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西方文明的发展;
[2]传统体制的崩溃;
[3]启蒙主义运动的影响。
更多“论述古典主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相关问题
  • 第1题:

    论述学堂乐歌的历史文化背景、思想内容及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产生背景:学堂乐歌"是我国清末民初新型学校教育改革的具体产物之一,最初是"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于1895年5月向光绪上书:"请开学校折"中提出的。"维新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文人仍积极为之进行呼吁。一些拥护教育、音乐改革的爱国知识分子如萧友梅、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先后主动到日本考察日本从"明治维新"后积极开展的新型学校唱歌的经验、方法和学习西洋音乐知识技能,以便在国内效法推行。。一时间大批各式各样的、提供新学堂习唱的唱歌本、乐歌教材等纷纷得以出版发行内容:
    1.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列强欺凌的爱国主义要求,代表性的歌曲有:《中国男儿》等;
    2.积极宣传和推行"军国民教育"的,代表性的歌曲有:《体操-兵操》等;
    3.极拥护推翻帝制、欢呼民主共和新政的建立的,如:《革命军》等;
    4.呼吁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反封建"民主精神,代表性歌曲有《勉女权》等;
    5.鼓吹学习新文化、推动"移风易俗"的民主思想的,代表性歌曲有:《格致》等;
    6.结合学校生活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和热爱生活的教育的,如:《始业式》)等。
    特点:根据日本新式学校唱歌的经验和中国当时的国情,我国"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也是以在学校内集体歌咏、并通过学唱这些歌曲学会西方的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基本乐理的知识。当时一般都采取以外国(日本、欧美)现成曲调填词编成,自创曲调极少。此外,当时这些歌曲大多采取"单音歌唱"(即齐唱曲调)的方式,而极少以多声合唱的方式。此外,除了李叔同外,一般对伴奏均无特定要求。
    意义: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开端。
    1.它是我国第一次有了正式出版的学校音乐教材,锻炼和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现代音乐教育家和音乐师资队伍;
    2.随着学堂乐歌的广泛开展,西方音乐理论、记谱法各种艺术形式、表演技法逐渐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新音乐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学堂乐歌还对“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现代群众歌曲创作和专业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 第2题:

    论述新古典主义的创作主张。
    新古典主义在美学思潮上,不但否定浪漫主义音乐的标题性和主观性,也否定后期浪漫主义及其引伸出来的表现主义那种夸大的幻想和表现。新古典主义主张音乐创作不必去反映紊乱的社会和政治,主张采取“中立或“艺术至上”的立场;创作应该回到“古典”中去,回到“离巴赫更远的时代”去,那里有音乐的纯粹的(不混杂诗或绘画等);作曲家应该摆脱主观性,而以冷静的客观性把古典的均整平衡的形式,用现代手法再现出来。

  • 第3题:

    海顿的《四季》属于()时期的()音乐体裁。

    A浪漫主义时期;清唱剧

    B古典主义时期;清唱剧

    C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

    D浪漫主义时期;交响曲


    B
    1791年,海顿去伦敦,一年中写了歌剧一部、交响曲6部和其它作品20部,他的音乐备受 欢迎。他出席威斯敏斯特的亨德尔音乐节,成为牛津大学名誉音乐博士。海顿曾经考虑加入英国籍并在那里长期生活,但未能如愿。他回到维也纳,盖了新房,并改变其作曲风格,开始写气势宏大的合唱和交响乐作品。他完成了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的创作。
    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史的第五个分期,是从1750—1820年,包括前古典主义和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

  • 第4题:

    简述14世纪新艺术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及新艺术音乐的特点。


    正确答案: 背景――
    [1]社会动荡:英法百年战争、黑死病;
    [2]精神和信仰危机;
    [3]市民文艺的产生;
    [4]文艺复兴新文化的曙光。
    音乐特点――音乐的世俗化,宗教复调技巧与世俗音乐语汇相结合,探索音乐形式创造的各种可能,导致了作曲技巧和音乐形式的一系列变化:
    [1]新的记谱方式;
    [2]等节奏;
    [3]新的对位音响。

  • 第5题:

    论述史前社会四个时期幼儿教育的变化。


    正确答案: 在前氏族时期的原始家庭中,为了谋求生存和照顾老幼,尝常常按年龄差异和体质强弱,分成两个人群:一群是捕猎、攀摘野果的青壮年;一群是老人或体弱不能胜任捕猎者们,以便留在住地照料年幼的男女儿童,这也可以说是史前社会最初的幼儿教育形式。
    继前氏族时期之后即进入母系(或母权)氏族社会,这时生产劳动以男女体质,性格之不同而有所分工。分工也反映在幼儿教育上,男女儿童在8岁前,一般不分性别而生活在一起。8岁以后就要有男女区别了。
    史前社会的第三个阶段是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儿童的教育改由父亲为主的大家庭来承担。对幼儿的教育,一般由成年妇女来进行。
    史前社会最后一个时期是军事民主制度社会,这也是史前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它是在父系社会解体后出现的。教育为满足军事民主制的需要,重视和加强了对全体部落成员和军事体育训练。学习使用武器和作战方法,锻炼强健的体魄,便成为每个氏族成员的必修课。这一时期的幼儿教育,也注重于这一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 第6题: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中的情绪:古典主义崇尚(),讲究()以及和谐均衡。


    正确答案:理性;感情约束

  • 第7题:

    古典主义时期


    正确答案:是西方音乐历史发展到高峰的一个阶段,一般音乐史将1750年到贝多芬划归这个时期,它包含了两大时段:“前古典时期”和“维也纳古典时期”。音乐史上有一些专门术语用来形容“前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洛可可风格”“华丽风格”“情感风格”。大背景: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启蒙运动,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

  • 第8题:

    问答题
    论述新古典主义区域增长理论的进展?

    正确答案: 理论的进展包括:
    ⑴均衡的“曲线”实现。该理论认为区际差异的存在是市场不完善和制度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失灵的反映。从长期看,区际差异将会缩小。但从经济发展阶段看,一国在经济“起飞”后的一个时期区际差异会逐步扩大,到达自主持续增长阶段以后,区域差异就会自动趋于缩小。
    ⑵要素流动与要素价格均等。若区际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但如果保证要素的区内及行业间自由流动且区际自由贸易,区域均衡增长同样能够实现。
    ⑶均衡的自动恢复。若有一外生变量打破原有均衡状态,要素的区际逆向流动仍会促使区域均衡。
    ⑷从绝对均衡转向相对均衡。认识到区域差异的客观存在,实际上资源和要素的区域分配不能均等,只有依靠对经济产出、劳动收入和资金利率的调整,才能达到一种相对均衡状态:区域之间保持增长率的基本相等。
    ⑸新古典理论的新进展。①最新研究结论:区域只有技术一致的情况下才有收敛的性质。这表明新古典理论的运用是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即在区际技术水平的一致性。而决定性力量是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②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技术转移和扩散呈现出加速状态,但大部分是在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在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技术转移和扩散是少量的、局部的、小规模的。③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区域收敛占主流,而在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区域发散(不平衡扩大)是普遍现象。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填空题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中的情绪:古典主义崇尚(),讲究()以及和谐均衡。

    正确答案: 理性,感情约束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海顿的《四季》属于()时期的()音乐体裁。
    A

    浪漫主义时期;清唱剧

    B

    古典主义时期;清唱剧

    C

    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

    D

    浪漫主义时期;交响曲


    正确答案: D
    解析: 1791年,海顿去伦敦,一年中写了歌剧一部、交响曲6部和其它作品20部,他的音乐备受 欢迎。他出席威斯敏斯特的亨德尔音乐节,成为牛津大学名誉音乐博士。海顿曾经考虑加入英国籍并在那里长期生活,但未能如愿。他回到维也纳,盖了新房,并改变其作曲风格,开始写气势宏大的合唱和交响乐作品。他完成了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的创作。
    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史的第五个分期,是从1750—1820年,包括前古典主义和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

  • 第11题:

    判断题
    新古典主义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形成的文艺理论。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14世纪新艺术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及新艺术音乐的特点。

    正确答案: 背景――
    [1]社会动荡:英法百年战争、黑死病;
    [2]精神和信仰危机;
    [3]市民文艺的产生;
    [4]文艺复兴新文化的曙光。
    音乐特点――音乐的世俗化,宗教复调技巧与世俗音乐语汇相结合,探索音乐形式创造的各种可能,导致了作曲技巧和音乐形式的一系列变化:
    [1]新的记谱方式;
    [2]等节奏;
    [3]新的对位音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什么叫“古典主义”?结合实例谈谈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设计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答案:

    希腊和罗马的设计文化两千多年来一直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中辍,它实际上成了欧洲设计源远流长的基础,时至今日,其影响依然存在。因此,欧洲人习惯于把希腊、罗马的文化称之为古典文化。
    1.基本精神是“理性”至上,注重正常情理,要求作家正常地理解世界,并且用明确的方式加以表现。
    2.心中要有不变的原则,因为在一切变幻无常的现象后面,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原则,一种关于“美”的绝对概念。
    3.古典主义号召“摹仿自然”。
    4.古典主义要求“逼真”,但并不要求写真实,因为真实的事物有时并不使人赏心悦目;与此同时,古典主义要求“得体”,意思是作品中所描写的事物必须使大家看起来都顺眼,而不致引起反感。
    5.古典主义认为文学的任务在于道德说教,在于劝善。
    6.崇尚古希腊罗马的大作家,把他们的作品奉为圭臬。
    7.各种文学作品的体裁要有严格的界限与规律。
    8.古典主义要求简洁、洗练、明朗、精确的文风,反对烦琐、枝蔓、含糊、晦涩。


  • 第14题:

    布歇是()时期的代表。

    A文艺复兴时期

    B巴罗克时期

    C洛可可时期

    D古典主义时期


    C

  • 第15题:

    新古典主义就是强调所有一切都按照古典主义时期进行创作。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家摆脱了教会奴仆的地位,开始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7题:

    论述中国园林发展经历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正确答案: 中国园林从萌芽期、形成期、发展转折期、成熟期、高潮期、新兴期共经历了6个历史阶段。其历史文化背景各有所异。
    (1)萌芽期:中国园林的是从商殷时期开始的,中国园林萌芽与殷周时期,最初的“囿”是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们狩猎和游乐。春秋时期神话内容较丰富,对园林的影响较大。模拟东海仙境成为后世帝王园囿的主要内容。
    (2)形成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建的宫室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有宫室建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狩猎取乐。有“一池三山”形式。
    (3)发展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发展转折期。是历史的大动乱时期,是思想、文化、艺术的重大变化时期。形成了自然山水园或写意山水园。开始兴建佛寺。
    (4)成熟期:中国园林在隋唐达到了成熟,主要有唐代山水建筑宫苑,唐代宫苑和游乐园,唐代写意山水园、北宋山水宫苑。
    (5)高潮期:元、明、清时期园林建设达到了高潮,北方是以北京为中心的皇家园林,南方出现了私家园林。
    (6)新兴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园林的到了政府重视,是园林的新兴期,建成了“园林城市”,“园林城区”当然在“文化大革命”中园林也受到了挫折和损失。

  • 第18题:

    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的戏剧.


    正确答案:特点:以法国为中心,向古典回归.对古罗马的戏剧加以考证教条化
    ①,三一律古典主义的作者布瓦洛《诗的艺术》,即戏剧行动一致时间一致地点一致.
    ②,尊重王权,尊重理性
    代表人物有悲剧家高乃依《熙德》.拉辛《安德罗马克》《菲德尔》
    喜剧家:莫里哀.是法国古典主义时期的喜剧家,代表作是《伪君子》《吝啬鬼》,
    莫里哀善于反应下层人士的机智,勇敢,他们身份低微,但是头脑活络能说会到.莫里哀的喜剧结构严密,情节的发展张弛有度,跌宕有致.他不拘泥于"三一律",而是从喜剧的演出效果出发.莫里哀是编剧,表演和剧团经营于一身的戏剧人的典范.他的戏剧精神属于民间的,娱乐的,艺术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必须尊重形式和格律.

  • 第19题:

    问答题
    论述古典主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正确答案: [1]西方文明的发展;
    [2]传统体制的崩溃;
    [3]启蒙主义运动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判断题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家摆脱了教会奴仆的地位,开始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论述中国园林发展经历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正确答案: 中国园林从萌芽期、形成期、发展转折期、成熟期、高潮期、新兴期共经历了6个历史阶段。其历史文化背景各有所异。
    (1)萌芽期:中国园林的是从商殷时期开始的,中国园林萌芽与殷周时期,最初的“囿”是让天然的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还挖池筑台,供帝王们狩猎和游乐。春秋时期神话内容较丰富,对园林的影响较大。模拟东海仙境成为后世帝王园囿的主要内容。
    (2)形成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建的宫室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有宫室建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狩猎取乐。有“一池三山”形式。
    (3)发展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发展转折期。是历史的大动乱时期,是思想、文化、艺术的重大变化时期。形成了自然山水园或写意山水园。开始兴建佛寺。
    (4)成熟期:中国园林在隋唐达到了成熟,主要有唐代山水建筑宫苑,唐代宫苑和游乐园,唐代写意山水园、北宋山水宫苑。
    (5)高潮期:元、明、清时期园林建设达到了高潮,北方是以北京为中心的皇家园林,南方出现了私家园林。
    (6)新兴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园林的到了政府重视,是园林的新兴期,建成了“园林城市”,“园林城区”当然在“文化大革命”中园林也受到了挫折和损失。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论述新古典主义的创作主张。

    正确答案: 新古典主义在美学思潮上,不但否定浪漫主义音乐的标题性和主观性,也否定后期浪漫主义及其引伸出来的表现主义那种夸大的幻想和表现。新古典主义主张音乐创作不必去反映紊乱的社会和政治,主张采取“中立或“艺术至上”的立场;创作应该回到“古典”中去,回到“离巴赫更远的时代”去,那里有音乐的纯粹的(不混杂诗或绘画等);作曲家应该摆脱主观性,而以冷静的客观性把古典的均整平衡的形式,用现代手法再现出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论述学堂乐歌的历史文化背景、思想内容及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产生背景:学堂乐歌"是我国清末民初新型学校教育改革的具体产物之一,最初是"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于1895年5月向光绪上书:"请开学校折"中提出的。"维新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文人仍积极为之进行呼吁。一些拥护教育、音乐改革的爱国知识分子如萧友梅、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等,先后主动到日本考察日本从"明治维新"后积极开展的新型学校唱歌的经验、方法和学习西洋音乐知识技能,以便在国内效法推行。。一时间大批各式各样的、提供新学堂习唱的唱歌本、乐歌教材等纷纷得以出版发行内容:
    1.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列强欺凌的爱国主义要求,代表性的歌曲有:《中国男儿》等;
    2.积极宣传和推行"军国民教育"的,代表性的歌曲有:《体操-兵操》等;
    3.极拥护推翻帝制、欢呼民主共和新政的建立的,如:《革命军》等;
    4.呼吁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反封建"民主精神,代表性歌曲有《勉女权》等;
    5.鼓吹学习新文化、推动"移风易俗"的民主思想的,代表性歌曲有:《格致》等;
    6.结合学校生活向青少年进行勤学苦练的思想教育和热爱生活的教育的,如:《始业式》)等。
    特点:根据日本新式学校唱歌的经验和中国当时的国情,我国"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也是以在学校内集体歌咏、并通过学唱这些歌曲学会西方的记谱法(五线谱、简谱)和基本乐理的知识。当时一般都采取以外国(日本、欧美)现成曲调填词编成,自创曲调极少。此外,当时这些歌曲大多采取"单音歌唱"(即齐唱曲调)的方式,而极少以多声合唱的方式。此外,除了李叔同外,一般对伴奏均无特定要求。
    意义: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开端。
    1.它是我国第一次有了正式出版的学校音乐教材,锻炼和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现代音乐教育家和音乐师资队伍;
    2.随着学堂乐歌的广泛开展,西方音乐理论、记谱法各种艺术形式、表演技法逐渐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新音乐的兴起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学堂乐歌还对“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现代群众歌曲创作和专业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