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一是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困难障碍及先决条件问题,一部分学者强调人才、资金匮乏等经济方面的原因,更多的人则强调政治社会方面的原因,认为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前提。关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问题,绝大部分人主张走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或非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他们认为实行“计划经济”和“国家经营”,是使落后的中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最高生产标准”的最佳方式,要兼采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长,找到适合中国条件的道路。
二是关于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问题的争论。
三是“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之争。
此外,学术界还围绕民主与独裁问题进行了争论。
更多“在1928---1937年间,围绕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了哪些探索和”相关问题
  • 第1题:

    新中国的工业化是在苏联的影响下起步的。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初步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议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当时所讲的工业化道路问题,主要是指()

    • A、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
    • B、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
    • C、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问题
    • D、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正确答案:D

  • 第2题: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进行了那些理论探索?


    正确答案:【毛泽东提出“上山”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主张。八七会议后,他从中国国情和革命斗争实际出发,又提出要使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在创造红色区域、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应由城市转入农村的重要思想,中国革命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 第3题:

    清代碑学在艺术实践中进行了哪些探索?


    正确答案: (一)笔法创新
    碑学主要是对大篆、小篆、汉隶、魏碑等这些唐以前的石刻文字的书写研究。很显然,用晋、唐、宋流传下来的笔法去表现这些古老文字的精神面貌是不行的了。这此石刻文字早已不是毛笔写成时的原貌了,而是被刀刻、风化、磨损后而留下的具有金石趣味的线条。要表现这些线条,就得改变过去的笔法,清代不少书法家意识到这一点,就纷纷开展了对笔法艰苦的探索。各种各样的执笔法和运笔法都出现了:金农以倾斜执笔,用侧笔平锋去写隶书;王鸿绪为矫元明以来枕腕作书的积习,就用绳系肘,悬肘写字;钱伯垌执笔是“虚小指,以三指包管外,与大指相拒,侧毫入纸”,行笔时指腕不动,以肘去来;朱昂之行笔的秘诀是“作书须笔笔断而后起”;邓石如自创“悬腕双钩,管随指转”的新笔法;何绍基从射箭得到启示,创出回腕高悬、运肘敛指的“回腕执笔法”;朱次琦、康有为等人的执笔秘诀是“虚拳实指,平腕竖锋”;杨守敬主张运笔以侧锋为主;还有不少人为探求“掌虚”之极,就创出“以三指执笔,名、小指反掀起”和“以四指齐排管上”的执笔法。如此等等,新笔法之多,令人惊叹!
    在探索出的新笔法中,要算邓石如所创的“管随指转”(即执笔要运指,行笔要绞毫)的笔法最为成功,这种新笔法,促使了他的篆隶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当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把这种笔法公布于世时,在那大家都在暗中摸索笔法的年代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效仿者如云,获得成功者不少。其中刘墉秘密作书的笔法——“左右盘辟,管随指转”即是受了邓石如笔法的影响;何绍基所创“回腕法”中的“运肘敛指”、“提笔绞笔”,也是融进了邓石如笔法;张裕钊自述其用笔:“名指得力,指能转笔,落纸轻,注墨辣,发锋远,收锋密,藏锋深,出锋烈”,可谓是邓石如笔法的嫡派;沈曾植运笔如飞,侧管转指,也是“颇师安吴(包世臣)”;直到现代的书法家柳怡徵、马叙伦、王遽常、林散之等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邓石如笔法的影响。
    清人在探索新笔法时,主要重视表现出的艺术效果,而不择手段如何。在他们探索出的新笔法中,除了一些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手法而外,还有不少与习惯或生理机能相违的手法,(如邓石如、何绍基、郑簠等人所创的笔法),有人曾对此大加斥责,认为这些都是错误笔法,如果从实用的观点来看,这种批评是正确的,如果从艺术的观点来看,这种批评就不对了。因为艺术欣赏只承认效果,而不管其手段如何的。相反,正说明清人对书法艺术认识的自觉性超过前人,才能开拓笔法的新天地。
    (二)改造书写工具
    清人对毛笔进行改造是碑学实践上能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他们在改造毛笔的尝试过程中,不如探索新笔法曲折,也没有那么多争议,而且当新的毛笔尝试成功,很快就普及全国了。
    清初,王澍、洪亮吉、孙星衍、钱坫四家写秦篆,因秦时的毛笔绝对不是清初时毛笔的模样,为此,他们就把毛笔的毫尖烧去,用颓笔写小篆。这样,写出的篆书圆润挺秀,饶有古意。
    继后,金农也对毛笔进行了改造,他那苍古奇逸、魄力沈雄的“漆书”,就是把毛笔“截取毫端”而作的。另外,还有的人追求藏锋,用框限写字,或者用“竹萌”(嫩竹枝)砸松了当笔书写等。以上这些方法,只适于书写少数特殊风格的书法,所以不能普及。但是,当开始提倡用羊毫笔写字时,情况就迥然不同了,正如潘伯鹰在《中国书法简论》一书中介绍:“明朝以至清朝,一直都是盛行硬毫。当时书家几乎没有用羊毫的。羊毫沦落到只能作装背书画的浆糊排刷了。自嘉、道以来,由于梁同书、邓石如、包世臣、何绍基诸人的提倡,羊毫大行,硬毫有渐衰的趋向。羊毫笔能大行,固然是价廉易购,外加制作逐渐精妙,但这些都不是能盛行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是羊毫比硬毫含墨多、柔软、毛长,特别适合表现篆、隶、北碑那种古拙朴茂、厚重渊雅、富有金石趣味的线条,即使用它去写行草书,也可以表现出比硬毫更含蓄沉厚、纡徐安雅的风姿,这正是倡导碑学,进行书法变革求之不得的事。当邓石如运用羊毫笔写出面目一新的四体书时,就震动了当时的书坛;当何绍基用回腕法驾驭着羊毫登上了另一个书法艺术高峰时,又被誉为“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这样成功者在前,继承者在后,碑学盛行,羊毫也就盛行。清代书家们探索改造毛笔的成功,在创建碑学中,有着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
    (三)融画入书
    以绘画的技法融入书法,是清代书法家们探索的一个方面。在以前曾有这种尝试,但较大规模的施行,还是在清代。郑板桥跋画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此幅赠常君酉北。酉北善画不画,而画之关纽,透入于书。燮又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郑板桥说常酉北是“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其实他何尝不是如此。蒋士铨就有诗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澜奇古形翩翩。”他写的“六分半书”,就是把绘画上那种大小斜正、疏密穿插的经营位置运用上了,而且还富有兰竹的风韵。吴昌硕的书法也参以画法,《霎岳楼笔谈》说:“缶庐写石鼓,以画梅之法为之。”事实
    上,他的篆书纵横挥洒,老拙遒劲,和他画梅的老干新枝何等的一致,不仅篆书如此,行草书也是如此。清代的碑学书家们大都善画,更不用说石涛、金农、郑板桥、赵之谦、吴昌硕等人还是一代的大画家。因此,他们的书法作品无不与绘画相通。除了在布局、用笔上参用画法外,他们还把绘画中的用墨、用水之法也用进去了,其焦墨、浓墨、宿墨、涨墨、破墨、渴墨、淡墨在书法作品中时时可见,在“将浓遂枯、带燥方润”的墨色变化上超越了前代,成为清代书法艺术的一大特色。

  • 第4题:

    在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间,在儿童诗的创作中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作品?


    正确答案:艾青的《春姑娘》、柯岩的《 “小兵”的故事》、任溶溶的《你们说我爸爸是干什么的》、贺敬之的《风筝》、金近的《在我们的票子里》、圣野的《欢迎小雨点》、天地的《祖国的春天》、刘饶民的《大海的歌》、张秋生的《喂得猪儿肥油油》等。

  • 第5题:

    20世纪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最突出的主流问题是什么?其中前后期的主要区别又是什么?为此中国人进行了哪些主要探索和实践活动?


    正确答案:⑴中华民族的振兴。
    ⑵前后期的区别:前期主要是争取民族独立,后期是巩固独立并全面振兴时期。
    ⑶探索和实践活动:前期:经历了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巩固成果的斗争、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国共十年对峙、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等,终于使中华民族摆脱了百年受奴役的命运,获得了独立。
    后期(建国后):主要活动是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艰难曲折历程,使中国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进入振兴时期。

  • 第6题: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中,试图通过改革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是()


    正确答案:戊戌变法

  • 第7题:

    王蒙在新时期小说中进行了哪些探索?


    正确答案:1打破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着重营构人物的情绪世界,如《夜的眼》;2以人物的心理结构作为小说的通体结构,如《春之声》;3以人物和故事为经,以心理描写(包括意识流)为纬的经纬交错的艺术结构,如《相见时难》;4多元化的主题和主题的深化;如《夜的眼》,《蝴蝶》等。

  • 第8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围绕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形成的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 C、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 D、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

    正确答案:A,B,C

  • 第9题:

    多选题
    近年来,省委为了推进海西建设,在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A

    破解发展矛盾

    B

    拓展发展思路

    C

    破解发展难题

    D

    拓展发展空间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中国广告教育的发展大体分为哪些阶段?()
    A

    快速发展期

    B

    爆发期

    C

    酝酿期

    D

    探索期


    正确答案: A,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为了体现“内和外安”的思想,清顺治年间对皇城内哪些建筑的名称进行了变更?

    正确答案: 皇城南门改为天安门,皇城北门改为地安门,皇极殿改为太和殿,中极殿改为中和殿,建极殿改为保和殿。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彰显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是近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实现法治取代人治、民主取代专制,中国资产阶级各派别进行了哪些探索?

    正确答案: 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中国广告教育的发展大体分为哪些阶段?()

    • A、快速发展期
    • B、爆发期
    • C、酝酿期
    • D、探索期

    正确答案:A,C,D

  • 第14题:

    近年来,省委为了推进海西建设,在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 A、破解发展矛盾
    • B、拓展发展思路
    • C、破解发展难题
    • D、拓展发展空间

    正确答案:B,C

  • 第15题: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围绕着“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从“又快又好”搞建设到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再到“又好又快,好字优先”地发展经济,体现了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请简要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认识论原理。


    正确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我们对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2)认识具有无限性,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又快又好”搞建设到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再到“又好又快,好字优先”的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展认识、追求真理的过程。
    (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对“如何发展”问题的不断求索,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 第16题:

    在问题—个人探索阶段有哪些工作任务?()

    • A、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 B、搜集有关资料
    • C、进一步界定和理解问题
    • D、协助当事人进行自我探索
    • E、正式进入治疗

    正确答案:A,B,C,D

  • 第17题:

    从1928---1937年间的论战具有什么意义?


    正确答案:它突破了长久以来学术界单纯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发展问题的旧思想,引入了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拓宽了学术视野。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各种反马克思主义者试图通过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否定中共领导的武装斗争及共产主义运动。中共进行了坚决反击,使其革命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宣扬,也为后来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第18题:

    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彰显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是近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据此回答下列问题:(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实现法治取代人治、民主取代专制,中国资产阶级各派别进行了哪些探索?


    正确答案: 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第19题:

    我们可以把哲学看成是围绕哲学问题,进行的关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永恒的探索。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0题:

    在改革开放的社会里,充满了创新、变革和探索,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变革的社会,所以,中国的法治也贵在创新、贵在变革、贵在探索。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1题:

    判断题
    我们可以把哲学看成是围绕哲学问题,进行的关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永恒的探索。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进行了那些理论探索?

    正确答案: 【毛泽东提出“上山”和“在枪杆上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主张。八七会议后,他从中国国情和革命斗争实际出发,又提出要使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在创造红色区域、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应由城市转入农村的重要思想,中国革命开始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清代碑学在艺术实践中进行了哪些探索?

    正确答案: (一)笔法创新
    碑学主要是对大篆、小篆、汉隶、魏碑等这些唐以前的石刻文字的书写研究。很显然,用晋、唐、宋流传下来的笔法去表现这些古老文字的精神面貌是不行的了。这此石刻文字早已不是毛笔写成时的原貌了,而是被刀刻、风化、磨损后而留下的具有金石趣味的线条。要表现这些线条,就得改变过去的笔法,清代不少书法家意识到这一点,就纷纷开展了对笔法艰苦的探索。各种各样的执笔法和运笔法都出现了:金农以倾斜执笔,用侧笔平锋去写隶书;王鸿绪为矫元明以来枕腕作书的积习,就用绳系肘,悬肘写字;钱伯垌执笔是“虚小指,以三指包管外,与大指相拒,侧毫入纸”,行笔时指腕不动,以肘去来;朱昂之行笔的秘诀是“作书须笔笔断而后起”;邓石如自创“悬腕双钩,管随指转”的新笔法;何绍基从射箭得到启示,创出回腕高悬、运肘敛指的“回腕执笔法”;朱次琦、康有为等人的执笔秘诀是“虚拳实指,平腕竖锋”;杨守敬主张运笔以侧锋为主;还有不少人为探求“掌虚”之极,就创出“以三指执笔,名、小指反掀起”和“以四指齐排管上”的执笔法。如此等等,新笔法之多,令人惊叹!
    在探索出的新笔法中,要算邓石如所创的“管随指转”(即执笔要运指,行笔要绞毫)的笔法最为成功,这种新笔法,促使了他的篆隶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当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把这种笔法公布于世时,在那大家都在暗中摸索笔法的年代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效仿者如云,获得成功者不少。其中刘墉秘密作书的笔法——“左右盘辟,管随指转”即是受了邓石如笔法的影响;何绍基所创“回腕法”中的“运肘敛指”、“提笔绞笔”,也是融进了邓石如笔法;张裕钊自述其用笔:“名指得力,指能转笔,落纸轻,注墨辣,发锋远,收锋密,藏锋深,出锋烈”,可谓是邓石如笔法的嫡派;沈曾植运笔如飞,侧管转指,也是“颇师安吴(包世臣)”;直到现代的书法家柳怡徵、马叙伦、王遽常、林散之等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邓石如笔法的影响。
    清人在探索新笔法时,主要重视表现出的艺术效果,而不择手段如何。在他们探索出的新笔法中,除了一些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手法而外,还有不少与习惯或生理机能相违的手法,(如邓石如、何绍基、郑簠等人所创的笔法),有人曾对此大加斥责,认为这些都是错误笔法,如果从实用的观点来看,这种批评是正确的,如果从艺术的观点来看,这种批评就不对了。因为艺术欣赏只承认效果,而不管其手段如何的。相反,正说明清人对书法艺术认识的自觉性超过前人,才能开拓笔法的新天地。
    (二)改造书写工具
    清人对毛笔进行改造是碑学实践上能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他们在改造毛笔的尝试过程中,不如探索新笔法曲折,也没有那么多争议,而且当新的毛笔尝试成功,很快就普及全国了。
    清初,王澍、洪亮吉、孙星衍、钱坫四家写秦篆,因秦时的毛笔绝对不是清初时毛笔的模样,为此,他们就把毛笔的毫尖烧去,用颓笔写小篆。这样,写出的篆书圆润挺秀,饶有古意。
    继后,金农也对毛笔进行了改造,他那苍古奇逸、魄力沈雄的“漆书”,就是把毛笔“截取毫端”而作的。另外,还有的人追求藏锋,用框限写字,或者用“竹萌”(嫩竹枝)砸松了当笔书写等。以上这些方法,只适于书写少数特殊风格的书法,所以不能普及。但是,当开始提倡用羊毫笔写字时,情况就迥然不同了,正如潘伯鹰在《中国书法简论》一书中介绍:“明朝以至清朝,一直都是盛行硬毫。当时书家几乎没有用羊毫的。羊毫沦落到只能作装背书画的浆糊排刷了。自嘉、道以来,由于梁同书、邓石如、包世臣、何绍基诸人的提倡,羊毫大行,硬毫有渐衰的趋向。羊毫笔能大行,固然是价廉易购,外加制作逐渐精妙,但这些都不是能盛行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是羊毫比硬毫含墨多、柔软、毛长,特别适合表现篆、隶、北碑那种古拙朴茂、厚重渊雅、富有金石趣味的线条,即使用它去写行草书,也可以表现出比硬毫更含蓄沉厚、纡徐安雅的风姿,这正是倡导碑学,进行书法变革求之不得的事。当邓石如运用羊毫笔写出面目一新的四体书时,就震动了当时的书坛;当何绍基用回腕法驾驭着羊毫登上了另一个书法艺术高峰时,又被誉为“数百年书法于斯一振”!这样成功者在前,继承者在后,碑学盛行,羊毫也就盛行。清代书家们探索改造毛笔的成功,在创建碑学中,有着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
    (三)融画入书
    以绘画的技法融入书法,是清代书法家们探索的一个方面。在以前曾有这种尝试,但较大规模的施行,还是在清代。郑板桥跋画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此幅赠常君酉北。酉北善画不画,而画之关纽,透入于书。燮又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郑板桥说常酉北是“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其实他何尝不是如此。蒋士铨就有诗云:“板桥作字如写兰,波澜奇古形翩翩。”他写的“六分半书”,就是把绘画上那种大小斜正、疏密穿插的经营位置运用上了,而且还富有兰竹的风韵。吴昌硕的书法也参以画法,《霎岳楼笔谈》说:“缶庐写石鼓,以画梅之法为之。”事实
    上,他的篆书纵横挥洒,老拙遒劲,和他画梅的老干新枝何等的一致,不仅篆书如此,行草书也是如此。清代的碑学书家们大都善画,更不用说石涛、金农、郑板桥、赵之谦、吴昌硕等人还是一代的大画家。因此,他们的书法作品无不与绘画相通。除了在布局、用笔上参用画法外,他们还把绘画中的用墨、用水之法也用进去了,其焦墨、浓墨、宿墨、涨墨、破墨、渴墨、淡墨在书法作品中时时可见,在“将浓遂枯、带燥方润”的墨色变化上超越了前代,成为清代书法艺术的一大特色。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