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GB50011规范表6.3.7中只有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情况,当抗震等级为四级时,对框架柱的轴压比无要求(即延性可放松),但设计时应该满足篐筋配置及加密等构造要求。
更多“按GB50011抗震规范6.3.7条表6.3.7注5的说明,6度”相关问题
  • 第1题:

    根据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按8度(0.2g)设防时,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抗震墙、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分别为( )。

    A.80m、90m、100m
    B.90m、100m、110m
    C.100m、100m、110m
    D.100m、100m、100m

    答案:D
    解析: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1.1条表6.1.1,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按8度(0.2g)设防时,框架—抗震墙、抗震墙、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相同,都是100m。

  • 第2题: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01)确定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与()无关。

    • A、抗震设防水准
    • B、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
    • C、覆盖层厚度
    • D、等效剪切波速

    正确答案:A

  • 第3题:

    GB50011规范中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进行轴压比和结构层间位移控制,这二者之间有无关系?89规范在框架-抗震墙层间弹性位移角中专门对装修较高的公共建筑做了规定,为什么GB50011规范却无此规定?


    正确答案:GB50011规范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进行轴压比控制是为了保证混凝土构件的延性,防止脆性破坏。对结构层间位移进行控制是为了保证结构整体刚度和整体安全。控制轴压比和控制层间位移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两者无显著的联系。
    层间位移限值主要根据保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弹性)和保证结构抗倒塌能力(弹塑性)来确定,其中也包括对非结构构件和建筑内各类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破坏程度的控制。随着建材工业和装修技术的发展,建筑装修越高级,其细部构造越精密,变形能力可能会更好,例如建筑室内的木装修和许多化学建材装修以及玻璃幕墙都具有很好的适应变形的能力,大理石墙面一般也是采用多点悬挂方式固定于主体结构,89规范对建筑装修标准高的建筑结构采用较小的侧移限值在目前已无必要,故GB50011规范中不再对装修情况进行区分。

  • 第4题:

    GB50011抗震规范对现浇楼板的圈梁设置有何要求?


    正确答案:GB50011规范7.3.3条表7.3.3对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和木楼、屋盖的砖砌体房屋明确规定了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设置要求。根据我国历次大地震的震害经验,1974年《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通常称为74抗震规范)就明确: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砖房不需要设置圈梁。为了使构造柱在楼盖处有牢固的支承点,89抗震规范要求现浇楼、屋盖与构造柱有可靠拉接措施,GB50011规范进一步明确在楼板内沿墙体周边加强配筋与构造钢筋可靠连接。

  • 第5题:

    为什么GB50011抗震规范7.1.8条第3款要对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过渡层和底层的侧向刚度比进行控制,为何不允许底层刚度大于上部砌体的刚度?


    正确答案:GB50011规范对底层框架-抗震墙底层的过渡层和底层的侧向刚度比进行控制,主要目的是减少底部的薄弱程度,防止底部结构出现过大的侧移而严重破坏,甚至倒塌。但是底层刚度大于上部砖混结构刚度,则可能使薄弱层转移至过渡层,过渡层的延性不如底部,易产生脆性破坏。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过渡层和底层的侧向刚度比要控制在下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 第6题:

    GB50011抗震规范中第9章中对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工业厂房的构件为什么没有划分抗震等级?


    正确答案:抗震等级是规范第6章对多层和高层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要求。根据结构类型、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房屋高度、设防分类及场地分类确定结构抗震设计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在规范第9章,对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工业厂房已明确提出不同烈度、不同场地类别的各种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无须进行内力调整,没必要划分出抗震等级。

  • 第7题:

    问答题
    GB50011抗震规范中第9章中对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工业厂房的构件为什么没有划分抗震等级?

    正确答案: 抗震等级是规范第6章对多层和高层混凝土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要求。根据结构类型、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房屋高度、设防分类及场地分类确定结构抗震设计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在规范第9章,对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工业厂房已明确提出不同烈度、不同场地类别的各种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无须进行内力调整,没必要划分出抗震等级。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8题:

    问答题
    GB50011规范6.4.1条对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厚度作了规定,该类结构的电梯井筒壁厚及井筒内隔墙厚是否应服从此规定?

    正确答案: 抗震墙结构当墙肢较多较长时,峋度一般较大,计算地震作用较大。为了降低地震作用,一般宜作“减法”,减少、减短墙肢,但不宜减薄。电梯井筒作为重要的抗侧力构件,应保证有足够的刚度和延性,也不宜减薄。当筒内的某些墙肢不作为抗侧力构件时,可按JGJ3规程7.2.2条4款规定,厚度减薄,但不宜小于160mm。也可做成符合防火要求的其他材料的隔墙。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问答题
    GB50011规范中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进行轴压比和结构层间位移控制,这二者之间有无关系?89规范在框架-抗震墙层间弹性位移角中专门对装修较高的公共建筑做了规定,为什么GB50011规范却无此规定?

    正确答案: GB50011规范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柱进行轴压比控制是为了保证混凝土构件的延性,防止脆性破坏。对结构层间位移进行控制是为了保证结构整体刚度和整体安全。控制轴压比和控制层间位移是两个不同的方面,两者无显著的联系。
    层间位移限值主要根据保证建筑正常使用功能(弹性)和保证结构抗倒塌能力(弹塑性)来确定,其中也包括对非结构构件和建筑内各类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破坏程度的控制。随着建材工业和装修技术的发展,建筑装修越高级,其细部构造越精密,变形能力可能会更好,例如建筑室内的木装修和许多化学建材装修以及玻璃幕墙都具有很好的适应变形的能力,大理石墙面一般也是采用多点悬挂方式固定于主体结构,89规范对建筑装修标准高的建筑结构采用较小的侧移限值在目前已无必要,故GB50011规范中不再对装修情况进行区分。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问答题
    GB50011抗震规范6.1.12条“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基础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基础,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抗转动能力”。这一条文应如何理解运用到结构设计中?

    正确答案: GB50011规范6.1.12条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由于地基土较弱、基础刚度和整体性较差时,在地震作用抗震墙基础较大转动,从而降低了抗震墙的抗侧力刚度,对内力和隹移产生不利影响。结构设计中,对基础整体性与抗转动能力的要求以定性为主,即要求采用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等,采用桩基时承台梁应满足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要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为什么GB50011抗震规范7.1.8条第3款要对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过渡层和底层的侧向刚度比进行控制,为何不允许底层刚度大于上部砌体的刚度?

    正确答案: GB50011规范对底层框架-抗震墙底层的过渡层和底层的侧向刚度比进行控制,主要目的是减少底部的薄弱程度,防止底部结构出现过大的侧移而严重破坏,甚至倒塌。但是底层刚度大于上部砖混结构刚度,则可能使薄弱层转移至过渡层,过渡层的延性不如底部,易产生脆性破坏。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过渡层和底层的侧向刚度比要控制在下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问答题
    按GB50011抗震规范6.3.7条表6.3.7注5的说明,6度设防抗震等级为四级的框架结构,柱轴压比是否也不应大于1.05?

    正确答案: GB50011规范表6.3.7中只有抗震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情况,当抗震等级为四级时,对框架柱的轴压比无要求(即延性可放松),但设计时应该满足篐筋配置及加密等构造要求。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GB50011抗震规范C.1.3条要求后张预应力筋的锚具不宜设置在梁柱节点核芯区,设计中应如何布置锚具?


    正确答案:预应力钢筋穿过梁柱节点核芯区有利于提高节点的受剪承载力和抗裂度,GB50011规范C.1.3条要求后张预应力筋的锚具不宜设置在梁柱节点核芯区,主要是因为梁柱节点区受力状态比较复杂,为了防止锚具削弱梁柱节点核芯区以及锚具失效后对预应力的不利影响,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在核芯区布置锚具,确实无法避免时只能将锚固端布置在核芯区附近,张拉端应在核芯区外的框架梁或悬臂短梁上。

  • 第14题:

    GB50011规范6.4.1条对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厚度作了规定,该类结构的电梯井筒壁厚及井筒内隔墙厚是否应服从此规定?


    正确答案:抗震墙结构当墙肢较多较长时,峋度一般较大,计算地震作用较大。为了降低地震作用,一般宜作“减法”,减少、减短墙肢,但不宜减薄。电梯井筒作为重要的抗侧力构件,应保证有足够的刚度和延性,也不宜减薄。当筒内的某些墙肢不作为抗侧力构件时,可按JGJ3规程7.2.2条4款规定,厚度减薄,但不宜小于160mm。也可做成符合防火要求的其他材料的隔墙。

  • 第15题:

    GB50011抗震规范6.1.12条“框架-抗震墙结构中的抗震墙基础和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基础,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抗转动能力”。这一条文应如何理解运用到结构设计中?


    正确答案:GB50011规范6.1.12条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由于地基土较弱、基础刚度和整体性较差时,在地震作用抗震墙基础较大转动,从而降低了抗震墙的抗侧力刚度,对内力和隹移产生不利影响。结构设计中,对基础整体性与抗转动能力的要求以定性为主,即要求采用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等,采用桩基时承台梁应满足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要求。

  • 第16题:

    GB50011规范3.3.3条规定,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g的地区,宜分别按8度和9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对乙类建筑是否要再提高?


    正确答案:按GB50011第3.1.2条规定,抗震设防的乙类建筑,抗震措施比丙类建筑提高,一般情况提高一度。因此,当丙类建筑按3.3.3条分别按8度和9度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时,乙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也需分别比8度和9度提高,但不必再提高一度,只需要再适当提高。

  • 第17题:

    GB50011抗震规范7.5.5条1款规定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和边框柱(或框架柱),这些边缘构件主要起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墙是结构作为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它的作用相当于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GB50011规范6.5.1条规定,抗震墙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和边框柱(或框架柱),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此规定,是参照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的要求制定的。
    带有边框的抗震墙,周边设置梁(或暗梁)和边框柱(或框架柱)对抗震墙起约束作用,可以提高抗震墙的极限承载力及对地震能量的耗散能力,且有利于墙板的稳定,即使抗震墙破坏后,周边的梁和边框柱仍能承受竖向荷载。

  • 第18题:

    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

    • A、4、5、6和7
    • B、5、6、7和8
    • C、6、7、8和9
    • D、7、8、9和10

    正确答案:C

  • 第19题:

    单选题
    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
    A

    4、5、6和7

    B

    5、6、7和8

    C

    6、7、8和9

    D

    7、8、9和10


    正确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核的是抗震设防烈度。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 第20题:

    问答题
    GB50011抗震规范对现浇楼板的圈梁设置有何要求?

    正确答案: GB50011规范7.3.3条表7.3.3对装配式混凝土楼、屋盖和木楼、屋盖的砖砌体房屋明确规定了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的设置要求。根据我国历次大地震的震害经验,1974年《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通常称为74抗震规范)就明确: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的砖房不需要设置圈梁。为了使构造柱在楼盖处有牢固的支承点,89抗震规范要求现浇楼、屋盖与构造柱有可靠拉接措施,GB50011规范进一步明确在楼板内沿墙体周边加强配筋与构造钢筋可靠连接。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问答题
    GB50011抗震规范6.2.10条第1款中,框支柱的最小地震剪力计算以框支柱的数目10根为分界,若框支柱与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相连,如何计算框支柱的数目?

    正确答案: GB50011规范6.2.10条第1款中,框支柱承受的最小地震剪力计算以框支柱的数目10根为分界,此规定对于结构的纵横两个方向是分别计算的。若框支柱与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相连成为抗震墙的端柱,则沿抗震墙平面内方向统计时端柱不计入框支柱的数目,沿抗震墙颊外方向统计时其端柱计入框架支柱的数目。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单选题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一2001)确定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与()无关。
    A

    抗震设防水准

    B

    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

    C

    覆盖层厚度

    D

    等效剪切波速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GB50011规范中7.1.8条第1款要求底部框架-抗震墙的结构布置,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框架梁或抗震墙对齐或基本对齐,在定量上如何把握?

    正确答案: 底框房屋由于结构沿竖向刚度突变,是一种不利于抗震的结构类型,历次地震中均产生比较正确严重的破坏。为提高其抗震能力,GB50011规范7.1.8条第1款要求,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的框架梁或抗震墙的轴线对齐或基本对齐,即大部分砌体抗震墙由下部的框架主梁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支承,每单元砌体抗震墙最多有二道不落在框架主梁上或钢筋混凝土抗震墙上,而由次梁支托。托梁的次梁应按3.4.3条考虑地震作用的计算和内力调整。建议在上部结构减少无法上下对齐的抗震墙数量,改为由次梁支承的非抗震墙。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