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题:
论述“逆城市化”的特征及成因?
特征:
1)郊区化快与城市化。逆城市化并非城市化的历史逆转,即不是真的“反城市化”,而只是在城市化水平继续缓慢提高的同时,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推进,导致城市人口不断从中心向郊区转移,使得郊区急速扩张和蔓延。例如美国的城市化水平由64%提高到74%,年均增长0.33%。
2)郊区成为主要的人口聚居区。环境优美而又幽静的郊区已经成为许多中产阶级和富人阶层的首选居住地。
3)中心城市开始分解,小城市成为城市化的主力军。当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大城市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解,转而由中小城市担当起继续城市化的重任。
成因:
1)大城市过度密集造成的负效应。受到规模效益的影响,当中心城市和城市中心区的人口不断增加之后,一系列的“城市病”便在所难免: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地价和房价节节攀升、居住的舒适性渐渐降低。因聚集带来的正效应被过度聚集造成的负效益所抵消,甚至超越,于是人们便自发地选择往生活与工作成本相对较低廉的郊区和中小城市迁移。
2)交通技术条件的极大改善显著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尺度。包括家庭小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网的建成和地铁轻轨的发展等,使得人们的出行更方便、更快捷,由此使得城市原有的空间尺度转化为时间尺度—衡量距离远近的不再是路途里程,而是通达时间。这样居住在城郊甚至远郊地区的人们与居住在城市内部的人们并无任何生活和工作上的缺憾;相反,随着产业活动和企业不断前移到城市外围,在郊区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2题:
论述“逆城市化”的成因?
成因:
1)大城市过度密集造成的负效应。受到规模效益的影响,当中心城市和城市中心区的人口不断增加之后,一系列的“城市病”便在所难免: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地价和房价节节攀升、居住的舒适性渐渐降低。因聚集带来的正效应被过度聚集造成的负效益所抵消,甚至超越,于是人们便自发地选择往生活与工作成本相对较低廉的郊区和中小城市迁移。
2)交通技术条件的极大改善显著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尺度。包括家庭小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网的建成和地铁轻轨的发展等,使得人们的出行更方便、更快捷,由此使得城市原有的空间尺度转化为时间尺度—衡量距离远近的不再是路途里程,而是通达时间。这样居住在城郊甚至远郊地区的人们与居住在城市内部的人们并无任何生活和工作上的缺憾;相反,随着产业活动和企业不断前移到城市外围,在郊区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3题:
许多国家都出现大规模的逆城市化现象,如日本,中国
第4题:
逆城市化最明显的趋势是()。
第5题:
1990年,美国著名地理学家贝利在《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美联逆城市化”的概念。
第6题:
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
第7题:
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出现在亚洲国家
逆城市化是大都市区的人口向较小的都市区乃至乡村地区流动的分散化过程
逆城市化的结果是都市区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人口的增长率为负值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英、美、日本等国都曾发生过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一种暂时的调整,而不是一种长久的变化
第8题:
第9题:
对
错
第10题:
吉登斯
丹尼尔•贝尔
贝利
莫顿
第11题:
我国的大城市都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是市民为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
逆城市化是城市向心力作用的结果
逆城市化对大城市经
第12题:
第13题:
“逆城市化”的成因。
造成“逆城市化”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
(1)大城市过度密集造成的负效应。
(2)交通技术条件的极大改善显著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尺度。包括家庭小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网的建成和地铁轻轨的发展等,使得人们的出行更方便、更快捷,由此使得城市原有的空间尺度转化为时间尺度一衡量距离远近的不再是路途里程,而是通达时间。
第14题:
第15题:
上世纪曾有短暂的几年国家出现逆城市化运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
第16题:
有关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第17题:
逆城市化
第18题: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第22题: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