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西汉立法思想经历了哪些发展变化?”相关问题
  • 第1题:

    流动性风险控制手段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大致经历了( )阶段。

    A.负债管理阶段
    B.商业票据阶段
    C.客户管理阶段
    D.资产管理阶段
    E.平衡管理阶段

    答案:A,B,D,E
    解析:
    伴随市场和银行的发展,流动性风险控制手段也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大致经历了商业票据阶段、资产管理阶段、负债管理阶段和平衡管理阶段四个阶段。

  • 第2题:

    国外教育立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一)零星立法阶段。教育法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
    (二)专门对普及义务教育进行立法的阶段。
    (三)广泛进行教育立法的阶段。
    (四)教育的综合法治阶段。

  • 第3题:

    简述广告代理商主要角色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哪些阶段。
    ①版面销售的时代;
    ②版面掮客的时代;
    ③技术性广告服务的时代;
    ④策略性广告服务的时代。

  • 第4题:

    汉赋在西汉时期,经历了骚体赋、()和抒情小赋三个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大赋

  • 第5题:

    简述汉代立法指导思想先后的发展变化。


    正确答案:从汉初到武帝七十多年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前后发生很大变化,汉王朝的法制指导思想,也相应发生很大变化,总体上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汉初至文景时期
    汉初至文景时期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治的指导思想。
    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养,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这时,刘邦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刘邦手下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道莫大于无为”。当时统治阶级从皇帝到丞相无不尊崇黄老思想。文景时期尤为显著。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就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结果,出现了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荣景象。
    (二)汉武帝以后
    汉武帝以后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核心是“德主刑辅”。
    汉初社会政治经济经过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国家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到巩固,但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室力量也逐渐强大起来,同中央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土地兼并严重,加上匈奴不断入侵,最高统治者就亟需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寻求新的法制指导思想。汉武帝招贤纳士,董仲舒以“春秋大一统”思想应对。他指出,要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首先要统一思想。进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儒术,是将儒家思想与阴阳家思想结合起来,使之神秘化。他指出,事件万物都分为阴和阳,德为阳,刑为阴,德主则刑辅。这也是总结秦朝“转任刑罚”的教训,提倡先用德礼进行教化,教化无效再辅以刑罚。这种刚柔并济的治国之道,是汉武帝行之有效的统治方法。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开端。

  • 第6题: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经历了单体到整体;();国家立法到地区立法、国际立法的过程。


    正确答案:局部到全局

  • 第7题:

    简述日本外资立法的发展变化过程,日本外资立法经历了一个由严格控制到自由开放的过程。


    正确答案:1.1950年的〈外国投资法〉对外资入境有许多限制
    2.几经修订后,1974年规定了对等外资入境的基本原则:应尽可能承认其自由并可视需要而逐步放宽或予以废止许可制度
    3.1980年的〈外汇与外资管理法〉对外资入境一般实行自由许可,外资进入仅须申报,无需逐一审批;对外资仅有一些‘投向’的限制。

  • 第8题:

    轨道交通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阐述其发展变化的原因。


    正确答案: ①、初步发展阶段(1863年~1924年)
    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的诞生,特别是1879年电力驱动机车的研究成功,使得城市轨道交通由此步入了连续发展时期。
    ②、停滞萎缩阶段(1924年~1949年)
    由于战争和汽车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停滞和萎缩。
    ③、再发展阶段(1949年~1969年)
    汽车过度增加,使城市道路异常堵塞,行车速度下降,解决城市客运交通必须依靠电力驱动的城市轨道交通。
    ④、高速发展阶段(1970年~至今)
    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趋势,导致人口高度集中,要求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发展。

  • 第9题:

    问答题
    建国以后,我国劳动法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各个阶段劳动立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我国劳动立法的形成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劳动立法,比较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的社会劳动关系既存在着国营企业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同时也存在着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的现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劳动法促进了全国统一的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制度的建立,但也反映了当时经济体制的弊端,存在着过分强调行政管理,统得过死,包得过多的问题。(2)我国劳动立法的低谷时期。从1958年到1976年10月"四人帮"粉碎的这段漫长的时间里,鉴于"左"倾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一方面,我国劳动管理体制上的行政行为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劳动工作逐步偏离法制化的轨道。(3)我国劳动立法的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劳动法制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劳动立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随着劳动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向纵深发展,劳动立法的相对滞后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4)我国劳动立法的成熟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公布,标志着我国的劳动立法进入成熟时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汉代立法指导思想先后的发展变化。

    正确答案: 从汉初到武帝七十多年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前后发生很大变化,汉王朝的法制指导思想,也相应发生很大变化,总体上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一)汉初至文景时期
    汉初至文景时期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治的指导思想。
    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养,恢复和发展生产,以巩固刚刚建立的封建政权。这时,刘邦总结秦亡的教训,作为借鉴。刘邦手下陆贾根据黄老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道莫大于无为”。当时统治阶级从皇帝到丞相无不尊崇黄老思想。文景时期尤为显著。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就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结果,出现了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荣景象。
    (二)汉武帝以后
    汉武帝以后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核心是“德主刑辅”。
    汉初社会政治经济经过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国家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得到巩固,但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室力量也逐渐强大起来,同中央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土地兼并严重,加上匈奴不断入侵,最高统治者就亟需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寻求新的法制指导思想。汉武帝招贤纳士,董仲舒以“春秋大一统”思想应对。他指出,要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首先要统一思想。进而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儒术,是将儒家思想与阴阳家思想结合起来,使之神秘化。他指出,事件万物都分为阴和阳,德为阳,刑为阴,德主则刑辅。这也是总结秦朝“转任刑罚”的教训,提倡先用德礼进行教化,教化无效再辅以刑罚。这种刚柔并济的治国之道,是汉武帝行之有效的统治方法。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开端。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广告代理商主要角色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哪些阶段?

    正确答案: (1)版面销售的时代。
    (2)版面掮客的时代。
    (3)技术性广告服务的时代。
    (4)策略性广告服务的时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经历了单体到整体;();国家立法到地区立法、国际立法的过程。

    正确答案: 局部到全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国外教育立法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1)零星立法阶段。
    (2)专门对普及义务教育进行立法的阶段。
    (3)广泛进行教育立法阶段。
    (4)教育的综合法治阶段。

  • 第14题:

    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代的发展变化?
    从历史的角度看,国际范围内权利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三代”:
    (1)第一代“权利”指传统的自由权和公民权;
    (2)第二代“权利”指社会经济权利;
    (3)第三代“权利”指向社团和群体,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权、民族自治权、维持整体环境和经济发展权等。

  • 第15题:

    广告代理商主要角色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哪些阶段?
    (1)版面销售的时代。
    (2)版面掮客的时代。
    (3)技术性广告服务的时代。
    (4)策略性广告服务的时代。

  • 第16题:

    在货币发展史上,由于本位货币的发展变化,各国分别经历了哪几种货币本位制度?


    正确答案: 先后经历了银本位、金银复本位、金本位和信用本位等几种货币本位制度

  • 第17题:

    建国以后,我国劳动法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各个阶段劳动立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我国劳动立法的形成时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劳动立法,比较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的社会劳动关系既存在着国营企业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同时也存在着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的现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劳动法促进了全国统一的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制度的建立,但也反映了当时经济体制的弊端,存在着过分强调行政管理,统得过死,包得过多的问题。(2)我国劳动立法的低谷时期。从1958年到1976年10月"四人帮"粉碎的这段漫长的时间里,鉴于"左"倾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一方面,我国劳动管理体制上的行政行为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劳动工作逐步偏离法制化的轨道。(3)我国劳动立法的发展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劳动法制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劳动立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随着劳动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向纵深发展,劳动立法的相对滞后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4)我国劳动立法的成熟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公布,标志着我国的劳动立法进入成熟时期。

  • 第18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事立法的发展变化主要反映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第一、关于买卖、借贷等民事法律关系的立法增多。
    第二、规定了严格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 第19题:

    质量管理的发展变化大致经历了()阶段()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三个发展阶段。


    正确答案: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述广告代理商主要角色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哪些阶段。

    正确答案: ①版面销售的时代;
    ②版面掮客的时代;
    ③技术性广告服务的时代;
    ④策略性广告服务的时代。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西汉立法思想经历了哪些发展变化?

    正确答案: 西汉时期实现了从“以法为本,专任刑罚”的法家思想到“外道内法”的黄老思想,再从黄老思想到“德主刑辅,礼法并用”儒家正统思想的历史转变。
    (1)西汉初期,统治者总结秦朝覆亡的教训,改变了秦朝专任法治、严刑峻罚的立法思想,确立了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法家思想的立法指导思想。
    黄老思想以“无为而治”为核心,具体表现为“约法省刑”、“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立法方针。汉高祖首先废除秦朝繁苛的法律,制定《九章律》,奠定西汉法制的基础;实行十五税一,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文帝、景帝继续减轻赋税,并推行刑制改革,废除某些肉刑。黄老思想与西汉初期的社会需要相符合,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自汉武帝开始,确立了以儒家为主导的封建正统立法思想,其核心是“德主刑辅”、“礼法并用”。
    经过西汉初期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是,汉初分封的诸王他们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各地民众的反抗也此起彼伏。继续推行以前的“无为而治”、“约法省刑”已经难以奏效,统治者不得不转变立法思想。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以“德主刑辅”作为官方正统法制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治理国家要把德和刑结合起来,但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德刑在施用顺序上,要先用德礼进行教化,教化无效再施刑罚。德主刑辅的儒家法律思想成为汉武帝以后汉王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简述日本外资立法的发展变化过程,日本外资立法经历了一个由严格控制到自由开放的过程。

    正确答案: 1.1950年的〈外国投资法〉对外资入境有许多限制
    2.几经修订后,1974年规定了对等外资入境的基本原则:应尽可能承认其自由并可视需要而逐步放宽或予以废止许可制度
    3.1980年的〈外汇与外资管理法〉对外资入境一般实行自由许可,外资进入仅须申报,无需逐一审批;对外资仅有一些‘投向’的限制。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道家思想经历了哪些重大变化?

    正确答案: (1)由主流进入非主流的变化;
    (2)道家思想与玄远之风;
    (3)儒、道、释三家鼎立与中国文化的格局。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