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清末预备立宪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相关问题
  • 第1题:

    清末预备立宪过程中所设立的资政院实质上是()。

    • A、御用机构
    • B、国家议会
    • C、立法机关
    • D、司法机关

    正确答案:B

  • 第2题:

    清末“预备立宪”活动主要包括:()。

    • A、发布“预备立宪谕”
    • B、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 C、发布《十九信条》

    正确答案:A,B,C

  • 第3题:

    简述清末预备立宪的实质、影响与意义。


    正确答案: (1)实质:20世纪初年以清政府为主体实施的预备立宪活动,是一个在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一场特殊的宪政活动。从清政府的本意来说,是不愿意实施宪政的,更不愿意皇权受到约束和限制。但是,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和国内外立宪力量的强烈呼声,他们不得不做出让步,以预备立宪来应付时局,取悦列强,缓和内外矛盾和舆论压力、政治压力,遏制革命形势,以达到消除统治危机的目的。所以,预备立宪从其本质动机来说,是一场政治欺骗活动。立宪是不会损害皇室利益的。在这样动机下推出的各项立宪举措,其前提都是要保护皇室的利益、维护皇权统治的。
    (2)影响与意义:应该看到,短短几年的预备立宪活动,在中国历史上仍然有其积极意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推出的系列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满洲贵族与汉族权贵之间、阶级之间的矛盾,在本来就矛盾交错的社会背景下引发了更多的社会混乱,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发生,也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从另一个方面催生了新的民主共和政治制度的诞生。如官制改革中,地方督抚为自身利益坻制中央的控制、一再要求划分中央与地方行政权限,削弱王公大臣的权力;又如,在内阁人员酝酿产生的过程中,统治集团中的各种势力围绕权力的重新分配纷纷拉拢亲信你争我夺、冲突不断。其中既有改革与传统的对立和冲突,又有改革与利益之间的冲突。这些都严重削弱了清朝统治集团的力量。
    其次,“预备立宪”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机构,如资政院、谘议局等,却是封建政体的异体。尽管它们的活动都是在总督和朝廷的严密监视之下的,但是,它们的各项活动却是对清廷的巨大挑战,《速开国会案》反对九年预备立宪计划,矛头直指皇权权威;对军机大臣的弹劾,则直接针对朝廷的行政中枢。这些活动都是由君主政体过渡到近代民主政治体制的重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君主专制制度,直接冲击了根深蒂固的专制政体。
    再次,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法律理念,传播了宪政文明。宪法、议会等第一次被引进中国的政治生活,皇帝的权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宪法赋予的,皇帝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也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这些观念在中国逐步传播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法律观念逐步改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初步宪政法律素养的法律人才,为我国近代宪政运动的发展创设r条件,也为我国近代法律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 第4题:

    资政院是清末预备立宪时期设立的地方民意机构。


    正确答案:错误

  • 第5题:

    ()是清末“预备立宪”过程中清政府设立的中央咨询机关,于1901年设立。


    正确答案:资政院

  • 第6题:

    清末预备立宪始于()。

    • A、修订法律
    • B、设立议院
    • C、召开国会
    • D、官制改革

    正确答案:D

  • 第7题:

    判断题
    资政院是清末预备立宪时期设立的地方民意机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是清末“预备立宪”过程中清政府设立的中央咨询机关,于1910年设立。

    正确答案: 资政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清末预备立宪过程中所设立的资政院实质上是()。
    A

    .御用机构

    B

    国家议会

    C

    立法机关

    D

    司法机关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简述清末预备立宪的实质、影响与意义。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清末“预备立宪”活动中最先颁布的文件是(  )。
    A

    《钦定宪法大纲》

    B

    《钦定逐年筹备事宜清单》

    C

    《预备立宪上谕》

    D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正确答案: B
    解析:
    1905年清廷提出“仿行宪政”,开始“预备立宪”。1906年9月1日清廷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预备立宪上谕》。1908年8月27日公布了“预备立宪”计划——《钦定逐年筹备事宜清单》。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11月,为挽回颓局,发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 第12题:

    单选题
    慈禧太后于1905年9月1日,颁布实施“预备立宪”的诏书,标志着清末()的正式启动。
    A

    新政

    B

    预备立宪

    C

    戊戌变法

    D

    洋务运动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清末为预备立宪而在地方设立的采集舆论的机构是()

    • A、咨议局
    • B、资政院
    • C、商会
    • D、报馆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是清末“预备立宪”过程中清政府设立的地方咨询机构,于1909年在各省成立。


    正确答案:谘议局

  • 第15题:

    慈禧太后于1905年9月1日,颁布实施“预备立宪”的诏书,标志着清末()的正式启动。

    • A、新政
    • B、预备立宪
    • C、戊戌变法
    • D、洋务运动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在清末预备立宪之初,()专门撰写了《京师创设图书馆私议》,由此揭开了清末预备立宪公共图书馆运动的序幕。


    正确答案:罗振玉

  • 第17题:

    清末预备立宪主要有哪些活动。


    正确答案:(1)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君上各项大权,同时也第一次规定了人民权利。《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了英国式的虚权君主制或缩小了皇权,扩大了国会与内阁权力。
    (2)成立咨议局、资政院。咨议局相当于各省议会,资政院相当于国会。

  • 第18题:

    问答题
    清末预备立宪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中国的宪政运动是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当时资产阶级改良派向光绪皇帝提出了"变法"、"维新"的要求,在政治方面提出了伸民权、争民主、开议院、定宪法的主张,进行了一场以改良主义为基本道路,以君主立宪为最终目标的旧民主主义性质的宪政运动。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预备实行宪政。
    实质: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完全是被动之举,其目的是为了迷惑群众、抵制革命、继续维护专制统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判断题
    资政局是清末预备立宪时期设立的地方民意机构。()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填空题
    在清末预备立宪之初,()专门撰写了《京师创设图书馆私议》,由此揭开了清末预备立宪公共图书馆运动的序幕。

    正确答案: 罗振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清末预备立宪始于()。
    A

    修订法律

    B

    设立议院

    C

    召开国会

    D

    官制改革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清末预备立宪主要有哪些活动。

    正确答案: (1)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君上各项大权,同时也第一次规定了人民权利。《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规定了英国式的虚权君主制或缩小了皇权,扩大了国会与内阁权力。
    (2)成立咨议局、资政院。咨议局相当于各省议会,资政院相当于国会。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清末预备立宪过程中所设立的资政院实质上是()。
    A

    御用机构

    B

    国家议会

    C

    立法机关

    D

    司法机关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