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反应堆运行时,监测堆芯中子通量密度分布的目的是什么?”相关问题
  • 第1题:

    使两个相同的反应堆都达到“刚好临界”水平。反应堆“A”的棒速为每分钟50步,而反应堆“B”的棒速则为每分钟25步,(假定连续抽棒)。 (1)哪个反应堆先达到临界? (2)哪个反应堆临界时达到更高的中子通量水平? (3)哪个反应堆的棒临界高度高?


    正确答案:(1)反应堆A先达到临界。由于棒速度快,反应堆A在反应堆B临界之前就首先达到临界棒位。
    (2)反应堆B临界时将达到更高的中子通量水平。这是因为棒速较慢,致使流逝较多时间来达到棒临界棒位。这部分多余的时间会允许次临界额外倍增,因而临界时达到较高的计数水平。
    (3)棒临界高度是堆芯内正负反应性相等的高度。不论是否以一种速度或另一种速度消除与棒关联的负反应性,都不会影响为达到临界所必须消除的量。因此,两个反应堆的棒临界高度应该是相同的。

  • 第2题:

    当反应堆运行时,U-238吸收中子生成Pu-239后,对反应堆控制会产生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Pu-239的缓发中子份额β约为0.002,远比U-235的缓发中子份额(约为0.0064)小。由于Pu-239的积累,整个反应堆的有效缓发中子份额βeff将减少,致使在寿期末时,反应堆的响应时间更快。
    因为βeff减少,则在同一速率下改变反应堆功率所需的反应性就减少。也就是说在同一反应性引入的情况下,Pu-239含量愈多的反应堆,其响应时间就愈快(周期减少)

  • 第3题:

    关于初始堆芯的Keff  ①反应堆稳定运行时,堆芯的Keff为1,为什么装料时Keff要大于1? ②反应性的过剩量是怎样被抑制在反应堆里?


    正确答案:①Keff超过1的部分是Keff的过剩部分,这一部分是用来补偿以下因素所引起的Keff下降:燃料可裂变同位素的净消耗(燃耗);
    长寿期裂变产物对中子的吸收;
    Xe和Sm毒物对中子的吸收;
    慢化剂温度效应和燃料的多卜勒效应。
    此外,还有很小一部分的过剩值是用来满足反应堆功率调节要求的。
    ②这个过剩的反应性是借助固体可燃毒物棒,慢化剂中的硼酸和控制棒被抑制在堆芯内。

  • 第4题:

    (反应堆)堆芯


    正确答案:反应堆内能进行链式核裂变反应的区域。

  • 第5题:

    按照反应堆堆芯体不同,核反应堆分为哪几种类型?


    正确答案: 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石墨水冷堆、石墨气冷堆、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增殖堆

  • 第6题:

    堆芯与反应堆压力容器之间的水套层起着()与()的作用


    正确答案:反射层;热屏蔽

  • 第7题:

    问答题
    反应堆运行时,监测堆芯中子通量密度分布的目的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主要目的在于要保证堆芯里任何一点所产生的最大功率都不会导致燃料元件(包括芯块和包壳)的损坏,其次是全堆芯核功率的度量和监测。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判断题
    堆芯中插入或提升控制捧的目的是控制反应堆的反应性。()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反应堆从寿期初到寿期末,堆芯某处的中子通量与该处的功率密度之比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中子通量与该处的功率密度之比将逐渐增大,这是因为随着燃耗加深,宏观裂变截面Σf下降,所以为保持功率不变,中子通量Φ必须提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关于初始堆芯的Keff  ①反应堆稳定运行时,堆芯的Keff为1,为什么装料时Keff要大于1? ②反应性的过剩量是怎样被抑制在反应堆里?

    正确答案: ①Keff超过1的部分是Keff的过剩部分,这一部分是用来补偿以下因素所引起的Keff下降:燃料可裂变同位素的净消耗(燃耗);
    长寿期裂变产物对中子的吸收;
    Xe和Sm毒物对中子的吸收;
    慢化剂温度效应和燃料的多卜勒效应。
    此外,还有很小一部分的过剩值是用来满足反应堆功率调节要求的。
    ②这个过剩的反应性是借助固体可燃毒物棒,慢化剂中的硼酸和控制棒被抑制在堆芯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当反应堆运行时,U-238吸收中子生成Pu-239后,对反应堆控制会产生什么影响?

    正确答案: Pu-239的缓发中子份额β约为0.002,远比U-235的缓发中子份额(约为0.0064)小。由于Pu-239的积累,整个反应堆的有效缓发中子份额βeff将减少,致使在寿期末时,反应堆的响应时间更快。
    因为βeff减少,则在同一速率下改变反应堆功率所需的反应性就减少。也就是说在同一反应性引入的情况下,Pu-239含量愈多的反应堆,其响应时间就愈快(周期减少)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正常运行时升功率物理试验的目的是什么?需在哪几个功率平台测中子通量图及其作用?

    正确答案: 升功率物理试验的目的是核对功率分布及安全准则。
    需在下列功率平台上测中子通量图:<10%PN以确定功率分布状况
    50%PN以预先确定核仪表系统的校验系数及功率分布状况
    87%PN以确定功率分布状况
    100%PN以最终确定核仪表系统的校验系数及核定核安全准则及设计标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反应堆从寿期初到寿期末,堆芯某处的中子通量与该处的功率密度之比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


    正确答案:中子通量与该处的功率密度之比将逐渐增大,这是因为随着燃耗加深,宏观裂变截面Σf下降,所以为保持功率不变,中子通量Φ必须提高

  • 第14题:

    请定性绘出新建反应堆在热态零功率、寿期末(换料前)、无氙、ARO情况下堆芯归一化轴向(Z)功率分布曲线并简要说明形成这种功率分布的原因。


    正确答案:中下部燃耗深,上下无温度差,因而峰值出现上部。

  • 第15题:

    反应堆功率P与平均中子通量Φ有何关系?


    正确答案:反应堆功率P正比于裂变反应率Rf,而Rf是平均中子通量Φ与宏观裂变截面Σf的乘积,所以P正比于Φ

  • 第16题:

    CANDU反应堆与一般压水反应堆堆芯设计的主要差别有哪些?


    正确答案:1.使用天然铀
    2.重水冷却慢化
    3.压力管式结构
    4.candu冷却剂和慢化剂分离
    5.小而简单的燃料棒束
    6.不停堆换料
    7.不用化容控制

  • 第17题:

    使堆芯中子通量展平的方法包括()。

    • A、适当降低一回路压力
    • B、合理布置控制棒
    • C、适当分布可燃毒物
    • D、适当提高堆芯冷却剂流量
    • E、用不同富集度的燃料组件沿径向分区装载

    正确答案:B,C,E

  • 第18题:

    理解压水堆中主要有哪些展平中子通量密度分布的措施?


    正确答案:1)堆芯燃料分区布置;
    2)可燃毒物的合理布置;
    3)采用化学补偿溶液;
    4)束棒控制;
    5)采用径向和轴向反射层;
    6)采用最佳提棒方式;
    7)避免大量控制棒插入中心平面运行;
    8)控制棒提升需要保证对功率分布扰动最小。

  • 第19题:

    问答题
    反应堆功率P与平均中子通量Φ有何关系?

    正确答案: 反应堆功率P正比于裂变反应率Rf,而Rf是平均中子通量Φ与宏观裂变截面Σf的乘积,所以P正比于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0题:

    问答题
    按照反应堆堆芯体不同,核反应堆分为哪几种类型?

    正确答案: 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石墨水冷堆、石墨气冷堆、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增殖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使两个相同的反应堆都达到“刚好临界”水平。反应堆“A”的棒速为每分钟50步,而反应堆“B”的棒速则为每分钟25步,(假定连续抽棒)。 (1)哪个反应堆先达到临界? (2)哪个反应堆临界时达到更高的中子通量水平? (3)哪个反应堆的棒临界高度高?

    正确答案: (1)反应堆A先达到临界。由于棒速度快,反应堆A在反应堆B临界之前就首先达到临界棒位。
    (2)反应堆B临界时将达到更高的中子通量水平。这是因为棒速较慢,致使流逝较多时间来达到棒临界棒位。这部分多余的时间会允许次临界额外倍增,因而临界时达到较高的计数水平。
    (3)棒临界高度是堆芯内正负反应性相等的高度。不论是否以一种速度或另一种速度消除与棒关联的负反应性,都不会影响为达到临界所必须消除的量。因此,两个反应堆的棒临界高度应该是相同的。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多选题
    使堆芯中子通量展平的方法包括()。
    A

    适当降低一回路压力

    B

    合理布置控制棒

    C

    适当分布可燃毒物

    D

    适当提高堆芯冷却剂流量

    E

    用不同富集度的燃料组件沿径向分区装载


    正确答案: 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理解压水堆中主要有哪些展平中子通量密度分布的措施?

    正确答案: 1)堆芯燃料分区布置;
    2)可燃毒物的合理布置;
    3)采用化学补偿溶液;
    4)束棒控制;
    5)采用径向和轴向反射层;
    6)采用最佳提棒方式;
    7)避免大量控制棒插入中心平面运行;
    8)控制棒提升需要保证对功率分布扰动最小。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