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陶行知曾告戒师范生“切不可当教育事业是住旅馆的样子”。分析这句话的含义。”相关问题
  • 第1题: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告戒教师要"跟学生学","要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qu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告戒教师要"跟学生学","要教你的学生教你怎样去教他。"请你分析这其中的道理。


    参考答案:这是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微妙之处,十分必要 ;因为向学生学,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贴近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 ;向学生学,才能容易与学生建立起心理、情感沟通和交流的通道 ;向学生学不仅是教好学生所必需,也是教师师德的良好表现。

  • 第2题:

    陶行知说“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解析:
    这句教育名言表达的是一种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文明的传承者,就需要具有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师德情操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

    古有圣贤“传道、授业、解惑”;今有“最美教师”张丽莉,在危急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柔弱身躯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动天地的大爱赞歌;另有无私奉献的最美深山教师——任建慧,她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在贫瘠荒凉的山村,任岁月在她脸上刻下无数的沧桑,她也无怨无悔。她们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的高尚情怀展现了人民教师纯洁无私的大美形象。

    教育是良心的事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注定了教师必须淡泊名利、坚守高尚情操,甘为人梯。奉献是师德的灵魂,在这个相对浮躁和功利的社会中,教师应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这种境界和追求,保持心境的纯正与安宁。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这是对教师奉献精神的最好注解,也是对陶老先生之言的最好解读!

  • 第3题:

    试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和评述。


    答案:
    解析: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曾赴美留学,师从杜威,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回国后针对中国的现实,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1)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受启发于裴斯泰洛齐和杜威教育思想直接影响。1927年在晓庄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实际上,生活教育理论就包含三个意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①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第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向上。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具体化。第一,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因为到处是生活,所以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就像一个教育的场所。第二,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使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蕴含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③教学做合一是生活,也就是教育法。第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这是针对传统教育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割裂这一弊端而提出。第二,“行是知之始”。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教育必须从行动开始,以创造完成。第三,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到知识就要去教别人。第四,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即教育要与实践结合。这就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归纳起来是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教育。(2)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首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以“生活”为中心、为基础,以生活和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展开的。这种教育要培养的是一种实际动手能力强、自觉追求真理、喜欢探索的人。生活教育提醒我们将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其次,生活教育论中强调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做”为中介,达到教与学合一,师与生合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活动的展开而发生转换,这种师生观念,教学观念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生活教育论还提示我们,生活中随处存在可以学习的东西,要拓宽我们的课程资源。教科书不应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能只会死读书本上的知识,而不把握生活中的学习机会。最后,生活教育论还启发我们,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和活动空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与活动的主人,探索个性的学习方法。虽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特定时代提出来的,有一定的时代局限,发展也不是非常完善,但是以上诸点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针对当今应试教育的局面,重温生活教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 第4题:

    1916年8月,孙中山莅临绍兴时,曾到东湖陶社致祭,并题“气壮山河”匾额。陶社是为纪念()而建。

    • A、陶大年
    • B、陶行知
    • C、陶成章

    正确答案:C

  • 第5题:

    陶行知曾作序并称之为“中国做父母必读之书不为过”的书是()。


    正确答案:《家庭教育》

  • 第6题:

    陶行知提出“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正确答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教”。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有老师这样概括教学,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引导学生学会评价。教学必须经过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只要师生共同努力、潜心钻研、赴诸实践、长抓不懈,汗水之后肯定是一片新绿,“教是为了不教”“知识无需教”的理想境界一定能实现,因为学生学会了学习。

  • 第7题: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这句话是著名教育家()说出来的。

    • A、陶行知
    • B、叶圣陶
    • C、张伯苓
    • D、魏书生

    正确答案:B

  • 第8题:

    单选题
    陶行知曾说过:小孩子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这足以说明他的观点是()
    A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B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C

    行动和知识同等重要,同时发生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陶行知曾告戒师范生“切不可当教育事业是住旅馆的样子”。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正确答案: 教师要有教育理想。有了教育理想教师就会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就会爱岗敬业,爱生乐业,有了教育理想,教师就会心有定力,抗拒外边世界的诱惑,即金钱、地位、名誉。执着自己的追求。有了教育理想,教师就会自我激励,不断进取,拓展新知识,研究新问题。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单选题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是教育大家()老先生说的,是他在1927年6月3日在晓庄学校寅会上的演讲词。
    A

    蔡元培

    B

    陶行知

    C

    陈鹤琴

    D

    赵叔愚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单选题
    陶老先生原名陶文俊,后来曾改为陶知行,再后来又改为陶行知,反映了他的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最终他的观点是()
    A

    知行合一

    B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C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如何理解陶行知先生说的“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句话对老师的要求。

    正确答案: 这句话讲的是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陶行知先生曾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对于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答案:
    解析:
    1. 解读这句话,即教育要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出发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各尽其才,也就是因材施教。
    2. 论述因材施教的原因,如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个性和智力发展水平都千差万别,所以教育的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
    3. 阐述因材施教的具体做法。一方面,尊重爱护每个学生,清楚了解每个学生。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差异性,给出不同的教育和指导。例如: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发展优势,弥补劣势。

  • 第14题:

    试分析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答案:
    解析: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曾赴美留学,师从杜威,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回国后针对中国的现实,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1)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受启发于裴斯泰洛齐和杜威教育思想直接影响。1927年在晓庄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实际上,生活教育理论就包含三个意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①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第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向上。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②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具体化。第一,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因为到处是生活,所以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就像一个教育的场所。第二,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使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蕴含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③教学做合一是生活,也就是教育法。第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这是针对传统教育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割裂这一弊端而提出。第二,“行是知之始”。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教育必须从行动开始,以创造完成。第三,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教人者先教自己,有学到知识就要去教别人。第四,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即教育要与实践结合。这就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归纳起来是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教育。(2)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首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以“生活”为中心、为基础,以生活和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展开的。这种教育要培养的是一种实际动手能力强、自觉追求真理、喜欢探索的人。生活教育提醒我们将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其次,生活教育论中强调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做”为中介,达到教与学合一,师与生合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活动的展开而发生转换,这种师生观念,教学观念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生活教育论还提示我们,生活中随处存在可以学习的东西,要拓宽我们的课程资源。教科书不应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能只会死读书本上的知识,而不把握生活中的学习机会。最后,生活教育论还启发我们,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和活动空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与活动的主人,探索个性的学习方法。虽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特定时代提出来的,有一定的时代局限,发展也不是非常完善,但是以上诸点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针对当今应试教育的局面,重温生活教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 第15题: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是教育大家()老先生说的,是他在1927年6月3日在晓庄学校寅会上的演讲词。

    • A、蔡元培
    • B、陶行知
    • C、陈鹤琴
    • D、赵叔愚

    正确答案:B

  • 第16题:

    如何理解陶行知先生说的“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句话对老师的要求。


    正确答案:这句话讲的是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

  • 第17题:

    下列哪四个基本要素符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这四句话的含义()。

    • A、知、情、信、行
    • B、知、情、意、行
    • C、知、情、体验、行
    • D、知、信、意、行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人有两个宝,双手与大脑”这句话是()说的。

    • A、陈鹤琴
    • B、叶圣陶
    • C、陶行知
    • D、班杜拉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唯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这句话是()说的。

    • A、陶行知
    • B、叶圣陶
    • C、苏霍姆林斯基
    • D、杜威

    正确答案:B

  • 第20题:

    单选题
    “人有两个宝,双手与大脑”这句话是()说的。
    A

    陈鹤琴

    B

    叶圣陶

    C

    陶行知

    D

    班杜拉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单选题
    陶行知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深远,毛泽东曾赞美他为()
    A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B

    万世师表

    C

    伟大的教育家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填空题
    陶行知曾作序并称之为“中国做父母必读之书不为过”的书是()。

    正确答案: 《家庭教育》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陶行知提出“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正确答案: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教”。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有老师这样概括教学,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引导学生学会评价。教学必须经过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只要师生共同努力、潜心钻研、赴诸实践、长抓不懈,汗水之后肯定是一片新绿,“教是为了不教”“知识无需教”的理想境界一定能实现,因为学生学会了学习。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