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与伤寒学说相辅相成,并进一步促进了伤寒学说发”相关问题
  • 第1题:

    后世医家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发挥各家学说的基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易经》


    参考答案:A

  • 第2题:

    梅尼埃病的病因学说中,错误的是

    A.嵴顶结石学说
    B.内淋巴机械阻塞与内淋巴吸收障碍学说
    C.遗传学说
    D.免疫学说
    E.内耳缺血学说

    答案:A
    解析:
    嵴顶结石学说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学假说。其他四个选项均是梅尼埃病的病因学假说。

  • 第3题:

    后世医家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发挥各家学说的基础是()。

    • A、《黄帝内经》
    • B、《难经》
    • C、《伤寒杂病论》
    • D、《易经》

    正确答案:A

  • 第4题:

    试述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或试述明清时期在创立温病学说中做出贡献的医家、代表作、主要成就。)


    正确答案: 5人.吴有性,著《瘟疫论》,他系统的提出了温病不同于伤寒的+系统见解,为温病学说的创立起到了奠基作用。最大贡献是就瘟疫病的致病原因,提出“戾气学说”。指出戾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但是戾气的种类不同,引起的疾病也不同。
    叶桂,著《温热论》。此书对温病学说的最大成就是指出温病传变的规律,指出温病发病一般要经过“卫气营血”四个由浅入深的阶段。他建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作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这补充了传统的“六经辨证”或“八纲辨证”的内容。
    薛雪,著《湿热条辨》。此书是湿热病的专著,开温病学说中专门病证研究的先河。他对湿热病的发病机理,症候演变,审证要点和辨证论治做了较全面的论述。
    吴瑭,著《温病条辨》他将温病分为9种,确定了温病学说的研究范围。他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把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补充和完善了卫气营血辨证。书中还有温病不同阶段的治疗方剂。
    王士雄,著《霍乱论》、《温热经纬》。把霍乱区分为时疫和非时疫两类。,吧温病分为新感好伏邪两类。

  • 第5题:

    伤寒学派对温病与伤寒的观点是()

    • A、温病的理法方药可以气括伤寒的内容.
    • B、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一脉相乘,是发展和补充了《伤寒论》
    • C、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的内容都在伤寒学说之中.
    • D、温病与伤寒同属外感热病,但病因、病机各异,治疗完全不同.
    • E、《伤寒论》中的方药只能治伤寒,不能治温病.

    正确答案:C

  • 第6题:

    秦汉时期对经络学说发展作出贡献的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 B、《伤寒论》
    • C、《五十二病方》
    • D、《难经》
    • E、《帛书经脉篇》

    正确答案:A,D

  • 第7题:

    判断题
    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与伤寒学说相辅相成,并进一步促进了伤寒学说发展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填空题
    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两者关系上: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

    正确答案: 温病学说发展的基础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全麻药通过与水结合形成微结晶水合物而引起麻醉,该机制属于()。
    A

    Meyer-Overton脂质学说

    B

    临界容积学说

    C

    多部位膨胀学说

    D

    水相学说

    E

    蛋白质作用学说


    正确答案: E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温病学派对温与伤寒的观点是()
    A

    温病的理法方药可以气括伤寒的内容.

    B

    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一脉相乘,是发展和补充了《伤寒论》

    C

    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的内容都在伤寒学说之中.

    D

    温病与伤寒同属外感热病,但病因、病机各异,治疗完全不同.

    E

    《伤寒论》中的方药只能治伤寒,不能治温病.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试述明清时期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或试述明清时期在创立温病学说中做出贡献的医家、代表作、主要成就。)

    正确答案: 5人.吴有性,著《瘟疫论》,他系统的提出了温病不同于伤寒的+系统见解,为温病学说的创立起到了奠基作用。最大贡献是就瘟疫病的致病原因,提出“戾气学说”。指出戾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但是戾气的种类不同,引起的疾病也不同。
    叶桂,著《温热论》。此书对温病学说的最大成就是指出温病传变的规律,指出温病发病一般要经过“卫气营血”四个由浅入深的阶段。他建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作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这补充了传统的“六经辨证”或“八纲辨证”的内容。
    薛雪,著《湿热条辨》。此书是湿热病的专著,开温病学说中专门病证研究的先河。他对湿热病的发病机理,症候演变,审证要点和辨证论治做了较全面的论述。
    吴瑭,著《温病条辨》他将温病分为9种,确定了温病学说的研究范围。他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把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补充和完善了卫气营血辨证。书中还有温病不同阶段的治疗方剂。
    王士雄,著《霍乱论》、《温热经纬》。把霍乱区分为时疫和非时疫两类。,吧温病分为新感好伏邪两类。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简论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答案:

    中医学所讲的温病是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包括了传染性与非传染性两大类,而主要是前者。“温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从隋代至明代,均有论述,但历代关于温病的零散材料,有许多是有启发性的,它们为温病学说从伤寒学说中区分出来,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奠定了基础。在创立中医传染病学——温病学说做出杰出贡献的是明末著名医家吴有性。清代医家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等人,则为温病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分别做出程度不等的贡献。
    吴有性,于1643年编著《温疫论》,为温病学说创立起到了奠基作用。他的最大贡献是就温疫病的致病原因,提出“戾气学说”。科学地预见了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突破了前人关于“外邪伤人皆从皮毛而入”的笼统观点。吴有性指出,温疫有强烈的传染性,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气所引起的。吴有性还指出“戾气”也是一切外科感染疾患的病因,他还正确论断,戾气是物质性的,其所导致的疾病同样可用物质的药物治愈。
    叶桂(1667~1746年),著《温热论》,为其学生顾景文,整理而成。《温热论》对温病学说的最大贡献是指出温病传变的规律,温病发病一般要经过“卫、气、营、血”四个由浅入深的阶段。叶桂对温病学说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
    薛雪(1681~1770年),撰《湿热条辨》1卷,此书是湿热病的专著,开温病学说中专门病证研究的先河。他指出,湿热病发作的轻重与脾胃的盛衰关系密切。薛雪对湿热病的发病机理、证候演变、审证要点及辨证论治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为温病学说的深入发展作出了贡献。
    吴瑭(约1758~1836年),1789年撰《温病条辨》,成为晚清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将温病分为九种: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认为温疫只是九种温病之一,具有强烈的传染性,而其它八种,则可从季节及疾病表现上加以区分。由此确定了温病学说的研究范围。他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把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补充和完善了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
    王士雄(1808~1868年),先后撰《霍乱论》和编述《温热经纬》。在《霍乱论》书中,把霍乱区分为时疫霍乱和非时疫霍乱两类。《温热经纬》的特殊见解是把温病分成新感和伏邪两大类。明清时期,对温病学说发展作出贡献的还有汪机(14631~539年)、戴天章(17世纪中叶)、余霖(18世纪)等众多医家。
    温病学说在明清时期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中医传染病学的初步建立。它既是新的社会条件的产物,也是该时期众多医家尊重实践,勇于开拓创新的成果。


  • 第13题:

    清末民初,俞根初著(),创寒温一统说。其伤寒医论别于一般伤寒学派,亦异于吴门温病学派,为温热学说创新之见,世称“绍派伤寒(论)”。

    • A、《通俗伤寒论》
    • B、《伤寒典》
    • C、《伤寒法祖》

    正确答案:A

  • 第14题:

    梅尼埃病的病因学说中,错误的是()

    • A、免疫学说
    • B、内耳缺血学说
    • C、内淋巴机械阻塞与内淋巴吸收障碍学说
    • D、嵴顶结石学说
    • E、遗传学说

    正确答案:D

  • 第15题:

    ()采用“以经解论”方法,以《内径》、《难经》等理论来阐述仲景伤寒学说。

    • A、《注解伤寒论》
    • B、《伤寒总病论》
    • C、《伤寒类证活人书》
    • D、《伤寒百证歌》

    正确答案:A

  • 第16题:

    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两者关系上:伤寒学说是(),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发展。


    正确答案:温病学说发展的基础

  • 第17题:

    全麻药通过与水结合形成微结晶水合物而引起麻醉,该机制属于()

    • A、Meyer-Overton脂质学说
    • B、临界容积学说
    • C、多部位膨胀学说
    • D、水相学说
    • E、蛋白质作用学说

    正确答案:C

  • 第18题:

    问答题
    试述经络学说的形成与阴阳五行学说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经络学说的形成离不开阴阳五行学说的渗透和指导。如十二经脉分手足三阴三阳,奇经八脉的阴阳维、阴阳跷,络脉的阴络、阳络;阴经行内,阳经行外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属关系;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开、阖、枢”理论;经穴的命名及“五输穴”的临床应用等等,均有阴阳五行理论贯穿其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9题:

    单选题
    梅尼埃病的病因学说中,错误的是()
    A

    免疫学说

    B

    内耳缺血学说

    C

    内淋巴机械阻塞与内淋巴吸收障碍学说

    D

    嵴顶结石学说

    E

    遗传学说


    正确答案: E
    解析: 嵴顶结石学说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学假说。其他四个选项均是梅尼埃病的病因学假说。

  • 第20题:

    问答题
    简论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正确答案: 中医学所讲的温病是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包括了传染性与非传染性两大类,而主要是前者。“温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从隋代至明代,均有论述,但历代关于温病的零散材料,有许多是有启发性的,它们为温病学说从伤寒学说中区分出来,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奠定了基础。在创立中医传染病学——温病学说做出杰出贡献的是明末著名医家吴有性。清代医家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等人,则为温病学说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分别做出程度不等的贡献。
    吴有性,于1643年编著《温疫论》,为温病学说创立起到了奠基作用。他的最大贡献是就温疫病的致病原因,提出“戾气学说”。科学地预见了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突破了前人关于“外邪伤人皆从皮毛而入”的笼统观点。吴有性指出,温疫有强烈的传染性,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气所引起的。吴有性还指出“戾气”也是一切外科感染疾患的病因,他还正确论断,戾气是物质性的,其所导致的疾病同样可用物质的药物治愈。
    叶桂(1667~1746年),著《温热论》,为其学生顾景文,整理而成。《温热论》对温病学说的最大贡献是指出温病传变的规律,温病发病一般要经过“卫、气、营、血”四个由浅入深的阶段。叶桂对温病学说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
    薛雪(1681~1770年),撰《湿热条辨》1卷,此书是湿热病的专著,开温病学说中专门病证研究的先河。他指出,湿热病发作的轻重与脾胃的盛衰关系密切。薛雪对湿热病的发病机理、证候演变、审证要点及辨证论治作了较全面的论述,为温病学说的深入发展作出了贡献。
    吴瑭(约1758~1836年),1789年撰《温病条辨》,成为晚清著名温病学家。吴瑭将温病分为九种: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认为温疫只是九种温病之一,具有强烈的传染性,而其它八种,则可从季节及疾病表现上加以区分。由此确定了温病学说的研究范围。他提出温病的三焦辨证,把温病传变与脏腑病机联系起来,补充和完善了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
    王士雄(1808~1868年),先后撰《霍乱论》和编述《温热经纬》。在《霍乱论》书中,把霍乱区分为时疫霍乱和非时疫霍乱两类。《温热经纬》的特殊见解是把温病分成新感和伏邪两大类。明清时期,对温病学说发展作出贡献的还有汪机(14631~539年)、戴天章(17世纪中叶)、余霖(18世纪)等众多医家。
    温病学说在明清时期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中医传染病学的初步建立。它既是新的社会条件的产物,也是该时期众多医家尊重实践,勇于开拓创新的成果。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后世医家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发挥各家学说的基础是()。
    A

    《黄帝内经》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易经》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采用“以经解论”方法,以《内径》、《难经》等理论来阐述仲景伤寒学说。
    A

    《注解伤寒论》

    B

    《伤寒总病论》

    C

    《伤寒类证活人书》

    D

    《伤寒百证歌》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