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其技之不若。句中“技之不若”是什么意思?
第1题: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句话出自荀子著作中的哪一篇?
第2题:
荀子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这是()
第3题: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的关系。
第4题:
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分析“以分宜教分宜”的修辞特点。
第5题:
阅读《马伶传》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马伶的经验说明了什么?
第6题:
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过”“善技”在句中是什么意思?
第7题:
这句话的修辞格是顶针
这句话的修辞格层递
这句话的修辞格是拈连
这句话的修辞格是顶针加层递
第8题:
否认“眼见为实”的错误观点
否认“知”的作用的观点
重视“行”的作用的观点
强调知行相互作用的观点
第9题:
第10题:
第11题:
教与学
师与生
学与思、学与行
行与知
第12题:
第13题:
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简析作者在这段选文中表达的三重主旨。
第14题: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体现了()教学原则
第15题:
《荀子·儒效》中有“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第16题:
“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示尝。”句中“肯”和“綮”是什么意思?
第17题:
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选自《马伶传》句中“以技鸣”是什么意思?
第18题:
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汪琬《传是楼记》)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启发性
系统性
科学性
直观性
第22题:
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