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学堂乐歌”的内容是什么?
大多是反应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化,多以“反帝”、“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等思想为主题。
第2题:
简述学堂乐歌的形式。
齐唱曲(“单音歌曲”)、合唱曲(“复音歌曲”),这两类大多是根据现成格调填以新词而编成。
第3题:
第4题:
()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学校歌曲,当时的新学校称做“学堂”。以李叔同、沈心工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人事,在学堂中开设“乐歌”课,以此得名。
第5题:
学堂乐歌《送别》的主要作者是()。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学堂乐歌概念是什么?
是我国自十九世纪末开始在新式学堂和社会上广泛流行的一种歌唱形式及学堂开设乐歌课及其所教唱的歌曲。
第10题:
简述学堂乐歌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代表人物和作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下,国内各地建立了很多新式学堂,这些学堂大多都设有乐歌课。乐歌课在当时来说,既新鲜又时髦,吸引了不少人为它选曲、写词、配曲,以及投身于乐歌教育工作。1905年以后,随着乐歌课的增多,乐歌活动的声势和范围越来越大,逐步形成了所谓“乐歌运动”,这时期大家所唱的歌,一般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先进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等民主与爱国的思想。乐歌的旋律,大多采自欧美或日本现成的歌曲曲调,也有少量用中国传统乐曲填词的。
主要代表人物是沈心工(1870—1947)和李叔同(1880—1942)。学堂乐歌是中国新音乐的启蒙与开端,开创了近代国民音乐教育之先河。
第11题:
简述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第12题:
简述学堂乐歌
第13题:
第14题:
第15题:
第1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