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适合于四年级《大数的认识》教学目标的是()A、会计算两个数相加之和,再加第三个数。B、认识亿以内的数,会读写这些数,知道数位顺序表C、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D、能清晰表述图文中的意思

题目

以下内容适合于四年级《大数的认识》教学目标的是()

  • A、会计算两个数相加之和,再加第三个数。
  • B、认识亿以内的数,会读写这些数,知道数位顺序表
  • C、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 D、能清晰表述图文中的意思

相似考题
更多“以下内容适合于四年级《大数的认识》教学目标的是()”相关问题
  • 第1题:

    以下内容属于高职院校评估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的是( )

    A. 办学指导思想
    B. 师资队伍建设
    C. 教学条件与利用
    D. 就业与社会声誉

    答案:A,B,C
    解析:

  • 第2题:

    下列哪一选项最适合于动作技能领域教学目标的达成?( )

    A.情境教学策略
    B.分层教学策略
    C.支架式教学策略
    D.示范一模仿教学策略

    答案:D
    解析:
    示范一模仿教学策略适用于动作技能类的教学内容,包括一些操作技能的学习,如动作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技能的迁移。

  • 第3题:

    在编写教学目标是应注意的问题中不正确的是()。

    • A、教学目标的主体是教师
    • B、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用教学的结果来表述
    • C、教学目标的行为词必须是具体的
    • D、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是内外结合的

    正确答案:A

  • 第4题:

    不属于教学过程特点的是()。

    • A、教学是一般的认识活动
    • B、教学是一种情知交融的认识活动
    • C、教学是一种有规可循的科学认识活动
    • D、教学一种限制性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正确答案:A

  • 第5题: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指()

    • A、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 B、教学过程是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 C、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 D、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正确答案:D

  • 第6题:

    课程改革将教学目标从一维变成三维,举例说明,谈谈你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认识以及在教学中达成的方法。


    正确答案: 认识: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上,反映出来的问题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大而空,常见的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通过交流讨论、操作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等,从这样的目标中既看不出这节课的课题和内容,也无信息技术的学科特色。从目标的定位来看,单凭一节课就想要培养学生这么高的能力,既不现实,也难以突出重点。不同的课突出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关键是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一些基本的方法等。(1)能针对具体任务需求综合地从几个渠道收集信息,并筛选和评价信息;(2)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或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3)能够围绕特定主题,综合利用相关工具或材料设计并制作简单的作品;(4)在展示与评议中认识作品,反思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

  • 第7题:

    教学活动是一种,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表现在:(一)教学认识是()的认识,(二)教学认识是()的认识,(三)教学认识是()的认识,(四)教学认识是()的认识。


    正确答案:学生;间接;有领导;教育性

  • 第8题:

    以下内容属于教学反思形式的是()

    • A、教学叙事
    • B、教学随笔
    • C、教学设计
    • D、课后小结

    正确答案:A,B,D

  • 第9题:

    填空题
    教学活动是一种,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表现在:(一)教学认识是()的认识,(二)教学认识是()的认识,(三)教学认识是()的认识,(四)教学认识是()的认识。

    正确答案: 学生,间接,有领导,教育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多选题
    下列哪些是新课程教学设计要求()
    A

    从课时备课转向单元整体备课

    B

    从定义中心的概念教学到基于认识转变和发展的概念教学

    C

    探索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

    D

    体现三维目标的融合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多选题
    以下内容属于教学反思形式的是()
    A

    教学叙事

    B

    教学随笔

    C

    教学设计

    D

    课后小结


    正确答案: B,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教学材料:某版本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编排了“认识计算器”一课,教学内容为古今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以及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较大数目的四则运算。相关情况:授课对象为某乡村小学四年级(1)班的学生,班级人数为40人。请设计一个课堂导入活动并说明设计理由。

    正确答案:
    解析:

  • 第13题:

    以下内容属于评估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的是( )

    A. 产学研结合
    B. 师资结构
    C. 实践教学条件
    D. 职业能力训练

    答案:A,B,C,D
    解析:

  • 第14题:

    根据四年级教材《口算除法》,写一篇教学设计。





    答案:
    解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十的数、几百几十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掌握口算方法。
    3.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过程,掌握口算方法。
    二、导入
    以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进行导人。出示两种类型题:
    第一、口算:72÷8= 42÷7= 88÷8=
    第二、估算:83÷4≈ 62÷2≈ 78÷4≈
    师:请你说一说你在计算除法时,想的是哪种运算
    生:计算除法时,想的是乘法。
    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采用了什么方法 生:四舍五入的方法。
    师:这是我们之前学习的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
    学校举行元旦晚会,准备购买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多少个班级
    让学生列出式子:80÷20,之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与我们之前学过的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不同,从而引出今天要讲的内容——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
    三、探究新知
    1.口算除法(整十数除整十数)。
    师:那么这道题应该怎么解呢 请试着找到答案并说一说你的方法。
    生1:根据之前所学的知识:计算除法时我们想乘法。所以80÷20我们可以这样想:(4)个20是80,所以80÷20=(4)。
    生2:我是这样想的:8÷2=4,所以80÷20=4。
    师:第一种方法想必大家都能理解,我们再算除法时要想乘法。那么第二种方法谁能解释一下。
    生3:我想借助于小棒图来给大家解释一下:




    80÷20可以有两种理解:
    (1)把80根小棒每20根分为一份,可以分4份。80÷20=4。(2)把80根小棒每10根捆成一捆也就是8捆。所以可以说:把8捆小棒每2捆分为一份,可以分4份。8÷2=4。
    因此,80÷20和8÷2的答案相同都是4。‘
    师:解释得这么清楚想必大家都理解了。那么当我们在口算整十数除整十数时是不是就可以直接将其转化成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生:是。
    2.估算学生根据先前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行解答,然后归纳同样可以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计算。
    3.口算除法(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学生在例1的基础上直接进行计算然后说出自己的算法。
    四、巩固练习
    第一关:看谁算得又快有准。
    60÷30= 120÷40= 240÷80= 180÷30= 450÷90= 280÷40= 143÷20≈ 632÷70≈ 363÷40≈
    第二关:学校准备外出春游,四年级有179人,每辆车限坐30人,大概需要几辆车
    第三关: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使它成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算式。
    ()÷()=3 ()÷()=5
    五、课堂小结
    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建构体系。讨论本节课收获。

  • 第15题: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教学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的活动。


    正确答案:错误

  • 第16题: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成为教学阶段或教学模式,是在认识教学目标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去确定的


    正确答案:正确

  • 第17题:

    教学四年级《大数的认识》分析学生的初始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A、会计算两个数相加之和,再加第三个数
    • B、万以内的计数单位,万以内数的读法
    • C、认识亿以内的数,会读写这些数,知道数位顺序表
    • D、能清晰表述图文中的意思

    正确答案:B

  • 第18题:

    在编写教学目标的注意事项中,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教学目标的主体是教师
    • B、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用教学的结果来表述
    • C、教学目标的行为词必须是具体的
    • D、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是内外结合的

    正确答案:B,C,D

  • 第19题:

    从教学过程上看,()是教学这一认识过程的真正主体,是教学实践和认识活动有目的的承担者。


    正确答案:学生

  • 第20题:

    课程改革将教学目标从一维变成三维,举例说明你对“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认识以及在教学中达成的方法。


    正确答案: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上,反映出来的问题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大而空,常见的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通过交流讨论、操作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等,从这样的目标中既看不出这节课的课题和内容,也无信息技术的学科特色。从目标的定位来看,单凭一节课就想要培养学生这么高的能力,既不现实,也难以突出重点。不同的课突出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关键是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一些基本的方法等。(1)能针对具体任务需求综合地从几个渠道收集信息,并筛选和评价信息;(2)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或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3)能够围绕特定主题,综合利用相关工具或材料设计并制作简单的作品:(4)在展示与评议中认识作品,反思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

  • 第21题:

    问答题
    课程改革将教学目标从一维变成三维,举例说明,谈谈你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认识以及在教学中达成的方法。

    正确答案: 认识: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上,反映出来的问题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大而空,常见的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通过交流讨论、操作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等,从这样的目标中既看不出这节课的课题和内容,也无信息技术的学科特色。从目标的定位来看,单凭一节课就想要培养学生这么高的能力,既不现实,也难以突出重点。不同的课突出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关键是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一些基本的方法等。(1)能针对具体任务需求综合地从几个渠道收集信息,并筛选和评价信息;(2)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或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3)能够围绕特定主题,综合利用相关工具或材料设计并制作简单的作品;(4)在展示与评议中认识作品,反思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课程改革将教学目标从一维变成三维,举例说明你对“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认识以及在教学中达成的方法。

    正确答案: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制定上,反映出来的问题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大而空,常见的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通过交流讨论、操作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等,从这样的目标中既看不出这节课的课题和内容,也无信息技术的学科特色。从目标的定位来看,单凭一节课就想要培养学生这么高的能力,既不现实,也难以突出重点。不同的课突出的重点应有所不同,关键是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一些基本的方法等。(1)能针对具体任务需求综合地从几个渠道收集信息,并筛选和评价信息;(2)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或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3)能够围绕特定主题,综合利用相关工具或材料设计并制作简单的作品:(4)在展示与评议中认识作品,反思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经验。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填空题
    从教学过程上看,()是教学这一认识过程的真正主体,是教学实践和认识活动有目的的承担者。

    正确答案: 学生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