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昏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
第1题:
请翻译“先王恶其乱,古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这句话。
第2题:
翻译: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第3题: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问题:请简要翻译上文?
第4题:
翻译: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第5题:
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
第6题:
第7题:
第8题: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第9题:
第10题:
对
错
第11题:
第12题:
第13题:
下列各句中,“知”字可以释作“知道”的是()。
第14题:
翻译: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第15题:
翻译: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第16题:
翻译:人,物也,而物之中有智慧者也;其受命于天,秉气之元,与物无异。
第17题:
《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第18题:
第19题:
第20题:
第21题: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第22题:
第23题: