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迈克尔孙干涉仪实验中,调整平面镜M2的像M′2与另一平面镜之间的距离d,当d增加时()A、干涉圈环不断在中心消失,且环的间距增大B、干涉圈环不断在中心冒出,且环的间距增大C、干涉圈环不断在中心消失,且环的间距减小D、干涉圈环不断在中心冒出,且环的间距减小

题目

在迈克尔孙干涉仪实验中,调整平面镜M2的像M′2与另一平面镜之间的距离d,当d增加时()

  • A、干涉圈环不断在中心消失,且环的间距增大
  • B、干涉圈环不断在中心冒出,且环的间距增大
  • C、干涉圈环不断在中心消失,且环的间距减小
  • D、干涉圈环不断在中心冒出,且环的间距减小

相似考题
更多“在迈克尔孙干涉仪实验中,调整平面镜M<sub>2</sub>的像”相关问题
  • 第1题:

    若有如下程序: int sub(int m) { if(m==1||m==0) return 2; else return(sub(m-1)*sub(m-2));} main() { int n; scanf("%d",&n); printf("%d",sub(n)); } 如果从键盘输入4<回车>,则程序运行后的输出结果是( )。

    A.8

    B.16

    C.24

    D.32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的sub()函数是一个递归函数,当参数m为1或0时返回2,否则返回sub(m-1)*sub(m-2)。所以sub(4)递推下来就是sub(4)=sub(3)*sub(2)=sub(2)*sub(1)*sub(1)*sub(0)=sub(1)*sub(0)*2*2*2=25(上标)=32。所以正确答案是D。

  • 第2题:

    要想在过程调用中返回两个结果,下面的过程定义语句合法的是

    A.Sub Submit(ByVal n,ByVal m)

    B.Sub Submit(n,ByVal m)

    C.Sub Submit(n,m)

    D.Sub Submit(ByVal n,m)


    正确答案:C
    解析:题目的意思是在调用过程后,返回两个结果,那么定义此过程时,应设两个参数,且参数传递应用传址方式,也就是引用,而"ByVal"关键字加在形参前面,则表示形参与实参结合方式为传值。所以,4个选项中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 第3题:

    在窗体中添加一个命令按钮,编写如下程序:

    Private Sub Sub1(p,m,n)

    p=p+1:m=m+1:n=n+1

    Print "sub1:";p;m;n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a1=1:b=2:c1=3

    Call Sub1(a,b1+3,c1)

    Print"Main:";a1;b1;c1

    End Sub

    程序运行后,输出结果为

    A.Sub: 2 6 4 Main: 2 6 4

    B.Sub: 2 6 4 Main: 2 6 4

    C.Sub: 2 6 4 Main: 1 2 3

    D.Sub: 2 6 4 Main: 2 2 3


    正确答案:D
    解析:考查考生对参数传递的掌握情况。这是在实现子过程被调用时参数虚实结合的问题。a1为变量按址传送,b1+3和c1为表达式按值传送。参数的传值方式和传址方式的区别。

  • 第4题:

    在窗体中添加一个命令按钮,编写如下程序: Private Sub Sub1(p,m,n) p=p+1:m=m+1:n=n+1 Print "sub1:";p;m;n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a1=1:b=2:c1=3 Call Sub1(a,b1+3,c1) Print"Main:";a1;b1;c1 End Sub 程序运行后,输出结果为

    A.Sub: 2 6 4 Main: 2 6 4

    B.Sub: 2 6 4 Main: 2 6 4

    C.Sub: 2 6 4 Main: 1 2 3

    D.Sub: 2 6 4 Main: 2 2 3


    正确答案:D
    解析:这是在实现子过程被调用时参数虚实结合的问题。a1为变量按址传送,b1+3和c1为表达式按值传送。

  • 第5题:

    过程通过参数传递将一个参数传递给子过程A,并返回一个结果,下列子过程定义中正确的是()

    • A、Sub A(m+1,n+2)
    • B、Sub A(ByValm!,ByValn!)
    • C、Sub A(ByValm!,n+2)
    • D、Sub A(ByValm!,n!)

    正确答案:D

  • 第6题:

    在迈克尔逊实验中,迈克尔逊干涉仪第二个平玻璃片G2的作用是()。


    正确答案:补偿光程差

  • 第7题:

    在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中,当M1和M2垂直时,可观察到一组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状干涉条纹,环心级次(),环缘级次()


    正确答案:最高;最低

  • 第8题:

    调节迈克尔逊干涉中M1M2垂直的判据是(),迈克尔逊干涉仪中补偿板G2的作用是使两相干光()。


    正确答案:两光点重合、光程在玻璃中相等

  • 第9题:

    在迈克尔孙干涉仪中使用波长为λ的单色光,在干涉仪的可动反射镜移动一距离d的过程中,干涉条纹将移动2d/λ条。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0题:

    多选题
    标准砝码的质量为m,测量得到的最佳估计值为100.02147g,合成标准不确定uc(ms) 为0.35mg,取包含因子k=2,以下表示的测量结果中  (    ) 是正确的。
    A

    <p>m<sub>s</sub>=100.02147g;U=0.70mg,k=2</p>

    B

    <p>m<sub>s</sub>=(100.02147±0.00070)g;k=2</p>

    C

    <p>m<sub>s</sub>=100.02147g;u<sub>c</sub>(m<sub>s</sub>)=0.35mg,k=1</p>

    D

    <p>m<sub>s</sub>=100.02147g;u<sub>c</sub>(m<sub>s</sub>)=0.35mg</p>


    正确答案: A,B,D
    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在过程控制中,若TL=-3,Tu=3,u=1,σ=1,则(  )。
    A

    C<sub>P</sub>=1    

    B

    C<sub>P</sub>=2/3      

    C

    C<sub>Pk</sub>=1  

    D

    C<sub>Pk</sub>=2/3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单选题
    在迈克尔孙干涉仪实验中,调整平面镜M2的像M′2与另一平面镜之间的距离d,当d增加时()
    A

    干涉圈环不断在中心消失,且环的间距增大

    B

    干涉圈环不断在中心冒出,且环的间距增大

    C

    干涉圈环不断在中心消失,且环的间距减小

    D

    干涉圈环不断在中心冒出,且环的间距减小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在窗体中添加一个命令按钮,编写如下程序: Private Sub Subl(p,m,n) p=p+1:m=m+1:n=n+1 Print"subl:";p;m;n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al=1:b=2:c1=3 Call Subl(a,b1+3,c1) Print"Main:";a1;b1;c1 End Sub 程序运行后,输出结果为

    A.Sub:2 6 4 Main:2 6 4

    B.Sub:2 6 4 Main:2 6 4

    C.Sub:2 6 4 Main:1 2 3

    D.Sub:2 6 4 Main:2 2 3


    正确答案:D
    解析:考查考生对参数传递的掌握情况。
      [解题要点] 这是在实现子过程被调用时参数虚实结合的问题。a1为变量按址传送,b1+3和c1为表达式按值传送。
      [错解分析] 参数的传值方式和传址方式的区别。
      [考点链接] 函数调用和参数传递。

  • 第14题:

    在窗体中添加一个命令按钮,编写如下程序: Private Sub Test(p,m,n) p=p+1:m=m+1:n=n+1 Print "Sub: ";p;m;n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1.Click() a1=1:b=2:c1=3 Call Test((a,b1+3,(c1)) Print "Main:";a1;b1;c1 End Sub 程序运行后,输出结果为

    A.Sub: 2 6 4 Main: 2 6 4

    B.Sub: 2 6 4 Main: 2 6 4

    C.Sub: 2 6 4 Main: 1 2 3

    D.Sub: 2 6 4 Main: 2 2 3


    正确答案:D
    解析:这是在实现子过程被调用时参数虚实结合的问题。a1为变量按址传送,b1+3和(c1)为表达式按值传送。

  • 第15题:

    以下关于Sub过程叙述中错误的是()。

    A.如果过程被定义为Static类型,则该过程中的局部变量都是Static类型

    B.Sub过程中不能嵌套定义Sub过程

    C.Sub过程中可以嵌套调用Sub过程

    D.事件过程可以像通用过程一样由用户定义过程名


    本题答案:D

  • 第16题:

    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如果过程被定义为Static类型,则该过程中的局部变量都是Static类型
    • B、Sub过程中不能嵌套定义Sub过程
    • C、Sub过程中可以嵌套调用Sub过程
    • D、事件过程可以像通用过程一样由用户定义过程名

    正确答案:D

  • 第17题:

    以下关于Sub过程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如果过程被定义为Static类型,则该过程中的局部变量都是Static类型
    • B、Sub过程中不能嵌套定义Sub过程
    • C、Sub过程中可以嵌套调用Sub过程
    • D、事件过程可以像通用过程一样由用户定义过程名

    正确答案:D

  • 第18题:

    在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中,当d增加时,同心圆干涉条纹是()。(冒出、陷入)


    正确答案:冒出

  • 第19题:

    在迈克尔孙的等倾干涉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环形干涉条纹,干涉仪的平面反射镜M2由分光板所成的像为M′2,当M′2与干涉仪的另一块平面反射镜M1之间的距离变小时,则()

    • A、条纹一个一个地从中间冒出,条纹间距变小
    • B、条纹一个一个地向中间陷入,条纹间距变大
    • C、条纹不变,但条纹的可见度下降
    • D、条纹不变,但条纹的可见度提高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不存在直接引起坠落的客观危险元素中列出的任一种的高处作业中,下列有关作业高度与高处作业分级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有( )。

    • A、作业高度2m<h<sub>w</sub>≤5m,高处作业分级为Ⅰ级
    • B、作业高度2m<h<sub>w</sub>≤5m,高处作业分级为Ⅱ级
    • C、作业高度5m<h<sub>w</sub>≤15m,高处作业分级为Ⅱ级
    • D、作业高度5m<h<sub>w</sub>≤15m,高处作业分级为Ⅲ级
    • E、作业高度1m<h<sub>w</sub>≤30m,高处作业分级为Ⅲ级

    正确答案:A,C,E

  • 第21题:

    单选题
    A

    <p>I<sub>2</sub>=I<sub>3</sub></p>

    B

    <p>I<sub>2</sub>=4I<sub>3</sub></p>

    C

    <p>I<sub>2</sub>=2I<sub>3</sub></p>

    D

    <p>I<sub>3</sub>=4I<sub>2</sub></p>


    正确答案: D
    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在迈克尔孙的等倾干涉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环形干涉条纹,干涉仪的平面反射镜M2由分光板所成的像为M′2,当M′2与干涉仪的另一块平面反射镜M1之间的距离变小时,则()
    A

    条纹一个一个地从中间冒出,条纹间距变小

    B

    条纹一个一个地向中间陷入,条纹间距变大

    C

    条纹不变,但条纹的可见度下降

    D

    条纹不变,但条纹的可见度提高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单选题
    标称值为10kΩ的标准电阻在23℃时的校准值Rs为9.9999315kΩ,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为52mΩ。在被测量服从正态分布的情况下,当包含概率为95%时,测量结果可表示为(  )。
    A

    <p>R<sub>s</sub>=9.99993kΩ,U<sub>95</sub>=0.10Ω,k<sub>95</sub>=1.96</p>

    B

    <p>R<sub>s</sub>=9.999931kΩ,U<sub>95</sub>=0.10Ω,k<sub>95</sub>=1.96</p>

    C

    <p>R<sub>s</sub>=9.99993kΩ,U<sub>95</sub>=102mΩ,k<sub>95</sub>=1.96</p>

    D

    <p>R<sub>s</sub>=9.999931kΩ,U<sub>95</sub>=102mΩ,k<sub>95</sub>=1.96</p>


    正确答案: D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