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中国”一词,早就出现和运用在3000多年的西周时期,但古代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内涵不同。古代的“中国”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只是一个地域概念。且这个地域不是国家的全部领域,而仅仅是这个领域的中心部分。因此,古人对“中国”和“天下”赋予不同的内涵。
如孟子说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其中的“中国”只是天子的国都;“天下”才是全国。
又如北方突厥等少数民族对唐太宗说:“臣等既为唐民,往来天至尊所。”,此“中国”是指长城以内的区域;“天下”包括大唐,吐蕃,南诏,突厥等级唐朝尚未建立的管理机构地区。
基于此,在古人看来,“天下”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包括中原地区,及四周少数民族地区。而“中国”一词,自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其才具有现代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
对于“中原中国论”、“少数民族非中国论”等论调。我们要清楚的认识,他们的无知或企图分裂国家的行为。
更多““中国”与“天下”的关系。”相关问题
  • 第1题: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文化蕴含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积淀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传承着“爱国如家”“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包含着“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下列名言与哲理对应的正确的是:( )。

    A、“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矛盾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C、“爱国如家”“先忧后乐”——矛盾的统一和对应的关系
    D、“天下大同”“天下为公”——矛盾普遍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政治常识。
    A 项错误,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共性。 该项中“矛盾个性寓于共性之中”本身表述错误,颠倒了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 项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群 众观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 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两者对应不正确。
    C 项正确,“爱国如家”“先忧后乐”强调了国与家、忧与乐的对立统一关系。
    D 项错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矛盾普遍性不是认识事物的 基础。因此,选项表述本身错误。

  • 第2题:

    “纽约到巴黎有4800多公里”与“北京今天下雨”之间的认知关系属于()。


    正确答案:认知无关

  • 第3题:

    “中国”与“天下”的关系。


    正确答案: “中国”一词,早就出现和运用在3000多年的西周时期,但古代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内涵不同。古代的“中国”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只是一个地域概念。且这个地域不是国家的全部领域,而仅仅是这个领域的中心部分。因此,古人对“中国”和“天下”赋予不同的内涵。
    如孟子说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其中的“中国”只是天子的国都;“天下”才是全国。
    又如北方突厥等少数民族对唐太宗说:“臣等既为唐民,往来天至尊所。”,此“中国”是指长城以内的区域;“天下”包括大唐,吐蕃,南诏,突厥等级唐朝尚未建立的管理机构地区。
    基于此,在古人看来,“天下”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包括中原地区,及四周少数民族地区。而“中国”一词,自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其才具有现代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
    对于“中原中国论”、“少数民族非中国论”等论调。我们要清楚的认识,他们的无知或企图分裂国家的行为。

  • 第4题: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这段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两个民族之前的友好关系?()

    • A、汉族与南诏
    • B、汉族与回纥
    • C、汉族与鲜卑
    • D、汉族与吐蕃

    正确答案:D

  • 第5题:

    以下关系属于国际法调整的对象是()。

    • A、中国与百事可乐公司的关系
    • B、中国与美国的关系
    • C、政府间国际组织间的关系
    • D、自然人与法人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B,C

  • 第6题:

    下列哪本书是美国历史学家斯特林西格霍夫的作品()

    • A、龙行天下
    • B、红星照耀中国
    • C、中国崛起
    • D、毛泽东与中国

    正确答案:A

  • 第7题:

    南北关系是指()。

    • A、南半球与北半球国家之间的关系
    • B、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 C、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
    • D、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C

  • 第8题:

    ()认为,天下与君主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关系。


    正确答案:黄宗羲

  • 第9题:

    “家天下”与“公天下”


    正确答案: 公天下,实际上指尚未出现财产私有的共有社会,这种社会实际上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基础上,在物资匮乏,勉强维持生活外,很难有剩余的产品可供私有。这种条件下原始氏族的民主制和首领选举制只能只能奠定在领袖人物尚不能够享有特殊利益前提下的权利平等和平衡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专职的管理人员。家天下,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建立一定的制度以进行规范。天下为家的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私有财产制度与国家的出现是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 第10题:

    在中国,历来有居“天下形势”之说的地方是()。


    正确答案:山西

  • 第11题:

    填空题
    “纽约到巴黎有4800多公里”与“北京今天下雨”之间的认知关系属于()。

    正确答案: 认知无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认为,天下与君主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关系。

    正确答案: 黄宗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天下为公”的基本含义是,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不是一个集团、一个群体的。在“天下为公”观念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人最基本的政治观念,也是过去四千年来中国政治运作的基本原则,那就是政治平等,人人都有参与天下之治理的机会。当然,参与方式非常多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可以参与天下之治理,比如修身、齐家,这就是治国、平天下的内容和基础。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中国政治运作的基本原则
    B.“天下为公”的含义和表现
    C.人们参与治理国家的多种形式
    D.“天下为公”所反映的政治观念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段,把握文段重点。文段首先引出“天下为公”的话题,接下来指出“天下为公”背后反映出的政治观念,即政治平等,人人都有参与治理的机会,尾句指出参与治理的方式有很多,并通过例子进行补充说明。故文段重在强调“天下为公”所反映的政治观念,对应D选项。第二步,对比选项。A、C两项没有提及“天下为公”这一主题词,且对应解释说明部分,非文段重点,故排除A和C选项。B项:“含义”仅为文段引出话题的部分,非重点,且“表现”表述不明确,文段已明确指出其背后的政治观念,排除B选项。因此,选择D选项。

  • 第14题:

    以下关系属于国际法调整的对象()。

    • A、中国与百事可乐公司的关系
    • B、中国与美国的关系
    • C、政府间国际组织间的关系
    • D、自然人与法人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B,C

  • 第15题:

    中国是最具有“天下意识”的国家。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6题: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俺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蕴涵的人生道理是()

    • A、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B、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
    • 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 D、人生的追求是成功者的精神动力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简述瑞典与中国的关系。


    正确答案:1950年5月9日中瑞两国正式建交。瑞典王国是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西方国家。建交后,瑞典王国曾长期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合法地位,并积极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关系。近年来,中瑞在经贸投资、环保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瑞典是中国在欧盟的第八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外资来源地和第三大技术引进来源地,也是中国在北欧地区第一大经贸伙伴。中瑞关系良好发展的众多新成果还体现在两国科技、文化和教育等领域的全面交流与合作。2005年2月,欧洲第一个“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北欧斯德哥尔摩孔子学院”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成立。

  • 第18题:

    中国人思考天下秩序的基本方法是远近,那么最近的地方在()。

    • A、天下
    • B、国
    • C、家
    • D、自身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联系中国实际试述全球化与中国的关系。


    正确答案: 成就:
    ①在经济上,我国经济同国际市场逐渐接轨,进出口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外资在投资与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扩大
    ②在政治上,中国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加强了与西方各国的接触,融洽了曾经因冷战而冻结的关系,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多极中的一极
    ③在文化上,“思想解放”运动为全球先进思想文化的引入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球文化同中国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机遇。
    挑战
    ①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支配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和“边缘”的地位
    ②在政治方面,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霸权的地位,引起它们的恐慌
    ③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了两方面的挑战。一是西方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二是西方一些腐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④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并不乐观。再者,国家安全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事与政治安全,而是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军事安全和信息安全的有机统一。
    应对策略
    ①必须明确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以此为制订全球战略的前提
    ②其次,要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展自己。发展是当今时代一大主题
    ③增强综合国力以确保国家安全。

  • 第20题:

    中国强调孝道,以孝治天下。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1题:

    “三严三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发展与升华。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2题:

    填空题
    中国古代的“文化”一词,指的是与“武力”相对的文德教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自《____》。

    正确答案: 易经
    解析:
    最早出现在《易经》中,《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第23题:

    问答题
    试分析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与绘画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在中国园林中包含了许多绘画的因素。中国园林无论在立意、布局、还是在造型、技法方面,都受到了中国山水画、花鸟画的影响。绘画创作的经验与理论对园林艺术起到了指导作用。
    ①山水画布局讲究主次分明,有主有从。园林布局也强调宾主分明,既突出主景,又有配景的烘托与呼应。
    ②山水画创作讲究虚实相生,中国古典园林也常采用“以虚破实”,“化实为虚”的手法。
    (2)园林建造中大量引入了文学的因素,能使园林景观增添浓郁、隽永的诗情,以激发游园者产生丰富的美感与内心的共鸣。
    ①在园林设计中造园者(尤其是江南的私家园林的建造者)往往根据文学家的名诗佳句来进行构思立意,以创造引人遐想的园林意境。
    ②在园林建成后,需要点景题名,这些题名也多借助文学手法或点化前人诗文句意,如画龙点睛一般道出景点的主题或意境。
    ③在园林中还有许多楹联、题诗等,更是直接运用了文学手段,揭示景观特色,开拓景观意境,引导游园者领悟园林景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单选题
    下列哪本书是美国历史学家斯特林西格霍夫的作品()
    A

    龙行天下

    B

    红星照耀中国

    C

    中国崛起

    D

    毛泽东与中国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