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在道德方面,苏格拉底()”相关问题
  • 第1题:

    苏格拉底在批判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时,提出了“()的命题”。

    A.艺术即知识

    B.道德即知识

    C.美德即知识

    D.哲学即知识


    参考答案:C

  • 第2题:

    案例:有一次,苏格拉底问一个学生:“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学生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苏格拉底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呢?”“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学生说。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学生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学生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学生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有道德,懂得道德才能做到有道德。”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请依据材料回答:(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2)上述案例中,苏格拉底采用的是什么教学原则?贯彻这一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案:
    解析:
    (1)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反映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过程的规律性,体现了教学目的的要求,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用的教学原则有:①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体现了我国教学的根本方向。同时这也是知识的思想性、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的反映。一般来说,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思想性又是科学性的灵魂,只有以正确的观点、方法,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②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③直观性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直观性教学原则的提出,不仅反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活动的规律,即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必须以感性知识或经验为基础,而且也体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发展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通过直观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减少其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对帮助学生感知、理解、记忆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④启发性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总是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前进的。因而,只有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⑥巩固性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巩固性原则是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的特点提出的。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但是,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书本知识,多是未经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容易遗忘,所以,教学过程要不断地加以巩固。同时,学生若不能牢固掌握学过的基础知识,那么,进一步获得系统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发展智力,培养正确的思想观点和良好的品德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⑦发展性发展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⑧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思想作风在教学中的体现。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阶段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个性差异。教学中只有针对学生的共同特征和个性差异施教,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2)上述案例中,苏格拉底采用的是苏格拉底教学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苏格拉底法主要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原则。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 第3题:

    苏格拉底在批判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时,提出了“()的命题”。

    • A、艺术即知识
    • B、道德即知识
    • C、美德即知识
    • D、哲学即知识

    正确答案:C

  • 第4题:

    儒家在思想方面主张伦理道德,在文化方面主张继往开来。政治方面:以德治国。经济方面:()。社会方面:。儒家的理想是(),即内圣外王。


    正确答案:以义制利;和谐安宁;修己安人

  • 第5题: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


    正确答案:错误

  • 第6题:

    苏格拉底认为道德教育中身教重于言传。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苏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认为“知识就是道德”。


    正确答案:正确

  • 第8题:

    在伦理观方面,孟子认为“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基于此,他们提出的主张分别是推行()。

    • A、人治与法治
    • B、“仁政”与道德教育
    • C、王道与民主政治
    • D、加强专制与自我节制

    正确答案:B

  • 第9题:

    在道德方面,苏格拉底()

    • A、道德的“一般”
    • B、没有普遍的真理
    • C、普遍性和有效性
    • D、疑论和相对主义

    正确答案:A

  • 第10题:

    单选题
    苏格拉底在批判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时,提出了“()的命题”。
    A

    艺术即知识

    B

    道德即知识

    C

    美德即知识

    D

    哲学即知识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苏格拉底把人性称为什么()?
    A

    道德

    B

    德行

    C

    品德

    D

    特征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判断题
    苏格拉底把道德修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认为“知识就是道德”。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试从教育的作用、教育任务、教育内容和“苏格拉底教学法”几方面论述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答案:
    解析:
    (1)教育作用: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帮助人们自省,培养善的观念,成为正义社会的公民。(2)教育任务:他主张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人怎样做人,具体来说就是形成美德。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政治家。在西方教育史上,他最早提出专家治国论。(3)教育内容:他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主张,他认为一切知识、智慧和美德都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都是善的属性,相互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一个人只有确切地知道什么是善才会去行善,人之行为的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相关的知识。因而,他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4)“苏格拉底法”也称问答法、产婆术。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接生出来,即思想之接生过程,所以称为产婆术。产婆术的过程可分为四步:一、讽刺。即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诘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认为这一步非常主要,因为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时,才能学习知识;二、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三、归纳。即学生能够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四、定义。即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苏格拉底法的特点是,不将现成的结论强加于对方,而是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达到正确的结论。问和答的对方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讨论,受教的一方必须独立思考,不能生吞活剥地背诵别人的结论。但是,问答法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它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和适度的范围内运用。如受教者须有探索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事实和知识。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于幼年儿童。

  • 第14题:

    在(),职业道德既能使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职业化”,又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

    • A、内容方面
    • B、表现形式方面
    • C、调节的范围方面
    • D、产生的效果方面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苏格拉底把人性称为什么()?

    • A、道德
    • B、德行
    • C、品德
    • D、特征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儒家在思想方面主张伦理道德,在文化方面主张()。政治方面:以德治国。经济方面:()。社会方面:和谐安宁。儒家的理想是(),即内圣外王。


    正确答案:继往开来、以义制利、修己安人

  • 第17题:

    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

    • A、政治哲学
    • B、道德哲学
    • C、伦理哲学
    • D、自然哲学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影响组织在道德困境中决策的“道德问题”有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1、危害的严重性
    2、对不道德的舆论
    3、危害的可能性
    4、后果的直接性
    5、与受害者的接近程度
    6、影响的集中性

  • 第19题:

    古希腊智者学派在社会道德方面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不必强求一律;而苏格拉底却认为“美德即知识”。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人们关注的对象从自然界转向人类
    • B、希腊城邦民主制度从繁荣走向衰落
    • C、古希腊雅典城邦社会道德世风日下
    • D、人们对人的研究转向法律和宗教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 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1000字以上。


    正确答案: 关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思考“美德”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是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他所提出的“知识即美德”的著名论题,是他的道德哲学中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命题。他一生都在考察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美德,并不断在进行道德实践。
    如果从狭义的角度看,把“知识”等同于科学意义上的知识,那么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这句话是很容易被否定的。知识怎能等同于美德呢?这不就意味着知识越丰富的人道德水平越高,知识越浅薄的人道德水平越低吗?抑或是受教育程度越高学历越高的人道德水平越高?如果以这狭义的知识观来理解的话,未免不使我们产生怀疑。
    我们都知道,知识并不总是与美德相伴而行,而美德也并不总是和知识统一的。一位北大硕士生、深圳公务员因冲突竞打骂来深圳帮其带孩子的亲生父亲,扯碎父亲衣服并咬破父亲肩膀,而其母亲则多次被他打,被他骂。这件事情的发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一位毕业于北大的硕士生,无疑知识水平是高于普通人的,然而他却连基本的孝都不懂,伦理道德丧失,这不就说明了道德与知识是不等同的吗?所以,知识水平高的人道德水平未必高。同样,知识水平低的人道德水平未必低。因此,我们绝不能从简单片面的角度来阐释苏格拉底“知识”的内涵,来理解苏格拉底关于“知识即美德”的意义。
    其实,苏格拉底不同于他之前的哲学家,他把关注的目光从神转到人身上,他所说的知识不是自然万物的知识,而是指对人自己本性的认识,即“认识你自己”。于是这里的“知识”就不同于我们现代社会所理解的那种知识。我认为,“知识即美德”中的“知识”既不是自然物理知识,也不是数量知识,而是关于整个世界的理念的、善的、“自我”的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善的知识,知识是一种实践善的行为。由此,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作为知识,它不仅是一种知,更是一种行,是知行合一。
    “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把德性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特点。因此,一旦我们能正确地理解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这句话的真正内涵,了解“知识”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狭义上的科学知识,而是一种善的理念,是一种对善的践行,是知行合一的,做到美德与知识的统一,我们必定能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关德的人。这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在当代的德育中,我们不能一味地灌输肤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强调一种知行合一、一种实践精神,从而把美德与知识合二为一,变为一种道德实践。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觉得还具有其他探讨意义,对当今的教育及道德方面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 第21题:

    道德的民族性是不同民族在道德习俗、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相同特性。


    正确答案:错误

  • 第22题:

    填空题
    儒家在思想方面主张伦理道德,在文化方面主张()。政治方面:以德治国。经济方面:()。社会方面:和谐安宁。儒家的理想是(),即内圣外王。

    正确答案: 继往开来、以义制利、修己安人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在道德方面,苏格拉底()
    A

    道德的“一般”

    B

    没有普遍的真理

    C

    普遍性和有效性

    D

    疑论和相对主义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4题:

    判断题
    苏格拉底认为道德教育中身教重于言传。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