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列举1919—1922年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三次论争。”相关问题
  • 第1题:

    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有过长时间的非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经历。在各种思潮的反复比较中,毛泽东最终自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路先锋和最杰出的代表,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


    正确答案:正确

  • 第2题:

    1919-1921年期间,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的论战主题不包括()。

    • A、问题与主义
    • B、社会主义
    • C、资本主义
    • D、无政府主义

    正确答案:C

  • 第3题:

    当代时代精神的精华是()

    • A、人本主义思潮
    • B、科学主义思潮
    • C、后现代主义思潮
    • D、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确答案:D

  • 第4题:

    李大钊在1918年和1919年间发表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有()。

    • A、《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 B、《庶民的胜利》
    • C、《Bolshevism的胜利》
    •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 E、《马克思主义》

    正确答案:A,B,C,D

  • 第5题:

    支配了20世纪世界哲学发展基本走向的理论先导是().

    • A、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
    • B、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实用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 C、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科学哲学和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 D、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结构主义哲学和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正确答案:A

  • 第6题: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作斗争。


    正确答案:正确

  • 第7题:

    单选题
    1919年5月,()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周恩来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单选题
    当代时代精神的精华是()
    A

    人本主义思潮

    B

    科学主义思潮

    C

    后现代主义思潮

    D

    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判断题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种错误社会思潮作斗争。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判断题
    一代伟人毛泽东也有过长时间的非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经历。在各种思潮的反复比较中,毛泽东最终自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路先锋和最杰出的代表,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1919年5月,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周恩来

    D

    邓中夏


    正确答案: C
    解析:
    B项,李大钊1919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极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第12题:

    问答题
    简述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

    正确答案: (1)第一次是“问题与主义”的论战。资产阶级右翼的代表胡适于1919年7月在《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从资产阶级实用主义观点出发,在反对“空谈主义”的幌子下,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攻击马克思主义是“外来”的“进口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在“多研究些问题”的幌子下,宣扬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道路,主张对社会进行一点一滴的改良,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同年8月,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批驳胡适的论点,指出,要研究问题就离不开主义和方法;中国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场论战的实质是要不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根本改造。通过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阵地。
    (2)第二次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1920年,以张东荪、梁启超为代表的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一方面虚伪地宣称“资本主义必倒,社会主义必兴”,另一方面又鼓吹中国的出路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开发实业,发展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道路与前途。针对此,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以《新青年》等刊物为主要阵地发表文章,严厉地批驳了张、梁的反动谬论,指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要彻底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无产阶级必须实行暴力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是解放中国的真正出路;还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已成长起来,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不仅必要而且可能。这次斗争的实质是:中国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论战的结果,划清了真假社会主义的界限,明确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
    (3)关于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主张“绝对自由”,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反对一切国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1920年起,陈独秀、李达、蔡和森等发表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国家学说出发,指出,要消灭阶级,必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绝对自由”在理论上是荒谬的。是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这次论战的实质是:要不要无产阶级专政,要不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通过论战,在中国解决了四个根本问题:中国革命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革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中国革命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论战使马列主义越来越深入人心,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扫清了思想障碍。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1919年5月,()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 A、陈独秀
    • B、李大钊
    • C、周恩来

    正确答案:B

  • 第14题:

    简述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


    正确答案: (1)第一次是“问题与主义”的论战。资产阶级右翼的代表胡适于1919年7月在《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从资产阶级实用主义观点出发,在反对“空谈主义”的幌子下,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攻击马克思主义是“外来”的“进口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在“多研究些问题”的幌子下,宣扬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道路,主张对社会进行一点一滴的改良,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同年8月,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批驳胡适的论点,指出,要研究问题就离不开主义和方法;中国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场论战的实质是要不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根本改造。通过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阵地。
    (2)第二次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1920年,以张东荪、梁启超为代表的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一方面虚伪地宣称“资本主义必倒,社会主义必兴”,另一方面又鼓吹中国的出路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开发实业,发展资本主义,反对社会主义道路与前途。针对此,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以《新青年》等刊物为主要阵地发表文章,严厉地批驳了张、梁的反动谬论,指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要彻底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无产阶级必须实行暴力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是解放中国的真正出路;还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已成长起来,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不仅必要而且可能。这次斗争的实质是:中国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论战的结果,划清了真假社会主义的界限,明确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社会主义。
    (3)关于同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主张“绝对自由”,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反对一切国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1920年起,陈独秀、李达、蔡和森等发表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国家学说出发,指出,要消灭阶级,必须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绝对自由”在理论上是荒谬的。是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这次论战的实质是:要不要无产阶级专政,要不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通过论战,在中国解决了四个根本问题:中国革命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革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革命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中国革命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论战使马列主义越来越深入人心,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扫清了思想障碍。

  • 第15题:

    1919年5月,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 A、陈独秀
    • B、李大钊
    • C、周恩来
    • D、邓中夏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1919年5月至8月,()与胡适围绕着“问题与主义”展开论争。


    正确答案:李大钊

  • 第17题:

    1919年至1927年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和胡适的论争有()

    • A、"问题与主义"之争
    • B、"整理国故"的论争
    • C、文学与革命的论争
    • D、文学的阶级性的论争
    • E、与以胡适为首的现代评论派的论争

    正确答案:A,B,E

  • 第18题:

    下面对毛泽东发动“文革”提出正面看法的学派和思潮不包括()。

    • A、“新左翼”思潮
    • B、后马克思主义思潮
    • C、后现代主义思潮
    • D、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正确答案:D

  • 第19题:

    填空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产生了两大哲学思潮,它们是:()思潮和()思潮。

    正确答案: 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单选题
    支配了20世纪世界哲学发展基本走向的理论先导是()。
    A

    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

    B

    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实用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C

    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科学哲学和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D

    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结构主义哲学和非理性主义哲学两大思潮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1919年5月, >出版了一期由()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专号》。

    正确答案: 李大钊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下面对毛泽东发动“文革”提出正面看法的学派和思潮不包括()。
    A

    “新左翼”思潮

    B

    后马克思主义思潮

    C

    后现代主义思潮

    D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列举1919—1922年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三次论争。

    正确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工人阶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并且在五四运动中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迫切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
    (1)十月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一个传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热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激起了五四运动中的右翼—资产阶级代表胡适的反对.他于一九一九年七月,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挑起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李大钊于同年八月,在同一个刊物上,发表了题为《再论问题和主义》的致胡适的公开信,对于胡适向马克思主义发起的挑战,予以有力的回击.由此开始了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第一次论战.
    在“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中,李大钊首先挺身而出,旗帜鲜明地跟胡适进行了正面的辩论,积极参加了论战。通过这次论战,在中国要不要革命,革命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根本问题上,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驳倒了胡适的谬论,做出了正确的回答.这次论战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新青年》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胡适对此更为不安,公然诬蔑说:“《新青年》差不多成了‘苏联的汉译本,”,要求《新青年》发表宣言,声明不谈政治,甚至要求((新青年》停刊。这就进一步暴露了胡适的反动面目.
    (2)五四运动后,由于中国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进一步传播,并开始与工人运动逐步结合起来,各地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这些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又加强了在工人中的组织工作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创造了条件.当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开展活动,并酝酿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时候,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研究系的政客张东荪、梁启超等人,伪装成社会主义者,反对社会主义运动,反对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挑起了一次新的论战,即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这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第二次论战.
    这次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次论战中,尽管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卖际相结合,对于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特点也缺乏研究,因而还不能正确阐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这两个阶段的区别和联系。但是他们坚决地批驳了张东荪、梁启超等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和反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谬论,使许多人明辨了是非.
    (3)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马克思主义在同伪社会主义者进行论战的同时,还同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了论战。这是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第三次论战.这次论战的声势、规模、深度和影响,都远远超出了前两次论战.
    在这次论战中,虽然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还只能了解和认识到外国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一般经验,没有能够正确解决如何在我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步骤和具体形式问题,但由于他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判了无政存主义者反对一切国家政权的谬论,从而帮助了一些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初步划清了矛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界限,摆脱了无政府主义的影响.
    总之,“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三次论战,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以及中国革命的发展都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尽管当付约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还是初步的、不成熟的,但这三次论战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却是十分重大的。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