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相和歌是什么?
原是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通称。既有原始的民间歌曲,又有在民歌基础上加工改编的艺术歌曲。
第2题:
简述相和歌与相和大曲的艺术特点。
(1)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流行于北方)。
相和歌的高级形式:相和大曲——大型歌舞套曲。
结构:艳—曲—趋(或乱)三段结构
(引子—主体—尾声)
(器乐—歌唱—舞蹈)
(散板—中板—快板)
(2)相和大曲:平调、清调、瑟调。
第3题:
第4题:
《陌上桑》属于乐府诗的()。
第5题:
()是汉代相和歌常用之调式,被称为“相和三调”。
第6题:
清商乐较之相和歌吸收了南方音乐的成分,主要是吴歌和()。
第7题:
乐府诗根据音乐类别,可分为()
第8题:
相和歌辞
郊庙歌辞
鼓吹曲辞
杂曲歌辞
第9题:
第10题:
郊庙歌辞
鼓吹歌辞
相和歌辞
杂曲歌辞
第11题:
越歌
西曲
楚歌
南曲
第12题:
徒歌
但歌
大曲
相和曲
第13题:
相和歌的发展过程是什么?
①徒歌——只有清唱,无伴奏。
②但歌——清唱+帮腔。
③“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即成熟形态的相和歌)——清唱+帮腔+伴奏。
第14题:
"相和歌"的另一种含义是一种歌曲的演唱形式.它最早为无伴奏的(),以后发展成"但歌",一直发展到由()相和歌。
第15题:
郭茂倩编(),汉乐府民歌多收入其中的“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三类。
第16题:
相和歌
第17题:
汉代汉族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为()。
第18题:
相和歌中,一人唱,三人和的演唱形式为()。
第19题:
第20题:
相和歌
鼓吹歌
横吹歌
清商曲
第21题:
但歌
徒歌
吴歌
西曲
第22题:
第23题: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