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毒病的主要症状类型?内含体能否作为植物病毒病诊断的唯一标准?

题目

植物病毒病的主要症状类型?内含体能否作为植物病毒病诊断的唯一标准?


相似考题
更多“植物病毒病的主要症状类型?内含体能否作为植物病毒病诊断的唯一标准?”相关问题
  • 第1题:

    植物变色类病毒病怎样防治?


    正确答案: ⑴加强检疫,控制病害扩展传播;
    ⑵繁殖无毒苗木(用组培等方法);
    ⑶有毒种子用热处理进行脱毒,用70℃的高温进行干热处理;
    ⑷加强栽培管理,控制病害发生,及时拔除病株,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⑸防治传毒蚜虫:定期喷洒氧化乐果、马拉硫磷等杀虫剂,在修剪、切花、掰芽、嫁接等操作时要对工具及人手进行消毒处理,可用3%-5%的磷酸三钠溶液,酒精或热肥皂水反复洗涤。

  • 第2题:

    如何进行植物病毒病的诊断和鉴定?


    正确答案: 植物病毒病的识别、诊断及病原鉴定往往比真菌和细菌病害复杂得多。因为非侵染性病害、遗传生理病害、药害以及植原体引起的病害都与病毒病症状相似。植物病毒病的诊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病植物标样作初步检查与判断,确定植物发生的病害是否是病毒病;二是对确信是病毒病的样本作进一步的实验诊断,必要时还需作进一步的病原鉴定。因此,植物病毒病的诊断通常要依据症状、发生条件、寄主范围、植物生境,光学与电子显微镜观察、传染方式、血清学反应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
    首先要区分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要点是
    (1)病毒病有发病中心或中心病株,早期病株点片分布,而非侵染性病害大多同时大面积发生;
    (2)发生病毒病的植株多为系统感染,症状分布不均一,新叶新梢上症状最明显,而生理性病害大多比较均一;
    (3)病毒病有传染性,非传染性病害没有传染扩散的过程;
    (4)病毒病害症状往往表现为花叶、黄化、矮缩、丛生等,少数有脉带、环斑、耳突、斑驳、蚀纹等特征性症状。此外,随着气温的变化,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植物病毒病时常发生隐症现象。
    病毒病与其它病原生物引起的侵染性病害的主要区别是
    (1)病毒病害在植物表面绝对没有病征,而区别于线虫虫体、细菌菌脓、真菌的子实体等病症的出现。
    (2)系统侵染病毒病的症状在新展幼叶上更重,而其他病害则大多在老叶上症状更明显。
    难于识别的病毒病害需要进行实验室辅助诊断,利用不同病毒间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如所致症状类型、传播方式、寄主范围等实验结合文献资料,可对常见、多发病害做出诊断;而对于疑难或新病害则需要结合病毒鉴定进行诊断。实验室诊断常用的方法有鉴别寄主、传染实验、显微镜(光学、电子)观察、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杂交等。

  • 第3题: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类型有哪些?


    正确答案: 1、花叶与变色。
    2、枯斑、环斑或坏死。
    3、畸形:如卷叶、细叶、丛枝、矮化、束顶等。
    一种病毒病大都有上述多种症状类型。一种作物往往可有多种病毒侵染。

  • 第4题:

    如何防治植物病毒病


    正确答案: 必须贯彻防重于治和综合防治的策略。选育抗病毒或耐病毒的作物品种和消灭传播昆虫,是在目前条件下最有效的防治措施。
    ⑴选育抗病品种近年来,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或用外来DNA使原生质体转化等育种方法已获得了多种抗病毒的植物品种。
    (2)消灭传毒昆虫由于植物病毒的侵入常常是由于传毒昆虫对植物组织的损伤而引起的。因此治虫是防病的重要措施。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土农药域物理诱捕法等均可利用。
    (3)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采用对农田进行合理布局,安排好作物茬口,改善栽培技术,以及防止或避开传毒昆虫传播等农业栽培措施,都有利于预防植物病毒病的发生和危害。
    (4)用无性繁殖法培育无毒苗据目前所知,大部分病毒是通过维管束传递而不是通过种子传递的。因此,即使某一植物染了病也可用其种子的组织培养物来诱导形成无毒植物。另外,在茎尖的生长点尚未分化成维管束之前,也是不带毒的,故取0.3mm以下的茎尖并结合热处理和组织培养的方法,也可得到无毒苗。
    ⑸接种弱毒体来保护植物70年代起,国际上开始试用接种TMV弱毒株来保护番茄免受TMV强毒株危害的新的防病措施,这是一种“给庄稼种牛痘”的方法。目前在许多国家已可用此法来预防番茄花叶病,用于其他植物病毒病的弱毒株也在试验范围。

  • 第5题:

    植物病毒病在症状上只有明显的()。不出现()。


    正确答案:病状、病症

  • 第6题:

    鉴定病毒病的可依据()

    • A、植物的症状
    • B、植物的病征
    • C、寄主细胞内的内涵体
    • D、传染性

    正确答案:C

  • 第7题:

    植物的花叶病都是由()引起的。

    • A、类菌原体
    • B、类病毒
    • C、病毒
    • D、螺旋体

    正确答案:A

  • 第8题:

    判断题
    植物病毒病大部分属于系统侵染的病害,植物感染病毒后,往往全株表现症状。病毒是活养生物,必须寄生在寄主细胞内,病毒入侵时必须从植物表面轻微的伤口侵入。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植物变色类病毒病怎样防治?

    正确答案: ⑴加强检疫,控制病害扩展传播;
    ⑵繁殖无毒苗木(用组培等方法);
    ⑶有毒种子用热处理进行脱毒,用70℃的高温进行干热处理;
    ⑷加强栽培管理,控制病害发生,及时拔除病株,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⑸防治传毒蚜虫:定期喷洒氧化乐果、马拉硫磷等杀虫剂,在修剪、切花、掰芽、嫁接等操作时要对工具及人手进行消毒处理,可用3%-5%的磷酸三钠溶液,酒精或热肥皂水反复洗涤。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如何防治植物病毒病

    正确答案: 必须贯彻防重于治和综合防治的策略。选育抗病毒或耐病毒的作物品种和消灭传播昆虫,是在目前条件下最有效的防治措施。
    ⑴选育抗病品种近年来,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或用外来DNA使原生质体转化等育种方法已获得了多种抗病毒的植物品种。
    (2)消灭传毒昆虫由于植物病毒的侵入常常是由于传毒昆虫对植物组织的损伤而引起的。因此治虫是防病的重要措施。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土农药域物理诱捕法等均可利用。
    (3)采用合理的栽培措施采用对农田进行合理布局,安排好作物茬口,改善栽培技术,以及防止或避开传毒昆虫传播等农业栽培措施,都有利于预防植物病毒病的发生和危害。
    (4)用无性繁殖法培育无毒苗据目前所知,大部分病毒是通过维管束传递而不是通过种子传递的。因此,即使某一植物染了病也可用其种子的组织培养物来诱导形成无毒植物。另外,在茎尖的生长点尚未分化成维管束之前,也是不带毒的,故取0.3mm以下的茎尖并结合热处理和组织培养的方法,也可得到无毒苗。
    ⑸接种弱毒体来保护植物70年代起,国际上开始试用接种TMV弱毒株来保护番茄免受TMV强毒株危害的新的防病措施,这是一种“给庄稼种牛痘”的方法。目前在许多国家已可用此法来预防番茄花叶病,用于其他植物病毒病的弱毒株也在试验范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鉴定病毒病的可依据()
    A

    植物的症状

    B

    植物的病征

    C

    寄主细胞内的内涵体

    D

    传染性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植物的花叶病都是由()引起的。
    A

    类菌原体

    B

    类病毒

    C

    病毒

    D

    螺旋体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植物病毒病大部分属于系统侵染的病害,植物感染病毒后,往往全株表现症状。病毒是活养生物,必须寄生在寄主细胞内,病毒入侵时必须从植物表面轻微的伤口侵入。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4题:

    蔬菜病毒病的侵入途径是()。

    • A、植物幼嫩部位
    • B、自然孔口
    • C、植物根部
    • D、微伤口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对园林植物影响最大的病害是病毒病和真菌病.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6题:

    植物病毒病的初侵染源主要是()、()、()、()。


    正确答案:种子和无性繁殖材料、田间病株、昆虫介体、土壤

  • 第17题: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点有哪些?


    正确答案: 由于植物病毒是细胞内寄生,所以,没有明显的病征。常见的症状有花叶、黄化、斑驳、皱缩、矮化、丛枝及畸形等。

  • 第18题:

    列出你所知的植物病毒病的常见症状类型。


    正确答案: 变色、矮化、丛枝、枯斑

  • 第19题:

    有些植物对病毒极为敏感,一旦感染病毒就会在其叶片乃至全株上表现特有的病斑,把这种植物称为病毒敏感植物或指示植物。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0题:

    问答题
    植物病毒病的主要症状类型?内含体能否作为植物病毒病诊断的唯一标准?

    正确答案: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大致可以分为3类:
    1)变色
    病毒引起的变色通常发生在叶和果上。叶上最常见的是花叶。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受病毒的影响,有的发育不足,有的更为发达,因而叶片的颜色显出深浅相间的斑块,即是花叶。如果叶片均匀退绿而成黄绿色或黄色.则称为黄化。有时叶片退绿的部分成各种花纹状,如条纹、环纹、橡叶纹等。由于病毒在叶脉中扩展较快.所以在某些病害中,变色首先表现在叶脉和叶脉附近的组织上。形成明脉或沿脉变色症状。
    2)畸形
    叶片的畸形常表现为卷叶、皱叶、缩叶、线形叶等变态。
    3)生长停滞
    受病毒侵染的植物感病器官变小和植株矮小几乎是所有病毒病害的最终表见。内含体不能作为植物病毒病诊断的唯一标准,只能作为植物病毒病诊断的参考依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判断题
    有些植物对病毒极为敏感,一旦感染病毒就会在其叶片乃至全株上表现特有的病斑,把这种植物称为病毒敏感植物或指示植物。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如何进行植物病毒病的诊断和鉴定?

    正确答案: 植物病毒病的识别、诊断及病原鉴定往往比真菌和细菌病害复杂得多。因为非侵染性病害、遗传生理病害、药害以及植原体引起的病害都与病毒病症状相似。植物病毒病的诊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病植物标样作初步检查与判断,确定植物发生的病害是否是病毒病;二是对确信是病毒病的样本作进一步的实验诊断,必要时还需作进一步的病原鉴定。因此,植物病毒病的诊断通常要依据症状、发生条件、寄主范围、植物生境,光学与电子显微镜观察、传染方式、血清学反应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等。
    首先要区分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要点是
    (1)病毒病有发病中心或中心病株,早期病株点片分布,而非侵染性病害大多同时大面积发生;
    (2)发生病毒病的植株多为系统感染,症状分布不均一,新叶新梢上症状最明显,而生理性病害大多比较均一;
    (3)病毒病有传染性,非传染性病害没有传染扩散的过程;
    (4)病毒病害症状往往表现为花叶、黄化、矮缩、丛生等,少数有脉带、环斑、耳突、斑驳、蚀纹等特征性症状。此外,随着气温的变化,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植物病毒病时常发生隐症现象。
    病毒病与其它病原生物引起的侵染性病害的主要区别是
    (1)病毒病害在植物表面绝对没有病征,而区别于线虫虫体、细菌菌脓、真菌的子实体等病症的出现。
    (2)系统侵染病毒病的症状在新展幼叶上更重,而其他病害则大多在老叶上症状更明显。
    难于识别的病毒病害需要进行实验室辅助诊断,利用不同病毒间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如所致症状类型、传播方式、寄主范围等实验结合文献资料,可对常见、多发病害做出诊断;而对于疑难或新病害则需要结合病毒鉴定进行诊断。实验室诊断常用的方法有鉴别寄主、传染实验、显微镜(光学、电子)观察、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杂交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列出你所知的植物病毒病的常见症状类型。

    正确答案: 变色、矮化、丛枝、枯斑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