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揭示精神胜利法的危害,反映对辛亥革命思考的小说是()。A、《药》B、《孔乙己》C、《狂人日记》D、《阿Q正传》

题目

鲁迅揭示精神胜利法的危害,反映对辛亥革命思考的小说是()。

  • A、《药》
  • B、《孔乙己》
  • C、《狂人日记》
  • D、《阿Q正传》

相似考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D
更多“鲁迅揭示精神胜利法的危害,反映对辛亥革命思考的小说是()。”相关问题
  • 第1题:

    鲁迅总结辛亥革命历史教训的小说有()、()、()等篇。


    正确答案:《药》;《头发的故事》;《风波》

  • 第2题: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他描写爱情题材的小说是()。


    正确答案:《狂人日记》;《伤逝》

  • 第3题:

    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作品?


    正确答案:《狂人日记》

  • 第4题:

    试论阿Q性格的基本特征及鲁迅批判精神胜利法的重大社会意义。


    正确答案: 鲁迅小说《阿Q正传》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它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尖锐地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民问题。作品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
    小说的主人公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时期阶级矛盾非常尖锐、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一个江南农村——未庄,是一个极其贫困的流浪雇农,也沾染了一些流氓无产者的习气,即鲁迅所说的“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无家无业,无亲无故,借住在一个土谷祠里,靠着给人做短工维持生活。阿Q的社会地位也非常低,连准确的姓氏都不可考,地主赵太爷竟然可以不许他姓赵,并且给了他一记耳光。未庄的人平时谁也不注意阿Q,只在活儿忙的时候才记起他这个廉价劳动力来。人们对阿Q可以随便嘲弄,使他的人格受到难以容忍的伤害。然而可悲的是,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者,却似乎并无真正的愁苦,倒反而总是那么达观和得意。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阿Q虽然贫困和不幸,但在他身上却束缚着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那便是精神胜利法(即阿Q主义或者叫阿Q性、阿Q相),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其特点是用从幻想中求得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来消除耻辱,取得安慰。因此,所谓精神胜利法,实质上用是一种奴隶主义和失败主义的表现。比如阿Q虽然用“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来解脱被人揪住辫子在墙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的难堪的局面,虽然在赌赢的一堆洋钱被抢走后用自打耳光而以为是打别人的耳光的“转败为胜”的方法来“战胜”对方,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实际上处处是一个失败者。尤为令人吃惊的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发展到极致时,竟由“怒目而视”变成了“你还不配”,以丑骄人。
    (2)爱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他连身上的虱子不如王胡多也觉得“大失体统”。他很自尊,可偏偏头上有几处癞疮疤,因而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阿Q既自尊又自大而又最能自轻自贱,这两种对立的东西在他身上奇特地统一着;当被人扭住黄辫子,形势于自己很不利时,他可以大胆承认:“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但不到十秒钟,阿Q又觉得仍是心满意足和得胜了:因为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而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这是何等荒唐的阿Q式的逻辑!
    (3)阿还欺善怕恶,怕强欺弱。他遭到失败后往往不敢向真正的敌手作斗争,比如被赵太爷打了耳光,他不敢抗议,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他也不敢抗争。却转而向弱小者去报复。他的调笑小尼姑、与王胡以及小D的打架,都是他怕强欺弱的典型表现。
    (4)此外,阿Q还十分麻木、健忘,特别是对于被压迫被损害的麻木、健忘。他的糊涂和麻木可以说基本上贯穿了一生,如画圆圈时的思想状态,以及游街时竟因没唱几句戏而“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等等,都是精神极端麻木的突出表现。阿Q还患有一种对于被压迫被损害的惊人的健忘症。他经常这样:在生活中受了侮辱,以“你算是什么东西”等“妙”法“战胜”怨敌之后,便愉快地跑到酒店里喝几碗酒,和别人调笑一通,口角一番,“得胜”后,就愉快地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挨他一向瞧不起的“假洋鬼子”的打,是多么大的屈辱!但“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这种惊人的健忘症,使得他老是处于被侮辱中而不自觉。至于他认为“女人是害人的东西”,对“男女之大防”非常严以及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则都是封建道德观念的遗毒的具体表现。
    以上就是阿Q性格的基本特征,阿Q主义的一些主要因素。但是,在阿Q身上除了阿Q主义之外,还在某种程度上显示着劳动者的对压迫者的仇恨心理和要求改变不幸命运的愿望,当辛亥革命的风暴掀起时,阿Q甚至被革命所吸引,接近和要求参加革命。尽管阿Q对革命的理解荒唐可笑,只是一种“阿Q式”的革命,但是,他对于改变不幸命运的愿望却是热烈而真诚的。因此,阿Q的阿Q性和革命要求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我们理解阿Q这一艺术典型的思想性格时不能忽视的。
    阿Q主义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精神病态,鲁迅对它的解剖意在批判整个的旧社会,小说的谴责对象广泛涉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几十年来,阿Q精神已经成为一切自欺欺人、因循守旧的腐朽思想的通用名词,人们常常用它来讽刺敌人和批评群众中的落后现象。今天,阿Q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这个形象至今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能鞭策我们进一步向旧思想的残余影响进行坚决斗争。

  • 第5题:

    “精神胜利法”出自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


    正确答案:《阿Q正传》

  • 第6题:

    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是()。


    正确答案:《阿Q正传》

  • 第7题:

    请从鲁迅对个体生命思考的角度简述鲁迅散文集《野草》的基本内涵。


    正确答案:《野草》被称作是鲁迅的哲学,对人的个体生命的思考,是《野草》的一个重要内涵。
    首先,在时间的坐标上,鲁迅将人的生命置于“将来——现在——过去”中考察,他否定了人们对“将来”的幻想与对“过去”的缅怀。他说在将来的“黄金世界”中,也仍然有叛徒将被处死,在人类社会的任何阶段,都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因此永远有矛盾和冲突,不可能出现一个和谐、绝对完美的“黄金世界”。对于过去,鲁迅也持一种否定的态度。在《野草》当中的一篇《风筝》,鲁迅也写到了童年的黑暗,儿童之间的伤害和压迫。鲁迅堵住了人们心灵逃避的处所,就是要人面对现实,这可说是《野草》的基本思想,人必须正视作为人的基本的生存困境。
    其次,鲁迅又关注个体生命和他人的关系。他分别考察了个人与敌人、个人与爱人、个体与群众的关系。对于敌人,他在《这样的战士》当中,提出了著名的“无物之阵”的概念。战士向敌人掷去投枪,击中之后发现“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无物之物已经脱走”,于是战士被无物之物耗尽了一生,“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敌人是几千年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而不是某一具体物或人。而爱人的爱,也会成为阻碍战士前行的羁绊。《过客》中的过客,连小女孩递过来的一块破布都不接受,就表明了对人间温爱的警惕。而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把真实的生命的活动都当作表演,所以战士与绝望中拒绝表演作为“复仇”。

  • 第8题:

    单选题
    精神胜利法来源于鲁迅塑造的哪一位人物?()
    A

    阿Q

    B

    子君

    C

    孔乙己

    D

    祥林嫂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9题:

    单选题
    鲁迅揭示精神胜利法的危害,反映对辛亥革命思考的小说是()。
    A

    《药》

    B

    《孔乙己》

    C

    《狂人日记》

    D

    《阿Q正传》


    正确答案: A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0题:

    填空题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他描写爱情题材的小说是()。

    正确答案: 《狂人日记》,《伤逝》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1题:

    问答题
    鲁迅在小说中是怎样总结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的?

    正确答案: 鲁迅在《药》、《头发的故事》、《风波》、《阿Q正传》等小说中,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药》里的夏瑜是辛亥革命时期英勇牺牲的烈士,但愚昧落后的群众对他的革命和牺牲持冷漠态度,甚至以他的血治病。作品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先天不足的弱点:缺乏群众基础,从一开始就没有着手发动群众,造成了革命者和尚未觉悟的群众之间的可悲的隔阂。
    《头发的故事》和《风波》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除了革掉一根辫子,一切依旧。人们对双十节挂旗纪念的事早已忘却,只有谈到辫子时才想到民国革命来。七斤因为在辛亥革命时被剪掉了辫子,待到张勋复辟,乡村中的封建势力和落后群众便掀起一场风波。
    《阿Q正传》则在批判辛亥革命脱离农民群众的同时,告戒人们谨防封建统治者投机革命,篡夺革命权力,破坏革命。“神往”革命的阿Q,就是被掌握了辛亥革命后的政权和封建反动势力杀掉的。这是个沉痛的教训。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2题:

    填空题
    鲁迅总结辛亥革命历史教训的小说有()、()、()等篇。

    正确答案: 《药》,《头发的故事》,《风波》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13题:

    鲁迅在小说中是怎样总结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的?


    正确答案: 鲁迅在《药》、《头发的故事》、《风波》、《阿Q正传》等小说中,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药》里的夏瑜是辛亥革命时期英勇牺牲的烈士,但愚昧落后的群众对他的革命和牺牲持冷漠态度,甚至以他的血治病。作品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先天不足的弱点:缺乏群众基础,从一开始就没有着手发动群众,造成了革命者和尚未觉悟的群众之间的可悲的隔阂。
    《头发的故事》和《风波》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除了革掉一根辫子,一切依旧。人们对双十节挂旗纪念的事早已忘却,只有谈到辫子时才想到民国革命来。七斤因为在辛亥革命时被剪掉了辫子,待到张勋复辟,乡村中的封建势力和落后群众便掀起一场风波。
    《阿Q正传》则在批判辛亥革命脱离农民群众的同时,告戒人们谨防封建统治者投机革命,篡夺革命权力,破坏革命。“神往”革命的阿Q,就是被掌握了辛亥革命后的政权和封建反动势力杀掉的。这是个沉痛的教训。

  • 第14题:

    常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的是鲁迅笔下的哪个人物?


    正确答案: 常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的是鲁迅笔下的阿Q。

  • 第15题:

    我国第一部中篇小说是鲁迅的()作品?


    正确答案:《阿Q正传》

  • 第16题:

    精神胜利法来源于鲁迅塑造的哪一位人物?()

    • A、阿Q
    • B、子君
    • C、孔乙己
    • D、祥林嫂

    正确答案:A

  • 第17题:

    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是用写的( )


    正确答案:文言文;《怀旧》

  • 第18题:

    试析鲁迅批判“精神胜利法”的重大社会意义。


    正确答案:鲁迅之所以要塑造阿Q这一典型,之所以要抨击“精神胜利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但由于长期闭关锁国、发展缓慢,到了近代,已经严重落后。特别是帝国主义列强凭借洋枪洋炮打上门来,中国一下子就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我们民族经历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打击和失败,精神状态和心理结构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屈辱和痛苦。这样,原来的民族自大便相应转变成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用精神上虚幻的胜利,来掩盖、安慰现实中实际的失败。这种精神胜利法不仅存在于封建统治者身上,而且也蔓延到普通民众那里,成为整个民族的一个病态的精神特征,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正是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把它浓缩到一个具体的独特的人物形象之中。这样,阿Q也就成为整个一代中国民族精神的病态缺陷乃至国民性弱点的典型形象,暴露了国民性弱点,能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 第19题:

    鲁迅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是()。


    正确答案:《伤逝》

  • 第20题:

    问答题
    试析鲁迅批判“精神胜利法”的重大社会意义。

    正确答案: 鲁迅之所以要塑造阿Q这一典型,之所以要抨击“精神胜利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但由于长期闭关锁国、发展缓慢,到了近代,已经严重落后。特别是帝国主义列强凭借洋枪洋炮打上门来,中国一下子就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我们民族经历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打击和失败,精神状态和心理结构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屈辱和痛苦。这样,原来的民族自大便相应转变成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用精神上虚幻的胜利,来掩盖、安慰现实中实际的失败。这种精神胜利法不仅存在于封建统治者身上,而且也蔓延到普通民众那里,成为整个民族的一个病态的精神特征,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正是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把它浓缩到一个具体的独特的人物形象之中。这样,阿Q也就成为整个一代中国民族精神的病态缺陷乃至国民性弱点的典型形象,暴露了国民性弱点,能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1题:

    填空题
    “精神胜利法”出自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

    正确答案: 《阿Q正传》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2题:

    问答题
    请从鲁迅对个体生命思考的角度简述鲁迅散文集《野草》的基本内涵。

    正确答案: 《野草》被称作是鲁迅的哲学,对人的个体生命的思考,是《野草》的一个重要内涵。
    首先,在时间的坐标上,鲁迅将人的生命置于“将来——现在——过去”中考察,他否定了人们对“将来”的幻想与对“过去”的缅怀。他说在将来的“黄金世界”中,也仍然有叛徒将被处死,在人类社会的任何阶段,都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因此永远有矛盾和冲突,不可能出现一个和谐、绝对完美的“黄金世界”。对于过去,鲁迅也持一种否定的态度。在《野草》当中的一篇《风筝》,鲁迅也写到了童年的黑暗,儿童之间的伤害和压迫。鲁迅堵住了人们心灵逃避的处所,就是要人面对现实,这可说是《野草》的基本思想,人必须正视作为人的基本的生存困境。
    其次,鲁迅又关注个体生命和他人的关系。他分别考察了个人与敌人、个人与爱人、个体与群众的关系。对于敌人,他在《这样的战士》当中,提出了著名的“无物之阵”的概念。战士向敌人掷去投枪,击中之后发现“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无物之物已经脱走”,于是战士被无物之物耗尽了一生,“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敌人是几千年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而不是某一具体物或人。而爱人的爱,也会成为阻碍战士前行的羁绊。《过客》中的过客,连小女孩递过来的一块破布都不接受,就表明了对人间温爱的警惕。而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把真实的生命的活动都当作表演,所以战士与绝望中拒绝表演作为“复仇”。
    解析: 暂无解析

  • 第23题:

    问答题
    试论阿Q性格的基本特征及鲁迅批判精神胜利法的重大社会意义。

    正确答案: 鲁迅小说《阿Q正传》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它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尖锐地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民问题。作品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
    小说的主人公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时期阶级矛盾非常尖锐、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一个江南农村——未庄,是一个极其贫困的流浪雇农,也沾染了一些流氓无产者的习气,即鲁迅所说的“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无家无业,无亲无故,借住在一个土谷祠里,靠着给人做短工维持生活。阿Q的社会地位也非常低,连准确的姓氏都不可考,地主赵太爷竟然可以不许他姓赵,并且给了他一记耳光。未庄的人平时谁也不注意阿Q,只在活儿忙的时候才记起他这个廉价劳动力来。人们对阿Q可以随便嘲弄,使他的人格受到难以容忍的伤害。然而可悲的是,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者,却似乎并无真正的愁苦,倒反而总是那么达观和得意。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阿Q虽然贫困和不幸,但在他身上却束缚着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那便是精神胜利法(即阿Q主义或者叫阿Q性、阿Q相),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其特点是用从幻想中求得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来消除耻辱,取得安慰。因此,所谓精神胜利法,实质上用是一种奴隶主义和失败主义的表现。比如阿Q虽然用“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来解脱被人揪住辫子在墙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的难堪的局面,虽然在赌赢的一堆洋钱被抢走后用自打耳光而以为是打别人的耳光的“转败为胜”的方法来“战胜”对方,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实际上处处是一个失败者。尤为令人吃惊的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发展到极致时,竟由“怒目而视”变成了“你还不配”,以丑骄人。
    (2)爱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他连身上的虱子不如王胡多也觉得“大失体统”。他很自尊,可偏偏头上有几处癞疮疤,因而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阿Q既自尊又自大而又最能自轻自贱,这两种对立的东西在他身上奇特地统一着;当被人扭住黄辫子,形势于自己很不利时,他可以大胆承认:“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但不到十秒钟,阿Q又觉得仍是心满意足和得胜了:因为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而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这是何等荒唐的阿Q式的逻辑!
    (3)阿还欺善怕恶,怕强欺弱。他遭到失败后往往不敢向真正的敌手作斗争,比如被赵太爷打了耳光,他不敢抗议,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他也不敢抗争。却转而向弱小者去报复。他的调笑小尼姑、与王胡以及小D的打架,都是他怕强欺弱的典型表现。
    (4)此外,阿Q还十分麻木、健忘,特别是对于被压迫被损害的麻木、健忘。他的糊涂和麻木可以说基本上贯穿了一生,如画圆圈时的思想状态,以及游街时竟因没唱几句戏而“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等等,都是精神极端麻木的突出表现。阿Q还患有一种对于被压迫被损害的惊人的健忘症。他经常这样:在生活中受了侮辱,以“你算是什么东西”等“妙”法“战胜”怨敌之后,便愉快地跑到酒店里喝几碗酒,和别人调笑一通,口角一番,“得胜”后,就愉快地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挨他一向瞧不起的“假洋鬼子”的打,是多么大的屈辱!但“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这种惊人的健忘症,使得他老是处于被侮辱中而不自觉。至于他认为“女人是害人的东西”,对“男女之大防”非常严以及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等,则都是封建道德观念的遗毒的具体表现。
    以上就是阿Q性格的基本特征,阿Q主义的一些主要因素。但是,在阿Q身上除了阿Q主义之外,还在某种程度上显示着劳动者的对压迫者的仇恨心理和要求改变不幸命运的愿望,当辛亥革命的风暴掀起时,阿Q甚至被革命所吸引,接近和要求参加革命。尽管阿Q对革命的理解荒唐可笑,只是一种“阿Q式”的革命,但是,他对于改变不幸命运的愿望却是热烈而真诚的。因此,阿Q的阿Q性和革命要求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我们理解阿Q这一艺术典型的思想性格时不能忽视的。
    阿Q主义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精神病态,鲁迅对它的解剖意在批判整个的旧社会,小说的谴责对象广泛涉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几十年来,阿Q精神已经成为一切自欺欺人、因循守旧的腐朽思想的通用名词,人们常常用它来讽刺敌人和批评群众中的落后现象。今天,阿Q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这个形象至今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能鞭策我们进一步向旧思想的残余影响进行坚决斗争。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