题:

    试分析重要成土过程特点及其发生的环境条件。


    正确答案: ①原始成土过程:土层浅薄,腐殖质累积量少,无明显腐殖质层
    ②腐殖化过程:使土体发生分化并形成暗色腐殖质层
    ③灰化过程:灰白色淋溶层,二氧化硅残留,铁铝胶体淋失,酸性环境,有机酸溶液(富里酸)下渗寒湿、郁闭的针叶林下
    ③粘化过程:粘化层,土体心部粘粒的形成与聚集层、原生矿物的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温带、暖温带生物气候
    ④富铝化过程:在高湿热环境下硅酸盐水解出盐基离子,盐基离子和硅酸一起淋失,土体呈鲜红色,甚至铁盘层,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有一定干湿季
    ⑤钙化过程: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季节性淋溶。钙积层:土体中、下部。干旱、半干旱气候或者半湿润季风气候条件
    ⑥盐碱化过程:盐化过程,土体上部易溶性盐类的聚集过程,蒸发作用,滨海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碱化过程,强碱反应,碱化层,与脱盐化过程相伴
    ⑦泥炭化过程:有机质以植物残体形式累积,泥炭层、粗腐殖质层。嫌气环境,地下水位高、地表有积水的沼泽地段,低温潮湿
    ⑧潜育化过程:在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潜育层为蓝灰色、青灰,在整个土体或土体下部。水分饱和、强烈嫌气条件
    ⑨潴育化过程:土壤形成中的氧化-还原过程,干湿交替,地下水季节变动,铁锰化合物移动或局部淀积,潴育层有锈纹、锈斑、铁锰结核,季风性气候
    ⑩白浆化过程:上层滞水而发生潴育漂洗过程。水分过多,铁锰还原。白浆层:白色土层。较冷的湿润环境

  • 第2题:

    中国土壤分类坚持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三结合作为土壤发生学分类的基本依据。


    正确答案:正确

  • 第3题:

    盐成土(Halosols)的形成因素


    正确答案: (1)气候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比值大于1,土壤水盐运动以上升运动为主,土壤及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类则随上升水流的蒸发、浓缩、积累于地表。西北干旱区及漠境地区土壤积盐程度强,盐成土呈大面积分布。②东部沿海地区:在季风气候影响下,夏季高温湿润多雨,土壤淋盐作用强烈;冬春季节气温低、干燥和降水稀少,积盐过程大于淋盐过程。但从全年来看,林燕时间较短(3个月),冬春季节气温低、干燥和降水稀少,土壤积盐5-6个月,总趋势积盐过程大于淋盐过程,在黄海平原和东北松嫩平原盐成土呈斑块状分布③高纬度高寒干旱、半干旱地区:春夏化冻季节,出现反浆将盐分运移至地表。
    (2)地貌与地下水水文地质状况同样受制于地形,其动态与水文网有密切联系,也都是在盆地内由高处向处,由上游向下游流动汇集消耗。所以,地表水和地下水将携带的盐分向下游平原低地及湖盆汇集。由于盐随水动,盐成土一般总是发育在不同地貌单元的低平部位。
    (3)母质
    盐成土的母质多为冲积物、洪积物以及不同起源的黄土状沉积物。还有湖积物。由于沉积物受中小地形影响,土壤质地有明显差异。可见,含盐母质及矿化地下水是盐成土的主要盐分来源。
    (4)植被
    耐盐植物特别是盐生植物如海蓬子、盐瓜瓜、猪毛菜等既有泌盐能力,灰分为13-22%,个别盐生植物可高达200-350g/kg,其中钠盐占一半以上。盐生植物死亡后,在土壤中残留大量的盐分,成为表层发生盐积层的盐分来源之一。

  • 第4题:

    成土母质的时间因素


    正确答案: ⑴绝对年龄:从开始形成土壤时起,直到现在;
    ⑵相对年龄: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土壤的发育程度。

  • 第5题:

    论述灰白土的成土因素、形成过程、与土壤性状的关系。


    正确答案:灰白土主要通过土壤的灰化过程而产生。灰化过程是在土体亚表层(A2)SiO2残留,Al2O3,Fe2O3等淋溶、淀积的过程。灰化过程发展的前提是:充沛的淋洗水分;强酸性腐殖质;以及一些多酚类等有机络合物的存在。
    该过程主要发生在寒湿、郁闭的针叶林植被下,真菌分解凋落物,产生酸性很强的有机酸(富里酸),有机酸溶液在下渗过程中,使上部土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由于酸性很强,便破坏矿物晶格,土壤矿物中的硅、铝、铁发生分离。Fe、Al随溶液淋溶淀积于土层下部(B层),而SiO2则残留在土体亚表层(SiO2溶解度小),从而在亚表层形成灰白色淋溶层次,称灰化层。其下是红棕色的铁铝淀积层。

  • 第6题:

    主要成土因素包括:()、()、()、()、()和()。


    正确答案:母质;生物;地形;时间;气候;人为因素

  • 第7题:

    填空题
    人工土的形成过程主要是熟化过程,熟化过程又有水耕熟化和()之分。

    正确答案: 旱耕熟化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论述土壤形成的主要成土过程。

    正确答案: (1)富铝化过程:湿热气候条件下,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淋失,铁、铝、锰不断形成氧化物而相对积累,铁、铝的富集称富铝化过程。
    (2)盐化过程:指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地下水中的盐分通过毛管蒸发而在土壤表层和土体上部进行积累的过程。
    (3)潜育化过程:灰粘化作用或潜水离铁作用:终年积水的土壤发生的还原过程。低价铁锰(流动性强、极易流失)的脱色作用:使土层颜色变为蓝灰色或青灰色。土壤常年淹水和铁的还原:使粘粒团聚体解体,土壤结构破坏,土粒分散。
    (4)潴育化过程: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氧化还原过程。渍水环境经常处于移动状况,伴随着土壤干湿交替过程。出现锈纹,铁锰结核:渍水通过还原作用,低价铁锰迁移;水位下降通过氧化作用,高价铁锰的淀积。
    (5)粘化过程:是指土壤剖面中粘粒的形成和累积过程。粘化过程的结果,往往使土体的中、下层形成一个相对较粘重的层次,称粘化层。可分为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
    (6)钙积过程: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
    (7)淋溶与淀积过程:淋溶与淀积是指土壤剖面中物质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运动。在下行水参与下,土壤上部物质被活化,尔后随下行水向剖面下部迁移,在下行水停止之处,土壤溶液中的物质淀积下来。
    (8)灰化过程:是在寒温带、寒带针叶林植被和湿润的条件下,土壤中铁铝与有机酸性物质螯合淋溶淀积的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阐述主要成土因素及其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正确答案: 1)母质因素——(1)土壤的“骨架”,植物矿质养料元素(N除外)的最初来源;(2)直接影响成土过程;(3)影响土壤环境元素背景 值;(4)母岩的化学组成对土壤腐殖质影响深刻;(5)影响成图过程的进程和方向。
    2)气候因素——(1)影响母质的风化过程;(2)影响物质的淋溶过程;(3)影响有机物质的积累分解。
    3)地形因素——(1)重新分配作用;(2)影响水热再分配;(3)影响土壤类型和分布。
    4)生物因素——(1)植物光合作用及有机质分解利于腐殖质的形成和累积。(2)土壤微生物:①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料;②合成土壤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③部分固定大气游离N,创造土壤氮素化合物,使母质或土壤中增添氮素营养物质;④转化矿质养料,使被植物吸收利用;⑤吸收、分解、转化土壤邮寄污染物及重金属污染物,部分微生物活性(如发光杆菌)可作为土壤污染程度的指示物。(3)土壤动物:以其遗体增加土壤有机质;在其生活过程中搬动和消化别的动物和植物有机体,使之拌合于土壤中,并分解其有机质。
    5)时间因素:发育的时间(成土年龄)可以说明土壤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土壤的形成是随时间性的增长而加强的。
    6)人为因素——影响极为深刻。可通过改变某一成土因素或各因素之间的对比关系来控制土壤的发育方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生物因素的成土作用?

    正确答案: 生物因素是影响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只有在母质的基础上出现了生命有机体后,土壤才能形成,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1)植物:
    1、植物对土壤养分的“富集作用”,对肥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植物根系的穿插和其分泌物(二氧化碳、无机酸等)对土壤结构形成、矿物的风化、分解有重要影响。3、植物可改变水、热等环境条件,从而影响成土过程。
    (2)土壤动物:
    1、动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一种来源。
    2、动物以特定生活方式,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以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的作用。3、蚯蚓等动物对土壤结构的改良作用。
    (3)土壤微生物:
    1、分解植物和动物的有机体。使土壤物质循环反复进行。
    2、某些特种微生物作用。如固N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N养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论述水耕人为土(StagnicAnthrosols)的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 (1)水耕腐殖质积累,在淹水条件下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随水耕时间越长,腐殖质含量越高,而其组分却越来越简单。
    (2)水耕淋溶作用,包括机械淋溶、溶解淋溶、还原淋溶、络合淋溶、络合淋溶、铁解淋溶。机械淋溶指土体内的硅酸盐粘粒分散于水所形成的悬粒迁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除了自然成土因素之外,人为作用也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动物因素的成土作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①动物残体是土壤有机质的一个来源
    ②动物的活动疏松土壤促进团聚结构的形成
    ③动物的挖掘活动对土壤的透水性,通气性和松紧度均有很大影响

  • 第14题:

    试论述水耕人为土(StagnicAnthrosols)的分布(Distribution)


    正确答案: 分布:水耕人为土仅零星分布;南方稻区,包括华南、西南、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稻区是水耕人为土的集中分布地区。水耕人为土在淮河秦岭一线以南的南方稻区占全国的93%,北方稻区中仅占7%左右(全国约3000多万公顷)。

  • 第15题:

    试论述水耕人为土(Stagnic Anthrosols )的形成特点


    正确答案: (1)剖面形态:水耕土的起源虽有不同,但在人为耕作、灌溉、施肥的影响下,可以发育成剖面结构大体相似的水耕土。
    (2)“鳝血”的形成:“鳝血”是指水耕土排水落干后,附着于耕层空隙或土团结构上面的一种鲜红色胶膜。凡是耕层出现“鳝血”的水耕土,水气状况比较协调,耕层结构较好,养分含量较高,具备爽水水耕土的特征,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民判断肥沃水耕土的一种指标。因此,“鳝血”的形成也是水耕土水耕熟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3)水耕表层的形成和演化:水耕土的肥力是剖面结构,水气状况,养分状况的综合反映,而水耕表层的肥力状况则集中表现了这点。水耕土的改造阶段-水耕土建造阶段-水耕土进一步培肥阶段。

  • 第16题:

    土壤形成因素又称成土因素


    正确答案: 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它是一种物质、力、条件或关系或它们的组合,其已经对土壤形成发生影响或将影响土壤的形成。

  • 第17题:

    论述土壤形成的主要成土过程。


    正确答案: (1)富铝化过程:湿热气候条件下,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淋失,铁、铝、锰不断形成氧化物而相对积累,铁、铝的富集称富铝化过程。
    (2)盐化过程:指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地下水中的盐分通过毛管蒸发而在土壤表层和土体上部进行积累的过程。
    (3)潜育化过程:灰粘化作用或潜水离铁作用:终年积水的土壤发生的还原过程。低价铁锰(流动性强、极易流失)的脱色作用:使土层颜色变为蓝灰色或青灰色。土壤常年淹水和铁的还原:使粘粒团聚体解体,土壤结构破坏,土粒分散。
    (4)潴育化过程:土壤形成过程中的氧化还原过程。渍水环境经常处于移动状况,伴随着土壤干湿交替过程。出现锈纹,铁锰结核:渍水通过还原作用,低价铁锰迁移;水位下降通过氧化作用,高价铁锰的淀积。
    (5)粘化过程:是指土壤剖面中粘粒的形成和累积过程。粘化过程的结果,往往使土体的中、下层形成一个相对较粘重的层次,称粘化层。可分为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
    (6)钙积过程: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
    (7)淋溶与淀积过程:淋溶与淀积是指土壤剖面中物质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运动。在下行水参与下,土壤上部物质被活化,尔后随下行水向剖面下部迁移,在下行水停止之处,土壤溶液中的物质淀积下来。
    (8)灰化过程:是在寒温带、寒带针叶林植被和湿润的条件下,土壤中铁铝与有机酸性物质螯合淋溶淀积的过程。

  • 第18题:

    从人为或生产的角度来区分,人为土纲包括( )。

    • A、草甸土
    • B、水稻土
    • C、灌淤土
    • D、灌漠土
    • E、潮土

    正确答案:B,C,D

  • 第19题:

    问答题
    试分析重要成土过程特点及其发生的环境条件。

    正确答案: ①原始成土过程:土层浅薄,腐殖质累积量少,无明显腐殖质层
    ②腐殖化过程:使土体发生分化并形成暗色腐殖质层
    ③灰化过程:灰白色淋溶层,二氧化硅残留,铁铝胶体淋失,酸性环境,有机酸溶液(富里酸)下渗寒湿、郁闭的针叶林下
    ③粘化过程:粘化层,土体心部粘粒的形成与聚集层、原生矿物的分解和次生粘土矿物的形成。温带、暖温带生物气候
    ④富铝化过程:在高湿热环境下硅酸盐水解出盐基离子,盐基离子和硅酸一起淋失,土体呈鲜红色,甚至铁盘层,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有一定干湿季
    ⑤钙化过程:碳酸盐在土体中淋溶、淀积,季节性淋溶。钙积层:土体中、下部。干旱、半干旱气候或者半湿润季风气候条件
    ⑥盐碱化过程:盐化过程,土体上部易溶性盐类的聚集过程,蒸发作用,滨海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碱化过程,强碱反应,碱化层,与脱盐化过程相伴
    ⑦泥炭化过程:有机质以植物残体形式累积,泥炭层、粗腐殖质层。嫌气环境,地下水位高、地表有积水的沼泽地段,低温潮湿
    ⑧潜育化过程:在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潜育层为蓝灰色、青灰,在整个土体或土体下部。水分饱和、强烈嫌气条件
    ⑨潴育化过程:土壤形成中的氧化-还原过程,干湿交替,地下水季节变动,铁锰化合物移动或局部淀积,潴育层有锈纹、锈斑、铁锰结核,季风性气候
    ⑩白浆化过程:上层滞水而发生潴育漂洗过程。水分过多,铁锰还原。白浆层:白色土层。较冷的湿润环境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试分析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气候因素,影响土壤形成方向和强度的基本因素之一。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影响土壤中矿物质、有机质及其产物的转化、迁移,淋溶和淀积过程。不同的气候带中水热状况及其配比不同,决定土壤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及其变化;
    (2)生物因素,影响土壤发生、发育最活跃的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土壤中的微生物。生物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
    (3)母质因素,母质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在气候和生物的作用下,由母质表层开始逐渐形成土壤。不同成土母质形成的土壤,养分含量不同,母质的机械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质地,及土壤中物质的淋溶和淀积过程。
    (4)地形因素,地形是影响土壤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一个重要条件。它们主要通过影响水热条件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因素,决定土壤形成的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因素作用的强弱受时间因素的制约。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试论述水耕人为土(StagnicAnthrosols)的成土因素(Soil-formingfactors)

    正确答案: 成土因素:主要是水耕熟化中的水层管理的灌水淹育和排水疏干,使主体发生还原与氧化的交替进行。(1)氧化还原与Eh,灌水前,Eh一般为450~650mV,灌水后可迅速降至200mV以下,尤其土壤中有机质旺盛分解期,Eh可降至100~200mV,水稻成熟后落干,Eh又可达400mV以上。水稻土的这种Eh特征就决定了水稻土的形成及有关性状的一系列特性。(2)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与母土相比,水稻土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故有机质增加。但富里酸比重加大。(3)盐基淋溶与复盐基作用:种稻后土壤交换性盐基将重新分配,一般饱和性土壤盐基将淋溶,而非饱和土壤则发生复盐基作用,特别是酸性土壤施用石灰以后。(4)铁、锰的淋溶与淀积:在还原条件下,低价的铁、锰开始大量增加,特别与土壤有机质产生络合而下移,于淀积层开始淀积,而且锰的淀积深度低于铁。(5)深刻的人为因素,农业工程、灌溉淤泥、栽培管理等人为因素极大的改变了土壤的发生、发育过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论述灰白土的成土因素、形成过程、与土壤性状的关系。

    正确答案: 灰白土主要通过土壤的灰化过程而产生。灰化过程是在土体亚表层(A2)SiO2残留,Al2O3,Fe2O3等淋溶、淀积的过程。灰化过程发展的前提是:充沛的淋洗水分;强酸性腐殖质;以及一些多酚类等有机络合物的存在。
    该过程主要发生在寒湿、郁闭的针叶林植被下,真菌分解凋落物,产生酸性很强的有机酸(富里酸),有机酸溶液在下渗过程中,使上部土体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由于酸性很强,便破坏矿物晶格,土壤矿物中的硅、铝、铁发生分离。Fe、Al随溶液淋溶淀积于土层下部(B层),而SiO2则残留在土体亚表层(SiO2溶解度小),从而在亚表层形成灰白色淋溶层次,称灰化层。其下是红棕色的铁铝淀积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论述水耕人为土(Stagnic Anthrosols )的形成特点

    正确答案: (1)剖面形态:水耕土的起源虽有不同,但在人为耕作、灌溉、施肥的影响下,可以发育成剖面结构大体相似的水耕土。
    (2)“鳝血”的形成:“鳝血”是指水耕土排水落干后,附着于耕层空隙或土团结构上面的一种鲜红色胶膜。凡是耕层出现“鳝血”的水耕土,水气状况比较协调,耕层结构较好,养分含量较高,具备爽水水耕土的特征,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民判断肥沃水耕土的一种指标。因此,“鳝血”的形成也是水耕土水耕熟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3)水耕表层的形成和演化:水耕土的肥力是剖面结构,水气状况,养分状况的综合反映,而水耕表层的肥力状况则集中表现了这点。水耕土的改造阶段-水耕土建造阶段-水耕土进一步培肥阶段。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